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六国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以下是本文的知识点总结及答案: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答:《六国论》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2.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哪六个国家?答:《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齐、楚、燕、韩、赵、魏。
4. 《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政治腐败、国家分裂,以及对外政策失误,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抵抗秦国的侵略。
5. 《六国论》中提到的“非兵不利,食不饱,民不附,国不安”是指什么?答:“非兵不利,食不饱,民不附,国不安”是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能保障人民的温饱,无法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无法安定,最终可能导致灭亡。
6. 《六国论》中提到的“合纵连横”策略是什么?答:“合纵连横”策略是六国时期的一种对外策略,即六国之间通过联合抵抗强敌,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国家安全。
7. 《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在合纵连横策略中存在哪些问题?答:《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在合纵连横策略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对待秦国过于软弱,没有坚决的抵抗意志;内部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分裂,无法形成统一的对外策略。
8. 《六国论》中提到的“胜败兵家常事,不可不察也”是什么意思?答:“胜败兵家常事,不可不察也”意思是在战争中胜败是常态,作为军事指挥员必须深刻洞察战争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上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7篇《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异义,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今异义,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异义,古:两次;今:又一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今异义,古:不去;今:能力差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今异义,古:咽下咽喉;今:吞咽⑧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今异义,古:这样以后;今:连词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异义,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动用法,使……亏损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⑬小.则获邑,:形作名,小的地盘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⑲以事.秦之心:名作动,侍奉⑳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待㉑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④为国者:治理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战之外,:介词,用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1. 六国论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作品?六国论是战国时期的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作品。
2.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六国论主要讨论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和国家治理的方法。
3. 六国论中提出了哪些国家治理的策略?在六国论中,孔子提出了几种国家治理的策略,包括:- 以德治国: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君主和人民的德行,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 重视教育: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 君主的品德与能力: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以引领国家发展。
- 立国策略:君主应制定明确的立国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
4. 六国论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六国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还对世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国论提出的治国理念和策略,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 六国论中的哪些观点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六国论中以下观点:- 重视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的关键,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投资。
- 以德治国:在国家治理中,强调培养人民的德行和道德素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君主的品德与能力: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进步。
- 立国策略: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应考虑实际情况,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以上是对《六国论》学习复习题的解答,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及练习题六国论包括:重点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词、句式、难句翻译,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及练习题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苏洵C. 韩愈D. 欧阳修答案:B2.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指以下哪些国家?A. 齐、楚、燕、韩、赵、魏B. 齐、楚、燕、韩、赵、秦C. 齐、楚、燕、韩、赵、宋D. 齐、楚、燕、韩、赵、鲁答案:A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A. 六国自己不团结B. 秦国过于强大C. 天灾人祸D. 六国君主昏庸答案:A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个国家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A. 赵国B. 韩国C. 魏国D. 齐国答案:D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什么?A. 要重视农业发展B. 要重视军事建设C. 要团结一致D. 要重视外交策略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________。
答案:不团结2.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策略。
答案:合纵连横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________。
答案:利用了六国的矛盾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教训。
答案:唇亡齿寒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________。
答案:要团结一致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不团结,没有能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2.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策略来防止国家的灭亡?答案:作者提到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3. 《六国论》中,作者对秦国的统一六国有何评价?答案: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利用了六国之间的矛盾和不团结,通过分化瓦解的方式逐一击破。
4. 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历史教训?答案: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强敌时,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联合是防止国家灭亡的关键。
《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古文体常识回顾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既可以阐明事理,提出主张,也可以辨别是非,反驳谬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如:韩愈《师说》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
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博通六经、百家之说,精于古文写作。
苏洵善作政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恣肆汪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较记忆: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三、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四、字词疏通理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和“”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考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的作者是哪位历史人物?A. 司马迁B. 苏秦C. 韩非D. 荀子答案:B2. “六国论”主要论述的是哪个时期的政治格局?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汉朝时期答案:B3. 苏秦在“六国论”中主张的是什么?A. 联合六国对抗秦国B. 秦国统一六国C. 六国各自为政D. 秦国与六国和平共处答案:A4. “六国论”中提到的“合纵”是指什么?A. 六国联合B. 秦国统一C. 六国各自为政D. 秦国与六国和平共处答案:A5. “六国论”中提到的“连横”是指什么?A. 六国联合B. 秦国统一C. 秦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D. 六国各自为政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包括以下哪些国家?A. 齐国B. 楚国C. 秦国D. 燕国E. 赵国答案:ABDE2. 苏秦在“六国论”中提出的主要论点包括以下哪些?A. 六国应该联合起来B. 秦国的威胁C. 六国各自为政的后果D. 秦国统一六国的好处答案:ABC3. “六国论”中提到的“合纵连横”策略,其目的是什么?A. 增强六国之间的合作B. 削弱秦国的力量C. 避免秦国的统一D. 加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答案:ABC4. 苏秦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联合起来能够达到什么效果?A. 抵抗秦国的侵略B. 保持各国的独立C. 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 削弱秦国的实力答案:ABCD5. “六国论”中提到的“连横”策略,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A. 秦国的势力范围扩大B. 六国之间的矛盾加剧C. 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紧张D. 秦国的统一进程加快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苏秦在“六国论”中主张六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以保持各国的独立和安全。
他分析了秦国的威胁和六国各自为政的后果,提出了“合纵”策略,即六国联合,以及“连横”策略,即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
六国论知识点试题及答案(2)
