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苏轼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是中国古代文言文阐述政治观点的经典之作。
全书围绕着“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展开了一系列分析,深刻探讨了当时政治与国家兴衰的原因。
下面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六国论》主要讨论的是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政治现状和兴衰原因。
苏轼以六国争霸为背景,以分析六国政治制度、君臣关系、军事力量、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和观点。
2.苏轼在《六国论》中提出了“权谋”、“官制”、“兵势”、“赋税”、“财赋”等关键概念,用以分析六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和成败得失。
3.苏轼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充分发挥君主的才能和智慧,使国家政治制度得以和完善,才能使国家兴旺。
4.苏轼提出了“言事无狡谄”的观点,主张君臣之间要坦诚相待,相互尊重,不做狡猾伪善之事,以保持政治清明。
5.在对各国的分析中,苏轼认为齐国政治腐败,楚国残暴刚愎,燕国轻佻怠慢,赵国懦弱怯懦,魏国小心翼翼,韩国僵化守旧。
他认为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君臣关系、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6.苏轼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为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避免内部争斗而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内乱。
7.苏轼还提出了“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观点,主张君主要公正行事,以法度为准则,保持法治社会,使百姓安居乐业。
8.《六国论》中的“难言”部分是苏轼对各国政治现状的评述,以及他对这些现状的看法和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部著作的核心内容,展现了苏轼在政治智慧和洞察力上的深厚功力。
总的来说,《六国论》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政治著作,对当时的政治现状和国家兴衰因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对《六国论》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政治思想,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从而启迪我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作者及朝代:苏洵,北宋2、文体:史论3、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4、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5、重要文言词汇:赂、率、厥、暴、洎、弥繁、判、至于等6、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11 作者与作品背景111 苏洵,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12 《六国论》创作于北宋王朝面临辽与西夏威胁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借评论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以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12 文体特点121 史论是一种以评论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重在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122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13 中心论点131 开篇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旗帜鲜明。
132 围绕中心论点,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14 论证方法141 对比论证: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通过对比秦国因攻取所得与战胜所得,以及诸侯赂秦所失与战败所失,鲜明地指出赂秦的危害。
142 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古人之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43 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六国不赂秦,其结局或许不同,引发读者深思。
15 重要文言词汇151 赂:贿赂。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2 率:都,皆。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53 厥:其,他们的。
如“思厥先祖父。
”154 暴:暴露。
如“暴霜露。
”155 洎:及,等到。
如“洎牧以谗诛。
”156 弥繁:更加频繁。
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7 判:决定,确定。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献。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以分析六个诸侯国的政治状况和争权夺利的现象为主线。
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对历史的理解,也给当今社会提供了很多借鉴。
下面将对六国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六国论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处于春秋时期之后,周朝分裂成一百多个小国。
这个时期的政治混乱,经济困难,文化盛行。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创作了这部思想精深、内涵丰富的六国论。
六国论的作者是战国时期中的杂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
二、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六国论的核心思想是以韬光养晦为主。
通过精细的分析和对比,阐述了政治家应该如何改善国家的政治状态,如何避免战争和争夺权利。
六国论中提出了启发性的观点:善于运用权术是保持统治的重要方式,治国之道在于策略和智慧。
三、六国论的特点和贡献六国论以其独特的分析方式和深度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一大瑰宝。
它对后来的政治学理论和治国方略有着深远影响。
它提出的“小国寡民”、“以权谋利”等观点,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同时,六国论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树立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六国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虽然与战国时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六国论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将其智慧应用于和平发展、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
首先,六国论中提到的运用权术的重要性,对于现代政治家而言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治家需要善于抓住机遇和把握切实的政策措施,以便在政治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六国论中提到的治国之道在于策略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领导者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最后,六国论的“以权谋利”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运作中的诸多问题。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魇”,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口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乂,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乂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乂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文言文内容知识点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文言文内容以及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六国论》的文言文内容1.《六国论》的开篇部分内容:《六国论》开篇是孔子对中国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中,孔子通过当时六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2.《六国论》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在《六国论》中,孔子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国君和官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人物性格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使整个著作更加生动有趣。
3.《六国论》中的政治理论:《六国论》中介绍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包括君主的道德要求、国家治理的原则以及对内外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政治理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知识点一:孔子对六个国家的分析和评价1.直言国家的大小、政治利益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2.对六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详细剖析,指出其政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3.提出了解决各个国家政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三、知识点二:对君主的要求与君臣关系1.孔子对君主的要求,包括道德品质、才能和治理能力等方面2.揭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君主应当广纳贤才,倾听民意,实行仁政等观点四、知识点三:政治治理的原则和方法1.揭示了“治乱之道”和“合国之道”的概念和内涵2.强调政治治理应遵循的原则,如和缓处理内外问题、防患于未然等3.论述了君主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变政治体制、重视教育、推行法治等五、知识点四:孔子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对策1.对内外交涉的不同态度和原则进行了论述2.提出外交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国际关系、平等交往等3.探讨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策略,如联合中立国、降低对外关系的紧张度等六、知识点五:《六国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1.分析《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对后世政治理论的影响2.引用后世对《六国论》的评价,阐述其在政治学领域的地位和意义3.论述《六国论》的现实价值和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启示总结: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4.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6.背盟败约:背,违背。
盟、约,誓约。
败,败坏。
指撕毁。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7.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8.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9.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10.前车之鉴:前车之鉴指前边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引以为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做其后的教训。
