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民族志

合集下载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一、发展历程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真正系统性地研究民族志传播学的学者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特别是在数字化传播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研究内容1.文化传播与认同认同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认知和情感归属。

在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研究中,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学者们研究不同民族的认同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深入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2.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和文化的独特财富,而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方式和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3.数字化传播与民族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流形式,而民族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备受关注。

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者们开始探讨数字化传播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推动民族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和发展。

三、面临的困难尽管我国民族志传播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各地区的民族志传播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不够统一。

其次是研究资源的匮乏,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而目前相关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充分。

最后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外部文化冲击和影响的危险,民族志传播学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四、展望与建议针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和建议。

首先是加强学科建设,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研究体系,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民族志名词解释

网络民族志名词解释

网络民族志名词解释网络民族志(Net ethnography)是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分析、整理和传播民族志资料的一种方法。

网络民族志采用的调查工具有网络聊天软件、博客、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器等,调查者不必像采访民族志一样去寻找采访对象,而是可以利用网上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研究的材料来源,然后就此进行调查和采访。

一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会发现,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民族志类型的信息,这些内容大都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的,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各国民族文化和习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另外,一些用户还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查询一些民族志资料,从而获得想要的资料。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搜索引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因此,网络民族志应运而生。

网络民族志的特点包括: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分析和整理民族志资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网络民族志调查工具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网络民族志调查方便快捷,调查成功率高,受访者也更愿意公开自己的资料;网络民族志调查范围广泛,并且不受地域限制;网络民族志可以保证所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网络民族志不仅可以运用在民族学领域,也可以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在旅游业中。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网络,把它当做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于是网络民族志便孕育而生,那么它又有哪些优势呢?网络民族志的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地了解事实情况,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二是能够直接接触到被调查者,而不必花费时间去寻找采访对象;三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四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调查目标,省去了长途跋涉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

但是在网络民族志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调查的主观性较强、收集资料的工具操作繁琐、调查结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等。

针对网络民族志存在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避免造成资料丢失和信息泄露;减少调查主观性;注重采集信息的实用性,鼓励用户提供量数据;及时处理网上出现的各种虚假信息,保护网络民族志的声誉。

华语传播学者:传播民族志的缘起及现状——文献梳理与回顾

华语传播学者:传播民族志的缘起及现状——文献梳理与回顾
族 志的 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归 纳 。
性 两 种 研 究 范 式 , 者 就 是 关 于 思 辨性 研 究 范 式 的 讨 论 。 陈 再

关键词 :传播 ( 学) 传播 民族志 文献
力丹 (0 2) 2 0 也有专 门就传播研 究 中应注 意之 问题进 行 了学 理关怀 , 多只是提 出意见而较少在促进传播研 究之本质进 但


华语传播学者 : 播 民族 志的缘起及现状 传
文 献 梳 理 与 回顾
方振 武
(河 海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1 10)

要 : 文 章 首 先 就 民 族 志 法 于 传 播 学 领 域 的 实 际 运 ( 台湾 中华 传 播 学 会 ,0 9 o 2 0
来的冲击 , 传播领域 自无由置身其外 , 播教育 、 播研究 与 传 传
传播产 业如何 因应这些挑 战 , 刻地决 定我们 的未来 ( 深 台湾
中华传 播学会 ,0 9 o就传播研 究而言 , 2 0 鉴于传播理念 与传
其后 ,多名华语传播学学者也就将 民族志法运 用于传播
破 与立” 为题 , 年会主题指 出: 更多元化 的研究 方法的尝试与 学 研 究 之 实 践 提 出 了个 人 之 见 解 ,其 中 就 包 括 郭 建 斌 呼 声不断涌 现 , 如何在过 去研究 的基础上 , 思考未来传 播研 ( 0 3 ,0 5 , 飞 ( 0 5)李春 霞 (0 5 , 锋 ( 0 6) 学 2 0 a2 0 )吴 20 , 2 0 )马 20 等
步 上 有 所 关 照 。 1 与 陈 力 丹 之 文 章 虽对 传 播 研 究 方法 有 所 - 卫
系统性 、 专题性 的传 播研 究在西方大约 已经有 近百年的 探讨 , 文章 内容 本身依然依 托的是 以量 化 的、 但 预设 立场 的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中国民族志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背景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我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和传播学的发展需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民族之间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沟通问题,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成为了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研究方法民族志传播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实际传播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传播理论的适用性。

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情况、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从而揭示传播规律。

理论研究是通过对已有传播理论的梳理和整合,提出适合民族志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

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而深入探讨民族志传播规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三、研究成果我国民族志传播学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法,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情况和传播方式。

