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创新意义
论梁启超小说理论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论梁启超小说理论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宋凤英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2
【摘要】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在近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有:提出了小说的总体改革方向;论述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小说的内部规律.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发挥过作用,而且对后世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详细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宋凤英
【作者单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我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正式开端——略论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J], 颜廷亮
2.梁启超小说思想对朝鲜近代小说理论的影响 [J], 全今淑;李永男
3.梁启超的小说思想和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对朝鲜近代小说理论的影响 [J], 李永男
4.晚清小说理论是五四小说理论的先导——梁启超与胡适小说观之比较 [J], 周渡
5.梁启超报业思想对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的影响 [J], 程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内容提要】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
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文学/革命/审美/更新【正文】综观梁启超两次倡导“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其关于新体散文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一)、散文创作的目的不为传世,而为觉世。
(二)、散文效法的目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体散文。
(三)、散文变革要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面的变革。
内容上要表现“欧西文思”,形式上要追求“雄放隽快”、“明晰”“畅达”。
(四)、散文语言应力求通俗化,可兼容中西词汇语法。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和“替圣贤立言”的目的规范中解放出来,成为融入社会现实,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新鲜血肉和切实内容的崭新文体。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也使散文挣脱了桐城、八股等僵化凝固的文体规范,成为不拘一格、自由抒写的崭新文体。
尤其是在“新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与“欧西文思”相对应的大量西方新名词,如“国民性”、“人权”、“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等,得到了介绍传播。
这些“新名词”的输入冲击了“古文辞”的格律、习用典故和陈腐语汇,改造和丰富了文言的词汇系统,更新了文学语言的风格,还促进了散文创作主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新文体’对于现代语文最大的贡献,即在输入新名词。
借助一大批来自日本的新名词,现代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体’的半文半白,也适应了过渡时代的时代要求。
”[3]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肯定:“晚清的白话文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白话文,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现代白话文才超越了自身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加速实现。
浅析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时代背景以及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上。自光绪二十九年至宣 统三年 (1903—1911)仅仅9年 的时
二、“政治小说”与新型 文学杂志 《新小说 》
间里,创作 的通俗小说 却有1422部 ,年 均1 58部 ,翻译 小说
1902年 开 始 兴 起 的 小 说 热 潮 是 以 “政 治 小 说 ”为 领 军
共942部 ,年均 约1O5部。…
的抨 击和 暴露 ,“写情小说 ”将 男女 之情 置于 社会 大背 景下 时也 的确 曾获得 极 为广泛和热 烈的支持 ,同时,在 该理论 影
的,梁 启超 在 《新小说 》创刊 号上 发表 了他创 作 的政治小说
而 变化 又不仅仅 是数 量上 的,如 果将清 末最 后10年 创 《新 中国未来记 》。在该作 的启发和影响下,一批政 治小说应
作 的小说 和之前的作品作一 比较 ,则不难发 现它们 之间的不 运而生 ,它们在情节、结构、人物等诸 多方面均 与传统 小说迥
兴起 ,不管是创作小说还 是翻 译小说都是此前几十年 间年产 这种 急功近利的观念 则又一定程度 上影 响了小说的发展 。这
量 的十倍 以上 。自光绪二十一年至 二十八年 (1895—1902)8 种观 念深深 地 渗透在 2O世 纪第一 个 十年的小说创 作 中,从
年 的时 间里,创 作 的章 回小说 共有1O2部 ,年均 约13部 ,翻 政治小说 到谴责小说 到写情小说,无不或 多或 少地 打上 这一
浅析梁启超创办 的 《新小说 》时代背景 以及对 近 代文 学创作 的影 响
胡艳 秋
(上 海 文 艺 出版 社 上 海 200020 )
摘 要 :作为国内第一份 以刊登 新 型小说 为主的文学期
而倘要追寻 导致小说产生 这一重大变化 的起因,则我们
最新 梁启超的“美文”研究及其开创意义-精品
梁启超的“美文”研究及其开创意义所谓“美文”,是梁启超对中国中的韵文的称谓,尤其诗歌更集中了“美文”的特点。
诗是中国最古老的门类之一,古人对诗的批评、研究,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诗话”。
这种形式很灵活,内容也比较随意,因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批评,也缺乏系统的逻辑体系。
到了现代,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诗论的形式系统化、体系逻辑化了,而且着重从审美的角度论诗,这是古今诗论的明显区别。
梁启超在《屈原研究》、《陶渊明》、《情圣杜甫》、《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等专著中,对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以及中国“美文”的起源、发展历程,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尤其《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则系统地批评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时期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生动地论述了中国“美文”中种种“表情法”和情感表现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从审美的角度,以美为标准,突出艺术的情感内容,梁启超的这种文学批评具有开创意义。
一、爱美是人性之需要梁启超首先探索了中国“美文”的起源与发展等重要问题。
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的专著中,他分别辑录、考订、评论了从古代歌谣到汉魏乐府的发展过程,系统地疏理了这条发展线索,同时疏理、考订、评论了从《诗经》到建安之前诗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这两条线索相互影响、交织发展的密切关系。
他很重视民谣,认为民谣是整个“美文”发展的先导。
他说:“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最先。
歌谣不是会作诗的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
