新媒体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十讲读后感

新媒体十讲读后感

新媒体十讲读后感新媒体十讲是一本由媒体学专家撰写的畅销书籍,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新媒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新媒体十讲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媒体,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

我深深地感受到,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对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新媒体十讲介绍了新媒体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形式,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在政治方面,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政治参与的方式,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网络舆论和网络监控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我对新媒体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新媒体十讲还介绍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碎片化和移动化的特点,未来将继续向着智能化、虚拟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新媒体也面临着信息泛滥、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诸多挑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对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了新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阅读完新媒体十讲后,我对新媒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其发展趋势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新媒体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对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新媒体也面临着信息泛滥、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诸多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新媒体的发展和影响,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推动新媒体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读《新媒体传播与写作》有感心得笔记1000字

读《新媒体传播与写作》有感心得笔记1000字

读《新媒体传播与写作》有感心得笔记1000字新媒体行业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新媒体的内容写作越来越重要,只有写出优秀的内容才能吸引到用户,并形成高质量粉丝。

那要怎么写出优秀的新媒体内容呢?这里给大家分享《新媒体传播与写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读《新媒体传播与写作》有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与交互性、多媒体化、个性与细分化开放与共享化等优势,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习惯的碎片化和书写方式的多元化,让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文化形态的发展,新媒体写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个性化、优质化的言语表达,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写作是在新媒体媒介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

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会写的人很多,但能写好的人却很少。

新媒体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新的时代潮流下的必备技能之一。

本书理论与案例相辅相成,系统地介绍新媒体写作与传播的各种知识。

本书共分为8章,以新媒体行业应用为导向,从新媒体广告文案写作到社会化媒体平台文案写作,从新闻消息写作到新媒体微文学写作,从新媒体图文、图片和视频编辑到新媒体内容传播,囊括了新媒体写作领域的诸多精彩案例,采用图解教学的体例形式,以图析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让读者更直观、更清晰的方式掌握新媒体写作与传播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新媒体写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新媒体写作是建立在深入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内容的持续挖掘,而且能够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形成持续的阅读粘性。

因此,从本质上说,虽然新媒体写作还是写作,但它延伸了写作的概念,是传统媒体写作的延误和升级。

在新媒体写作中,除了会写各种类型的文案外,还要具备受众分析细分市场写作目标、读者互动、蹭热点、自传播属性、风格化、多媒体应用等过去传统写作中很少会涉及的多种理念。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语言》是一本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语言变化的书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媒体到在线新闻,从视频分享到网络游戏,都在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变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阅读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新媒体语言的有趣知识。

例如,网络缩略语、表情符号、语音输入等新媒体语言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流方式。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新媒体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以及新媒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新媒体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紧密相连。

新媒体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是人们对快速、便捷、个性化和创新的需求的反映。

因此,新媒体语言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新媒体语言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它既有简洁明了的优点,也有模糊不清的缺点。

新媒体语言的出现,既给我们带来了便
利,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新媒体语言,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语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不仅帮助我理解新媒体语言的本质和特点,还启发了我对未来语言发展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对许多对新媒体和语言感兴趣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学习笔记新媒体基础

新媒体学习笔记新媒体基础

04
新媒体平台运营策略
Chapter
平台定位与用户画像分析
确定平台定位
明确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受众,为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 提供方向。
用户画像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特征、需求和偏 好,为内容生产和推广提供精准定位。
竞品分析
研究竞争对手的平台定位、内容特点和用户群体,为自身平台的 优化提供参考。
社交媒体基本概念
01
了解社交媒体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构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
、博客等。
社交媒体技术应用
02
掌握常见的社交媒体应用,如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信息的发
布与传播、社交游戏等。
社交媒体营销与推广
03
了解社交媒体营销和推广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习如何运用社
交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03
新媒体内容创作
强调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介绍个人隐私 泄露的途径和危害,提出保护个人隐私的方 法和措施。
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的关系
分析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联 系,探讨如何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同时确保信 息安全。
06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Chapter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前景展望
个性化推荐
基于用户兴趣和行为,利用AI技术实现新闻内容的个 性化推荐,提高用户阅读体验。
新媒体学习笔记新媒体基础
目录
• 新媒体概述 • 新媒体技术基础 • 新媒体内容创作 • 新媒体平台运营策略 • 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 •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新媒体概述
Chapter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 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逻辑 高阳 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逻辑 高阳 读书笔记

