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会收入分配的平均水平,为城镇发展贡献了约 8.
6 万 亿 元,城 镇 工 商 业 将 其 转 化 为 再 投 资,使 得 中 国 可 以 长
①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②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寨等活动,施行“五年”计划,农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内工业从“三农”获得了剩 余 资 本,完 成 了 国 家 工 业
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具体表现为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加 重 农 业 负 担 的 方 式 长
期为第二、三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要素支持;同时,采用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 等 制 度,限 制 城 乡 人 口 流 动,
新中国成立 70 余年来,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实现了从局限于国内 主 动 贡 献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到 对 外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国内、国际循环体系。
(一)自主缓慢发展时期(
1949-1978 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人民公社)、国有农场,通过合作化、学
1978-2001 年)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农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格局拉开序幕,实施了“
948”等多个专项计划,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产品产量看,改革开放后各类农
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尤其是水产品、水果、蔬菜、肉类增幅巨大(见图 1)。
图 1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 ①
农业经济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
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邓远建1,汤
彪1,屈志光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a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b 当前,学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理论阐释。

而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

c 也即是说,供给侧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条重要主线。

基于此,本文拟构建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尝试从供给侧角度阐释双循环系统的理论逻辑及运转机制,并在理论的指引下提出扩*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决定因素与培育机制研究”(71573082)、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湖南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20B3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周庭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讲师;王涛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湖南 长沙,410205);刘志忠,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410079)。

a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b 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c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2021年第5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周庭芳 王涛生 刘志忠[摘 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基于供给侧构建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探讨双循环系统的理论逻辑、运转机制及实现路径发现:(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直接拉动内需会带来两难的选择或造成通胀的恶果;(2)新增生产要素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原有生产要素配置是恢复扩大供给进而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内需、扩大经济循环流转的两大途径;(3)全球化产业链分工格局具有强大的韧性,在面对突发重大事件以及各种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时,畅通我国产业循环的选择,应是更积极的融入和更全面的开放;(4)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是我国抵御任何外来风险的最大底气。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焦守林吴洋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17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的改革战略。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内涵及措施.阐释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1 绪论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我国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自加入WTO以来所形成的以基本工业品为核心的外需拉动动力也逐渐衰竭。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逐渐显现,刺激虚假需求导致产能过剩,过量货币投放引起通货膨胀,调整结构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

而凯恩斯政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面临的周期性问题的燃眉之急。

从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其核心着力点是需求侧。

从实施效果来看,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从中长期来看,往往会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采用凯恩斯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进入下滑、甚至是滞胀状态,加快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3 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供给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重要理论包括萨伊定律、巴萨效应(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相信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供给管理,反对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展望_杨雅慧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展望_杨雅慧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展望杨雅慧(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中共中央九天连续四提“供给侧改革”,这表明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继而展开对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理论政策探讨,指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揭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和关键性因素。

最后文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展望,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桎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望[DOI]10.13939/ki.zgsc.2016.24.0321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近期,我国连续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政策是顺应时代背景的,从国际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的阶段,但是其战略机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处于放缓阶段,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风险叠加、风险隐患增加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经济增长;二是贸易;三是投资。

在经济增长方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0—2015年我国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5%,与此同时,2006年美国的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世界经济目前仍呈低增长趋势。

在贸易方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货物贸易总值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

尽管进出口增速下降,但是我国的出口增速仍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价格普遍低于东南亚国家,这就导致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产能过剩。

在投资方面,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35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7%。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角度出发对这一战略任务进行分析,加快任务的推进 产量持续增加,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引进新型
速度。“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立 技术以及设备,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了农
足新发展阶段,使用新理念,打造新经济发展格局。因 业生产力。 我国农业科学也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开
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要重视研究农业经 济“双循环”的概念和意义,结合目前农业的实际发展
4.3 保证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确保供应链处于稳定运
行状态,更好地衔接供应以及需求两端,将制造业、经 营主体以及消费群体进行有效连接,形成城乡循环发 展模式[6]。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农产 品运输和销售提供物流中心以及交易中心,避免出现 “市场孤岛”现象,促使三者紧密联系。相关企业要优 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形成扁平化 的发展模式,为农产品物流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引导 和方向。同时,需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建 设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信息体系有序运行。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
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逻辑打造新型的供应链体 系,坚持新型发展理念,加快产业链升级的速度,提高 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发挥经营主体的主 观能动作用。
· 50 ·
山西农经 / 2022 年 7 期
4.1 升级农村产业链 整合和升级产业链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能够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5]。政府部门应完善和 改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引进 5G 技术,在 农村地区打造完善的互联网体系,为“互联网 +”农业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把控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量。加 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利用以强扶弱的方式对新兴产 业进行帮扶,促使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形成协调 发展的模式,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4.2 提升国际循环通畅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述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述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述评冯琳鸽摘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入手,对其内涵、理论逻辑、发展目标任务、认识误区、实施路径做了梳理。

