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管理学第3章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免费下载
PPT文档演模板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免费下载
第二章 行政组织
(二)任务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比较
日本管理学家小仓光雄比较了现代目标管理和传统 任务管理的差异。
•务理••任任管管务理
•体 •力
•不 •思 •考
•不 需创 造性
•别人 规定 一切
•行 •动
•不负 责任
•没有 主动
l 美国的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l 4、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l 系统学派:巴纳德: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包 含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PPT文档演模板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免费下载
第二节 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
l 20世纪七十年代,系统理论又引发出两大理论。 一是生态理论,以里格斯为代表。提出了三大行 政模式:农业社会(融合型)、工业社会(衍射 型)、过渡社会(棱柱型)行政模式。
l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把企业中的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引入政府 的改革中,构建“企业家政府”。
l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一 书被称作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改 革蓝图的代表作。
PPT文档演模板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免费下载
第二节 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
二、转型时期中国的公共行政 1、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变化(委托—代理关系) 2、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 3、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政府开始关注自身
PPT文档演模板
辽宁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免费下载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和类型
l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l 1、中枢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 中心和决策监督中心。
辽宁大学814公共管理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辽宁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4科目名称:公共管理综合满分:150 分第一部分公共行政学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第一节公共行政的内涵一、公共行政的本质1.公共行政的涵义2.公共行政的特征二、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1.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进行社会管理2.弥补市场缺陷,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4.促进社会公平5.保护共有资源6.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第二节公共行政的演进一、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公共行政的理论渊源2.公共行政的创始人3.早期公共行政的主要观点二、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主要代表人物2.主要理论及观点三、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主要代表人物2.主要理论及观点四、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主要代表人物2.主要理论及观点五、公共行政发展时期1.主要代表人物2.主要理论及观点六、我国公共行政的历史与现状1.公共行政理论的引进2.公共行政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第三节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一、现代行政现象1.行政职能扩展2.不良行政现象增加3.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二、现代行政精神1.主动进取2.追求卓越3.创新发展第二章行政职能第一节行政职能的涵义一、行政职能的含义二、行政职能的扩展第二节行政职能的依据和属性一、行政职能的依据二、行政职能的属性第三节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及构成一、外国学者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二、中国学者及政府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三、中国政府职能的内容四、中央政府职能五、地方政府职能第四节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三章行政权力第一节行政权力概述一、行政权力的涵义1.行政权力的概念2.行政权力的内容二、关于行政权力的主要学说1.早期分权学说2.三权分立学说3.政治与行政二分法4.五权宪法学说5.议行合一学说6.组织权力学说三、行政权力的结构1.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2.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四、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与其他权力的关系1.行政权力的特性2.行政权力与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五、20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行政国家1.行政国家的形成2.行政权力扩张的情况3.行政国家的特点六、21世纪的行政权力展望1.权力结构的扁平化2.权力分配的均等化3.权力行使的共享化4.权力运行的透明化5.权力约束的法治化6.权力价值的合意化第二节行政权力分配一、行政权力分析的方式与途径1.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2.行政权力的分配途径3.行政权力再分配二、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1.程序合法2.职权分明3.权责一致4.权利明确5.内容全面三、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1.行政权力分配与政治授权的关系2.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3.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行政授权一、行政授权的性质和特点1.行政授权的涵义2.行政授权的特点二、行政授权方式1.根据行政管理的综合情况分为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约授权和弹性授权2.根据授权时所利用媒介的不同分为书面授权和口头授权3.根据授权的合法程序和规范程度分为正式授权和非正式授权三、行政授权过程1.行政授权的条件2.行政授权的程序3.行政授权过程中授受关系的处理第四节行政权力行使一、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手段和影响力1.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2.行政权力行使的手段3.行政权力的影响力二、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1.行政权力的行使程度与政府治理能力2.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因素三、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率及其克服1.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2.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第四章行政组织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述一、行政组织的涵义及与类似词之异同1.行政组织的涵义2.行政组织与类似词之异同二、国家行政组织的特征1.政治性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6.发展性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1.法律制度健全2.组织目标明确3.人事调派恰当4.权责分配合理5.财物数量适中6.运行机制有效7.行为方式优化8.价值观念整合四、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1.行政组织产生与成立的依据2.行政组织产生与成立的效力3.行政组织产生与成立的规程五、行政组织的种类1.首脑机关2.职能机关3.幕僚机关4.咨询机关5.派出机关六、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1.行政组织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2.行政组织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组织目标一、目标的功用与层次1.目标的功用2.目标的层次二、目标的合理化与特征1.组织目标合理化2.行政组织目标的特征三、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概念2.目标管理的性质3.目标管理的实施第三节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性质1.结构与功能2.结构与职位3.结构与模式4.结构与差异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管理幅度2.管理层次三、行政组织体制1.首长制与委员制2.分级制与分职制3.分权制与集权制第四节组织原则一、组织原则的形成与意义1.组织原则形成的条件2.组织原则形成的意义二、组织原则的主要内容1.