并无意要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美好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经千年不废。
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的诗而上之。
”(10当然,这不是说诗的价值没有歌谣的大,而是说民间歌谣由于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感人之深,有时要超过诗人所作之诗。
梁启超认为,歌谣与诗一样,都是人性需要的一种美。
不同的是:前者“纯属自然美”,诗乃是“人工的美”。
梁先生所说的“自然美”,与今天所谓的“自然美”的含义不同,并不是指山水花鸟等等自然景物之美,而是指不经文饰所表现的美感之结晶。
晚清小说——梁启超
在“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中,新文化阵营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把鸳蝴派文学当作封建旧文学的余孽、当作建立新文学的障碍和对立物而痛加批判与否定。
新文学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是创建新文学的绊脚石,而且它们的消闲游戏观念和倾向更大有害于国民性的改造和重建、有害于人生社会的改良和更新、有害于中国从“边缘”重返“中心”的努力、有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实现,一句话,有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目标和“强国梦”的实现。
他只是初步观察欧美、日本的社会情景,并结合着刚刚发生的中国的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经验,从模模糊糊的、感性经验的直观逐渐地明确和完善了文学启蒙纲领的各项主张。
直到他晚年在写作《清代学术概论》时,才真正深刻地认识了提倡小说界革命的文学启蒙主义性质及其意义,也认识了它在当时所缺少文学知识的学术性支撑所必然带来的局限性。
来自当事人经验观察的直觉与事后对历史所做分析的理性判断之间当然会有一定的距离,从其前两年陆续发表的有关小说的议论就能看出其中的演变过程。
但到了这时,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一个飞跃,因此,明确的提出文学启蒙的政治性诉求,这个任务就非他莫属了。
虽然对小说的历史作用与特质的看法受到了严、夏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但梁启超以思想家和实际鼓动家的敏感接过了这个命题,深化了它的内涵,提升了它的意义,使之与整个社会变革的设计相接轨,成为其启蒙思想纲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早一两年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温和主张相比,在这一组文章中,特别是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氏直接诉诸于广大国民,而不是上层统治阶级。
而改革的范围与目标,小说文学在介入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更为清楚了。
依靠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改革的努力失败了,这个事实使人意识到有必要“新一国之民”,此种“新”不是局部的,片断的,而乃全方位的,即要“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人格,等等。
如果说没有一种现成的政治力量可以凭依,或者说没有出现革命家可以利用的某种政治形势以完成变革任务,那么,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还有什么能象小说这样“具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呢?这开宗明义的点题之笔,先将读者的思路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局泥于小说在传统文类中的地位,不争论小说内部的细节问题,一上来就从政治的高度肯定了小说与群治、小说对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与篇末的“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结论遥相呼应,表现了早期文学启蒙思想所达到的政治自觉。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与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X 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西方诸国之强盛,皆得益于翻译事业之发达,值得效仿.翻译西学,若求速效,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主X由日译文转译.正是梁的带动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的高潮.c以"改写〞与"意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风格.就翻译本身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译述对传播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普遍的作用.2 经济目的性办报刊、杂志梁启超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戊戌政变后,他又第一个创办了《清议报》,以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海外宣传阵地.他还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面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小说丛话》专栏.在同类报刊中,因为它们创办最早,规划最完善,持论最新颖,实际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以为轨X.阿英说:《新小说》杂志出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整规模.以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与《小说林》,相继而起.〞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位政治家,梁有效地带动和吸引一大批人士加人到他的行列,因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梁启超对近代文学的贡献还表现在对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注和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梁启超首先强调并极力倡导的.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旧文学的种种弊端.于是,梁启超大胆打破了守旧和封闭的旧文学观念,建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观念: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要服务于现实.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注重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宣传,主X 灌输欧洲之精神;以与高扬小说的巨大作用和社会意义,都是以"新民〞任务为燃眉之急,这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体现在更为具体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出发点.这使梁启超的文学观念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念,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纳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三)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文学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内容的变革.1、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新小说》于1902年11月14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第2卷改在##出版,1906年1月停刊,共出24期.《新小说》是继《海上奇书》<1892>之后近代第二份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月刊.