以期为系统把握和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价值。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前所未有,党中央据此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总思路。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很多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分析。

鉴于此,本文从其概念、必要性、理论逻辑、发展目标任务、认识误区、实施路径等方面对近期国内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界定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廖清成(2016)提出,供给侧改革是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方式,使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产业充满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

第二种是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角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定义。

第三种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拆分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拆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问题_原因_对策”逻辑路线(黄群慧,2016),“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命题核心,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学者们主要从需求不足、供给约束、供需失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是需求不足论。

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去刺激总需求(李翀,2016),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目录一、内容概括 (1)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1)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2)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4)五、本章小结 (5)六、创新驱动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6)七、产业结构优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8)八、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9)九、制度环境优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保障 (10)十、本章小结 (11)十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十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3)十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15)十四、完善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持 (16)十五、本章小结 (17)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展开讨论。

我们将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解析,明确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揭示其内在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包括生产要素配置、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信息化、数字化等新型要素的融入而逐步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要驱动,融合新型生产要素,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

这种生产力形态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性: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智能化设备等,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生产效率。

知识依赖性: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知识和信息,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_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_冯志峰

收稿日期:2015-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DJ048);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5ZZD005);江西党校系统招标课题(15DXZ001)作者简介:冯志峰(1976—),男,江西东乡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比较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冯志峰(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2.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 (2016)02-0012-06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但由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导致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各种潜在风险的危害性不容低估。

无论从改革本身的逻辑关系还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主战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难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是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深刻转变的新要求,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新举措。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这种改革思路主要是通过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譹訛。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近几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进入到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成本提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成本。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最近几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譺訛。

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就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治理污染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过去明显增加。

技术进步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自然资源成本方面,近年来矿山、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加大。

二产品供需错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5)2.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7)2.2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8)2.3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9)3. 首发经济的内涵与重要性 (10)3.1 首发经济的定义 (12)3.2 首发经济的功能与价值 (13)3.3 首发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5)4. 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6)4.1 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17)4.2 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 (18)4.3 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19)4.4 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挑战 (21)5.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22)5.1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23)5.2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4)5.3 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6)5.4 以开放发展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27)6. 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 (29)6.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0)6.2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31)6.3 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33)6.4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34)7. 政策建议与战略选择 (36)7.1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37)7.2 构建国家级首发经济创新平台 (38)7.3 完善首发经济保障体系 (39)7.4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40)1. 内容概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过程中,首发经济(即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模式)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核心议题。

本报告旨在分析首发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相结合,实现首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篇文档首先会讨论首发经济的内涵及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比较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比较分析

CAIXUN 财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田婧/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包含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税、降低通货膨胀、注重市场的作用等思想易使人们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

但是,二者的核心却相差甚远。

明确认识二者差异才能更好的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学派产生背景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凯 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有效拉动了需 求,刺激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 在70年代后,却呈现出了高通胀与高失 业并存的状况。

这种“滞胀”的局面是 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同时,需求管 理政策的实施也为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 政赤字。

面对这种情形,以拉弗、费尔 德斯坦、万尼斯基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我国的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经济 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因此,进行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 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势在必行。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供给学派认为当时美国的滞涨问题 是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大幅增加 支出,以及高税率的政策造成的。

市场 可以自发的通过供求关系来使资源达到 最优配置,政府干预反而会降低资源的 配置效率。

政府所要做的是减少干预,即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撤销限制 价格、最低工资等法令,放宽环境保护、产品检验的有关标准等。

我国仍是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 段。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即要注 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应注重政 府的调节作用。

我国的财政政策不仅仅 拥有增长和挤出效应,还具有特有的保 障与结构效应。

保障效应是政府投资于未 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产品,促进与保 障长期的经济发展。

结构效应是通过结构 性减税,改善收人分配等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保证市场发 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宏观 调控,解决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学派强调供给,认为供给决定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概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3]一、改革背景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