1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
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12.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的意思。
13.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跟坏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
14.丧失殆尽:是指完全丧失了的意思。
15.消磨殆尽:随着时间等的流逝原本存在的也消失没有了。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3.有关苏洵对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三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解析版)
《六国论》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章通过六国灭亡原因在于于“弊在赂秦”,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I,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圈,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XX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趋于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灰。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文言知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 通“曝”,裸露,冒着 ] 霜露,棘1、暴秦之欲无[ 通“ ,足 ]2、国者,无[ 通“毋”,不要 ] 使威之所劫哉!3、当[ 通“倘”,假如 ] 与秦相二、古今异1、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其[它的数量]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祖和父 ] ,3、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此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 [ 致使、以致于 ] 覆,理固宜然。
5、且燕秦革殆尽之,可智力[智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往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能够 [ 能够依靠 ] 不而之之。
8、后秦者再 [ 两次 ]三、活用1、秦而力[ 使⋯⋯,使用法 ] ,破之道也。
2、盖失援,不可以独完[ 形作,保全 ]3、小[ 形作名,小的地 ] 邑,大[ 形作名,大的地 ] 得城。
4、至于覆,理 [ 名作状,按道理 ] 固宜然。
5、燕之君,始有略,能守其土,[ 名作,持正 ] 不秦6、是故燕小国而后[ 方向名作状,在⋯⋯以后 ] 亡,7、后秦者再,李牧却[使,使⋯⋯ 退缩,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 形作,持究竟 ] 也。
9、以事[ 名作,服侍 ] 秦之心,礼[ 名作,礼待 ]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名作状,向西 ] 向10、日削月[ 名作状,一每日,一月月 ] 割,以于亡四、一多::1、至丹以卿 [ 作 ] ,始速 [ 导致 ] 焉。
2、洎牧以,邯 [ 成 ] 郡3、有这样之,而 [ 介,被 ] 秦人威之所劫4、 [ 治理 ] 国者,无使 [ 介,被 ] 威之所劫哉!以:1、不者以 [ 介,因 ] 者2、秦以 [ 介,用 ] 攻以外,小邑,大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棘,以[ ,才,表果 ] 有尺寸之地。
4、先人云:“以[ 介,拿 ]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5、洎牧以 [ 因,介 ] ,邯郡,6、以 [ 介,把 ] 秦之地封天下之臣,以[ 介,用 ] 事 [ 服侍 ]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 [ 表果,相当于“而”,致使 ] 于亡。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膝求和政策。
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重点字词1、赂秦:贿赂秦国。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
3、六国互丧:六国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4、率赂秦耶: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率,都,皆。
5、盖失强援:大概是失去了强大的援助。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6、不能独完:不能独自保全。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秦以攻取之外: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土地之外。
以,凭借。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
10、其实百倍:它实际上(多到)有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1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
12、固不在战矣: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固,本来。
13、思厥先祖父:想起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厥,其,他们的。
14、暴霜露,斩荆棘:冒着霜露,披荆斩棘。
暴,暴露。
15、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一点土地。
以,才。
16、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
视,看待,对待。
17、举以予人:全都拿来送给别人。
举,拿。
18、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然后,这样以后。
1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0、暴秦之欲无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厌,通“餍”,满足。
2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2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至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重点词语非兵不利武器;锋利破灭之道也原因六国互丧交互,相继;灭亡率赂秦耶全都,一概盖失强援大概其实百倍代词“那”;实际上(古今异义)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以地事秦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应该这样此言得之适宜,得当(整句:这话对了)终继五国迁灭随着五国既丧已经始有远略起初始速祸也才;招致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洎牧以谗诛等到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势孤力微诚不得已确实;能够;停止六国迁灭灭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命运(互文手法)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轻易而为秦人积威所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势弱于秦比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而: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作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每天、每月。
名作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
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六国论》的内容:1.政治权谋:《六国论》主要探讨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权谋。
通过对各国君主和臣子的行为和策略进行分析,揭示了如何获取和保持国家的权力,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
2.统一天下:《六国论》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征服其他国家,并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实现对天下的统一、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统一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基础。
3.中庸之道:《六国论》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君王应当融合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的优点,采取适度的政策,避免过度专制或过度松散的政治体制。
4.君主的能力:《六国论》认为君主应具备英明的政治智慧、过人的才干和勇气、善于辨别臣子的忠诚与能力,同时还提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刘向:刘向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曾在刘邦和刘盈(汉高祖、汉惠帝)的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学问。
2.关于《六国论》的创作时间和目的没有确凿的资料。
但从《六国论》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六国论》很可能是刘向在为汉高祖起草《封禅书》时所写的。
三、对今日政治学的影响:1.政治思想的研究:《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今日政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对于政治权力的获取、运用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
2.工具性价值:《六国论》中提出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智慧在今日政治实践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六国论》中提到的中庸之道和君主的能力,对于现代政治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以及政策调节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统一大一统思想的启示:《六国论》中关于统一天下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六国论》提出的思想,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政治智慧以及统一大一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原文欣赏《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
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苏洵,北宋着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背景: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字词:
率:一律,一概。
判:确定,断定。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终:最后。
与:亲附、亲近。
既:已经。
免:幸免。
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速:招致。
再:两次。
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洎:及,等到。
谗:小人的坏话。
殆:快要。
智力:智谋和力量。
使:假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练习题:
1.下列句中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弊在赂秦(luō)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⑤洎牧以谗诛(jì)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答案:B
解析:B项,厌:满足。
3.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以上就是我们给同学们整理的六国论知识点啦!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原创专栏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