《六国论》复习——559班第五组总结一、原文回顾【()中写释义,{}中写词类活用,<>中写拼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丧失<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 }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试题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此言得之4、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其实百倍9、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重点词语四、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2、不能独完3、义不赂秦4、李牧连却之5、用武而不终也6、礼天下之奇才五、一词多义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此言得之③诚不得已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其势弱于秦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破灭之道也3、举以予人4、斯用兵之效也.5、赵尝五战于秦6、洎牧以谗诛7、并力西向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10、苟以天下之大七、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八、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九.默写1、六国破灭,,,。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六国论》⼀、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完全正确的⼀项是()A.弊在赂.(lù)秦⼩则获⾢.(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组是()①率赂秦耶率:⼀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法归类正确的⼀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④以有尺⼨之地⑤苟以天下之⼤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与例句相同的⼀项是()例句:能守其⼟,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C.⽇.削⽉.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③刺客不⾏....④⾄于颠覆⑤可谓智⼒..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项是()①⽽为.秦⼈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为⼑俎,我为鱼⾁,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不同,②③④意义⼀样。
B.①②与③④读⾳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与练习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 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 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假使,如果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8)得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得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副词,仍然,此言得之 (动词,适合, 得当)还 )(9)势有如此之势 ( 优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其势弱于秦 ( 势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终 )(10) 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始速祸焉 ( 副词,才 )二、文言虚词1.而3.以(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
..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 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 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3.以(1)连词,表承接。
5-1 六国论(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五)(对应学生用书P102)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丧.失丧.乱丧.葬丧.家之犬B.刚强.强.迫强.辩强.弱胜负C.下咽.吞咽.咽.喉狼吞虎咽.D.数.据数.量劫数.气数.已尽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sànɡ,sānɡ,sānɡ,sànɡ;B项读音分别为qiánɡ,qiǎnɡ,qiǎnɡ,qiánɡ;C项读音分别为yàn,yàn,yān,yàn;D项均读shù。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相继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易:轻易解析:“速”意为“招致”。
答案:C3.下列多义词的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B.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终:最终C.未果,寻病终.终:结束D.吾尝终.日而思矣终:整,全解析:C项终:死去,去世。
答案:C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秦之欲无厌B.百有余年矣C.李牧连却之D.暴霜露,斩荆棘解析:A项“厌”通“餍”。
B项“有”通“又”。
D项“暴”通“曝”。
答案:C5.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B.辇来于秦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A项的“西”,B项的“辇”,D项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C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解析:A项中“祖父”指“祖辈、父辈”。
B项中“故事”指“先例”。
C项中“其实”指“它实际上”。
答案:D7.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赵尝五战于秦④洎牧以谗诛⑤后秦击赵者再⑥斯用兵之效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③④不同,⑤⑥相同C.③④相同,⑤⑥不同D.①②不同,⑤⑥不同解析:①⑥判断句,②省略句,③⑤倒装句,④被动句。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部编本必修下《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化常识:1.先:2.故事:3.厥:4. 国:二、翻译:(先划出采分点,再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情景语句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也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2.《六国论》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3.《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1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最新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复习
——559班第五组总结一、原文回顾【()中写释义,{}中写词类活用,<>中写拼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丧失<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 }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作者知识
苏洵,字明允,自号,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三.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通 [ ]
2、暴秦之欲无厌通 [ ]
3、当与秦相较通 [ ]
四、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终:惜其用武不终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终继五国迁灭
未果,寻病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得:较秦之所得
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此言得之
4、迁:终继五国迁灭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战、守、迁皆不及施
再迁为太史官5、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有尺寸之地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苟以天下之大
7、之:破灭之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
苟以天下之大
纵一苇之所如
8、而:赂秦而力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而秦兵又至矣
二败而三胜
某所,而母立于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五、古今异义
1、后秦击赵者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
4、可谓智力孤危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其实百倍
7、然后得一夕安寝 8、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特殊句式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2、其势弱于秦()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举以予人()
5、苟以天下之大()
七、理解默写
1、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2.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
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
子是: ,。
4.《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
,。
八、翻译原文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九、分析概括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过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战”是正面告诫,也是提醒,是要当权者牢牢记住的教训。
“为国者”既指古人也指今人,这样由论古自然转向讽今。
C.第六段,作者直接将北宋与六国相对比,要“为国者”从六国因赂秦招致灭亡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更张。
D.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地表现了秦人的恐惧心理,颇有点幽默感。
一、战:v作n 打仗的事/善:好/道:原因/率:皆,都/sāng,sàng/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完:adj作v保全/攻:v作n,攻占的手段方法/小:adj作n 小的方面/亡:丧失/大:最/jué其/pù/视:对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暴:残暴的/判:决定/n作状,按道理/事:n作v 侍奉/犹:v 好像/与:结交,亲附/yíng/义:n作v 坚持正义/始:才/速:adj作v 招致/却:使动,使...退却/革:改变,除去/向使:以前假使/理:理数,指命运/tǎng/adv 或许/礼:n作v 以礼相待/向:朝向,对着/日:每天,天天,名作状/wéi,v治理wèi,prep被/苟:如果
二、老泉;北宋;嘉祐集
三、1、暴通“曝”,暴露,冒着2、厌通“餍,满足3、当通“倘”,如果
四、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2、(adj作v 坚持到最后)(始终,终究)(终于,终归)(死)(尽,全)
3、(动词,获得)(能够)(应该,必须)(心得,收获)(具备)(动词,适合,得当)
4、(“迁灭”灭亡)(贬谪,放逐)(迁移)(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5、(险要的地势)(坚持,坚决)(顽固,固执)(本来,原来)(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prep 因为)(conj才,表结果)(prep把,用)(conj从而,因而)(prep凭着)
7、(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表因果)(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pron 你,你的)(表承接)(表递进)
五、1、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2、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 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5、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6、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7、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能够
六、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被动句4、省略句5、定语后置句
七、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八、1、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3、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4、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5、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九、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