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

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

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

“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

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6期 文摘之窗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出路今年四月份ꎬ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 教育部学位中心 )邀请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参加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ꎮ随之ꎬ各个高校展开了一场大规模㊁高级别的学科评估申报及材料提交总动员ꎮ第四轮学科评估自发布起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ꎮ如何真正做好学科评估?专家们建议ꎬ学科评估应尊重丛林生态ꎬ培育自主生态ꎬ坚持二八分治ꎬ理性把握边界ꎬ适度合理调控ꎮ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第一ꎬ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项日常性工作ꎬ是一个漫长的不断累积的过程ꎬ切不可急功近利ꎮ学科评估应能够促进学科整体梯队建设ꎬ而不是搞掐尖投资ꎮ第二ꎬ推进管㊁办㊁评分离ꎬ多管齐下培育第三方学科评估机构ꎬ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扶植和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㊁健全和发展ꎬ同时对其实施必要的监管ꎬ使其依法依规开展评估ꎮ第三ꎬ通过融合评估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ꎬ建构起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ꎬ这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之路的基本路径ꎮ第四ꎬ外部力量尤其是政府力量的介入应理智地保持 一臂之距 ꎬ政府监控的重心应是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保障上ꎮ第五ꎬ明确学科评估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参评学科在相互比较中知己知彼ꎬ诊断问题和寻找对策ꎬ学科评估应回归到学科建设本身ꎬ培育卓越的学科群体ꎮ第六ꎬ摒弃以论文论英雄的价值取向ꎬ衡量学科和学者水平ꎬ不在于论文㊁著作㊁课题数量ꎬ而在于对本学科的贡献ꎬ对国家和民族科技进步的贡献ꎬ这是学科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ꎬ也是学科评估的核心立场ꎮ第七ꎬ文史㊁理工㊁农医㊁经管等学科遵循不同的规律ꎬ学科评估也要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标准ꎬ切忌一刀切ꎮ学科评估应该营造 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氛围ꎬ而不能用丛林法则管理丛林ꎮ第八ꎬ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ꎬ建立多方协商对话机制ꎮ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来保证评估参与各方的诉求和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和响应ꎮ第九ꎬ建立公共数据库ꎬ学科评估尽量不要 进校 ꎬ不应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ꎮ第十ꎬ谨慎使用评估结果ꎬ尽量避免评估结果与资源㊁利益的直接挂钩ꎮ政府如要将资源分配与学科评估结果建立一定联系时ꎬ要综合考虑教育投入的公平㊁公正㊁透明㊁和谐和高效等原则ꎬ不仅要奖励排在最前端的大学或学科ꎬ也要托底排在尾端的学科和激励大多数大学ꎮ(陈学飞㊀叶祝弟)摘自«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让学校充满自由的精神让学校充满自由的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ꎬ需要相关各方的努力与协作ꎮ从政府的角度来说ꎬ应该忠实履行依法治教的职责ꎬ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ꎬ强化服务和监督职能ꎬ真正落实学校在办学方面的各项自主权ꎬ支持学校依法依规办学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ꎬ要进一步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ꎬ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ꎬ强化师生代表在学校事务中的知情权㊁参与权和建议权ꎬ支持学生社团活动ꎬ营造一个宽松㊁自由㊁平等和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ꎮ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ꎬ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ꎬ努力破解 教育规律 难题ꎬ基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和大量的科学研究报告ꎬ从寻找最简单的教育共识入手ꎬ不断地扩大对教育工作成败的规律性认识ꎬ经过充分的㊁深入的讨论和辩论ꎬ不断地发现构筑和支撑整个现代教育大厦的基石ꎮ从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ꎬ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中的自由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由人格和造就未来合格与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极端重要性ꎬ为创办更加自由的学校提供积极的舆论和社会支持ꎮ(石中英)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ꎮ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教育思想探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对中世纪神学教育一统天下进行了挑战ꎬ他们不仅批判了中世纪神学教育对受教育者精神的奴役ꎬ自由的束缚的弊端ꎬ倡导和热衷于自由自在的研究风格ꎬ力求为自己创造一种不受各种权力和权威束缚的自由和愉悦的境界ꎬ而且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ꎬ建构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自由教育思想ꎬ为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ꎮ人文主义教育家对自由教育思想发展的贡献在于建构了以自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ꎮ他们在自由教育目的上ꎬ主张培养自由人ꎻ在自由教育的内容上ꎬ提出了包含着 自由学科 在内的 古典人文学科 概念ꎮ更为重要的是ꎬ人文主义教育家还对自由教育的路径 思想自由㊁言论自由㊁活动和游戏的自由㊁遵循自然性 原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ꎬ这种论述无疑是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ꎮ(刘黎明)摘自«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第6期ꎮ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ꎬ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ꎬ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ꎬ17日李克强总理在 十三五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ꎬ在18日APEC会议的主旨演讲中ꎬ习近平主席再提 供给侧改革 ꎮ2016年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ꎬ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ꎬ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ꎮ随后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ꎮ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研究讨论的议题ꎬ包括 教育供给侧改革 在内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特殊属性及其与经济运行体系的本质差异ꎬ这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ꎮ在新的历史时期ꎬ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与民众优质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ꎻ实质在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㊁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水平ꎬ实施的路向在于突破国民教育体系的狭义教育观ꎬ在现代教育理念及体系架构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ꎬ形成现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与家庭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教育需求的良性匹配关系ꎮ(庞丽娟)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341. All Rights Reserved.。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基础、现实选择与实践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基础、现实选择与实践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基础、现实选择与实践路径一、引言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泥潭不能自拔,如今危机虽已过去十余年,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依然乏力,难以摆脱不景气的困境。