关于组织研究的不同历史时期2.关于组织原则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及观点三、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1.为民便民的原则2.完整统一的原则3.权责一致的原则4.精干效能的原则5.依法行政的原则6.适应发展的原则第五节组织环境一、一般社会环境二、特定社会环境三、团体社会环境四、组织气候第六节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一、中央政府组织1.国务院领导机构2.国务院工作部门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1.地方政府工作部门2.地方乡镇政府三、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关系1.事权关系2.人事关系3.财权关系第七节编制管理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定义与基本原则1.机构编制管理的定义2.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机构编制管理体制1.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2.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设置3.机构编制管理的运行程序三、职能管理1.职能管理的定义2.职能分类3.职能管理的原则四、机构管理1.机构的定义2.组织机构分类3.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原则4.设置机构的程序五、人员编制管理1.人员编制的定义2.人员编制管理的内容3.人员编制管理的方法第八节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过程二、变革的阻力与克服三、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第五章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一节人事行政概述一、人事行政的涵义及相近词语辨析1.人事行政的概念2.与人事行政相近词语的辨析二、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1.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的含义2.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1.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2.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与特征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2.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过程2.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标志第三节职位分类一、职位分类的缘起和发展1.职位分类的缘起2.职位分类的发展二、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步骤1.职位分类的概念2.职位分类的程序三、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第四节更新机制一、更新机制的涵义二、考任制三、培训制四、退休制第五节激励保健机制一、激励保健机制的涵义二、考核制三、奖励和晋升制四、工资和福利制第六节行为调控机制一、行为调控机制的含义二、义务与道德规范三、监督制四、惩戒制第七节当代西方人事行政的发展一、改进人事行政的管理方法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绩效三、重视公务员行为规范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四、贯彻人事行政中的民主、平等与公平原则第八节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第六章行政决策第一节行政决策概述一、行政决策的涵义及特点二、行政决策的类型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第三节行政决策过程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三、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七章行政执行第一节行政执行概述一、行政执行的概念缘起和定义二、行政执行的特点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四、行政执行的类别第二节行政执行的能力与有效性一、行政执行能力与有效性的概念和缘起二、影响行政执行和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一、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二、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第四节行政执行的方式一、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二、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三、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四、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五、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第八章机关管理第一节机关管理概述一、机关管理的涵义及特征二、机关管理的意义三、机关管理的原则四、机关管理的现代化第二节机关文书管理一、机关文书管理的涵义与作用二、机关文书的管理内容及流程第三节机关会议管理一、机关会议的涵义及作用二、机关会议管理的内容及流程第四节机关后勤管理一、机关后勤管理的涵义及作用二、机关后勤管理的内容第九章公共财政第一节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职能三、国家预算第二节公共财政支出一、公共财政支出概述二、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三、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第三节公共财政收入一、公共财政收入概述二、国家税收第四节公共财政政策一、公共财政政策的类型二、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三、公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十章行政方法第一节行政方法概述一、行政方法的内涵二、行政方法的价值和功用三、从传统行政方法走向现代行政方法第二节行政基本方法一、强制性行政方法1.行政指令方法2.法律方法3.经济方法二、诱导性行政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行为激励方法三、参与管理方法四、行政责任方法第三节行政程序一、行政程序的含义二、行政工作程序化三、目标替代:行政程序的极端化四、行政程序的简化第四节行政计划一、行政计划的概念二、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第五节行政技术一、系统工程二、电子政务三、PDCA循环技术四、ABC管理法五、平衡计分卡第十一章行政效率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一、行政效率的涵义二、行政效率的类型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第二节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效率研究:一个新领域的出现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三、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四、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行政效率测定与绩效评估一、公共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二、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第四节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一、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二、效率测定方法的分类三、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第十二章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一、行政行为的涵义二、行政行为的特点三、行政行为的种类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功能一、维护功能二、监管功能三、裁判功能四、服务功能五、发展功能第三节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一、行政执法行为二、行政合同行为三、行政司法行为第四节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一、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二、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三、行政行为的生效方式第五节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及其行政法律责任一、行政违法二、行政不当三、行政责任第十三章行政伦理第一节行政伦理概述一、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二、行政伦理的涵义三、行政伦理关系四、行政伦理的理论模型第二节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一、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二、行政职业道德三、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四、公共政策伦理第三节行政伦理制度化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二、行政伦理的管理三、行政伦理立法第十四章行政责任第一节行政责任概述一、行政责任的涵义二、行政责任的意义三、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一、行政责任特征二、行政责任内在实施条件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第三节行政责任的确定一、行政责任的主体二、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三、行政责任的追究第十五章依法行政与法制行政第一节依法行政一、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