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研究浅议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通过实地生活经历和调查研究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
而民族志则是指对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他们的社会组织、文化实践、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田野调查与民族志进行浅析。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田野调查常常需要人类学家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从而获取真实和全面的数据。
田野调查要求人类学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在实地调查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获得大量的原始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比较和理论研究。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民族志研究的重点是对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深入了解和描述,例如对他们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分析。
民族志研究通常需要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搜集,从而获取全面和准确的资料。
通过民族志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描绘出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人类学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素材,有力地支持了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
而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帮助人类学家揭示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共同构成了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传统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方法可能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调查对象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混杂等。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文化的学科,而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则是人类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性。
本文将对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田野调查的概念与特点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指人类学家亲自深入到所研究的社会群体中,通过长时间的生活和观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田野调查通常包括对社会组织、生产方式、信仰习俗、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和研究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田野调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野调查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强调亲身经历和实地观察,强调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直接感知和了解。
第二,田野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需要人类学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客观地掌握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
田野调查是一种长期的、深入的研究活动,通常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以便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文化。
二、民族志的概念与内容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是指对某一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全面调查和描述。
民族志通常包括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
民族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
第二,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政治体系、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语言、文字、艺术、习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探讨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
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宗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重视。
从宗教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习俗、宗教历史以及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宗教民族志研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宗教民族志研究是一种非常丰富、复杂的研究领域。
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研究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法律、习俗等文化中的各种细节,来增加对该民族的了解。
因此,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考虑到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对该民族的整体文化进行了深度的了解。
宗教民族志研究既包含了对于某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也会对该民族社会中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宗教的视角来看,宗教民族志研究主要关注内容是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其中,包括该民族的神、鬼、天使、仙人等众多的神灵信仰。
例如,研究某个民族的天主教信仰,需要对该信仰的历史、教义、礼仪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此外,宗教民族志研究也将关注到该民族的祭祀、祈祷、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诸如赛季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民族志研究也涉及到某个民族的习俗和法律体系。
在某些情况下,习俗和法律都以宗教信仰作为特定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部分穆斯林社区中,降低声音风俗(如聆听和说话的方式)是由宗教信仰决定的。
类似地,有关捐赠和慈善事业的实践也往往与某种宗教信仰有关。
通过研究宗教民族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某个民族的习俗和法律体系以及它们如何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宗教民族志研究可以增加我们对某个民族的全面了解。
当我们理解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和法律体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民族的整体文化和历史。
与此同时,宗教民族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加深文化和宗教交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宗教民族志研究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研究者需要有深入了解某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基础的能力。
浅谈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浅谈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
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
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
本文首先界定了自我民族志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四种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对自我民族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社会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唤起式叙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学术关注。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研究运动的兴起,民族志等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备受诟病。
研究者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民族志(VanManen,1988),突显个性化叙述和表达性说明,试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来表达文化,讨论文化,深化对文化的解读。
