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儿科小儿推拿穴位
手指点穴(发热板门,太阳穴,涌泉,小天心,总筋,咳嗽板门,肺月俞,天突,膻中,乳旁)qd、其他推拿qd、小儿捏脊(脊柱旁)qd
(每个基本都要做)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补脾经
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揉太阳穴,掐内劳宫5・20次,掐小天心5-10,掐总筋5-10,掐二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掐大椎5-10,捏脊5,按肩颈5√10,提3下,揉肺腌等。

+积食: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脱,分推腹阴阳
咳嗽:补脾,清肺,补肾,揉天突,膻中,乳旁,肺腌,揉丰隆,捏脊
发热: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揉太阳穴,掐内劳宫5-20次,掐小天心5-10,掐总筋5-10,掐二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掐大椎5-10,捏脊5,按肩颈5;0,提3下,揉肺腌。

+积食: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皖,分推腹阴阳
大便不顺,积食:补脾,揉板门,清大肠,掐揉四横纹,运脾于肾,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脱,分推腹阴阳,下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感冒: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穴,补脾,清肺,按迎香,
手搓热来回搓鼻翼(流涕),按揉风池,捏脊5,按肩颈5-10腹泻:补脾,补大肠,揉板门,揉中皖,揉肚脐,揉龟尾,上推七节,揉按涌泉,按足三里
惊风:耳后高骨,百会,印堂,人中,承浆,小天心,总筋
‹6月50次,6月-1岁100次,1-3岁100-150次,3-5岁200
次,>5岁300-400次
其他推拿(加10分钟):捏脊,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二
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儿科学基础
1、儿科基础知识: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2、儿科诊断基础:小儿常见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十天
小儿推拿基础
小儿推拿适应症、禁忌症、基本要求、推拿处方、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详解及实际操作,老师一对一指导;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操作、功效及主治。
小儿推拿临床运用
常见病及疑难病证治疗:
小儿推拿
全科班
小儿推拿中级+小儿推拿高级+一天校内真人小儿模特实操
+5天免费中医门诊实习+中医药博物馆游学
【证书】国家人社部双认证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证书
【复训】一年之内免费复训
小儿推拿中级班3980(前10名送小儿推拿证书+开店扶持)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复印件、个人近照(2寸蓝底照片4张以及电子版照片)
【小儿推拿高级班】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以小儿推拿为职业者、获取小儿推拿专业资格者、增加小儿推拿专业技能者、为自己宝宝治疗保健者、小儿推拿爱好者。如医生、护士、医学院校毕业生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30余种;
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小儿推拿至今兴起
【小儿推拿的核心优势】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部分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部分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第一节头颈部穴位1、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桡侧或指腹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痛、惊惕不安、精神萎靡等病症。

【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临床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多与推太阳、推坎宫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燥不宁,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等并用。

对体弱汗出较多、佝偻病患儿应慎用。

2、坎宫(眉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医者先以两拇指端分别轻按鱼腰一下,再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推眉弓。

【次数】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痛,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

若用于治疗目赤痛、惊风,常配合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亦可推后用捏挤法、掐按法,以增强疗效,掐按法一般只掐按眉头及眉中间。

3、太阳【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医者用中指或拇指桡侧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向眼前方向揉为补,向耳后方向揉为泻。

以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次数】直推、运各约30次,揉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有汗无汗头疼、目赤痛、近视、惊风等病症。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若外感表实症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端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或用掐拿、运法等。