《新小说》作为小说杂志一种模式,其影响也不容低估,自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它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比较著名的如与《新小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此外还有:《新新小说》<1904>、《小说七日报》<1906>、《中外小说林》<l907>、《新小说丛》<1908>等.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他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刊载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用新的观点阐述小说的专论,要"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新小说》问世之际,刊发了梁启超著名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和"创作新小说〞的口号.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一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都来探讨小说理论,肯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抛弃了鄙视小说的传统态度,因而产生了对古典小说的新评价和创作新小说的新风气,对晚清文学有多方面影响.他认为小说在影响群众、教育群众方面有其它文学样式所不与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肯定小说的文学价值.同时又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普与性,反映社会人生,满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这在引导小说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三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新中国未来记》改变了中国小说历来不敢直接写当今现实社会的状态,把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推上一个新阶段.同时他还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2、梁启超与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与"诗界革命〞的口号一起,由梁启超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主X通俗化,实现"言文合一〞,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梁启超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也是在"西学〞的冲击下出现的.又称"新民体〞,是报章文体.新学语、新名词的输入促使新文体的产生,其是对当时左右文坛的桐城古文的彻底解放.1900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梁启超的散文,显示出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性特征,新颖是其主要特色.3、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梁启超从政治维新的需要出发,着力改变文坛现状,选择复古主义统治最严重的诗歌领域作为突破口发起冲击.在内容方面,他强调诗歌新意境的开发,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理论,提倡诗歌不应局限于旧内容,要勇于开拓新意境,创造新内容.专门写了《饮冰室诗话》,对当时的新派诗给予极力的鼓吹.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加上梁启超的推荐评许,推进了包括南社在内的"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诗歌新潮流.在形式革新方面,梁启超提倡"新语句〞,甚至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入诗,提倡通俗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人诗〞,提倡史诗式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主X"诗不一体〞,"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提倡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等等,对近代诗风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过渡作了精神上的准备.他在提倡"戏剧改良〞方面也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与实际效果.将戏剧地位大大提高,入于正统文学之列,给予高度肯定.他还从戏曲本身的特点肯定了戏曲的文学价值,指出曲本体裁较为自由,能够根据作者的意图,"淋漓尽致〞地描写环境、表达感情,"各尽其情〞地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他提出了改良中国戏曲的设想,用新观点评价古典戏曲名著<主要是《桃花扇》>,具有开辟风气的意义.在戏剧创作方面,它的新颖的题材、新鲜的思想,奔腾的激情,不为音律所拘的词藻,也成为挣脱格律枷锁的有力榜样,为传奇杂剧创作开辟了新途径.史学上的价值:关爱和说:"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学自我扬弃和艰难选择的真正开端,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击破了中国古老的封闭的文学体系,并开始构建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也由此起步.〞这个评价是极其中肯的.〔一〕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论小说,认为它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神力〞;论诗认为它须有新意境和新语句,并特别提倡通俗体"杂歌谣〞与白话歌词;论文倡以欧西文思入文,并呼唤"文与言合〞.他的理论对中国旧文学观念予以了猛烈冲击,动摇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二>直接带来了晚清文学的繁荣.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出现大量的佳作.<三>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表面上看,梁启超发动的这场文学革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内容的变革不可能不牵动形式,而事实上梁启超对形式尤其是语言的改革是锐意提倡的,他强调言文合一,强调多用俚语、歌谣、新名词,对"熏〞、"浸〞、"刺〞、"提〞的推崇本身就是对小说审美作用的推崇;他的笔锋锐达,平易酣畅的‘新文体〞散文是一次文学内容与语言的改革大实践,并掀起了白话报刊创办的高潮,为"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对汉语现代性和体裁现代性的局部探求掀开了现代性文学观念帷幕的一角.。
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及梁启超的重要贡献
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及梁启超的重要贡献
一、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
1.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发表前,严复、夏曾佑在他们所办的《国闻报》上曾发表了《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虽然没有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但是他们对小说和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之关系、小说在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新思想新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的认识是一致的。
2.夏曾佑写的《小说原理》与梁文相呼应,其基本思想和梁启超是一致的,但是他也看到了这种宣传政治改革的“导世”小说,往往难于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在“小说界革命”号召下,出现了很多有关小说理论批评的论著,其范围不仅限于改良主义的小说理论,而且也涉及很多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文体以及有关翻译小说的理论。