这种“唤起式”写作实践被冠名为“自我民族志”(Reed—Danahay,1997)。
本文在揭示自我民族志内涵的基础上,把自我民族志置于质性研究方法发展逻辑中进行思考,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基础、表达方式和优劣进行了探讨。
一、自我民族志的内涵自我民族志学者首先提出了“亲身体验是如何可能的?”的问题:即我的亲身体验如何提供有关我自己的文化、境遇、事件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具体而言:民族志学者如何能够研究她/他自己的文化?(Patton,2002)如果别人不能成为研究对象,我如何研究我自己的群体文化、社区文化、组织文化和文化经验?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将自我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上来考察的研究样式和写作形式(Reed—Danahay,1997)。
自我民族志是一种探讨研究者自我生活经验的自传式个人叙事。
正因为如此,自我民族志最初被视为“局内人民族志”(Hayano,1979)。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记录了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作为历史的考察工具,人们对于民族志的真实性常常产生疑问。
本文将探讨民族志的真实性,并分析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限制。
一、民族志的定义与作用民族志是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和描述,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的起源、谱系、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
民族志的编纂和出版对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然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常常引起争议。
一方面,民族志的编纂常常受到时代背景、政治影响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干扰。
有些作者可能存在偏见或误解,导致对于某些民族的描述不准确或片面。
另一方面,民族志的内容可能存在出版者或编者的选择性,对于某些敏感或不合时宜的信息有所隐藏或篡改。
因此,读者在阅读民族志时应保持批判的态度,同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三、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尽管民族志存在真实性的问题,但它仍然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民族志记录和保留了许多无法在其他历史文献中找到的珍贵信息,例如失传的语言、传统技艺和习俗等。
其次,民族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使研究者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审视。
最后,民族志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描述经常与当地传说和口头传统相吻合,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
四、民族志的局限性和拓展虽然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有其价值,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民族志的对象常常是小范围的社群或民族,反映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全貌。
其次,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志收集的局限性,有些民族的信息可能并未得到充分记录,这对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和工具,如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等,扩展对历史的研究角度,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证据。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是一门专门研究民族学的学科。
民族志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并为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民族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首先,民族志研究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宗教、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特征是不同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彰显民族个性和独特性的关键要素。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其次,民族志研究还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工等方面的情况。
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交往规则。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社会运行的方式和规律,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外,民族志研究还对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不同民族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特点。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经济状况的分析,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最后,民族志研究还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追溯其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民族的历史是其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民族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现实情况。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和评估民族发展的路径和趋势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历史记述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民族志研究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规律,进而为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民族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这门学科的发展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其核心是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研究。
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研究者亲身走访目标社会的过程,并通过直接参与、观察、记录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文化材料以描绘目标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族志则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结果进行的一份详尽的民族史和民族生活的记录,是记录和描述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其中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都需要在实地走访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摸清目标社会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基础和历史传统等。
只有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记录。
第二,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都强调研究者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地与目标社会直接接触、交流和参与,以取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这种方法不仅善于发掘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和细节,而且也更易于获取完整、真实、准确的历史文化资料。
第三,研究内容。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实地调查所得到的社会文化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以呈现目标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生活。
所不同的是,前者通常侧重于描绘目标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环境等,后者则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深度,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生活风俗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强调研究者需在实地进行调查和记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自身进行慎重思考和审视,在保护人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
总之,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记录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类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有益的支撑和保障。