近年来,全球化逆动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英国脱欧、美国退群、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文/张巩使原本不景气的国际贸易投资规模进一步萎缩,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挫,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美国加大了对华为、TikTok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力度,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始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呈现出多方面的优势,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劲韧性,使得中国经济率先在全球实现复苏,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概念。

2020年10摘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外部遏制打压,着眼当今全球化逆动趋势,为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掌握发展主动权所提出的战略思想。

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入手、研究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中图分类号:F124DOI:10.13784/ki.22-1299/d.2021.01.005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作者:闫妍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

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

“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改革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

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

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

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

“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

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出来。

随后,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高的定位,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提出原因的讨论,主要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述,焦点是对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及与之相伴现象的原因的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由之前的高速转为中高速,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也是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考察经济增速的放缓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其中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分析是最重要的视角之一。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增速的放缓,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力量作用使然(简新华、余江,2016;林毅夫,2016)[1-2]。

但至于哪一种因素占主导,则有不一样的看法。

林毅夫(2016)认为,近期增长率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外部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内部的体制原因,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的下滑。

例证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导致对我国的进口需求下降,另外,不但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之前高速增长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增速也有明显下滑,但它们与我们有不同的体制。

而更多地学者认为,内部的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占主导。

比如周振华(2016)指出,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速的较快下滑并不是通货紧缩,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并且是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错配”、“要素错配”和“预期错配”[3]。

白重恩(2016)认为,总需求不足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如果总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应该供大于求,劳动力成本不应该增加这么快。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演化及深化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演化及深化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演化及深化方向作者:王廷惠陈世栋来源:《改革》2024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

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

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现代化;改革逻辑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4)06-0040-1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主动调整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变革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持续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掌握发展主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世界乱象纷呈乱局持续,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加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艰巨繁重。

进入新时代,中国从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整体协同、系统升级的改革格局,基本确立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经济体制尤为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与改革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与改革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政府责任与改革路径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信息资源管理学号:2014141096003姓名:陈龙目录一、相关概述 (2)1.1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2)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二、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产生原因 (2)2.1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2)2.2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错位 (2)2.3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3)2.4杠杆率过高 (3)三、政府责任 (3)四、改革路径 (3)4.1产业层面 (3)4.2要素层面 (4)4.3制度层面 (4)五、参考文献 (4)一、相关概述1.1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剩产能、过剩库存、过高杠杆等问题,结构性矛盾既是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是政策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但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新词,我国各界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而本文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使要素在市场力量配置下自由流动、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充满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①。

二、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产生原因2.1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技术进步成本等②。

劳动力成本方面由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自然资源成本方面,企业的生产原料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不可再生性使得成本收到数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考试策略(3小时以下)
试卷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本讲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提升服务业比重。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减税。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基础就是供给经济学。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要集中力量扩大供给。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5.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这段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短期供给不足。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本讲提到,“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三去”的政策措施包括()。

A.去产能
B.去成本
C.去短板
D.去库存
E.去杠杆
正确答案:ADE;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2.从当前来看,我们的生产关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A.市场与政府的界限不清晰
B.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没有建立紧密关系
C.国有企业和行政性垄断问题
D.宏观调控框架与经济结构矛盾
E.公共资源廉价使用模式
正确答案:ABCDE;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3.从供给侧角度看,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

A.生产要素价格作为供给成本的核心部分,已进入上行阶段和投资
回报率递减状态,这使得简单要素推动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B.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短板突出
C.传统供给模式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粗放式的增长后继乏力
D.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E.外贸发展余地越来越小
正确答案:ABCDE;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4.本讲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包括()。

A.生产力必须适应上层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B.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
C.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
D.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是供给侧的重要结点
E.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
正确答案:BCDE;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5.从需求侧角度考虑,需求驱动的三驾马车分别是()。

A.政府
B.供给
C.消费
D.外贸
E.投资
正确答案:CDE;自己得分:10.0教师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