如吴趼人、李伯元、王钟麟、黄人、林纾等都是很重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家。
二、梁启超在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1.他引进西方新思想新精神,主张文学救国,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他能运用西方的新思维、新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从而使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打开了通路。
(1)对小说的分类已经抛弃了传统以题材内容分类的方法,而
把它们分为“理想派”和“写实派”。
(2)把中国古代韵文里的感情表现,分别从感情内容的表现特点和创作方法的表现特点作了分类。
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奔迸的表情法、迴荡的表现法、蕴藉的表现法等;从创作方法上说又可以分为:象征派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写实派的表情法。
这些都为促进文学理论批评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诗界革命论对韩国文学影响
梁启超诗界革命论对韩国文学影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为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提出了“诗界革命论”,并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论”对韩国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文艺创作、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影响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一、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论”旨在打破旧有的文艺约束和形式规范,倡导新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种文学革命的精神,对于当时的韩国文学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早在1907年,梁启超就与韩国著名文学家朴殷植结识,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梁启超认为,韩国文学需要从传统的古典文学形式中解放出来,发展出一种更加富有现代感的形式和内容。
在他的指导下,韩国一批年轻的文学家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革命。
他们尝试运用新的表达技巧,创造出以白话为主的文学作品,充分利用口语化的表现方式来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让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这一点深受梁启超的启发。
同时,梁启超也向韩国介绍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对韩国的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这一时期,韩国文学的自由和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二、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梁启超不仅为中国和韩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还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他与朴殷植的友谊,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同时,他还到访了朝鲜,与当地文人交流,了解当地文学创作的特色和情况,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梁启超还致力于翻译和介绍中韩文化的经典著作,他译介的《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对当时韩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的这种文化交流精神,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价值观的影响梁启超在《诗界革命论》中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性和现实感,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现状,反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问题。
这种价值观对当时韩国文学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当时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和小说理论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和小说理论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同时又写了大量的史学、文学论著,提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史学与文学理论的观点。
(一)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可以说,梁启超在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界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崇高地位。
之所以如此,因为他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
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次年又发表了《新史学》,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树起两块辉煌的纪念碑。
之后他陆续发表了《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新民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历史统计学》,以及192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1926年出版的该书的补编,逐步系统地完善了他的史学理论体系。
概述之,梁启超的史学理论观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阐述了历史学的政治作用。
梁启超虽然鼓吹过“为历史而历史”,但他对史学的政治作用还是有充分认识的。
他指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他还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他把史学看成挽救危亡的重要一环。
把史学的作用估计得如此之高,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概无出其右者。
为了推动中国“史界的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体系,梁启超认为应大加批判中国的封建史学。
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他给封建史学列了四大罪状:“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因为修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资鉴”,这完全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保住一家私产,“缘饬附会”,辗转伪造的。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二十四史的本纪列传,不过是无数,“墓志铭”的合集,犹如“乱堆错落”的海岸岩石一样,显不出群体进化的规律。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作史者的叙述与研究与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脱节,不能密切联系起来。
论梁启超小说观的三个维度
第31卷第4期2019年8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1No.4Aug.2019论梁启超小说观的三个维度刘柏宏(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005)摘要:梁启超的小说观极具创新性,既在中国儒家诗教传统中显现出一脉相承的恢宏气象,又在欧风美雨洗礼下呈现出批判性质的现代精神。