浅谈批判民族志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浅谈批判民族志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摘要】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批判民族志的内涵与自身价值,说明了批判民族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即批判与反思的意义;理解研究对象的意义;结合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研究视野的意义。
积极深入地认识、理解教育的改革发展,客观真实地探究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目标。
【关键词】民族志;批判;比较教育进入20世纪后期,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受到全球化,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人们发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于定量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比较教育的质的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得到重视。
在比较教育学由量的研究向质的研究的转向的过程中,以文化社会人类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民族志研究法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
但是,若将研究重点完全放在微观层次,而忽略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形成的关系,就无法解释其现象所反映出的本质内容。
于是,批判民族志方法逐渐出现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
加拿大比较教育学家梅斯曼认为,比较教育作伪一个研究领域,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的思想潮流。
该领域的早期研究关注国家教育体系的类型学,而这种发展与当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用类型定义社会有关。
随着经验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比较教育研究中应该有可能运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学校中活生生的经验,但却未必将分析局限于行动者对其本身的情境认知内。
i 总的来说,批判民族志仍使用传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收集和解释数据,但是在传统民族志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实践部分,即反省和批判。
那么我们是如何来理解批判民族志呢?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发现有效的教育发展规律批判民族志方法结合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研究,微观研究层面是对人类学的、定性的观察和描述的现象研究其发展本质,而宏观层面则是在研究过程中以社会理论为基础,对现存的社会理论的证实、补充和改良。
由此可见,批判民族志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重视理论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
根据批判民族志的这一内涵,在观察和描述研究的过程中要求深入、严谨、有效的信息。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民族志研究方法范文
民族志研究方法范文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档案研究。
田野调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民族群体行为和活动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习俗、信仰和社会组织。
研究员需要准备好在田野中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以获取充足的信息。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群体中,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深度访谈是用来获取民族群体个人经历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通过与个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观念和经验。
深度访谈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以便有效地引导被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档案研究是通过检索和分析历史文献、报纸、文件和其他记录来理解民族群体的过去和现在。
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诠释这些文献资料。
除了上述主要方法外,民族志研究还应用了许多其他方法和技术来获取信息和数据,如问卷调查、网络观察、实验研究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大量的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行为。
网络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和交流来了解民族群体的信息流动和文化特征。
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民族群体的行为和反应,以验证和研究特定的假设和现象。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注意伦理问题,尊重民族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和利益。
特别是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中,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权益。
总之,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档案研究等多种形式。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要注意保护被研究者的权益和隐私,遵守伦理规范。
通过运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深描”的民族志研究分析
作为“深描”的民族志研究分析摘要:民族志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它呈现了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
本文通过对民族志的发展研究,深入分析了关于格尔茨文化观的深描概念,进而运用深描来解答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志;深描;文化观;科学性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38-01一、民族志的发展民族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
“民族志”一词是英文“ethno-graphy”的汉译,“ethnography”一词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描绘人群”,我国学者有时也翻译成“人种志”或“民俗志”。
这一概念原指人类学者收集有关特定社会及文化的资料和记录,并解释这些现象的一种方法,后来伴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民族志也逐渐受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民族志被认为是运用观察、访谈以及其他田野研究手段,深入细致地描述某一特定人群及其文化的一种方法。
民族志重视一群人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仅仅描述孤立的事件,它描述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如何行动、互动、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等。
因此,进行民族志研究,生产出民族志报告,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进程,人类学家曾经熟悉的封闭的原始的“初民社会”已经很难完全与世隔绝,因此,人类学将视野从异域转向自身,开始研究当代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民族志也面临着理论转型。
二、深描——关于格尔茨的文化观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借用他人的概念,将“深描”引入人类学,认为民族志的目的不是概括出普遍的、恒久而确定无疑的规律,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研究者在提供自己所相信的“客观”解释,这种解释未必是当地人的看法,所以民族志的工作就是对个案进行详细和丰富的描述,即深描。
民族志研究
2016/11/21民族志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看法,民族志既可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一.定义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民族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中去,从其内部着手,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对象就既存民族志的实际内容看,民族志考察的对象类型,范围比固定化的“民族”远为宽泛而多变.20世纪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民族志的对象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而非“民族"。
民族志中的“民族"实际上不再指民族(尤其是近代定义中的民族),而是观察者主动选择的方法论单元。
三.代表人物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故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四.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中国史籍《春秋。