新媒体的逻辑高阳读书笔记《新媒体的逻辑》读书笔记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而《新媒体的逻辑》一书,正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根据这本书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评估,以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的逻辑。

二、新媒体的逻辑是什么新媒体的逻辑,往往指的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一种特定方式和模式。

在《新媒体的逻辑》这本书中,作者高阳从多个角度对新媒体的逻辑进行了解读,包括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传媒史上的重大变革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在《新媒体的逻辑》一书中,高阳对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运作逻辑包括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用户参与等方面。

在社交媒体评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共享、点赞、评论等方式参与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另外,在《新媒体的逻辑》中,高阳还对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因此带来了传播效率的提升,但也增加了信息失真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我们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同时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五、传媒史上的重大变革本书还对传媒史上的重大变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传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版业、广播电视等行业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传媒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传统传媒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读书笔记

新媒体读书笔记

新媒体读书笔记第一篇: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读完万达新媒体工作法,我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突然对新媒体这事儿有了不少新的感悟。

以前我觉得新媒体嘛,不就是在网上发发文、传传图,能有多复杂?但万达这一搞,真让我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首先呢,万达在新媒体上的布局就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他们各个平台都不落下,微博、微信、抖音啥的,就像在不同的战场都安排了精兵强将。

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做新媒体不能只守着一个小角落,得全面开花。

就像你不能只在一个池塘里钓鱼,要去不同的水域才有更多收获。

而且他们在每个平台上的内容都不是随便应付的,都是根据平台的特点和用户喜好来定制。

比如说微信上可能会发一些深度的长文,适合大家慢慢看;抖音上就是那种又酷又炫、短短几秒就能抓住眼球的短视频。

这就好比你跟不同的人说话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小朋友你就得轻声细语、简单明了,对大人就可以深入一点交流。

再说说他们的内容创作。

那可真是把创意玩出了花。

我发现他们特别擅长找热点,就像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一旦有什么热门话题,立马就能结合自己的业务做出有趣的内容。

这让我想起那些追着骨头跑的小狗,热点就是那块香喷喷的骨头,谁先抢到谁就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而且他们的内容还特别注重互动性,不是那种自说自话的。

会经常搞一些有趣的活动,让用户参与进来。

这就像是开派对,你不能只自己在台上表演,得把客人都拉到舞池里一起嗨才行。

还有就是万达新媒体的团队合作。

感觉他们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战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超能力。

文案写得好的、设计做得酷的、视频剪得溜的,大家凑在一起,就能打出漂亮的组合拳。

不像有些地方,大家各干各的,最后出来的东西就像拼凑的破布。

他们肯定是在背后有一套很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就像一群配合默契的足球运动员,知道什么时候传球,什么时候射门。

不过呢,万达毕竟是个大企业,他们有很多资源和人力。

我们小老百姓或者小公司做新媒体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条件。

但是从他们的工作法里,我们也能学到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新媒体小笔记素材摘抄(3篇)

新媒体小笔记素材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新媒体的小笔记素材摘抄,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

二、新媒体概念及特点1. 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为载体,实现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

2. 新媒体特点(1)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2)覆盖面广:新媒体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可以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3)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实时互动,发表观点、评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4)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5)多媒体化:新媒体可以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丰富的内容。

三、新媒体发展趋势1. 5G时代:随着5G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将实现更高速度、更低延迟的传播,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的体验。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智能推荐、智能客服等,提升用户体验。

3. 跨界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线下活动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越来越紧密,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4. 移动优先: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新媒体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5. 社交媒体崛起:社交媒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四、新媒体应用案例1. 网络直播:网络直播已经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一大亮点,如斗鱼、虎牙等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直播内容。

2. 微博: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

3. 抖音:抖音以短视频形式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4. 小红书:小红书以种草、分享为主,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购物指南和生活经验。

读书笔记-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读书笔记-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指尖下的新媒体营销——读《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之感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通过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已深入千家万户,受到众多学者和媒介从业人员的关注,有关新媒体经营管理类的书籍和研究也日益丰富。