他认为应把小说从边缘性文体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体。
梁启超认为小说作为一种社会治疗方式,应开启民智,承担起新的社会责任和革命任务。
虽然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维度,提倡政治小说的写作,但他并不否认小说的审美性和独立性。
相反,他十分注重小说的美学趣味维度,认为小说不仅要为大众带来“乐趣”,为大众所喜爱,更重要的是要为人带来超凡的美学享受。
然而,不论是社会功能还是美学趣味的实现,都要经过心理机制的内化和转换,据此,他提出小说应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心理功能。
关键词:梁启超;小说观;社会功能;美学趣味;心理机制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19)04-0039-06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4.008Three dimensions of Liang Qichao's view on novelsLiu Baihong(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005,China )Abstract:Abstract:Liang Qichao ’s novel view is full of creativity.It shows not only the grand tradition of ChineseConfucian poetry,but also the modern spirit of criticism under the baptism of European wind and rain.He be⁃lieved that novel should be liberated from marginal literary style,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new style in the literary world.In Liang Qichao ’s view,novel should take on new social functions as a treatment,enlighten peo⁃ple,take on new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volutionary tasks.Although Liang Qicha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therapy in novel,advocating the writing of political novels,but he does not deny the aesthetic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novel.On the contrary,h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the novel.He holds that novel should not only bring “pleasure ”to the public,but also bring extraordinary aes⁃thetic enjoyment to people.However,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interest depends on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Accordingly,he proposed that the novel shouldhave four psychological functions:Xun,Jin,Ci and Ti.Key words:Liang Qichao;novel view;social function;aesthetic taste;psychological mechanism收稿日期:2019-03-21作者简介:刘柏宏(1996-),女,湖南邵阳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了三项促进小说革新的大事,影响深远。
首先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
《新小说》的办刊宗旨,表现了维新派要借小说宣传维新变政和反帝爱国的主张,也表现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上要变革封建文学的勇气和胆略。
自《新小说》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新小说》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
梁启超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他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涉及小说的社会性、艺术性和典型性等问题,其中对社会性的论述最为突出。
晚清“小说界革命”,也正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得到蓬勃发展,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中国小说也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公案、讲史的模式中脱颖而出,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也终于冲破几千年封建文学的桎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再次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了现实主义新蹊径。
《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政治小说,也是“小说界革命”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成果,它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
这类小说,利弊参半,就“利”言之,它密切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强的社会需要,改变了小说不能直面社会的传统模式。
但“弊”也比较明显,但在他的小说理论的带动下,文学政治化、概念化的小说模式却成了小说家效法的时尚,从而也影响和局限了小说向艺术的深层发展。
最后,在结构和语言上,《新中国未来记》也开了一代新文风。
在结构上,小说采用“幻梦倒影之法”也就是倒叙法,一开始就写小说的结局,小说是完全采用语体文.也为近代小说语言语体化树立了楷模。
论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意义
论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意义作者:刘吉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喊出“小说界革命”口号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推动了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融合了中西文论二者所长,采用中西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起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小说理论。
不同于传统书商重利轻本,梁启超不仅重视文化传播源头的质量,还积极启用新兴媒介传播思想理念,并将读者感受纳入研究范围,这样的现代文学传播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说从古代向现当代转型的跨越式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梁启超小说理论中西融合传播理念一.小说批评理论的奠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早期维新人士黄遵宪、康有为率先注意到小说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没有的社会功能。
小说实现了语言与文字的复合,能够在俗世社会得以流通,因此社会改革家企图借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推广自己的政治观点。
黄、康二人的小说理论启发了梁启超,1898年他在《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中正式提出“政治小说”的说法。