【次数】拿、掐各3~5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痰涎,烦躁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不安、惊风等症。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 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 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 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 椎、刮大椎之分。按30~50次,揉大 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 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
三、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
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
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 呈Ⅱ型,称推“介”字。 •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 喘、多痰等症。
三、肺俞
四、脾俞
三、脾经
四、肝经
• 【位置】食指指腹螺纹面
•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食指螺纹 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肝经;由小儿食 指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 500次。
• 【功效】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摩5分钟 •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
消化吸收。 •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
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五、脐
• 【位置】肚脐正中。 •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2.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 法。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 强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3.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以左或右手拇指、示指分 别置于双侧睛明穴上,做相对用力 的挤捏。 【次数】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常与攒竹、鱼腰、承泣、四白、太 阳等合用。
(三)腰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 ,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 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 骨。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 热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6、脾俞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 推法,称为推脊。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 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 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 肌肉放松。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 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便秘等。
(二)胸腹部穴位
6.腹 【位置】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拇指 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 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 摩腹。 【功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 通便。 【主治】腹痛、腹胀、食积、消化不良、恶 心、呕吐、厌食、疳积、便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常用穴位及儿科常用术语!(宝妈强烈收藏)

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常用穴位及儿科常用术语!(宝妈强烈收藏)

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常用穴位及儿科常用术语!(宝妈强烈收藏)小儿推拿退烧六步图:【开天门100次】位置:天门穴,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推50~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推坎宫100次】位置:坎宫穴,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手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

推50~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运太阳100次】位置:太阳穴,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

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

运50~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

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

【清肺经200次】位置:肺经穴,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此处选用清肺经,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家长一定要看仔细。

【清天河水200次】位置: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

推100~2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退六腑200次】位置:六腑穴,在前臂尺侧(小指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至5岁小儿。

目录1、发热;2、咳嗽;3、泄泻;4、便秘;5、疳积;6、遗尿;7、夜啼一、发热1、开天门:成人用两手拇指,交替从小儿眉心处的印堂穴向上直推至发际稍上方,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推坎宫:成人两手拇指,从小儿眉头分推至眉尾(← →),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成人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眉后凹陷太阳穴处,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功效为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5、清天河水:成人食中指并拢,从小儿腕中点上推至肘横纹中点,300次。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

注:发热添风寒者,加以下操作1、推三关:以腕部桡侧为起点,沿前臂外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桡侧,300次。

功效为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2、掐揉二扇门:成人用双手拇指甲掐小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5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揉50次。

功效为发汗透表、退热停喘。

3、拿风池:成人拇指、食指同时按揉小儿两侧风池穴,10至15次。

功效为发散解表、怯风散寒、明目、止头痛。

4、推六腑:亦称退六腑,发热到癫热时用。

以腕部尺侧为起点,沿前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尺侧,300次。

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症。

二、咳嗽1、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2、按天突:成人中指指尖按小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10次。

功效为理气化痰,降逆停喘,止呕。

3、推揉膻中:两乳尖连线中点,为膻中穴。

成人先用中指指端在膻中穴揉150次,再用拇指罗纹面从胸骨切迹推至剑突15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揉乳旁乳根:成人用食指中指同时揉乳旁外开2分的乳旁穴和乳下2分的乳根穴,2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5、擦膻中:成人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擦热为度。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一、常用手法
⒈捏法:用拇指和食指等手指捏住肌肉或皮肤,进行按摩或推拿。

⒉推拿:用手掌、掌根和掌侧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相应部位。

⒊摩擦法:用手掌或掌根在特定部位进行快速摩擦,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⒋按揉法: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附近进行揉动,刺激经络和穴位。

⒌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运行。

⒍敲打法: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拍或敲打患者的相关部位,刺激经络和穴位。

⒎推拿扭转法: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扭转动作,增加关节活动度。

⒏推法:用手指或掌根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推动。

二、穴位
⒈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头发生长的窝凹处。

⒉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后下方⑸寸,两侧与风池穴连线相交处。

⒊太阳穴:位于眉毛外端凹陷处,额骨与颧骨交界处。

⒋天突穴:位于胸骨中央的凹陷处。

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缘与胫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⒍冲门穴:位于足背骨第一蹊络开始的地方,两侧脚趾骨之间凹陷处。

⒎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侧后缘与腓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⒏胃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推拿手法示意图和穴位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推拿: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⒉穴位: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气血运行。

⒊经络:中医学中的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与身体的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小儿推拿-关于常用穴位的总结