研究者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有的民族更注重口头传统传播,有的民族更注重书面传播;研究者还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效果也存在差异,有的民族更容易受到传播影响,有的民族对传播信息保持一定的抵抗性。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已有传播理论的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适合民族志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

研究者提出了“文化接触理论”,通过对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接触的机制和状况进行探讨,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我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和传播学的发展需求,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实践话语民族志

“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实践话语民族志

“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实践话语[摘要]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通行做法,在国外传播研究中,最近20多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中文传播研究文献中有少量介绍介绍民族志的文章,但采用民族志进行传播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

基于研学过程中对此进行过的尝试,归结了对民族志本身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某些问题的一些理解。

并在对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耙梳的同时,结合个人研学体会,顺便对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民族志传播研究实践话语Abstract: ethnography is an usual method of culture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 foreign research, many scholars have taking attempt inthis area for recent 20 years. There are a few articles introduced ethnography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ocumentaries, but few research is used the method of ethnography. I have concerned a little during my research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mature experience. Besides, during the attempting, I also found some immature understanding to the theory connotation and operation issues. The thesis tried to have discussed to empirical issues as the same timeas combing the relevant issues on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Keywords: Ethnograp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Empirical Language“民族志”(ethnography)源于文化人类学中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时创造出的一种方法类型。

西方关于传播民族志研究的几个关键议题分析

西方关于传播民族志研究的几个关键议题分析
地 方知 识及 其二 重性 关 于多 重 知识 的区分 涉 及 到所 采 用 的视 角 , 比
类 学 的代表 人 物 , 格尔茨( G e e r t z , C . ) 一方面认为 , 人 类学 研究 比起 解 码 员 的工 作 更 像是 文 学 批 评 ; 另 方面 , 他 又强 调 阅读 出那 些 “ 倏然 而 过 的例 子 ” 背 后 的“ 模式 化 行 为 ” 。 【 4 』 ( n 显 然 , 文学批评的“ 散 漫
7 9
尼采 将 不断 改变 的 阐释 以及 阐释 的丰 富性 视为拥 有 自因 的且 自由的个 体 的表征 。 _ 5 ] ( P I 7 6 ) 同时 , 即使作为

个认 识工 具它 也裹挟 了内在 的矛盾 。作 为 阐释人
及其相关意义, 而是广泛延伸到传播过程的细节 , 检 验 行 动的动 态 、 日常生 活 的机制 , 个人 和群体 的社 会 意义生 产和 消费 的运作 情形 。 [ m ] ‘ n 。 ’
味 的传 达 者 。 j ( 但 阐 释 学 的 发 展历 史 也 表 明 , 阐 释在它 的主张者 眼 中并非 仅仅 是一 个单 纯 的认识 工
些 研 究 者称 , 民 族 志研 究 中 的所有 人 类 的行
为及其思想 的样态都是被诠释的 , 或认为它就是用
来 展现 某个 世 界 的社会 行动 如何 在外 人 眼光 中产 生

要: 民族 志研 究始 于文化人 类学对异 民族文化 的考 察 , 并逐 渐被移植 到传播 学研 究 中。西方学者对
于传播 民族志研 究的 目标 、 地方知识及其二 重性特征 、 知 识获得途 径等诸议题进 行 了探 讨。但 仍 需对 传播 民
族 志研 究的未来发展进行 必要 的反 思。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作者:蔡骐常燕荣内容提要:民族志传播学是从人类学等学科中演化出来的传播学的一个新分支,它被导入传播研究中后,对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本文在详述该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该学派关于文化与传播的相关理论,揭示了该学派把文化视为共享的意义体系为传播研究所提供的新视野,同时也展示了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此外,本文还对民族志传播学与文化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

民族志传播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德尔·海默思(Dell Hymes)被誉为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开创性研究(1964,1972)奠定了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以后,格里·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en)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所进行的研究(1975,1986,1992)把民族志传播学真正地导入到传播研究中来。

更为可贵的是,他培养了诸多出色的弟子,他们在该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为传播学界所瞩目。

这些弟子中较为知名的有查尔斯·布雷思韦特(Charles Braithwaite)、多纳尔·卡布(Donal Carbaugh)、克里斯汀·菲奇(Kristine Fitch)以及塔马·卡却(Tamar Katriel)。

这些弟子目前多执教于美国著名学府,正在培养着该学派的第四代传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所有社会及人文科学时,在民族志传播学中也发生了一次所谓的后现代批判转折(a postmodern critical turn),这导致了在该学派内部形成了两个分支,即海默思传统的民族志传播学和批判民族志(critical ethnography)。