他对“政治小说”的推崇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严复和夏曾佑发表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这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用新观点专门讨论小说价值的文章,其对小说的社会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并透露出提倡“政治小说”的主张;另一方面是受日本的影响,在明治维新时期,一些领导民权运动的政治家自己撰写政治小说,借小说宣扬天赋人权的政治思想。
梁启超借鉴于此,也希望通过翻译、创作政治小说为改造中国的政治服务。
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宣扬前期主要停留在小说的社会功能上,他希望借小说这种流通于俗世的文学形式,开启民智,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成功。
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小说“劝善惩恶”的社会功用,主张将小说作为改造政治和社会的工具,是对小说认识加深的表现。
另外,梁启超点明要求“仁人志士”亲身投入小说创作,这打破了我国自古以来轻视小说的传统,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解读梁启超小说论
解读梁启超的小说论摘要: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新文学的滥觞之作,他的小说理论在其中发酵成熟,终于得以一吐为快,同时小说也被提高到与诗文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梁在倡导白话文学的外表下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启民智、立新政也成为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梁启超;功利性;审美性;进化论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902年11月创刊的《新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小说杂志,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作为纲领性意义的文章,可谓是“小说界革命”的第一步。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启蒙文学的滥觞之作,同时也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并得以借其宣传改良社会的意图,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政治意义。
因此,本文以之为据展开分析,望窥见其中所阐释的小说之真义。
一、小说的功利性功利性,是《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所阐述的梁启超小说理论中最主要的特征及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界一些研究者也称梁的小说理论为“功利小说观”。
然而与“审美小说观”相比较来说,功利性受到的非议颇多,如有人认为研究梁的小说理论”首先要注意到这一理论在当时社会的政治作用”,认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不仅不能证明他的文学思想的先进,反倒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日趋落后和反动”,结论是“小说界革命”口号“政治上是落后甚至反动的,文学上的理论价值是有限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可取之处只是“仍有某些可资借鉴的内容”,“对于小说地位的提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1]更有人认为梁对“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认识,“如果说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起码也是一种缺乏常识的夸大”。
[2]出于这种复杂的学术认识,我们应该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小说之功利性这一观念正名,其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
在理论方面,文学本来既是审美的又是功利的,只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审美或功利一者占据主要地位。
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何轩【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07(028)001【摘要】中国小说功用观由传统的消闲"小道"转变为现代的"启蒙"与"救亡"的"大道",梁启超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阐发了"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二是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其小说功用观内蕴"势力"与"效力"两个范畴,"势力"是梁启超从小说之体出发,发现小说具有作用于人心的潜在力量,它具体表现为小说具有"理想派与写实派"两种文体功能和"熏浸刺提"四种力."效力"特指小说"势力"作用于"社会心理"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国民思想、性格、信仰、精神等,也包括社会道德、风俗、民族心理等等.【总页数】5页(P108-112)【作者】何轩【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相关文献】1.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近代化--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的角色考辨 [J], 钟俊昆;曾晓林;孙慧娟2.梁启超的小说思想和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对朝鲜近代小说理论的影响 [J], 李永男3.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实践创新 [J], 何轩;龚红林;徐金钊4.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与晚清“小说界革命” [J], 钟贤培5.“发现小说”:梁启超与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 [J], 李亚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孙景鹏【摘要】在古代,小说一直是不入流的稗官野史,不被人们重视.到了晚清,梁启超发起"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大力倡导"新小说",使人们对小说的启蒙、教化、新民等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热潮.由此,小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逐步跃居诗歌、散文和戏剧之上,成为最受世人瞩目的文学形式.显然,梁启超对小说作用的反复强调、对小说理论的不断拓展、对小说翻译的积极实践、对小说刊物的大力支持、对小说创作的身体力行等,不仅提升了小说在文学乃至社会中的地位,使小说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而且拓宽了小说的研究空间,促进了小说的现代转型,使中国小说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4)002【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梁启超;"新小说";中国小说;现代转型;小说理论【作者】孙景鹏【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对“新小说”的倡导,使人们对小说的启蒙、教化、新民等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的热潮,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与现代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小说地位不少人认为小说(novel;fiction;story)源于西方,这是极其错误的。
事实上,“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不过,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屑的言论”或“小道理”,是其本义,与现代小说观念相差甚远。
到了东汉,班固的“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就与现代小说的意义颇为相近了。
