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合集下载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霜露, 引申为“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意为“冒着”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满足。
——古今异义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招致/ 可谓智力 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至于颠覆 终究,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结局/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秦 凭着,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 较秦之所得 3.较秦之所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则:那么 5.则秦之所大欲 5.则秦之所大欲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本来。
一词多义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所亡 丧失,丢失,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作为, 作为,动词 以荆卿为 以荆卿为计 成为, 成为,动词 邯郸为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若是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知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质上的数目今义:实质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推翻,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堪称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往事今义:真切的或虚假的相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而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此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可以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领短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每日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可以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后)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服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4) 始始有远略(名词,开初).始速祸焉 ( 副词,才 )(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若是,如果)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6)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取 ).此言得之(动词, 合适, 适当).而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 , 获取 )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 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五、古汉语句式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译为“因此”3.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为……:译为“把……作为、当作”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译为“假使、如果”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之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之所”表被动六、特殊句型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暴[通“曝”冒着]霜露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那实际上]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三、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2、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3、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6、以事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故、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旧]事2、故[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六国论简介《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该书以六国相互斗争的历史为基础,分析了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并提出了韩非子的政治理论。

下面是对《六国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1. 六国相争:《六国论》以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为背景,探讨了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相互间的斗争。

2. 法家政治观点:《六国论》是法家的代表作之一,强调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

3. 君主制度:韩非子提出了君主制度的理论,主张国家应该由一个有才德的君主来统治,君主应具备明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

4. 力量与利益:《六国论》中强调力量与利益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积累。

5. 政治改革:韩非子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观点,如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官僚制度等,以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

六国论知识点答案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答案:韩非子。

2. 《六国论》以哪个时期的六个国家为背景?答案: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

3. 《六国论》强调了哪种政治制度的重要性?答案:法制。

4. 韩非子提出了什么样的君主制度理论?答案:国家应由一个有才德的君主来统治。

5. 《六国论》中强调了什么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答案:力量与利益的积累。

6. 韩非子在《六国论》中提出了哪些政治改革观点?答案: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官僚制度等。

以上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作为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同“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二、一词多义1.兵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名词,兵器、武器)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①以地事秦(动词,侍奉)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①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①始有远略(名词,起初)②始速祸焉(副词,才)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副词,像)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动词,往,到)(《赤壁赋》)③洛阳亲友如相问(连词,假如,如果)(《芙蓉楼送辛渐》)6.得①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②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获得)7.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④举以予人(介词,把)⑤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8.为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②为国者(动词,治理)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被)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作为)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10.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定指代词,有的人)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或许)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偶尔,有时)(《马说》)11.而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连词,表顺承,然后)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连词,表因果)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但是)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但是)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连词,表转折,却)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却)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却)⑨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⑩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连词,表承接)12.之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助词,的)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的标志)三、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魇”,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口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乂,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乂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乂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文言文内容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文言文内容知识点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文言文内容以及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六国论》的文言文内容1.《六国论》的开篇部分内容:《六国论》开篇是孔子对中国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中,孔子通过当时六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2.《六国论》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在《六国论》中,孔子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国君和官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人物性格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使整个著作更加生动有趣。

3.《六国论》中的政治理论:《六国论》中介绍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包括君主的道德要求、国家治理的原则以及对内外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政治理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知识点一:孔子对六个国家的分析和评价1.直言国家的大小、政治利益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2.对六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详细剖析,指出其政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3.提出了解决各个国家政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三、知识点二:对君主的要求与君臣关系1.孔子对君主的要求,包括道德品质、才能和治理能力等方面2.揭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君主应当广纳贤才,倾听民意,实行仁政等观点四、知识点三:政治治理的原则和方法1.揭示了“治乱之道”和“合国之道”的概念和内涵2.强调政治治理应遵循的原则,如和缓处理内外问题、防患于未然等3.论述了君主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变政治体制、重视教育、推行法治等五、知识点四:孔子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对策1.对内外交涉的不同态度和原则进行了论述2.提出外交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国际关系、平等交往等3.探讨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策略,如联合中立国、降低对外关系的紧张度等六、知识点五:《六国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1.分析《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对后世政治理论的影响2.引用后世对《六国论》的评价,阐述其在政治学领域的地位和意义3.论述《六国论》的现实价值和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启示总结: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政论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二、重点字词1、赂秦:贿赂秦国。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

3、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丧,灭亡。

4、率赂秦耶:率,都,全。

5、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7、暴霜露:暴,暴露,冒着。

8、斩荆棘:斩,砍断。

9、以有尺寸之地:以,才,凭借。

10、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举,拿。

予,给。

12、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地睡觉。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4、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15、奉之弥繁:弥,更加。

16、侵之愈急:愈,更加。

17、至于颠覆:至于,到……结局。

颠覆,灭亡。

18、理固宜然:理,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9、以地事秦:事,侍奉。

20、犹抱薪救火:犹,如同。

薪,柴草。

21、薪不尽,火不灭:尽,完,竭尽。

22、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23、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迁,改变。