左传》中的“蛮夷"传(偏重纪实的)、《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偏重想象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他的著作《史记》除讲了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许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内容。
中世纪的东方旅行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第二个时代是专业性的、科学性的《人类学笔记和问询》《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在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观察者进入对象世界的深度、在文本中留给对象作为主体的空间以及对读者的心态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别。
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作为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
作为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毛巧晖中文摘要:民族志研究是目前艺术人类学所采用的核心方法,也是该学科的基石。
它向延续西方传统艺术理论的中国艺术研究提出了有力挑战,为艺术研究的转型提供了理路。
但在本土化选择、方法创新,以及与传统理论话语的对话等层面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学科建构一近年,艺术人类学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越来越多拥有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美学背景的学者参与到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实践中,他们的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推动了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怀着共同的希冀:艺术人类学可以给当下的学界带来新的启迪,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并且,艺术人类学极可能对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做出令人欣喜的贡献。
怀着这样的信念,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学科建制的步伐,以求能够从体制方面为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与研究院业已完成了对它的学科建制,艺术人类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获得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合法身份。
但是,这种身份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受人置疑。
黄泽的判断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当前国内艺术人类学的现状:“迄今为止,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体系,也许雏形都还算不上,仅仅是一些学者在‘艺术人类学’的名称之下进行着各自的探讨,这种探讨的跨学科成分较大,大多是借用人类学的部分理论,对局部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
”1究其原因,则是艺术人类学自身的归属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它或被认为与文艺学、艺术学相关,或被认为归属于人类学,交叉学科先天具有的归属难题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不同学术背景的介入,一方面拓展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空间,使其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它的研究理路,阻碍了研究范式的确立。
无论承认与否,探索与尝试仍是当前研究者们所采用的主要研究策略。
也就是说,艺术人类学仅是一面旗帜,一个总体的方向。
学者们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人类学”这一名称之下进行研究,是因为大家对它有两个基本的共识:一是就研究对象而言,这是一门研究艺术的学科;二是它采用的研究方法,即人类学的方法。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通过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人类学家们试图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而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则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人类学家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并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民族志,以便后人研究与参考。
本文将从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定义、历史、意义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应用等方面对这两者进行浅析。
一、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定义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们深入到特定的文化领域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了解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以全面地记录下来。
而民族志则是指将这些记录整理、归纳并写成著作,目的是将所得的文化信息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便后人研究与参考。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些欧洲的人类学家们开始深入非洲、亚洲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其中著名的包括英国人马蒂尔德·耶茨·帕特森(Maudslay)的《玛雅石刻的研究》、美国人亨利·罗利斯·穆伦斯(Henry R. Schoolcraft)的《美洲印第安人俄村》、瑞典人奥古斯特·戴斯特·弗罗贝尼斯的《斯拉夫民俗学》等。
通过这些田野调查和记录,人类学家们逐渐建立了一个个族群的民族志,对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记录。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对于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演变和差异,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记录并整理这些信息成为民族志,可以使这些文化信息得到永久保存,成为后人研究与参考的重要资料。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结果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加深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在当今社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内容分析
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内容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传播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只重视量化研究逐渐转变到对质化研究的关注上。
这是由于传播学的几大先驱,如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等多出身于社会学、心理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因此,早期的传播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取向,并且这也构成了美国传播研究的主流。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传播,而意义是很难单纯通过量化来进行研究的,再加上文化研究思潮在全球的拓展,于是传播的质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志方法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传播研究的。
为了了解民族志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民族志”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范围为新闻传播学科四大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共获得论文33篇,除去其中不是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7篇,共有26篇可以进行分析研究。
一、关于民族志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创立,起初源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
一般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这一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的民族志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民族志被导入新闻传播研究中后,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民族志传播学有着自己的显着特征”:(1)传播实践而不是语言形式是其研究的中心。