小儿推拿-关于常用穴位的总结

1、清天河水:凉性穴位清热解表,清心安神除烦,泻心火,利小便,化燥痰。

确定为实热症才能用,时间不能过长,最长不得超过十分钟,否则会伤正气。

肝有火也可清天河水,取“母病泄其子”之义(肝木生心火,肝为心的母,心为肝的子)。

脾胃虚寒不可用。

大清天河水及取天河水这两种手法,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通常操作用清天河水(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即可。

2、列缺穴:在手腕两侧凹处,通常操作手法为拿法,即拇指、食指适当拿住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

发散风寒,清脑降逆拿法治疗伤风感冒,惊风,昏迷不省人事。

3、总筋穴:掌心面腕横纹中点处可以左右揉动,也可以顺时针揉动(关节缝、骨缝处的穴位顺着骨缝揉效果好)清心退热、散结,调通周身气机,清心火、去口溃。

治疗心脾有火、口疮、心有火导致的睡眠不安,降颅压。

适合睡觉不老实、火大、乱踢的孩子。

4、小天心穴:大小鱼际之间的中点处。

顺时针揉动。

通窍解表,散瘀和络,安神定惊等。

可以通全身经络,因此有眼耳鼻口四肢等不通的情况,要用到小天心穴。

小天心+乙窝风可以发汗、起表、去外邪。

并可以收因外感导致的鼻涕。

5、分阴阳穴:从小天心穴推向大鱼际方向为分阳,温气血之寒,治一切虚火;从小天心穴推向小鱼际方向为分阴,清气血之热,治一切火。

分阴阳穴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积化痰,治疗阴阳紊乱、消化不良。

6、板门穴:大拇指掌骨赤白肉交界处。

清热凉膈,调节升降,理气,消食导滞,化痰、促进食欲、止吐泻,退虚热。

泻板门手法(离心推):用于呕逆、喘、咳嗽等胃火较大或胃气上逆的情况;清板门手法(离心向心来回推):胃有火但不大的情况。

补的手法通常不用。

清/泻板门+小天心+乙窝风可以去邪清/泻板门7分钟+逆运内八卦7—10分钟+泻肺金7分钟治疗实热咳喘7、脾土穴:大拇指第一第二指节赤白肉交界处。

脾属纯阴,功能为化全身之湿,基本不用泻、清的手法,用补的手法(第一指节自然弯曲,向心推)补的手法:健脾益气,祛湿散寒,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痹化痰,化寒痰、止寒咳,退虚寒发热。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可编辑修改 1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

如运八卦等3.2.5捣法食、中指屈曲,用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就叫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

如捣小天心等3.2.6掐法可编辑修改 2以医生指甲掐压住某一穴位,称为掐。

如掐二扇门等3.2.7分法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向两侧分推,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分。

如分阴阳穴3.2.8合法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由两侧向里合拢,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合。

如合阴阳穴注:合法的手法跟分法的方向相反。

3.3常用穴位按语:对穴位的药性说明,主要是出自【赵鉴秋.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和【夏禹铸.幼科铁境】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没有标明药性的则用“未知”表示;对穴位的按语,主要是综合张汉臣和李德修的说法,如果没有指明出处的,则是张汉臣的说法,如果两个都有的,则分别注明了出处。

另外对每个穴位的禁忌和关键点,都用红色重点标识了,请仔细阅读。

现在很多人写书,只鼓吹该穴位有多好,对该穴位的禁忌一点都不提,唉,害人不浅呀。

3.3.1天门(攒竹)部位:两眉中间(解剖部位在两眉之间正中处)。

可编辑修改 3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按:本穴为发汗解表要穴。

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的,以拇指端按本穴3-5次,可见汗出。

但如患儿身体素弱多汗或患有佝偻病的,用本穴时应注意。

表1:天门穴-组合用法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冒3.3.2坎宫(眉弓)部位:在两眉上直对瞳子,自内眉梢至外眉梢成一条直线。

可编辑修改 4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表2:坎宫穴-组合用法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3.3.3太阳部位:在眉后凹陷处,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的说法。