笔者最近阅读了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石木秀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媒体研究所研究员蔡郎与合著的《新媒体经营管理》一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新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概况。

从宏观层面系统阐述了新媒体产业发展和市场格局。

从微观层面剖析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等典型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从操作层面展示了新媒体的新型组织结构、晶牌管理和资本运营。

书中很多的内容都来自于实践经验,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比较完整、详尽地对新媒体经营和管理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对于有志于研究新媒体经营的受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新媒体就是指的相对于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以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的传播以及各种应用为代表。

笔者在阅读完此书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在网络上每点击一次鼠标、在手机上每动一下手指头这样的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是为新媒体获取利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这种指尖下的媒介营销似乎并无太大的认知。

以谷歌搜索为例,它和百度一样采用最多的是一种盈利方式是关键词广告,就是在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后,除了会得到这些关键词的链接外,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广告都会出现在页面上,这种营销方式有很好的效果,厂商可以很准确的将广告送到他们期待的目标客户群,谷歌则可以借此按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向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

我们都有过搜索关键词的经历,或许也注意到在网站显示的页面的右侧常常有很多的与此相关的广告,更有甚者,在网站列出的关键词相关条目的前几条仍是经过伪装的广告链接,受众在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大多比较反感,通常的做法是像关闭网络弹窗广告那样直接关闭广告网页不予理睬,殊不知就是点击鼠标的这一下,网站已经从厂商那获得了相应的点击费用,盈利由此而来。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多媒体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1. 高度互动性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发布和评论。

社交媒体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交流想法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的社交环境。

2. 多媒体性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性。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和传播。

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引起用户的更大兴趣和共鸣。

3.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话题,与时俱进。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4. 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信息流。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使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平民化和底层化。

2. 社交关系的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与人交流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
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新媒体语言读后感

新媒体语言读后感

新媒体语言读后感读完关于新媒体语言的这些东西啊,真的是感觉打开了一个超级有趣又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世界。

首先呢,新媒体语言那可真是够“新”的。

就像现在流行的那些网络热词,什么“yyds”“绝绝子”之类的。

以前哪有这么简洁又独特的表达啊。

这些词就像是一种密码,懂的人一看到就会会心一笑,感觉自己像是某个超级酷的小团体里的一员。

比如说“yyds”,简单的几个字母就能表达出对某人或某事那种超级无敌厉害的赞叹,比以前长篇大论地夸可方便多了。

这就像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里,大家都在抢着用最短的时间传达最强烈的情感。

而且新媒体语言特别有画面感。

我看到一些博主在描述事情的时候,那些用词就像在你眼前直接播放小电影一样。

比如说“原地起飞”,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到那种兴奋到蹦起来的样子。

还有那些很夸张的表情符号, ,就像是给文字加上了超级生动的表情包,让整个表达都鲜活起来了。

这就好比你在和朋友聊天,光用文字可能有点干巴巴的,但是加上这些表情符号和有画面感的词语,就像是在面对面眉飞色舞地讲述故事一样。

不过呢,新媒体语言也有让人有点头疼的地方。

有时候它变得太快了,感觉就像一阵风,还没等我完全搞懂这个词怎么用呢,下一个热词就又冒出来了。

而且有些词用得太多太泛滥了,就有点失去了原来那种新鲜感。

就像“绝绝子”,一开始听到还觉得挺有趣的,但是后来到处都是“绝绝子”,就有点审美疲劳了。

但是总体来说,新媒体语言就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标志。

它让我们这些在网络上“冲浪”的人有了一种专属的交流方式。

它就像是一种桥梁,把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连接在一起。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只要你想融入这个新媒体的世界,就得多少了解一些这种语言。

而且它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和大家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那些表达压力大的网络用语,就说明现在大家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有点喘不过气来,需要用这些独特的语言来宣泄一下。

新媒体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活力又有点调皮捣蛋的小精灵,在网络的世界里到处蹦跶,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全新的乐趣和挑战。

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

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

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社交媒体到在线新闻,从短视频平台到直播领域,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娱乐休闲的方式。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新媒体的书籍,让我对这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主要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媒体的传播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而新媒体则凭借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全球覆盖。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