2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嬴政的姓,这里指秦国。

25、始速祸焉:速,招致。

26、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牧,指李牧,赵国良将。

谗,谗言。

诛,被杀。

2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殆尽,几乎将要。

28、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

孤危,孤立危急。

29、诚不得已:诚,实在。

3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31、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

32、存亡之理:理,理数,指存亡的命运。

六国论知识总结

六国论知识总结

《六国论》苏洵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战不善.,弊.在赂秦(好)(弊端、弊病)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互)(都,皆)4、破灭之道.也(原因)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援助)(保全) 5、秦以攻取..之外(用攻战获取土地)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的方面)7、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担心)(本来)8、思厥先袓父....,暴.霜露(他们的)(对死去人的敬称)(父辈和祖辈)(冒着)9、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对待)(拿)10、起.视四境.(起身)(边境)1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12、奉之弥.繁(更加)1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 14、以地事.秦(侍奉)15、终继.五国迁灭(跟着,随着) 1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17、至于顚覆..,理.固宜.然(国家灭亡)(从道理上说)(应该)18、义.不赂秦(坚持正义)19、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0、此言得.之(得到其道理)2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谋略)2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招致)2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24、斯.用兵之效.也(这)(功效)25、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2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2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及,等到)(被诛杀)(成为)2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2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改变,除去)(将要,几乎)30、诚.不得已(实在)31、可谓智力孤危..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智谋)(孤立危急) 32、向使33、刺客不行..(同倘,如果)(容易判..(不去刺杀秦) 3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断)35、封.天下之谋臣(封赏) 36、并.力西向(合并)3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国势)(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挟持)3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取独) 39、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定后)4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自取下策)(跟随)(旧事成例)(这)(之下)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颠覆,理固宜然..2.至于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古:智慧力量今:智商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良将犹在..6、刺客不行古:旧事今:一种文体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然后古:咽下咽喉今:吞咽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8、与9、速古义:结交今义:和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a日.削月.割 b人皆得以隶.使之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轼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轼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轼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归纳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文、散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六国论》被誉为他的一篇重要政论作品。

本文将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文化综述苏轼的《六国论》写于北宋政治乱世,主要讨论了战国时期由于六国分裂而导致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战国时期的六国与北宋进行对照,以反思当时的社会困境。

二、《六国论》的核心观点1. 社会分化导致动乱苏轼指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分化严重,无论是贫民还是富贵,都对国家的命运失去了信心,社会动荡不安。

苏轼以战国时期六国内乱为借鉴,提醒北宋政府不能重蹈覆辙,需要重视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2. 侈靡之风导致道德崩溃苏轼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了侈靡之风对战国六国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敗壞,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超过对道德的追求,导致道德滑坡和社会风气的衰败。

他将这种现象与北宋时期的士人追求声望和利益的心态进行对照,呼吁以德治国,重视道德修养。

3. 坚持忠信与公正苏轼在《六国论》中也提出了忠信与公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国时期的分裂与内乱与国君失去忠信与公正有密切关系。

他呼吁北宋政府坚守忠诚和公正,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4. 重视文化与教育苏轼在《六国论》中也提出了重视文化与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当时的六国因为忽视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导致智慧人才难以得到重用和尊重。

他对北宋政府提出了加强文化与教育建设的呼吁,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的繁荣。

三、《六国论》的影响与意义苏轼的《六国论》不仅仅是对战国时期六国动荡的回顾与研究,更是对当时北宋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启示。

它以批判的态度指出社会弊病,展示了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洞察力。

《六国论》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分析,为北宋时期重视社会治理与文化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此外,苏轼的《六国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成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政论之作。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六国的兴衰之道孟轲认为,六国的兴衰之道取决于君主的德行和治理方式。

他指出,君主的仁德和智慧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

他批评了秦、楚、燕、齐、赵、魏六国的君主们对国家内政、外交和军事的失误和错误决策,如秦昭襄王尚俭而忽略百姓疾苦,楚庄王无度而无所畏惧,燕昭王好杀而不思进取等。

二、六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孟轲分析了六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并指出各国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秦国人多地广,可以强大起来,但由于秦王政令不明,各地方势力太过强大,导致内顾之忧;楚国因国君滥杀快乐而引起内乱;燕、齐、赵、魏四国因境内土地狭小而难以与其他大国匹敌。

三、君臣关系和劝谏君主的重要性孟轲强调君王和臣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劝谏君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设立良好的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让忠诚而有能力的臣子担任要职,同时君主也必须倾听臣子的建议,并及时纠正错误。

他批判秦始皇的暴政和不容纳异论的态度,认为这是导致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六国相互竞争的危害孟轲指出,六国相互争斗和内强外弱的竞争是导致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君主应该抱持着宽容和和平的态度,以求得各国互利共赢的局面。

