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