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 二、督脉升阳(捏脊):温阳活络。消化不良性腹泻 为寒凉性兼加体征,所以推拿前先温阳升阳,让腹腔 随着身体温暖起来,增强推拿的功效。捏脊时自尾骨 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 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小儿捏脊绝对要避开晚上,应在 早上或者中午前。
• 三、上推三关:温阳散寒,培补元气。三关穴位于小 儿前臂前臂桡侧端,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形成一条直线 型穴位。推三关可以补虚扶弱,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 节,有利小儿消化功能的恢复。进行推拿是将掌心向 内用左将小儿前臂固定后,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并 拢,沿着小儿的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新生 儿30次,婴儿50~100次。
• 十一、补肝经:肝木穴,在食指指端(掌 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视情况决定清 与补,用拇指指尖端旋推100次。
• 十二、提高消化系统功能锻炼:肝主筋,锻 炼以抻拉推按肝经上的筋为主
• 1、提起宝宝双腿,尽量绷直,向两外侧分压, 宝宝腿部成V字形。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2、一手提宝宝的一侧腿,一手由大腿内侧腿 根部揉向腘窝。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 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 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 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 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我们要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 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 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 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 去。
• 3、吐奶黏而黄:宝宝吐奶往往在吃完奶一段时间后,甚至睡着超过半个小时, 一阵身体扭动之后大口吐奶,奶水黏而黄,有很重的酸腐味道,是消化能力弱的 表现。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肚脐按摩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提高。

2. 三阴交按摩法:位于内踝骨尖与距内踝骨尖3横指宽的骨间凹陷部位,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15-20分钟,可以增加脾胃生化能力。

3. 肚腹推拿法:用手掌自胸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沿着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

4. 咀嚼按摩法:在咀嚼食物时,可以用舌尖轻轻按摩牙齿和口腔内部,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饭后消化。

5. 推腹按摩法:平躺在床上,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刺激脾胃气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要轻柔而有节奏地按摩,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受伤。

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脾胃问题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张璐说胃肠按摩五穴位缓解肠胃不适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还有人会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常见的肠胃病。

肠胃问题除了通过饮食来改善,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就能治好。

四缝穴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

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下脘和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章门穴章门穴在人的侧腹部,取穴时可以把手贴在脸上,肘尖这时候对的位置就是章门穴的位置。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双手的手掌.去按揉这个部位一直到发热为止。

这种方法具有舒肝健脾的功效。

外关穴在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大约2寸的位置处是外关穴所在的位置,此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对于一些胃部不好的患者在吃饭之前的半小时便可以对外关穴进行顺时针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胃液中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胃部食物的消化。

另外,在吃完饭之后,我们对其进行按摩还能更好地促进胃排空,大大减少胃部的负担。

在对手部外关穴进行按摩的时候,手部的力度需要稍微重一点,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能很好地对穴位处产生良好的刺激,起到预期的养胃功效。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推拿处⽅1-4腹泻⼩⼉推拿处⽅1寒湿腹泻处⽅1:寒湿泻:温中散寒化湿⽌泻取⽳:补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补⼤肠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100次按揉⾜三⾥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腹痛加按揉⼀窝蜂100次拿肚⾓50次体虚加捏脊5遍烦躁不安加清肝经100次掐五指⾻10次揉五指⾻100次(⽅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三⾥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腹泻⼩⼉推拿处⽅2湿热腹泻处⽅2:湿热泻:清热利湿调中⽌泻取⽳:清脾胃300次清⼤肠300次清⼩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肠清热利尿除湿;揉龟尾100次理肠⽌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腹泻⼩⼉推拿处⽅3伤⾷腹泻处⽅3:伤⾷泻:消⾷导滞和中助运取⽳:补脾经300次清⼤肠1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卦10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摩腹3分钟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卦揉中脘摩腹健胃和脾⾏滞消⾷;清⼤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揉龟尾理肠⽌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腹泻⼩⼉推拿处⽅4脾虚腹泻处⽅4:脾虚泻:健脾益⽓温阳⽌泻取⽳:补脾经300次补⼤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逆时针摩腹3分钟揉脐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义:补脾经补⼤肠健脾益⽓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推上七节⾻揉龟尾温阳⽌泻)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卦;久泻不⽌加揉百会升阳⽌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腹泻总结腹泻⼩⼉推拿处⽅共4张处⽅1:寒湿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处⽅2:湿热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处⽅3:伤⾷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处⽅4:脾虚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的胸腹部调理与消化改善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的胸腹部调理与消化改善
推拿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合谷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效。推拿此穴可改善小儿腹痛、便 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对于感冒、头痛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04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力度与时间掌握
01
力度适中
02
时间控制
小儿推拿手法要求力度柔和、平稳、有渗透性,避免使用暴力或过重 的手法,以免造成伤害。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 气虚病证,以及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 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推拿手法简介
按法
用指或掌在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 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称为 按揉法。
摩法
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 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 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为摩 法。
推法
用指或掌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 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称为推法。
揉法
用指端或大鱼际或掌根着力,吸定于一 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 向旋转揉动,称为揉法。
02
胸腹部调理推拿手法
中脘穴推拿法
位置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 线上,当脐中上4寸。
推拿方法
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按,称揉 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称 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 ,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
情绪因素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或久坐不动,导致胃肠 蠕动减缓,影响消化功能。
小儿情绪不稳定、紧张或焦虑等,可 能影响胃肠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06
小儿推拿在胸腹部调理与 消化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小儿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例如胃胀、口苦、反酸、胃疼、腹泻、便秘等问题。