他提出了“重吾和而德馨”的治国策略,主张各国应该以和平共处和相互合作为准则,而不是相互攻伐和争夺利益。

五、解决六国纷争的方法孟轲提出了解决六国纷争的方法,即倡导以天下为家的思想,通过建立统一的政权来实现和平与稳定。

他认为六国的争斗,由于各国利益的碰撞和争夺。

他主张以一统的集权制度来取代分裂的诸侯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亲仁而务求共同之利”的治国策略,主张通过仁政和共同发展来实现天下大同。

总之,《六国论》是孟轲对战国时期六国兴衰及解决六国纷争的思考和建议。

他通过对六国的分析,指出了各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治国策略。

《六国论》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和思想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a
11
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交好附 (2) 与战胜而得者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3)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a
12
•而 •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上,连词,表转折。
• 二败而三胜 • 连词,表并列。
a
13
“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凭借,介词 ]
(3)以地事秦 [用,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介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
(6)以赂秦之地封 [用、介 ]
(7)以天下之大
[凭借、介]
(8)以有尺寸之地 [才,连]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 连]
a
14

a
15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20170216
a
1
通假字 1、暴霜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a
2
古今异义词
(10)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名词作动词。下到。 a
5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六国论》的内容:1.政治权谋:《六国论》主要探讨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权谋。

通过对各国君主和臣子的行为和策略进行分析,揭示了如何获取和保持国家的权力,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

2.统一天下:《六国论》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征服其他国家,并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实现对天下的统一、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统一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基础。

3.中庸之道:《六国论》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君王应当融合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的优点,采取适度的政策,避免过度专制或过度松散的政治体制。

4.君主的能力:《六国论》认为君主应具备英明的政治智慧、过人的才干和勇气、善于辨别臣子的忠诚与能力,同时还提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刘向:刘向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曾在刘邦和刘盈(汉高祖、汉惠帝)的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学问。

2.关于《六国论》的创作时间和目的没有确凿的资料。

但从《六国论》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六国论》很可能是刘向在为汉高祖起草《封禅书》时所写的。

三、对今日政治学的影响:1.政治思想的研究:《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今日政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对于政治权力的获取、运用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

2.工具性价值:《六国论》中提出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智慧在今日政治实践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六国论》中提到的中庸之道和君主的能力,对于现代政治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以及政策调节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统一大一统思想的启示:《六国论》中关于统一天下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六国论》提出的思想,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政治智慧以及统一大一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

本书主要论述了六个国家(齐、楚、燕、赵、魏、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优劣,探讨了如何扩大国家实力、实现统一的问题。

以下是《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1. 政治形势:《六国论》首先对六个国家在政治形势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其中,齐国地势险要,政治稳定,是天下大国;楚国地大物博,但由于国君饮酒沉迷,政治混乱;燕国虽小,但以谋略取胜,政治上灵活;赵国居于边境,战争频繁,政治环境较为紧张;魏国位于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政治较为稳定;韩国比较平庸,政治上没有什么优势。

2. 军事力量:《六国论》还对六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进行了评估。

其中,楚国以军事力量强大而闻名,但因统治者不善用兵,战争频繁;齐国军队精锐,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燕国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著称,军队素质较高;赵国为边境国家,拥有较好的军事资源,但由于频繁战争导致军队疲弱;魏国军队实力强大,善于运用兵法;韩国缺乏统一指挥,军队素质较低。

3. 外交策略:《六国论》重点讲述了六个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

其中,楚国倡导与强大国家结盟,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燕国主张与国强自立,保持中立;赵国追求与强大国家的合作,以增加自身实力;魏国主张与六国友好相处,避免战争;韩国则保守主义,不愿与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独立。

4. 统一大业:《六国论》提出了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获得长治久安、经济繁荣的局面。

他强调了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统一的思路和方法。

5. 战争策略:《六国论》中还包含了一些战争策略的讲述。

例如,孙武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思想,强调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强调在战争中找准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地攻击。

这些是《六国论》的一些知识点归纳,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事、战争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良将犹在 副词,还
• 或曰……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侍奉,动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 始速祸焉 才,副词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20170216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读pù ,晒,引申为“暴露”, 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 n,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以上,连词,表转折。
• 二败而三胜 • 连词,表并列。
“以”的词义
[因为,介词]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用,凭借,介词 ]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用,介词] [因为,介词] (4)洎牧以谗诛 [用,介]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 ] (6)以赂秦之地封 [凭借、介] (7)以天下之大 [才,连] (8)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 连]
名词作动词。下到。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8)齐人勿附于秦
•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古:可以凭借,可以用来 • 今:表示允许
词类活用
⑴不能独完 “完”,形作动,保全。 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大的贿赂 “事”,名作动,侍奉。 ⑶以地事秦 ⑷义不赂秦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⑸并力西向 “西”,名作状,向西 (6)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作动,坚持到底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作动,礼遇,礼待。 (9)日割月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10)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今异义词
古:它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⑴其实百倍 古:祖辈和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⑵思厥先祖父 ⑶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前往/今:不可以。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 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 节的事情。 (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一个连词。
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交好附 (2) 与战胜而得者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3)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 而 •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状语后置句
(9)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
(10)苟以天下之大 定。
判断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一词多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