批判民族志的代表性学者有康克古德(Conquergood, D.)、康都(Kondo, D)及罗萨都(Rosaldo,M. E.)等。

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_论_民族志_方法论

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_论_民族志_方法论

大 众 文 艺79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自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创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民族志被导入新闻传播研究中后,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一、“民族志”方法论及代表人物民族志,也译作文化志,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民族志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马林诺夫斯基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由该方法取得的特殊的文本形式,格尔兹则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用“深描”方法对文化进行阐释的地方性知识。

目前,由于民族志重视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及其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所以其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而民族志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新闻传播研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和影响。

二、“民族志”方法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大传统。

早期的新闻传播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然而随着新闻传播学研究自身的深入与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传播,而意义是很难单纯通过量化来进行研究的。

再加上文化研究思潮在全球的蔓延,使得新闻传播的质化研究愈发受到重视,民族志方法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的研究中来。

从民族志方法论对新闻传播细分领域的影响上来说,首先,民族志在人际传播中的影响,是产生了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民族志传播学,其关注的对象是语言社区中的人际传播。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作者:何欣蔚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民族志传播学作为一门从文化人类学演化出来的传播学的新分支,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转向。

本文结合前人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传播学相关问题的所得成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整体脉络,总结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我国民族志传播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一、民族志传播学的形成民族志,也叫文化志。

最初,“民族志(ethnography)”起源于15世纪到16世纪西方较发达或者社会分工较细的国家对其他地区原始部落文化的探索,“以此修正西方学术界有关人类社会的知识结构”。

[1]国内将最开始在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民族志方法的学者是云南大学的郭建斌教授,他基于中国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视角来对“民族志”进行分析和运用,并提出3个之于量化研究方法不同的需要考量的核心问题。

[2]二、在我国传播学中民族志方法的应用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队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研究。

主要是关于电视受众的研究和城市劳工的研究。

(一)电视受众电视受众研究从一开始就很喜欢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相关的民族志方法研究论文中,有很多都是研究电视与少数民族受众之间的关系。

如郭镇之对云南省级和市级电视台方言栏目和电视剧的研究;其他具有代表还有李春霞对彝族乡村草坝子的电视的研究,吴飞对独龙族火塘、教堂和电视的研究,金玉萍对维吾尔族托台村的电视的研究。

(二)城市劳工继电视受众研究后,民族志研究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边缘群体的研究。

如洪婧茹对北京地铁某施工项目的建筑工地的研究,陈韵博对农民工使用QQ的研究,张祺对苗族农民工苗语影像传播的研究。

(三)村庄尤游对湖南S村大众传媒对农村社区的角色变迁的研究,陈新民、王旭升对西北地区的“饭市”现象的研究,关琮严对西北村庄的研究。

(四)其他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民族志传播研究还在其他做了一些尝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概述民族志传播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学研究路径,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民族志传播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民族志传播学起源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它强调从人的现象性行为出发,深入探究传播的功能和机制。

这种方法注重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观察和理解人们的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并反映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以人的现象性行为为研究中心的特点,使得民族志传播学在揭示传播现象的深层次含义和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理论层面,民族志传播学强调文化作为共享的意义体系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传播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这种理解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学对传播功能的狭隘理解,将传播视为一种更为复杂、多维的社会现象。

民族志传播学也强调传播活动的文化特定性,即传播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并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志传播学采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传播现象的真相,还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

民族志传播学也注重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

民族志传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还能为传播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随着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它将在传播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简述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与传播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财富的集合体,是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知识、习俗以及艺术形式的总和。

民族志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民族志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Rethinking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作者: 沙垚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国际新闻界
页码: 110-12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民族志传播研究;文化人类学;反思民族志;批判传播学;新闻传播史
摘要:近年来,民族志传播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尤其是将民族志传播研究仅仅理解为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技术化的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就忽略了民族志背后丰富的学术脉络、理论关怀与问题意识,也导致了研究实践中流于形式、趋于浮躁的现状。

因此,反思民族志传播研究,除了对研究者进行严格的方法训练,端正研究态度之外,还需要:第一,采取超越媒介中心主义的文化取向,从传播学具体的、对象化的文化延伸到民族志对作为一整套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文化,可以使民族志传播研究摆脱对象化依赖,打开研究视野;第二,从传播学和民族志各自的理论进程和研究实践中爬梳、探寻批判理论与反思性,进而超越方法与对象的机械组合,实现深层次的学科对话;第三,引入历史维度,既能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带来历史的深度,又能彼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实现转型与超越。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民族志传播学是以民族志学科为基础,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为支撑,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播规律和方式的一门新兴跨学科。