这种便捷性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互动性。

在传统媒体中,受众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信息发布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粘性,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一个热门话题往往能够引发大量用户的讨论和分享,从而迅速传播开来,形成舆论热点。

内容的多样性也是新媒体的一大特色。

新媒体平台上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无论是新闻资讯、娱乐八卦、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创作,都能在新媒体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兴趣,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同时,新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也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信息过载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数量庞大且更新迅速,用户往往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容易陷入信息的海洋中感到迷茫和焦虑。

此外,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不良分子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第二节数字音频、图像处理 第三节动画与络游戏 第四节数字影视剪辑、特效
第一节新媒体的产业化 第二节新媒体产业链、价值链 第三节新媒体产业政策 第四节新媒体商业运作模式 第二节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
读书笔记
这是《新媒体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新媒体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媒体
移动
专业
教材
新媒体
运作
模式
新媒体
教授
网络 媒体
商业
概论
网络
影响
网络游戏
数字
互联网
时代
内容摘要
2012年全国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准新设专业络与新媒体,而这一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专业教 材,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系统的有关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合适教材,全国高校络与新媒体专业规划教材系列正是顺应 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这套教材是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28所 高校的50多位高校专家编写,内容囊括了14门主干课程和11门选修课程。由此形成国内首个系统、权威的专业课 程体系。聘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兼教育部指导委员郭可,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张晋升教授为专业建设顾问, 丛书主编石长顺是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广播 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武昌分院院长。作者队伍由各高校院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授课老师组成,代表了 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的权威。《数字媒体概论》是必修课系列中对应的教材。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

万达新媒体工作法读后感读完万达新媒体工作法,我就像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满脑子都是“哦,原来还能这么玩!”以前我觉得新媒体嘛,不就是在网上发发文、传传图,但是万达这一整套工作法,那可真是让我知道了啥叫专业、啥叫系统。

首先呢,这内容上就讲究一个“精”。

不是随便凑凑字数就能了事的。

万达的新媒体内容就像精心烹饪的美食,从选材到调味,每一步都有讲究。

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就像厨师知道食客的口味一样。

无论是文案的撰写还是图片、视频的制作,都是围绕着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来的。

比如说,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那文案的风格就得时尚、活泼,像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跟你聊天,而不是老气横秋的那种说教。

这一点就特别值得我学习,我平时写点东西就有点自说自话,没太考虑读者的感受,就像做菜不管食客爱不爱吃一样傻。

再说说他们的互动。

哇塞,那才叫真正的“撩粉”高手啊!不是简单地回复个评论就完事儿了。

他们会主动发起话题,让粉丝们感觉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就好比是开派对的主人,热情地招呼每一位客人参与游戏。

而且他们的互动还很及时,粉丝刚发个评论,马上就有回应,这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你刚发个消息,朋友秒回一样,让人心里感觉暖暖的,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我以前在自己的小账号上就不怎么重视互动,现在才明白,这互动就像给新媒体账号注入生命力的魔法。

还有他们的创新精神,简直是脑洞大开。

万达新媒体总是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说那些创意十足的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线上预热,线下嗨翻天,然后再把线下的精彩瞬间反哺到线上,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

我就想啊,我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怎么就这么死板呢?总是按部就班,缺乏这种创新的冲劲。