功用:开窍,醒神。

药性:未知可编辑修改 5主治:头晕,头痛。

手法:揉法。

操作:20-50次。

3.3.4黄蜂入洞部位:在鼻翼两侧。

功用:通鼻息,发汗。

药性:未知主治:鼻塞不通,伤风感冒。

手法:以食、中两指分开,上下揉之。

操作:1分半~2分钟。

按:本穴治伤风感冒鼻塞或慢性鼻炎,呼吸不畅,若再加推清板门穴(来回推),疗效更显著。

操作和取穴注意点:医者食、中两指端夹住鼻翼根部后固定按住,两指端内侧可触到骨骼的边缘处为准;向上、向下揉动,反复操作。

3.3.5脾经部位:2)拇指末节罗纹面(南派推拿法)。

可编辑修改 6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功用: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痹痛,进饮食,化痰涎。

药性:补脾土为六君子汤。

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单腹胀,黄疸,便血及一切疹、痘隐出不透,或随出随没。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3-10分钟。

按:本穴对体虚肌瘦及食欲不振和脾虚作泻的为效穴。

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3-5分钟,揉小天心穴5分钟,有助气、活血、通经络的功效,可促使疹、痘迅速透出;但在操作中手法宜快,用力微重,以具补中有泻之意。

又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5分钟,再加掐列缺穴5次,有助气、活血、通经畅络脉的功效,可引热下达,对手热脚凉或下肢瘫痪,多见下肢体温恢复正常,以及改善肌肉萎缩症状。

再如推补本穴5分钟,揉乙窝风穴5分钟(操作手法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健脾温中、和胃、增进饮食的作用,可除湿痰,对久吐吐物伴有粘液的,用之有效。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

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拇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效,必愈。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可编辑修改7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心脾火盛,口舌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虚寒而肿的,李医师遵徐派法,一律用清补脾法通治。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力及软骨症等,皆可用补脾法为治。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6肝经部位:食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开郁,除烦躁。

药性:平肝为逍遥散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宁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肝经;向指尖方向直推(离心方向直推),称清肝经。

此种推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1~5分钟。

可编辑修改8按:推本穴时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

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补肾水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泻心火,或以清天河水穴代之,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可以养肝。

如山根见青色,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

又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

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

因为三穴配合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肺炎,这三个穴位也仍然是对症的。

又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同于方剂的“逍遥散”。

遇肝虚欲脱,方可酌情用直接的补法。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肝的功能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度虚不能妄用补法。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7心经部位:中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清心火,制惊搐。

药性: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

主治:目赤,惊搐,口舌生疮,两腮颧部色赤,小便赤涩等。

手法:1)以拇指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心经;向根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

此种方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可编辑修改9操作:1-5分钟。

按:本穴宜用泻法,不宜用补法。

如患儿高烧时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定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症的两颧腮色赤,用之无效。

又如患儿身体虚弱,心气虚的,或不采用本穴,可以清天河水穴代之;但急症可取本穴推1-2次。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非虚不可妄补。

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替之。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8肺经部位:无名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利咽止咳,顺气化痰,通便结等。

药性: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

无名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

主治:肺风痰喘,咳嗽,大便秘结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泻(清)肺经。

北方地区多采用此种推法(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多采用清法。

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操作:5-10分钟。

可编辑修改10按:本穴多采用清法为平补平泻。

肺主气,补之则气满,如见肺气偏虚者,可多推补脾土一穴,而益肺金。

若见肺炎患者喘急呼吸不畅,蹩气极剧时,速推本穴5分钟,配逆运内八卦穴2分钟(操作时,速度要快和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顺气化痰的功效。

又如小儿久患流浊涕不愈,推清本穴7-10分钟,有清肺液、止流浊涕之能,推拿几次后,多获满意。

如见鼻塞和鼻腔色赤及鼻腔干燥等,推清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揉黄蜂入洞穴2分钟,三穴配用可清肺、胃之热,通鼻息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