(2)在自然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才是其分析的对象。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摘要】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深入到实地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而民族志则是对某一民族文化、社会和生活的全面描述和分析。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相辅相成,田野调查是获取民族志所需数据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参与观察、访谈、记录等技术,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讨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原理。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拓展了人类文化研究的视野。
未来,人类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人类学, 田野调查, 民族志, 研究方法, 重要性, 关系, 价值, 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以及法国的结构人类学。
这些学派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人类学的发展。
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实践,这些实践方法使人类学家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运用使人类学得以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
1.2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定义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深入到实地进行田野工作,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和记录,以获取关于特定文化群体的详细信息和数据。
田野调查的过程包括参与式观察、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了解当地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
而民族志则是对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的学科,民族志内容包括民族的起源、语言、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
而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成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就民族志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民族志研究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中,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和资料。
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更加直接地接触到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从而获取更加真实和全面的研究数据。
其次,民族志研究方法中还包括文献调查。
文献调查是指通过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史料、档案等资料来获取研究对象相关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等,为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撑。
此外,民族志研究方法中还包括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联系和规律性。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最后,民族志研究方法中还包括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和推断。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地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综上所述,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获取更加真实、全面的研究数据,从而为研究成果的质量提供保障。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族志研究方法是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必须创新民族志调查和研究方法。
科学的民族志调查和研究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不仅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而且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发展和创新民族志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民族志研究的发展阶段、特点和类型民族志研究法或称社区研究法、村落研究法,有其发展的过程和较为明显的特点,近100年来形成了多种类型。
(一)民族志研究的发展阶段民族志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业余民族志阶段。
例如18至19世纪一些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写的民族风俗志;二是专业民族志阶段,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民族志专著。
例如,1922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两本民族志,均属专业民族志。
业余民族志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专业民族志一般都持较客观的立场,大多从主位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的特点1.整体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志一般采用全貌式的描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的社会组织、亲属制度、物质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神话艺术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其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是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以集体的形象出现,虽然有个体的性格和特点的介绍,但总的来说以描述群体的共同特点或族群性为主。
2.以小见大。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目标是以小见大,从村落研究中窥见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概貌。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外国有些学者称这种民族志研究为微观社会学,它是指以村落或社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了解其成员生产、生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费孝通试图通过全面调查村落和社区,搜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或模式,而达到接近对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
民族志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功能
民族志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功能民族志是研究民族学的重要工具,具有以下地位和功能:
一、民族志是民族学的基础
民族志是收集民族学资料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语言、习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志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比较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资料,可探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不同民族相互影响与交流的历史。
三、民族志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志中具有丰富的民俗、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等文化资料,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四、民族志是研究民族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民族志中对于民族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详细的资料和描述,研究这些内容则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情况。
五、民族志是推动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力量
民族志的研究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在乡村社会研究中常常采用的分析性概念都是“社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型社区”。
这种方法传播到中国,就成了所谓的“微型社区研究法”。
王铭铭认为:“一个区域性的范式被认定为人类普同性的范式之后,又被运用到另一个区域性范式的建构之中,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成为中国社区论的实质过程”。
[2] 在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不同的。
前者研究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后者则是研究前工业社会。
而吴文藻和他的学生们认为,芝加哥学派主张的“社区研究法”不仅适合都市社区,也适合中国的乡村社会。
虽然从本质上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19世纪以来又面临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
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学。