老八针的穴位为: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手法以点按为主。

“老八针”为消化系统的共同治疗方法,针对个别的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

1、胃胀
生气导致胃胀时,持续擦两胁2-3分钟可以缓解症状。

因为两胁中暗含着两个穴位,分别为期门穴和日月穴。

2、口苦
口苦时,可以点按太冲穴。

3、反酸
胃酸分泌过多时,可以点按期门和日月穴,持续点按30s,反复3-5次。

4、腹泻、便秘
出现腹泻和便秘的问题时,可以重点点按“老八针”中的天枢穴。

天枢穴可以双向调节肠胃功能。

另外,还可以按摩七节骨,从七节骨向上捋可以治疗腹泻,向下捋可以治疗便秘。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视为人体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

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为了改善脾胃虚的状况,中医推崇经络按摩保健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络按摩的方法,帮助调理脾胃,提升身体健康。

一、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脚胫骨外侧凹陷处,距膝盖下方三寸。

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按摩时可用力适度,手法可以选择揉、抓、捏等。

二、按摩足内关穴足内关穴位于脚冲阳经的起始处,当足心平伸,里踝骨突起处,与第一跖骨之间的凹陷点位。

按摩足内关穴可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按摩时,可以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三、按摩手三阴交穴手三阴交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方的中点,当掌心向上,与尺骨之间的凹陷点位。

按摩手三阴交穴可调理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按摩时,可以使用拇指或中指,用力适度地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四、按摩足厥阴经穴位足厥阴经穴位分布于脚内侧,包括太冲、阴陵泉、然谷、太白等穴位。

按摩足厥阴经穴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并提升体内的阳气。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度,用拇指或中指按压每个穴位,每穴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五、按摩胸腹部经络除了按摩经络穴位,按摩胸腹部对于调理脾胃也十分重要。

可以用手掌或者手指轻轻按摩胸腹部,顺着脾胃经络的走向进行。

按摩胸腹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脾胃的功能,缓解胃脘痛、腹泻等症状。

总结: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经络按摩是中医学上调理脾胃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足内关穴、手三阴交穴、足厥阴经穴位以及胸腹部经络,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中医保健是一门渊博的学问,经络按摩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草药治疗等。

如果您有脾胃虚的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便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理。

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与消化系统健康促进消化与缓解胃肠问题

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与消化系统健康促进消化与缓解胃肠问题

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与消化系统健康促进消化与缓解胃肠问题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与消化系统健康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胃肠问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难题。

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消化系统健康和缓解胃肠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穴位按摩的原理和方法,并阐述其在促进消化系统健康上的作用。

一、中医经络理论与穴位按摩1. 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分布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 穴位按摩原理中医经络穴位是经络系统的关键节点,按摩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调整和改善身体功能的作用。