到了唐代,小说正式形成——唐传奇就是非常成熟的小说体式。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兼及“新文体”散文的传统渊源宁俊红王丽萍内容提要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创作和观念在近代散文的发展转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转型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截然不同的读者群体,从而改变了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强烈参照作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此触发了散文文学活动的整体变革;第二,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确立;第三,清晰地体现出了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向现代文学散文创作的渐变轨迹。
关键词“新文体”散文近代转型在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中,散文的发展变革在内容与方式上都是很独特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更能体现出近代文学转型的独特轨迹。
不过,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不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
在近代众多开风气的散文作家中,梁启超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明确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且对自己创作的散文号称“新文体”,有着对散文创作有意识、自觉的变革,所以研究其散文创作的近代转型是有代表性的。
梁启超不仅称自己的散文是“新文体”,还明确指出了“新文体”散文的特点,当前学者们对梁启超“新文体”的探讨也多是依据他本人的总结展开的,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地指出其在近代的转型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在辨析“新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链条上探讨其近代转型意义。
一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了“文界革命”的说法: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从作品中看,“以欧西文思入文”也应该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新文体”: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新民”与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功利主义
应该 说 , 因了这些研 究 . 我们对近现代 文学 的特征 、 性质 、 意义等 , 也有 了更多的体认和更 丰赡的创获 。只是梁 氏小
说 理 论 自身 及 其 理 论 背 景 的 复 杂性 ,让 学 界 对 其 功 利 主 义的研究 , 存有极大的空间。 还
关 键 词 : 启超 小 说 理 论 ; 民 ; 化启 蒙 ; 渡 时 代 梁 新 文 过 中图 分 类 号 : 2 74 I 0.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4 2 2 1 ) 4—0 7 17 0 X( 0 2 0 0 3—0 5
梁 启 超 的小 说 理 论 主 要 见 于 上 世 纪 元 年 前 后 的 多 篇 重 要 的论 文 。就 小 说 理 论 的核 心 价 值 来 看 , 氏无 疑 极 为 梁 看 重 小 说 的 功 用 性 , 之 为 功利 主义 亦 无 不 可 。对 于 这 一 称
孟 祥 荣
( 邑 大学 , 东 江 f 5 9 2 ) 五 广 - 2 0 0 1
摘
要: 梁启 超 的小 说 理论 具 有 浓 烈 的功 利 主义 成 分 ,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氏的 小 说 理论 的 政治 化 和 功 利 化 , 这 梁 是其 “ 新
民 ” 文 化 启 蒙 的 需 要 。梁 氏赋 予 小 说 以强 大 的 功 能 , 之 以之 作 为 救 亡 图存 的工 具 , 非小 说 文 体 本 有 的 属性 。 同时 , 氏小 而 梁 说 理 论 之功 利 主义 , 与其 身 处 过 渡 时代 、 意 误 读 日本 政 治 小说 和 实施 特 定 的 表述 策 略 相 关 。 也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梁启超小说理论源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翻译借鉴及其特定社会转型时期的需求,其“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具有创新性、预判性和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促进了近、现代政治小说的创作、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与政治革新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小说理论;文学革新;政治革新[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204-02试论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创新意义谢虹光(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13)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杰出人物,他的小说理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作为坚实基础,形成了通览时代与社会、敢于创新与发展的基本特色。
1902年梁启超创作了具有近代政治小说样本意义的《新中国未来记》;此前他翻译过日本作者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此后又翻译过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十五小豪杰》等作品;他还创作过杂剧传奇《新罗马传奇》、《劫灰梦传奇》,等等。
因此,其小说理论持论本色当行,阐述发人深省,确实能够有效指引近代的小说创作,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他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发表于1898年《时务报》上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902年发表于《新小说》创刊号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新中国未来记〉序言》,以及发表于1915年的《告小说家》等数篇文章中。
一、梁启超小说理论的文学革新意义作为政治小说鼻祖的梁启超,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认为,只有“先新一国之小说”,才能够革新一国的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艺、人心和人格。
即他所说的“故欲新道德,必欲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而作为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梁启超,他又充分揭示了小说“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阐明了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创作方法、艺术史地位、社会功用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梁启超将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浅易多趣,雅俗共赏;“导游境界”“变换空气”;“摹写情状”“彻底发露”“感人之深,莫此为甚”。
所谓浅易多趣、雅俗共赏,是强调小说属于自有文学以来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欣赏体制,同时也是最能包容各式趣味、雅俗兼容、大俗大雅的文学形式。
所谓“导游境界”“变换空气”,指的是小说最容易充分展示新时代新社会的气象和场景,从而引导人生新的境界,也最易造成社会舆论转瞬之间翻新变化、引发众议、大家参与的社会氛围。
因此借小说作为鼓动和宣传的有效工具,是近代史上改革家们欲为政治革命做舆论准备工作的最佳选择之一。
东、西方的历史变革中都证明了小说这一文学利器的创造心境与打造声势的作用。
因而梁任公认为,“摹写情状”与“彻底发露”是小说最大的优势之一,诗歌、散文、剧本都无法超越小说的容载量和深刻揭示历史时空转换的优越性。
而“感人之深,莫此为甚”的论断则早已被话本和拟话本以来的小说创作翔实地证明了。