随着社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传播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推动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民族志学科的理论体系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民族志学科主要研究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对民族的传统和习俗、风土人情进行深入研究,是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和传播特点的基础。

传播学理论则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模式、途径及其规律,以及传播的技术、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为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性、地域性、语言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表现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

民族文化的传播还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2.民族志传播的途径和形式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统、书面传统、图像传统和行为传统。

口头传统主要通过口述、歌谣、谚语等方式传播;书面传统通过文字、经卷、文献等传播;图像传统主要通过绘画、雕塑、影视作品等传播;行为传统主要通过礼仪、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传播。

这些传播途径和形式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随着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给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传统的丧失。

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民族志传播学是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
于加深我们对于民族志文化的认识以及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
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进行综述,概括其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


传播媒介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民族志在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传播
情况,探讨不同媒介对民族志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媒体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传播内容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民族志的主题、体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
的民族志作品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民族志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传播
过程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传播者、接受者和传播环境等因素对民族志传播的影响,探讨
不同传播方式和策略对于民族志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民族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主要涵盖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的研
究内容,研究者通过研究不同媒体、内容和过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
传播策略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加深我们对于民族志传播
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以及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够
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摘要】我国民族志传播学是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过程。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文章指出,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研究视野,促进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跨学科发展。

本文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全面了解,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我国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展望、启示、未来研究的建议、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族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志传播与传承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传播关系、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等。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而民族志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从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等方面展开阐述。

通过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在当今社会,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志传播学是文化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民族志传播学,可以加深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理解,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维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在介绍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起源、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民族志传播学在逐步完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的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传播学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国民族志传播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文化传播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总结中指出,我国民族志传播学有望在国际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世界文化传播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我国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起源、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趋势、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通过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深入探讨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相关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扩大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民族志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间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特点,从而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通过研究民族志传播学可以发现不同民族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志传播学研究还可以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深入研究我国民族志传播学还有助于增进对各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研究民族志传播学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繁荣与共享。

2. 正文2.1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起源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西方传播学理论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探讨传播与民族志之间的联系。

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

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

民族志传播学文献综述‎摘要:民族志与传播‎研究结合带来了传播学‎的转向。

本文结合前人‎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传‎播学相关问题的所得成‎果进行分析,呈现了民‎族志方法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应用的整体脉络‎,并对其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在传播研究日益“本‎土化”的今天,以开阔‎的眼光研究传播学,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传播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特点;传播‎学;评价一、“民‎族志”方法的由来。

‎民族志,也译作文化志‎,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民族志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马林诺夫‎斯基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由该方‎法取得的特殊的文本形‎式,格尔兹则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用“深描‎”方法对文化进行阐释‎的地方性知识。

总的‎来说,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志一般采用全‎貌式的描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的社会组织、亲‎属制度、物质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神‎话艺术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其‎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是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以集体的形象出现,‎以描述群体的共同特点‎或族群性为主。

第二,‎以小见大。

这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特点也是其‎目标,“以小见大”从‎村落研究中窥见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总体概‎貌。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第三,深入‎事务内部的研究。

如同‎人类学家在使用“民族‎志”做法所强调的那样‎,“居住在土著的茅屋‎里”,尽可能完全地融‎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去感知研究对‎象的那些“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民族志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Abstract:ethnographyisthemosttypicalexplanativeresearchmethod,anditwas benefitedbythepromotionfrom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Ethnog raphyofcommunicationisanewbranchofcommunicationevolvedfromcul tureanthropologyandsociallinguisticstudy.Theauthortriedtounde rstandthecommunicationmethodadaptedbyacertaincultureofgroupme mbers.Generallyspeaking,althoughethnographyresearchmethodhasb eenfocusedbyscholarsfro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y,itsti lldidnothaveanychanges.Althoughthereisnotacleardefinition,but aniceethnographyshouldcontainfollowingcharacteristics:first,itshoulddescribethefieldworkingenvironment,explaintheme aningofdailylife,focusonmicroprocesstohintanthropologyresearc herthattheyhavebeentherebythemselves.Second,itshouldshowtheli nguisticabilityofethnographywritersbytranslatingthelanguagean dcultureofanothernationandexpressedhismeaningtonativeculturea ndhiscontrollingtothemainbody.Third,itshouldendowcultureameaningofintegration.Keywords:Ethnography,CultureAnthropology,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Re searchMethod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而graphy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

3要提醒的是,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所以有学者认为,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4。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文化人类学催动的民族志研究谈到民族志时,我们必须谈文化人类学家们。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民族志研究方法才这样广受关注。