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压、推、揉等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调整身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脏腑功能的效果。

二、中医经络穴位按摩与消化系统健康1. 胃肠问题的常见症状胃肠问题主要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等常见症状。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健康困扰。

2. 胃肠问题与中医经络穴位按摩的关系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以达到缓解胃肠问题的效果。

其中,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1)足三里穴(ST36)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胫骨前外侧凹陷处,是调理消化系统的重要穴位。

对于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

(2)中脘穴(CV12)中脘穴位于脐下4寸,是调节胃肠功能的关键穴位。

对于腹泻、便秘等问题,可以通过按摩中脘穴来促进肠道蠕动,调节消化功能。

(3)太冲穴(LR3)太冲穴位于足跟骨与第二足趾之间的凹陷处,是调理肝气、平衡肠胃功能的重要穴位。

对于情绪不稳定、食欲不振等问题,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肠问题。

三、中医经络穴位按摩的应用方法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通过手法按摩、针灸等不同方式实施。

小儿推拿——宝宝泄泻的特色疗法

小儿推拿——宝宝泄泻的特色疗法

泄泻,俗称“拉肚子”,是常见疾病,也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便为主症的病证。

泄泻在儿童中更常见,一般认为每日3次或以上的松散或水样便就称为腹泻。

小儿容易泄泻的原因西医学认为,小儿泄泻是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等。

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有二:感受外邪,内伤乳食。

一是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外感风、寒、暑、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

脾喜燥而恶湿,若湿困脾阳,则脾运化失职,从而湿盛而濡泄。

二是内伤乳食,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从而纳化失权,水湿不化,水谷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腹泻特效疗法———小儿推拿“龟尾七节,摸腹揉脐”为明清时期民间谚语,是古人治疗泄泻的创举,现概括为止泻四法。

不论什么样的泄泻,均可以用这4种手法来进行治疗。

龟尾,属于督脉,位于人体臀部的尾椎骨处,准确位置在尾骨尖和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俯卧取穴。

七节骨,也属于督脉,七节骨穴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两侧髂脊最高点连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上的椎体)成一直线,属于线型穴位。

腹、脐位于腹部,属于任脉。

4个部位均在中下二焦,与形成大便的脏腑密切相关。

此操作方法前后阴阳配对,升清降浊其中,龟尾穴邻近肛门,能调节肛周括约肌;七节骨深层为脊髓排便中枢,推揉具有良性刺激作用;摩腹揉腹可促进胃肠的被动运动,作用于大肠与小肠;脐为先天通路,既温运又化气行水,有利于分清别浊。

小儿推拿分清别浊,调整脾胃与肠道气机,适宜于各种泄泻。

临床常用的泄泻分类1.风寒泄泻风寒泄泻是指小孩脏腑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受风寒邪气,引起泄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臭味不重,伴有发热症状,舌淡苔白。

若是风寒泄泻,可选择补脾经、补大肠、揉脐、揉龟尾、揉外劳宫穴,每个穴位操作约50次。

长期腹泻真苦恼,揉揉肚脐两边的穴位就好

长期腹泻真苦恼,揉揉肚脐两边的穴位就好

长期腹泻真苦恼,揉揉肚脐两边的穴位就好症状:急慢性腹泻、肠炎,伴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偏方全身尽量放松,找到肚脐旁的2个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持续五六分钟,再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在原处轻轻按揉片刻即可。

另外,还可配合按摩大肠俞、足三里等穴。

讲讲偏方的故事腹泻俗称“拉肚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但腹泻一直好不了,那可是很要命的。

长期腹泻不能随便吃药应付了事,要知道,腹泻大多是肠道疾病的表现,总体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腹泻多呈急性,如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非感染性腹泻多呈慢性,如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等。

另外,一些严重的肠道疾病如大肠癌、肠道肿瘤等,以及一些常见疾病如甲亢、糖尿病、肝硬化、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慢性胰腺炎等,也会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超过几个月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最好上医院检查清楚。

