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战国时期墨子创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说,是对六国竞争与斗争的分析和批判。

它主要强调了战国时期六国互相攻伐的无谓性、各国间战争导致社会疾病的恶果以及通过和平、互惠互利的手段来解决国家问题的必要性。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六国之乱:六国之乱意指战国时期,六个小国(齐、楚、燕、赵、韩、魏)之间的频繁战争与斗争。

六国之乱导致百姓的生活艰难、社会秩序混乱,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六国攻伐的无谓性:墨子认为,六国频繁的攻伐战争是无谓的,这是因为这些战争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利益。

他鼓励六国君主放弃战争,通过和平的方式欣赏其他国家的优点,以此来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3.六国竞争的恶果:墨子认为,六国之间的互相攻伐既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疾病和灾害,如瘟疫、饥荒等。

他通过列举多种社会疾病的例子,来说明战争对社会的危害。

4.和平与互惠互利:墨子主张和平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解决国家问题。

他认为,通过相互尊重、互相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方式,六国可以实现和谐、发展和繁荣。

5.大同社会理想:墨子提出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其中包括戒杀生、禁欲婚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关注社会公益的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6.无私的爱与包容:墨子强调人们应该以无私的爱为出发点,能够包容他人的差异和不同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能减少争斗和冲突,实现和谐的社会。

7.君臣关系:墨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他主张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典范,通过以身作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美满,以此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进步。

9.民主与权力:墨子强调民主与权力制约的重要性。

他主张民主制度能够保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并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 背景。

- 北宋建国以后,对辽和西夏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银、绢等财物。

苏洵此文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二、字词梳理。

1. 通假字。

-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古今异义。

- 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 一词多义。

- 兵。

- 非兵不利(兵器)-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 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的)- 得。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亡。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为。

- 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为”,治理;第二个“为”,被)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

-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使动用法。

-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三、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姓名一、重点词1、非兵.不利2、率.赂秦耶3、其实..百倍4、暴秦之欲无厌.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诸侯之所亡.7、始速.祸焉。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礼.天下之奇才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强弱胜负已判.矣。

义.不赂秦诚.不得已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洎.牧以谗诛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古:今:智商4.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今:能力差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2)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四、一词多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二败而三胜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荆卿为计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洎牧以谗诛。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六、句子翻译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苏洵《六国论》知识点: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古:智慧力量今:智商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六国论》知识点: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六国论》知识点: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义不赂秦(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六国论》知识点: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样的现实,苏洵写下了《六国论》。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军事行动)(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并力西向(朝着,对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以地事秦(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荀子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争霸之道。

以下是《六国论》的一些主要
知识点总结:
1. 道德与政治:荀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认为政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延伸。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法则上,通过君主的德行榜样来影响和统治人民。

2. 君主的德行:荀子认为君主的德行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核心因素。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
备仁爱、诚信、正义的德行,并通过言行和榜样来引导臣民。

只有君主具备这些德行,才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3. 社会等级:荀子提出了社会等级观念,认为人民应该按照各自的才能和贡献来分配
职责和地位。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以便统治者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人民。

4. 刑法与奢侈:荀子认为刑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也指出刑法不能过度地
依赖,应该以德行教化为主。

他还警告说,奢侈和纵欲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国家
的衰落。

5. 外交与战争:荀子探讨了外交和战争对于国家争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外交
和战争策略。

他认为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是国家争霸的关键。

6. 求贤与尚贤:荀子强调了政治统治中求贤与重用贤才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要通过
求贤和尚贤来选拔有才能和道德的人才,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而言之,荀子的《六国论》是一部关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作品,探讨了政治制度、君主德行、社会等级、刑法、奢侈、外交、战争以及求贤尚贤等方面,对于当时
的政治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观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学习活动课文朗读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⑥戒之在得(贪得)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赵尝五战于秦 10.二败而三胜 11.后秦击赵者再
效:功效。 始:才。 速:招致。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再:两次。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13.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诛:被诛杀。 终:坚持到最后。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的确,确实。
17.诚不得已
18.刺客不行
不行:不去。 数、理:命运。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0.当与秦相较 21.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对。
1.终继五国迁灭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8)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优势) (势力)(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六个战国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的国力、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政治经典。

下面是《六国论》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理论1.国家统一与分裂:《六国论》中提出了国家统一和分裂的理论。

孙武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的分裂则会导致内乱和外敌侵略。

2.君主权威:孙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应该具备威严、尊重和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3.政治判断力:《六国论》中提到了君主的政治判断力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君主应该拥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善于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处理国家的问题。

二、军事战略1.兵力的使用:孙武强调兵力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他提出了“用兵之道,胜兵不祥”的战略思想,主张利用间谍、谋士、奸细等手段来获取军事情报和破坏敌军的力量。

3.军事策略:《六国论》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制定和执行军事策略。

包括认真分析敌情、选择合适的作战地点和时间、采取奇袭战术等,以便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外交政策1.同盟关系:孙武提倡国家应该树立互利共赢的同盟关系,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有效的同盟,以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2.外交手段:孙武在《六国论》中提出了多种外交手段,如以利诱敌、以权安抚、以智取胜等。

他主张在采取外交政策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国家的利益。

3.外交谋略:孙武强调外交谋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敌对国家的情况来制定外交策略,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六国论》的主要思想是追求国家统一和强盛,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思考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

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

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

]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