要使社会学更细致地反映中国社会,社区研究的办法是值得采纳的。
然而,一般认为,中国的村落是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因此传统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在田野工作范围上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小村落,注重村落社会的“共时性”研究,忽略了村落以外的广大区域社会,而且普遍都是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对村落社会的调查出现了两种新的研究取向:一种是关注“村落社会”之上的集镇(或者说乡镇),另一种是进行多村落的调查。
相关的研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3]二、民族志方法论1、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民族志在方法论上的基础是整体论。
“当我们谈到整体论的时候,固然会描述各个部分如何拼凑在一起(fit together)及其背后的机制。
这机制是来自制度或人的行为,其基础必须是超越现象本身或‘常识’而在理论上是不可化约、有其独立自主性的社会事实。
”[3]因此,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民族志时,不但能够看到对社会文化现象“面面俱到”的“深描”,而且也可以读出从社会事实中抽象而来的“一般性意义”。
比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及其运作的描述,勾画出一个由各项相关要素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并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
2、符号互动论,研究重点在於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质与过程,其基本概念乃是: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藉由象徵的符号(语言、文字、手势、表情)来表达其意念、价值、思想。
而符号的意义随个人与情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释。
理论内涵如下:(一)社会是由其成员在互动中建构的,社会结构是处於动态的过程中,其乃由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微观的社会现象,而非广大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秩序是共识符号的产物,也是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认为知识形成是经由“磋商”的过程而来,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他人所接触的事物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协商而成,而达日常生活的共识与规则。
3、现象学现象学由胡赛尔(E.Husser)所创立,乃二十世纪欧陆的显学之一。
其主张“存而不论”,“回归事象本身”,将主观“放入括弧”,认为要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便需摒除臆测,清楚直接了当地观照我们经验中的基本事物,检视心中所思所想.而民族志研究强调研究时要将所有的“预设”去除,要“放空”自己,让事物呈现出自己最原本的样貌,如此才能客观地掌握现象背后的本质。
4、诠释学诠释学乃海德格(M.Heidgger),高达美(H.Gadamer)的思想,是一门意义诠释的理论或哲学,主要概念在於“精神世界”和“理解”,认为诠释和理解是掌握“意义”不可或缺的方法,主张以同理心,即“拟情理解”去了解别人。
而民族志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进入脉络情景去检视其信念、价值、观点、动机和意义建构,以理解、分析其生活世界,此与诠释学的理念相同。
5、日常语言分析学派此学派受到维根斯坦(L.Wittgenstein)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字词的使用,需视使用的个别情况或脉络,才能了解它的功用,把握它的意义。
换言之,相同的语言或字词,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解读。
而语词行动的背后往往有行动主体背后的价值观与受社会情境的影响。
这也就是维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原因。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有如游戏,规则可随时随地自订,具有无数的种类及多重性。
而民族志研究关注特定的情境脉络脉络,,意图理解当事人的意义建构,故此派可说是民族志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6、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主要以马库塞(H.Marcuse)与哈伯马斯(J.Habermas)的学说为代表,强调对於意识型态宰制的批判以及自身的反省,强调对於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社会,文化层面应了解其本质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民族志研究者於研究进行时,也应时时批判反省自身的价值、信念、避免造成另一种意识型态霸权以及为特定利益团体服务而不自知。
[4]三,民族志的发展史最早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性和业余性的。
有文字而又重文献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志。
中国史籍中的“蛮夷”传是偏重纪实的,而《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也可以归入此类。
而在西方,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
各个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对异族的描写多有想象的内容。
在中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是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
而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出现的民族志主要以无文字的原始部落为对象,由于探险家们不懂当地语言,与当地土著接触又短暂,描写大都很肤浅。
库克船长在1768-1779年对太平洋岛屿的探险受到后世人类学家的关注。
而在土著地区居住(被俘或传教士留居)的西方人所写的则相对较详尽,比较有参考价值。
直到二十世纪初,里维斯才开始强调由有训练的观察者直接进行密集田野工作(intensive field)。
他主张研究者要与他所研究的对象住在一起,说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文化,他也提倡利用恰当的资料报导者(informants)搜集当地文物,家谱及生活史,并做系统性的纪录。
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撰写民族志的时代,被称为“通过学科规范支撑起的科学性的时代。
”马林诺夫斯基可说为民族志的创始者,其主张研究者要确知自己的研究目的.而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事人眼中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从当事人的视野及角度看他们自己的生活及文化并主张应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藉由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当地人的生活过程(刘仲冬,民85,页174).现今的人类学家已经变得较有自我知觉,明确,并且更能反映自身及他人的工作和生活马林诺夫斯基在美拉尼西亚东部的特洛不里安岛上生活了四年,不依靠翻译直接和当地人交流,居住在当地人中间,写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这种田野调查的研究原则和“图书馆式”研究方法有根本上的区别。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的主流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范例和规则所构成的。
民族志发展的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
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全部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现实和真相?研究者集各种角色于一身,这种专业素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的,而且研究者如何去除偏见和预设,摒除前概念、事先了解,以客观来解释主观的经验和感受,都有待继续研究。
反映了真实的现象以后又可以作什么?能不能建立一种具有通识性的理论体系?民族志重在观察自然的情境,浸润其中,忙于描述和分类,捕捉情境的立即性和瞬间性,容易忽视过去和未来的因素,而且偏于“小宇宙世界”的分析,昧于研究结果的脉络,陷于非历史和非结构的弊端。
民族志研究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工作,研究者集观察者、访谈者、记录者、分析者的角色于一身,个人就是全部的研究工具,缺少团体的共同评价,研究结果多属地方化的个案研究,使用自己的参照架构,偶尔研究共同的研究主题,也大部分是内省的,这些特质都阻碍了理论的建立。
近来,民族志扩展为学派或民族志的次典型,包含不同的理论取向,并在发展上受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文化和认知人类学、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等影响。
而在70年代,受到后现代的冲击,民族志强调以超现实主义撰写并以“对话”式或多重声音的叙述方式取代人类学家的独白,强调与报导对象之间的对话。
近年来,民族志研究已被承认,并广受欢迎,其乃以一种“另类”的研究策略来探索教育实务现状。
参考文献:[1][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3页,1997[3] 刘朝晖:《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J] 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4] 王文科:《.质的教育研究法》[M],台北:师大书苑民族志阅读:当代议题,1994[5] 黄应贵:《人类学的评论》[M],(台北)永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312页,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