如果没有发现其他疾病,又排除了严重的肠道疾病,这时候就可以用中医的按摩方法试试。

我的一位老同学就经常腹泻,断断续续已经超过大半年了,她去看过医生,医生说她是慢性肠炎,吃了很多药就是不见好。

有一次同学聚餐,大家在酒店里吃完晚饭不久,她又开始腹泻,急忙跑去卫生间。

等她出来,我问她好点没有,她说肚子还是有点难受。

得知了她的情况,我当即教了她按摩天枢穴这个方法。

天枢穴有两个,分别位于肚脐左右两边6厘米处。

我叫老同学坐在沙发上,嘱咐她全身尽量放松,然后找到她肚脐旁的两个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以她能耐受为度,持续了五六分钟,再将手指慢慢抬起(但没有离开皮肤),在原处轻轻地按揉了片刻。

按摩完后,同学当即说腹痛腹胀缓解了,肚子舒服了很多,她问我这个穴位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我笑着告诉她,中医的穴位疗法是经过老祖宗验证的,当然有效。

按照中医的说法,慢性腹泻主要是因为天生体质虚弱,或病后体弱,久泻伤脾,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不能升降清浊引起的。

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及护理体会

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及护理体会

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家长在治疗小儿腹泻时会选择传统的推拿调理方法。

推拿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推拿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力。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采用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对推拿护理体会做出如下总结。

一、准确判断病情在给小儿进行推拿调理之前,首先要准确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繁多,包括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性腹泻、过敏性肠炎等。

在进行推拿调理前,一定要明确腹泻的病因,并且排除了需要手术干预的情况。

只有明确了病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调理,提高疗效。

二、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推拿调理小儿腹泻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

一般来说,对于小儿腹泻患者,可以选择穴位按摩、常规推拿、捏脊等手法。

穴位按摩是将指压、揉捏、拍打等手法应用于特定的穴位上,可以调理小儿的脾胃功能,改善腹泻症状;常规推拿是通过指压、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全身的经络和腧穴,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腹泻症状;捏脊是通过捏压脊椎两侧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对缓解小儿腹泻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注意手法温和在给小儿进行推拿调理时,手法一定要温和。

小儿的皮肤娇嫩,经络脉络尚未完全形成,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推拿的力度一定不可过大。

一定要用心把握推拿的力度和频率,做到以舒适为度。

否则,过重的推拿手法可能会导致小儿肌肉拉伤,护理目的就会适得其反了。

四、注意增强免疫力在进行推拿调理的还需要注重增强小儿的免疫力。

可以通过中药熏洗、食疗调理等方式,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帮助小儿更快地康复。

定期进行一些适量的户外活动,加强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五、相应的饮食调理在小儿腹泻期间,家长还需要对小儿的饮食进行调理。

小儿腹泻时,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
照组 。
4 体

医学 院学 报, 2 0 0 3 , 2 5 ( 2 ) : 2 1 5 . 2 1 6 [ 4 ] 马宗 国, 江南 , 邵欣 , 等. 针 刺三 阴交 关元 穴调 经止 痛治 疗原 发性 痛经 的 实验 研 究[ J ] . 四川 中医, 2 0 1 0 , 2 8 ( 8 ) : 1 5 — 1 7
视 ,因其疗 效显著,成本低廉 ,无毒副作用而受到广大家长们
的青睐 。
1 分

推拿部位有 :板 门、大肠 、脾土 、小肠 、天河水 、退六腑 、中 脘、肚脐 、摩腹 、运 内八卦、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 、
1 . 1伤 食 泻
推上七节骨 、捏脊等 。

大便稀溏 , 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 , 气 味酸臭 ,或如败卵 , 脘腹胀 满,便 前腹痛 ,泻 后痛 减,腹痛 拒按,嗳气酸 馊,或有
【 关键词 l 推拿手 法;小儿泄泻;分 类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s o f t h e ma s s a g e o n t r e a t i n g d i a r r h e a i n c h i l d r e n . Me t h o d s : C l a s s i f y t h e d i a r r h e a
C J C M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3年第 5卷 第 8期
. 4 7 .
由表 1可见 , 自身对 照分析治疗 前 ,治疗 后 3 0 mi n ,治
疗后 1 2 h ,V AS比 较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0 5 ) ,治 疗 后 V AS评 分 下 降 。 两 组 治 疗 前 比较 ( P:O . 3 2 > 0 . 0 5 ) ,两组具有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它们对吸收、运化和输送营养物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脾胃虚弱则意味着消化功能的减弱,容易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及其使用技巧。