和发展二、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三、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第二节法制行政一、法制行政概述二、行政监督三、法制监督四、社会监督第十六章行政发展第一节现代政府能力一、现代政府能力问题的缘起二、现代政府能力的内涵三、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四、公共危机与政府能力第二节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二、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界说三、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四、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建设五、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三节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一、新自由主义二、公共选择理论三、新制度经济学四、新公共管理五、第三条道路六、治理理论第四节典范革命与官僚制典范批判一、典范革命二、“威尔逊--韦伯范式”原则批判三、“威尔逊--韦伯范式”制度批判第五节政府理论创新一、理论创新的进程与内容二、新公共行政学三、重塑政府、政府再造、撤出制高点四、创新公共行政第六节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一、福利国家、公共管理与改革二、市场化、社会化与改革三、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四、关于“企业家政府”的批评五、政府职能与“钟摆”六、公共行政的任务第二部分公共政策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二、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主要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三、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社会问题的定义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一、社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二、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与缺陷三、市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四、政府途径的优势与缺陷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一、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规范理论二、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一些事实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二、非官方参与者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一、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二、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一、公共政策环境的内涵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一、公共政策工具概述二、公共政策工具的概述三、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一、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二、政策问题的论证三、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三、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六、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决策体制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二、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三、政策问题的类型分析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一、政策方案规划的含义二、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三、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四、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第三节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一、政策目标的确定二、备择方案的设计三、政策方案的评估四、政策方案的优选第四节公共政策合法化一、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二、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三、公共政策法律化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第一节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研究概述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一、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二、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三、M·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四、赖因与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五、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得政策执行综合模型六、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七、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八、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支持联盟框架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一、政策执行的过程二、政策执行的手段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价概述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二、公共政策评价的发展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四、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一、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二、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四、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终止一、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二、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三、公共政策终止的障碍四、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一节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方法与数学模型三、公共政策分析对模型的具体要求第二节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一、线性规划二、决策论三、对策论第三节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一、事实分析二、价值分析三、规范分析四、可行性分析第四节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一、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研究二、利益分析与制度(权力、文化等)分析的关系三、利益分析与事实(价值、规范和可行性)分析的关系四、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框架五、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第五节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一、系统方法二、系统方法与公共政策分析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第一节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一、观察法二、边界与类比分析三、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四、多角度分析第二节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一、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二、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三、效用分析四、决策树法五、灵敏度分析六、优序图分析第三节预测及预测方法一、关于预测理论的一般性讨论二、直观判断预测分析三、因果预测分析四、时间序列分析第四节政策效果评价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二、统计抽样分析三、模糊综合评价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一、制度分析模型二、精英分析模型三、集团分析模型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三、渐进决策模型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一、支持联盟框架二、间断性均衡框架三、政策创新和传播框架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第一节规划方法一、线性规划二、整数规划三、动态规划简介四、非线性规划第二节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二、不确定型决策三、风险型决策四、对数学问题求解第三节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简介二、投入产出表与投入产出基本模型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第一节描述统计一、最大值与最小值二、频数分布及频数分布表三、绘制频数分布图四、百分数分布图五、累积频数分布六、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七、均值八、中位数九、标准差第二节推断统计一、参数与统计量二、抽样分布三、抽样误差与无偏估计四、均值标准误五、置信区间六、样本规模七、假设检验八、接受域与拒绝域九、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十、假设检验的步骤十一、两类错误第三节回归分析一、变量与坐标图二、线性回归三、拟合优度四、标准误差五、斜率的标准误差六、t检验七、在Excel中回归一元线性方程八、多元线性回归九、多重共线性十、非线性回归十一、预测和时间序列分析第四节回归分析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一、短期影响二、长期影响。