在20世纪初,里弗斯(Rivers)对民族志的初步论述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他说:“强化的研究工作,必须对研究的规模有所限定,还必须使研究深化。

其最典型的做法是让(人类学者)在某个社区或四至五百人的社群中生活一年以上,同时研究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所有方面。

在此社区或社群中,研究者能够对当地的所有人有所认识,能够研究当地生活习俗具体的体察,能够用当地话来进行调查,而超越一般的印象。

”5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vski,1884-1942)对民族志研究方法更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他在西太平洋中的一群平坦的珊瑚岛——“特洛布里安德”(Trobriand)进行了为期两年(1915-6,1917-8)的田野调查。

马氏常问一些十分无聊的问题,比如“你们在栽种的时候是把种子的芽端向上还是向下掩埋?”或者,“你们放棺材时是把它竖放还是倒放?”马氏显然不只令当地人不安,而且还令住在当地的其它白种人(传教士和殖民地官员)不安。

为什么他问这么多细节?更“无聊”的是,马先生还满热衷于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而且常参与特洛布里安德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观看当地的仪式,他常和当地人去打鱼、下田、参加巫术的表演。

有时马先生还当场把看到的事件画成图表,展示它们的组织。

6不过,也许此时,马氏对他的调查研究方法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如他写道:“我看土著的生活离我自己的生活很远,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他们的生活好像狗的生活一样无聊。

不过,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我想我在做的事是令人荣耀的……我对他们的生活和语言很了解,如果我能把这些东西‘记载’下来的话,就会拥有很有价值的材料。

我必须用心实现我的雄心,必须把语言和记录的材料搜集、整理出来,找寻研究当地妇女生活、社会表象等等方面的方法……”7他在1922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一书中,马氏归纳了民族志方法的三条原则,即:“首先,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了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其次,他应当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是指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无须白人介入;最后,他得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搜索、处理和核实他的证据”8。

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调查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民族志田野工作的目标,有三条路径:1.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下来。

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式提供。

2.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来充实。

这方面的资料必须通过精细的观察,以某种民族志日记的形式来收集,而这只有密切接触土著人的生活才有可能。

3.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9多娜尔·卡堡(DonalCarbaugh)和萨莉·海斯廷斯(SallyHastings)把民族志研究归纳为四个阶段:10第一个阶段是确立研究主题及其基本取向。

在此,研究者要评估自己对于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所做的假设。

例如,从事传播的民族志研究的学者,首先要确定传播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值得进行人种志的研究,并且确定该项研究应该聚焦于传播当中哪些方面。

比方说,他们会进一步假设衣服是意义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也是一种传播的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确定所观察的行为的层次和种类。

在上述的例子中,研究者应当确定衣服的穿着方式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下一步,研究者应对其所研究的具体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化。

在此,应该在文化本身所处的特殊语境内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读解。

例如,当你发现很多青少年爱穿肥大的裤子,你就会把它理解为群体内从众和接受意识的一种符号。

最后一个阶段,研究者回头再看看他所运用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用具体的个案来检验它。

例如,研究者可以得出结论,肥大的裤子提供了又一个例子,证明文化群体中的成员会用穿着来建立一种共同的联系。

民族志作为研究方法的弹性民族志方法研究资料搜集的途径相当丰富。

常用的方法有参与观察、无结构性的访问和文件分析等,文件包括会议纪录、课表、日记、书信等;其它可用照片、录音(影)带,以纪录参与者的语言、交谈、行动和姿态等。

因此民族志方法的数据来源包括说、问、视、听、感觉方面的,以搜集一般被认为是“主观的”、“印象的”、“轶事记录”的数据。

马凌诺斯基曾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第一类是相关制度(institutions)和风俗的整貌概观,他通过所谓的“具体证据的统计法”加以研究。

研究这一类素材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系列的图表,用以使研究者更方便进入社会中与习俗相关的活动。

这种图表包含两个内容,它一方面概述社会活动的元素,另一方面指明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图表的基础是当地人讲述的情况和人类学者的观察。

第二类资料则是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马林诺夫斯基把后者称为“日常生活的非思索性素材”。

它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类学者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笔记,或者是人类学者对被研究者的实际行为与理想规范的比较观察。

第二类是第一类资料的补充,因为第一类资料局限于对人们认识中的制度、风俗与活动。

第三类素材是一系列的民族志说明,以及对被研究社区的人们的叙说风格、典型的口语表述、民俗、巫术模式等的说明。

马氏把这一类东西当成对被研究的“土著”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这三方面素材的搜集,有助于证明文化对活动的影响和个人对规则的操纵,以及这两个不可分隔的方面在被研究者思维中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