经络穴位保健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按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以下几个经络穴位是非常重要的:1. 中脘穴(CV12):位于胸骨下缘,脐中央凹陷的位置。

按摩中脘穴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2. 大横穴(ST25):位于腹部,脐下三指宽的位置。

刺激大横穴可以缓解胃肠气滞,改善脾胃功能。

3. 神阙穴(CV6):位于腹部,脐两侧各一横指的位置。

按摩神阙穴可以调理脾胃气血的运行,缓解脾胃虚弱的症状。

4. 内关穴(PC6):位于手腕横纹与掌腕纹之间,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内关穴可以舒缓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5. 三阴交穴(SP6):位于小腿内侧,距踝骨上三横指宽的位置。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并有助于消化吸收。

正确使用这些穴位进行按摩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通过专业的医师指导或相关教学资料了解穴位的具体位置和操作技巧。

接下来,根据自身的脾胃虚弱程度和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

按摩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可以每日进行多次,但不要过度刺激。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

通过长期的坚持按摩,可以渐渐调理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结合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规律作息等,也能加速康复过程。

总的来说,脾胃虚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提升消化功能。

然而,使用前建议先咨询医师的建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养生绝活——天枢穴,通便秘、止腹泻都找它“规律”是最好的补药

中医养生绝活——天枢穴,通便秘、止腹泻都找它“规律”是最好的补药

中医养生绝活——天枢穴,通便秘、止腹泻都找它/“规律”是最好的补药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2年第10期中医养生绝活——天枢穴,通便秘、止腹泻都找它文/王耀堂天枢穴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

而且,天枢穴的位置正好对应着肠道,经常按揉此穴,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天枢穴在肚脐两旁,是上下腹的分界,处于人体的中间地带。

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天枢同时也是阴阳转换的枢纽。

可见,天枢穴在人体当中也是一个“交通要道”。

天枢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是大肠的“募穴”。

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

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

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所以,便秘、腹泻之类的疾病都可以找天枢穴来解决。

便秘者每天坚持在两边的天枢处按揉50—100下,一般两天就能见到效果。

如果是腹泻者,那么先排便,然后仰卧或取坐位,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天枢穴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

经过按揉,患者很快就会感觉舒适,腹痛、腹泻停止,绝大多数都能一次见效。

因为天枢穴能通肠道、排宿便,肠道通,脂肪便不会堆积,顺畅代谢,所以天枢穴还有减肥的功能。

每天两次敲天枢穴,每次敲打5—10分钟,至小腹发热即可。

教您找穴位天枢穴位于肚脐旁二寸(三个手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二寸)处,与肚脐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规律”是最好的补药在“养生”和“习惯”当中,人们往往陷入了矛盾的泥潭。

难道养生就只能二者取其一?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只是养生方式中的一种,并非缺此不可。

只要生活规律、三餐定时、劳逸结合,也能做一个健康人。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中医讲“有诸内必形诸外”,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局部酸痛的外
在表现,反映了内脏胃的健康状况,有部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十
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病患者,确实会有足三里酸胀、酸痛的反应。

当然,胃肠是否有病,足三里部位的感觉异常可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而现代有胃镜、肠镜,可以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针灸歌诀:“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治疗胃肠病找足三里,扎针并留
针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按摩角度来说,刺激足三里,会有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有助于防治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
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

重要的是,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按摩足三里,还
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治疗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足三里怎么定位?
先从外膝眼往下移3寸作为一个点,再从胫骨前缘(前方最高点)向外
移1横指作为第二个点。

两点交叉处即是。

按照中医的同身寸法则,4个手指并拢是三寸,一个拇指的宽度是1寸。

屈膝成90度,找到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旁开胫骨前缘量1横指,即
可准确定位。

阴陵泉穴按摩缓解腹泻问题

阴陵泉穴按摩缓解腹泻问题

阴陵泉穴按摩缓解腹泻问题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水分增多,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食物中毒、肠道功能紊乱等。