《管理学》课件(辽宁大学)第二篇_决策
内容
抽象、概括、操作性弱
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目标
无既定目标
根据总体目标分解形成具体 行动目标
有效期限
多一次性使用,较少重复性 使用
环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可 重复使用
确定性
前提不确定性高,结果的不 确定性也高,风险高。
相对较低
计划的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时间)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认识计划(职能) 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广度) 具体计划与指导计划(明确性)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重复) 计划的层次体系
决策的类型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影响时间分类 长期决策:长期战略决策 短期决策:短期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行为决策理论 西蒙《管理行为》 “有限理性” 满意原则 影响因素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其他因素 主要内容
当代决策理论 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决策制定过程
诊断 问题 识别 目标 拟订 备选 方案 评估 方案
选择 方案
选择 实施 战略
监督 和 评估
注意问题
决策是一个有一定顺序,条理化的过程, 而不是瞬间选定某一方面的单纯的决断。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相互影响着。 理论上常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但实际工作中决策过程的各个步骤往往是 互相联系、交错重叠的,不能把决策的各 个步骤的工作截然分开。
政
策
组织成员做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遵循 的的一般规定 指导决策和行动 有关人员在规定范围内自由的处理问 题
管理学各章题库(删减版)
目录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3)一、单项选择 (3)二、多项选择 (4)三、名词解释 (5)四、简答 (5)五、论述 (6)参考答案 (6)一、单项选择 (6)二、多项选择 (6)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 (6)五、论述 (7)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8)一、单项选择 (8)二、多项选择 (10)三、名词解释 (11)四、简答 (12)五、论述 (12)参考答案: (12)一、单项选择 (12)二、多项选择 (12)三、名词解释 (12)四、简答 (13)五、论述 (15)第三章计划 (16)一、单项选择 (16)二、多项选择 (18)三、名词解释 (19)四、简答 (20)五、论述 (20)参考答案 (20)一、单项选择 (20)二、多项选择 (20)三、名词解释 (20)四、简答 (20)五、论述 (21)第四章组织 (22)一、单项选择 (22)二、多项选择 (24)三、名词解释 (25)四、简答 (25)五、论述 (26)参考答案 (26)一、单项选择 (26)二、多项选择 (26)三、名词解释 (26)四、简答 (26)五、论述 (27)第五章领导 (28)一、单项选择 (28)二、多项选择 (29)三、名词解释 (30)四、简答 (30)五、论述 (31)参考答案: (31)一、单项选择 (31)二、多项选择 (31)三、名词解释 (31)四、简答 (31)五、论述 (32)第六章控制 (33)一、单项选择 (33)二、多项选择 (35)三、名词解释 (36)四、简答 (36)五、论述 (36)参考答案: (36)一、单项选择 (36)二、多项选择 (37)三、名词解释 (37)四、简答 (37)五、论述 (37)第一章管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1、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群体称为( )。
A 管理B 决策C 管理人员D 组织2、对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B 科学C 艺术和科学D 上述均不是3、原材料、生产设施装备属于以下哪种资源( )。
辽宁大学管理学第3章
精选课件
4、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一)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二)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 导思想。 (三)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四)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基本方法和技巧。
精选课件
二、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含义 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
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 应遵循系统的观念和方法,以系统论作为管理的指导 思想。
2、系统及其特征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员工,紧紧依靠员工实现组织发展。 ② 做好人的工作,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这是调动
员工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③ 组织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产生,主
张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精选课件
(人本管理方针
人本管理方针多体现为在管理实践中,贯彻 全员参与管理、依靠全体员工推动组织发展的方 针,在组织的舆论导向、体制安排、政策规定和 作风形成等方面,都要与此方针相一致。
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力量源 泉。)
精选课件
四、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权限、利益、能力、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精选课件
五、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 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2、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从不同角度考察,因此没 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 也会不同,甚至相反。
管理学1-3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管理的基本含义?管理是对组织中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信息和人员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的创造性决策活动。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管理的基本含义:⑴从管理的目的看,管理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⑵从实现目标的手段看,管理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⑶从管理的本质看是协调;⑷从管理的对象看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2、为什么说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由于管理活动的环境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权变性,有效的管理还要利用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习惯准则来解决问题,所以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从工作要求看,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是管理知识、管理艺术和管理经验的函数,表现出极富规律性,这可以看着是管理的科学性。
长期实践证明,单纯掌握了管理科学知识或仅具备管理艺术都无法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3、研究管理的核心是什么?虽然说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但研究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管理本质或者说属性,要搞清楚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也就存在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组织劳动协作过程的必要条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它不会因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是管理自然属性最明显的特征。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管理要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维护所有者和利益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从而表现出管理的社会属性。
4、试说明不同管理者角色的差异性。