不过呢,万达毕竟是个大企业,他们有很多资源和人力可以投入到新媒体工作中。

像我们这些小个体或者小公司,可能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模式。

但是,他们的工作法里有很多理念是可以借鉴的。

《新媒体前沿发展报告(202x)》读书笔记模板

《新媒体前沿发展报告(202x)》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新媒体前沿发展报 告》课题组
总论
案例篇 专题篇
国别篇
本书简介
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 《赫芬顿邮报》的内容生产与盈利模式 新时代,新通讯社——世界三大通讯社之转型 澎湃新闻:社交络上的新闻媒体 南都全媒体之路 移动互联时代的凤凰新媒体 搜狐新闻客户端分析 易新闻客户端分析
新媒体前沿发展报告(202x)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互联网
新媒体
产业
概况
发展
分析Biblioteka 报告中国国家 新媒体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全媒体
盈利模式
社交
战略
中国
现状
内容摘要
本书结合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新媒体发展概况,对深圳广电集团、世界三 大通讯社、《赫芬顿邮报》、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凤凰新媒体等机构的全媒体发展 轨迹进行深入分析。书中还围绕传统媒体转型路径、社交络音乐集成传播、OTTTV、中国传统出版商APP应用、年 度新媒体技术动态、美国政府互联管制、中国信息传播产业国家战略和产业格局等专题展开研究。
基于社交络的音乐集成传播与盈利模式初探 中国传统出版商APP应用的市场现状分析 OTT TV发展探析 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分析 中国信息传播产业:从国家战略到产业格局 2013~2014年新媒体技术发展动态 美国政府控制互联核心资源的历史 移动互联与健康传播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日本广播电视业的数字化转型 社交媒体与“新韩流” 英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法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施普林格模式”与德国出版业全媒体改革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笔记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笔记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新媒体与新中介的理论基础 (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7)互动性 (8)多媒体性 (9)实时性 (10)2. 新中介的概念与功能 (12)信息传播媒介 (13)艺术品交易与展示 (14)参观者体验增强 (15)三、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7)1. 数字化与网络化转型 (18)2. 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展示 (19)3. 互动展览与观众参与 (20)4. 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宣传中的应用 (22)四、新媒体与新中介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3)1. 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 (25)2. 故宫博物院的社交媒体推广 (26)3. 博物馆教育类APP的设计与应用 (27)4.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展览的创新实践 (29)五、新媒体与新中介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30)1. 提升博物馆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32)2. 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影响力 (33)3. 引发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与变革 (34)4.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5)六、结论与展望 (36)1. 研究总结 (38)2. 对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展望 (3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0)一、内容描述《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是一本关于数字时代博物馆发展的研究著作。

这本书详细探讨了新媒体和新中介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将围绕书中核心内容展开描述。

书中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变革,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文物收藏和展示场所,而是逐渐转变为集教育、娱乐、文化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新媒体和新中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籍对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数字化展览、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它们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展示方式和互动体验。

新媒体小说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新媒体小说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新媒体小说1该类小说在新媒体上的引流效果很好,所以,定义为新媒体小说。

2很难出版,一般在10万字左右,主要是通过公众号来传播。

以标题来吸引人。

3用户定位,是没有怎么看过小说的人,因为,主要是从社交软件引流过来的。

女性较多4特点:带入性,读者能与小说产生共鸣。

5第一章非常重要,如果开头不能吸引住用户,那么就会被跳出。

6简单粗暴,开头就要突出矛盾,抓住用户的眼球。

7要的是讲个故事就可以了,对于文本要求不高,主要是接地气,通俗易懂。

8不要怕狗血,越狗血越会让人喜欢,宁可哗众取宠,也不要深不可测9推荐网站:若初、知心阅读、西柚网、瓜子阅读等(还有没记下来)10模板:屌丝翻身很受欢迎。

长篇小说1纸片法:类似于卡片记忆法,通过平时的积累灵感,来整理出一部故事。

利用碎片时间。

(一定要练习好看图写作文)2电影法:在大脑里面去演绎情节;3聊天法:大概10人左右的群,提出构思框架,大家一起套路。

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网文写作技巧1一定要写大纲,因为网文都很长。

当作剧情简介来写。

a主题b中心冲突c控制在1000字左右d要认真,反复的修改2细纲,大概写出50章左右,要写出情节概述和冲突点。

然后严格的按照细纲去写,不要轻易写好。

影视小说1篇幅在20万字左右2要有画面感。

3动作性,要让人物在画面中动起来。

4要有蒙太奇的结构。

镜头是可以拼接。

5影视小说都要提供一个世界观,也可以是一个宇宙。

一个故事发展的规则。

6要关注政策,要知道哪些是可以拍的哪些是不可以拍的7要有道德前提。

8紧跟时代确定小说的话题性。

9长度要有针对性,几十万字就好,小说是个框架性的东西。

10要以旁白的手法,来刻画小说人物的心里轨迹。

11主要小说中的人物的对白,要通俗化。

平台解析1要根据自己的类型去选择投稿平台,不要纠结,选择合适的不一定要大的。

2不要害怕错,错了就改。

3如何找到真命编辑?编辑是什么,编辑是作者的上司。

4说白了还是要混一个圈子,加强和编辑的互动,多接触,至少混个脸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第二部分,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现代印刷术等的发明,使人类传播的范围和效率都大大提高,而互动性则几乎为零。