腹泻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寻找有效的缓解方式至关重要。

阴陵泉穴按摩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腹泻症状的缓解。

本文将探讨阴陵泉穴按摩对腹泻问题的疗效。

阴陵泉穴,又称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3寸,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该穴位可以刺激消化系统,调节肠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按摩方法:1. 准备: 准备一把舒适的椅子,坐在椅子上,放松身体。

2. 定位: 使用手指按压小腿前外侧,找到距离膝盖下方3寸的位置。

3. 按摩: 使用拇指或食指以适度的力度按压阴陵泉穴位,每次按摩持续1-2分钟。

4. 频率: 每天可进行多次按摩,每次间隔至少2小时。

通过按摩阴陵泉穴位,可以增加穴位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从而缓解腹泻问题。

按摩的力度应适中,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不适。

除了按摩,人们还可以结合其他的保健方法来缓解腹泻,如调整饮食习惯、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进食等。

此外,如果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阴陵泉穴按摩是缓解腹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无论是由于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通过按摩阴陵泉穴位可以刺激消化系统、调节肠蠕动,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然而,对于腹泻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还是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治疗。

在使用阴陵泉穴按摩的过程中,注意按摩的力度和频率,确保按摩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广大腹泻患者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核心,注重综合调理和平衡身体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和参考。

一、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治疗的关键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浴、中药贴敷等。

1. 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中药汤剂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疾病,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四君子汤和六君子汤;对于肝胆湿热型疾病,常用的中药汤剂有柴胡疏肝散和黄连解毒汤等。

中药汤剂的使用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应遵循剂量和服用时间等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

2. 中药浴疗法中药浴疗法是一种通过全身或局部浸泡中药液,促进药物吸收和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药浴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改善脾胃功能。

常用的中药浴疗法包括枸杞浴、麦冬浴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药物组合。

3. 中药贴敷治疗中药贴敷治疗是通过将适量的中药贴敷在腹部、背部等部位,通过药物直接渗透进皮肤,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中药贴敷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贴敷方法和中药制剂进行。

常用的中药贴敷有大黄贴敷、葛根贴敷等,通过长时间的贴敷,可以达到温养脾胃、疏通经络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和代谢能力。

常用的中医针灸方法包括穴位刺激、艾灸等。

1. 穴位刺激中医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穴位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泻水为特点的一种疾病。

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

腹泻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受寒、伤食、食物变质等都可以直发腹泻。

治疗本病以健脾消食、和胃清肠为主。

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运八卦、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

1、左手固定住小儿左手,并以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中指下离卦,右手拇指指腹着力,顺时针运内八卦500次。

2、右手拇指侧峰着力,推补脾经500次。

3、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自指根推向指尖,共400次。

4、右掌掌心向下,贴于小儿腹壁上,顺时针摩腹100次。

5、右手食、中、无名指着力于小儿脐部,顺时针揉脐100次。

6、右手中指着力于小儿龟尾穴,顺时针揉龟尾100次。

一、如果大便味酸腐难闻,有明显的饮食过量病史,可加清胃经、揉中脘、搓揉腹部。

1、右手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胃经,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指根400次。

2、右手食、中、无名指着力于小儿中腕穴,顺是针操作100次。

3、双手置于小儿腹部两侧,向反方向相对用力搓揉腹部100次。

二、如果大便味臭秽,颜色深黄,肛门周围发深红色,可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

1、右手食、中指并拢着力于小儿六腑穴,自肘向下直推至腕部300次。

2、右手拇、食指着力于小儿两侧天枢穴,顺时针揉100次
3、右手食、中指并拢着力于小儿七节骨穴,自上而下推之,共100次。

三、如果大便黄绿色,味不大,夹有泡沫或奶瓣,可加揉脾俞、揉胃俞、揉外劳宫,揉足三里,捏脊。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脾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脾俞穴。

2、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胃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穴。

3、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手背外营宫穴,揉500次。

4、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腿部一侧足三里穴,顺时针揉100次,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足三里穴。

5、双手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将小儿背部皮肤提起,自下而上捏脊3遍,后2遍注意每捏3下向上提1下,共操作5遍。

专家提示:
腹泻患儿应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脱水。

同时要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