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摘要: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在事前做好准备,比如记者采访要事先列好采访提纲,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如此才能在采访时游刃有余。而预习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预先的了解和认知。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协助学生迅速掌握课本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上的课前预习也是如此,但是很多学生和老师不注重课前预习,没有理解到预习的作用和意义,觉得课前预习仅仅在浪费时间,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其实这都是对课前预习的误解。预习不是像大多人想当然的那样,仅仅看一遍即将学习的课文就能够了,对即将要上的教学内容,预习不但包括阅读,还要了解课文梗概,提前把握它们的重点和关键,从而在正式上课中得到知识的检验、增强或矫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事实上,学习不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首先,小学生依赖心理较强,他们不懂得如何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没有提前对课文实行预习的意识,总是消极地等待老师在课堂上教授讲解,在我任教的四年级中,一共有43名学生,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问他们有没有提前预习课文,得到的答案总是否定,他们既没有预习的意识,也不懂预习的方法。其次,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一般只停留在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上,不会精细地分析某一事物,这个特点使得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叶圣陶先生说过:“在精读课文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如果想要让他们对知识有较全面和较深入的掌握,必须让他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才能提升。再次,学生如果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会习惯于被动地等待老师来灌输答案,思维得不到拓展,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很容易过后则忘,但如果是带着问题听课,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学习如打仗,“将士不打无准备之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

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呢?

第一,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意义,设法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不应该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硬性任务,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学生愿意预习,喜欢预习,预习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实质而又高效的预习效果。每次上课,我总要在班上问一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你们预习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果有学生能站起来将课文大致内容讲出来,我就会在言语上对他们实行鼓励,比如会夸奖他们说“你真棒”,“回答的太好了”。或者把这部分学生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带领全班小朋友鼓掌,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有的时候我还会给予他们一些小小的物质奖赏,比如会准备一兜糖果或一兜水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预习这项作业也会更上心更主动。同时,我也会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寓教于乐,借助实物、影像和生动的讲述,巧妙地提问,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愉快。此外,还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因为目的是与兴趣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兴趣孕育出目的,目的激发起兴趣。兴趣对学生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课前预习中。

有效的预习方法

预习方法的制定应遵循两点原则:

首先,预习应该因年级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法。我教授四年级的语文,我会针对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学习水平和知识基础,制定适合他们的预习内容,既不会像低年级的预习要求那么低,也不会高于五六年级。如果仅仅笼统的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预习,所以我会把预习任务布置的很细。

其次,预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老师要按照小学生的理解规律,细致地安排课前预习的步骤、传授课前预习的方法。预习任务不应该安排过多,等到他们将预习方法熟练掌握之后,再将任务逐步加多加深。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之上,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呢?

1、老师要带领学生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学会批注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每个单元都会有一段导读,如果想要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就需要让他们认真阅读每个单元的导读部分,以此来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具体教学课文前,要先令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然后根据自读提示,了解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那些问题熟读课文,至少读二至三遍,边读边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不同的标记,比如:用圆圈圈出自己不理解的新词新字,以及之前学过,但现在已经遗忘的旧词旧字,并翻查工具书,查找这些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把它们标注在课本上;用直线标出不理解的句子,请教父母或同学,或在课堂上留意老师是如何讲解的;用曲线标出写的很优美漂亮的句子,背诵,并摘抄到笔记本上;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查阅班级订购的辅导资料;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多音字、成语、近义词、反义词归类整理并摘抄下来;用双竖线划分课文段落,并把段落意义直接写在段落后面。在通读课文之后,还要让学生试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

2、学生在能够通顺地阅读课文之后,还需要通过预习来进一步理清课文思路。

在解决字词句等问题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实行概括,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教材内的课文并不但限于同一种题材,有记叙文,说明文等。以记叙文为例,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一篇记叙文叙述了什么事情,阐述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同时也要注意记叙文中的五要

素,对课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实行标注,便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比如学习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我就要学生带着问题来预习课文,如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地方?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是哪些?成语“应接不暇”应该怎么解释?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就更容易掌握这篇课文中的知识点。而预习说明文的方法则与预习记叙文的方法又有不同,预习说明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作者是抓住事物的哪个主要特征实行细致说明的,在说明的过程当中又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后问题来预习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学习。

每篇课文后一般都会附带课后练习,这些思考练习题通常是学习一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既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掌握的水准,也是学生了解课文重难点的一个标杆,所以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够先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能够协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也能够协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学习。如萧红的作品《火烧云》的课后练习,其中一题是用“____”“____”“____”“____”等句子,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各种各样持续变化,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4、老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之外,查阅课本之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课文主要事物的信息。

这个点容易被学生忽略,也容易被老师所忽略,事实上课前预习并不但仅局限于课本本身,它还包括通过更广阔的社会实践、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来扩充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作品《猫》时,我会让自己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