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发展起来的网络传播则引起了传播的回归——“大众化”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回归,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回归,中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

2.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首先,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抽象的因特网定义,即基于tcp/ip协议基础之上的用来连接全世界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服务。

接着,介绍了因特网为了适应冷战需要而被设计的初衷,直到1990年冷战结束,因特网也完成了从战争机器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的通信平台的转变。

在计算机网络从军事科研领域走向大众的过程中,usenet即新闻组功不可没,我觉得当时的usenet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经常用到的网络论坛,俗称bbs的雏形,面对新闻组带来的海量信息,网络用户怎样来组织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呢?万维网的诞生为网络用户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条件;而yahoo!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发明,让用户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打自己所需的内容变得易如反掌,直到今天,yahoo!和google仍然是广大网络用户常用的搜索引擎工具。

在网络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中国在1994年也终于正式接入因特网,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向全社会开放因特网服务,从此中国的因特网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网民数的开发成为网络上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

因特网走入中国,传统媒体也开始张开怀抱拥抱因特网,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成立,在新闻报道上充分彰显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了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借鉴了商业网站的做法,同时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采编力量优势,进一步与网络传播融合,中国的网络新闻一步步走向成熟。

3.电视机的发展历程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无声到有声,从数字高清到超高清;从背投电视到平板电视,作者从技术发展方面详细地讲述了电视机的发展历程,预言了电视机的发展趋势,即大型化和微型化,充分说明了电视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电视机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依然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印证了默多克在上世纪末所说的:“新媒体的崛起4.新兴电视技术——数字电视首先,通过比较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制作传输方式的差别,体现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信号不易受到干扰,稳定可靠,传输质量较高的优点。

然后就数字电视在全世界的发展做了详尽的介绍。

接下来介绍了数字信号发展至今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技术——流媒体技术,它把实时性、交互性这两个重要的数字媒体特性带给了电视。

常见的流媒体应用主要有:视频点播(vod)、视频广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游戏等等。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网络电视(iptv)的发展,目前人们大致用两种方式享用iptv,一种是利用上网的个人电脑,一种是通过网络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

数字化电视的卫星传输,使得dmb技术,即移动电视的的大发展,“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是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

如今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已经开播了移动电视,全新的数字技术,最终把我们从实践和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5.手机带来移动新时代由手机电视引入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手机。

由最开始的有大砖头之称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到如今又轻又薄的触屏智能手机,短短二三十年,无论从外壳还是功能手机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手机之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只要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朋友联系通话,而手机短信功能的开通更是成为了当代中国极具特色的一种人际传播方式。

手机短信不仅可以作为通信手段,联络载体,而且可以成为公共事务的发布平台,成为广播电视受众参与节目表达自我的途径。

“第五媒介”,手机不仅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它还能把每个人变成传播者。

人们能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彩信,网络等载体发送出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原本由传统媒体一手掌握的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改变着“新闻”的定义和“传媒”的生态。

6.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特征的应用。

在游戏里你可以当一个反恐精英或者恐怖分子,一个没结婚的玩家,在游戏里可以体验恋爱婚姻甚至生儿育女。

游戏与网络紧密相关,许多游戏都是依托于因特网或局域网,游戏玩家可以在网上支付相关费用,在网上进行游戏装备交易,在网上体验爱恨情仇,在网上成就人生理想。

同时,游戏也是用户忠诚度最高,排他性最强,用户同质性最高,用户资料最易获取的媒介之一,所以将网络游戏作为广告发布媒介,是许多广告商的选择。

作者提到了“教娱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严肃游戏,就是把属于娱乐的电脑游戏真正应用于教育医学训练宣传国防等领域,同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

7.web2.0时代《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

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

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在1996年底达到10万。

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门户网站的概念,互联网成为一种趋独立的新媒体。

总之,在1994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萌芽探路阶段,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的网络媒体逐渐成型。

从1999年到2000年上半年,受全球互联网高热亢奋的影响,国内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各类网站开始兴起,中文网站建设和网民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新闻网站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