作为管理者,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基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二、人本原理 三、责任原理 四、效益原理 五、伦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教学重、难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内 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涵;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3)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 2、有效管理的手段是职工参与 、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
4、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
能级原则 ——岗位能级按层次对应 岗位能级按层次对应 ——各类管理能级必须动态对应 各类管理能级必须动态对应 动力原则 ——物质动力(根本) 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 根本) ——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 ——信息动力 信息动力 无论是现代国家、组织,还是个人, (无论是现代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 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力量源 泉。)
1、原理的含义: 、原理的含义 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2、管理原理的含义 、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3、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 ;(2)概括性; (1)客观性;( )概括性; )客观性;( ;(4) (3)稳定性;( )系统性 )稳定性;(
4、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
(一)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二)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 导思想。 导思想。 (三)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四)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基本方法和技巧。 基本方法和技巧。
3、伦理与效益的关系 、
合乎伦理的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长远 利益。 利益。
思考题: 思考题:
1、谁都讲“以人为本”,但落实在哪里? 、谁都讲“以人为本” 但落实在哪里? 2、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时,人们为 、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时, 何常先想到局部利益? 何常先想到局部利益? 3、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们的责、权、 、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们的责、 力一致吗? 利、力一致吗?
四、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 权限、利益、能力、 权限、利益、能力、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奖惩要分明、
五、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 、效益的概念: 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2、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从不同角度考察,因此没 、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从不同角度考察, 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 也会不同,甚至相反。 也会不同,甚至相反。 3、 3、效益的追求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 )在实际工作中, 效益而得以表现的。 效益而得以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 )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 确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确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2)人本管理方针 )
人本管理方针多体现为在管理实践中, 人本管理方针多体现为在管理实践中,贯彻 全员参与管理、 全员参与管理、依靠全体员工推动组织发展的方 在组织的舆论导向、体制安排、 针,在组织的舆论导向、体制安排、政策规定和 作风形成等方面,都要与此方针相一致。 作风形成等方面,都要与此方针相一致。
2、坚持人本原理的必然性 、
(1)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其具有的决定性作 ) 要求在管理中必须坚持人本管理。 用,要求在管理中必须坚持人本管理。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必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须做好人的工作。 须做好人的工作。 (3)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为实 )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施人本提供了理解支持。 施人本提供了理解支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含义 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 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 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 应遵循系统的观念和方法, 应遵循系统的观念和方法,以系统论作为管理的指导 思想。 思想。 2、系统及其特征 、 (1)系统的含义 )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 系统的特征 ) 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3、人本原理的内容 、
(1)人本管理思想 ) 管理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 ① 管理活动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尊重人,充分信 任员工,紧紧依靠员工实现组织发展。 任员工,紧紧依靠员工实现组织发展。 做好人的工作, 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 ② 做好人的工作 , 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 , 这是调 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组织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产生, ③ 组织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产生, 主张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主张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 、
整体性观点: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 整体性观点: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 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动态性观点:系统的产生、消亡和自我调节。 动态性观点:系统的产生、消亡和自我调节。 开放性观点: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 开放性观点: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其生存(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其生存(封闭即死 亡)。 应变性观点(环境适应性) 应变性观点(环境适应性):在特定环境下生 存所必须的适应能力。 存所必须的适应能力。 综合性观点 有机联系的反映。 观点: 综合性观点:有机联系的反映。
三、人本原理
1、人本管理原理的实质 、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本质是激 励、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人本管理原理可以表述为: 人本管理原理可以表述为:管理的一切活动要以人 可以表述为 为核心,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出人的 为核心,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潜力, 潜力,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 人本原理的实质在于:在管理中, 人本原理的实质在于:在管理中,应当把人看作最 实质在于 主要的管理对象和发展重要的资源,确立以人为本的指 主要的管理对象和发展重要的资源, 导思想及依靠广大员工实现组织发展, 导思想及依靠广大员工实现组织发展,运用各种激励手 段,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伦理原理
1、伦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伦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伦理的含义 )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2)伦理的重要性 )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伦理的特征及与法律的关系 、
(1)伦理的特征 ) 非强制性 非官方性 普适性 扬善性 (2)伦理与法律的联系:内容上互相渗透,作用 )伦理与法律的联系:内容上互相渗透, 上互相互补。 上互相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