明清以《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诸多长篇巨制的诞生,使这一论证更加深入人心。
以上述特点为依据,梁任公将小说的创作方法归纳为“理想派小说”与“写实派小说”两种,揭示出艺术创作领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样两种创作思潮、方法的分野。
他还充分肯定了小说的崇高艺术史地位是:“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
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
”这些论述都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文坛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持续创作与高潮迭起,最终形成了近、现代文坛小说创作大繁荣、大发展的格局。
这里应当注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以载道”说的翻版,而是适应于近、现代社会改革的、肯定通俗小说崇高地位的、适应大众审美需求的文学革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及其实践,最早奏响了近现代文化革命的号角,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滥觞。
开一代小说之文风,立新文学叙事之纲目,非梁启超莫属。
二、梁启超小说理论的政治革新意义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是为革新近代社会、唤醒国民意识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的,故其“小说界革命”的思想与其“诗界革命”的理论遥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和改革意愿。
在梁启超以前的古典小说理论中,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战斗性、十足的通俗性和鲜明的功利色彩。
因此,“小说界革命”的提出不仅仅是他小说革新的宣言,也是作为其社会改革一部分的小说界革命的政治宣言。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高瞻远瞩地意识到:要想改革,必先新民;而要新民,则必须先新小说。
因为通俗小说在下层社会中有着最为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往往左右着世俗民众的思想道德发展趋向。
诸如《三国演义》具有农民起义者可资参照的军事教科书的意味,《水浒传》具有江湖结义、伸张正义的政治功204··效,足见小说可以为社会大众的所谓群治改革发挥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小说界必须首先革新体例与语言,宣传革新与改良思想。
这一主张既是作为当时改革者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梁启超对于近代文艺理论的创新,是他对于小说文学与社会政治之间沟通互动的辩证关系所做的最为详实的阐发,因而其理论阐释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梁启超认为,小说的主要社会功用有“四种力”:“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
即依次为道德熏陶作用、心理浸染作用、社会惊警作用、思想启悟作用。
正因为有上述种种基本特征和重要社会功用,所以小说文学能够深入人心、主导世俗。
即他所说:“小说之为体其易入人也既如彼,其为用之易感人也又如此,故人类之普通性,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此殆心理学自然之作用,非人力之所得而易也。
”这种认识非常深刻,是他将社会学与心理学以及艺术学贯通一体、综合研究的理论结晶。
更为精辟的在于,梁启超看到了旧小说是与旧道德、旧风俗相一致,大都是为统治者服务、为正统文化代言的。
大量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小说所传达的“慕科第若膻,趋爵禄若骛,奴颜婢膝,寡廉鲜耻”“轻弃信义,权谋诡诈,云翻雨覆,苛刻凉薄,驯至尽人皆机心,举国皆荆棘者”的现象,确于小说中普遍存在。
与其给予民众深刻影响的浮艳狡诈、工于心计的旧风尚也密切相关。
对此,任何文化改良与社会改革者都会感到触目惊心,深感文学艺术自我救赎的责任重大,直至当代仍是如此。
处于当时中国满目疮痍、民族即将败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梁启超及其同时代人会更为关注小说上述正反两个方面的深刻影响;他也必然会在其小说理论中特别旗帜鲜明地加以强调和预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并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正因如此,梁启超认为:当时社会涣散,民风日下的基本原因,“唯小说之故”,“知此义,则吾中国群治(即政治)腐败之总根源,可以识矣。
”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化,但他所揭示的小说必定反映现实社会,改革者欲借助通俗小说这一当时最有效的媒介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文化,并通过此举来影响最为广泛的民众民心与民情,使广大民众理解和协助改良运动的初衷是自有道理的。
所以他总结自己的政治小说、政治理论观念时说道:“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历史的发展证明,文化的革新与文学的改革,必定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先兆,与民众的福祉确实关系密切。
中国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五四文学革命与延安整风运动所掀起的革命文艺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直接引发并推动了政治革命向纵深发展,再一次证明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理论的进步性、预判性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与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借小说创作来为民族和社会呐喊,为下层百姓的苦难与不平而鸣冤,为新社会新时代的新理念而张目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都是对于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理论的回应与继承。
参考文献:[1]吕微芬.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摘要]论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学(texttypology)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公示语的文本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英译策略。
公示语是一种具有感召功能的文本,英译时应该将其看成一个翻译单位,突出其文本效果。
[关键词]公示语;文本类型学;感召功能;英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205-02!!!!!!!!!!!!!!!!!!!!!!!!!!!!!!!!!!!!!!!!!!!!!!!!!文本类型理论视阈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韩燕(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张掖734000)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抑或并用文字与图示,表达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
公示语,又被称为标牌语、告示语、标示语、标志、标语、标识,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公示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全国上下,无论城市大小,双语公示语均随处可见。
公示语向来被称作城市的“脸孔”,其英译水平的高低作为文明标志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蹩脚的公示语英译也会为外国游客带来出行和生活的不便。
目前,譬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其公示语的英译已趋于标准化、规范化,但众多中小城市的公示语英译仍是错误百出。
因此专家学者纷纷调查研究,从不同的着眼点分析公示语的英译,甚至很多网站也开展了公示语的纠错活动,掀起了全民净化语言环境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