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按摩常用穴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宣肺理气、化痰止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PPT课件
12、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 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 作圆周,或掌心内劳宫 的周围。 操作:按顺时针方向或 逆时针方向用运法,称 运内八卦,或掐运八卦, 掐 3—5 次 ; 运 100—300 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用呕吐
等。 临床应用: 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 痰,外滞消食,多用于乳食内伤,腹胀 纳呆等症。临床上常与推脾经,推肺经, 揉板门,揉中脘配合应用。
6、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 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 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 向虎口为补,从虎口 向指尖推为清。操作 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 痢疾,便秘。
临床运用:
补大肠能涩肠因脱,温中 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 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 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 便秘结等症。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
醒神,镇静,对于外感发热,头痛 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 镇静安神。
2、坎宫: 位 置 : 在 两 眉 上 , 自 眉头至眉梢成一线。 操 作 : 两 拇 指 自 眉 心 向眉梢作分推,称推 坎宫,30—50次。 主 治 : 外 感 发 热 , 惊 风,头痛,目赤痛。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
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 醒神开窍的作用。
15、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 肘,称推三关。或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 侧端推向肘称大推三关。100—300次。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疹
出不透,及外感证和一切虚寒证。 临床应用: 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 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课件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 善饥、吐血衄血。
可编辑版课件
36
胃 经
可编辑版课件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可编辑版课件
34
五经
可编辑版课件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可编辑版课件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可编辑版课件
27
脊 柱
可编辑版课件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36
胃 经
可编辑版课件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可编辑版课件
34
五经
可编辑版课件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可编辑版课件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可编辑版课件
27
脊 柱
可编辑版课件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24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坎 宫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丹 田
肚 角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脊 柱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大 肠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 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小儿点穴按摩》PPT课件
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缘,从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小肠,反之为清小肠。 治疗: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主治小便短赤不利,多尿遗尿 等。若心经有热移热与小肠,配合清天河水,可清热利尿。
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①补胃经:旋推为补。②清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 约推100~300次。 主治:健脾和胃、临床上常与摩腹、按足三里合用。治疗脾胃虚 弱、消化不良、纳呆便秘腹胀、脾胃湿热等。
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从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由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清大肠。约推 100~300次 主治:通便止泻,固脱温中,常用于便秘腹泻。
耳周穴位
作用:改善听力障碍。 耳门: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 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听宫: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 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 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 端前方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 凹陷处。
任督二脉穴位
作用:疏通任督二脉,调节全身气血运 行,改善腰腹无力,提高居中活动能 力。
任脉
膻中: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 线的中点。 中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 线中点即为此穴。 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 气海: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 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小儿点穴按摩大冶慈安康复医院康复科熊彩云大冶慈安康复医院பைடு நூலகம்复科熊彩云头部穴位作用
小儿点穴按摩
大冶慈安康复医院康复科 熊彩云
头部穴位
作用:醒脑益智。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上星: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 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四神 聪: 脑户: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 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 缘凹陷处。 哑门: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第1颈椎下。 风池: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 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 陷处。 头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距神庭4.5寸。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2
四、乳根
• 1.位置:两乳头下侧0.2寸 • 2.操作:用中指端或食指端揉 • 3.次数:20-50次 • 4.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5.主治:胸闷,咳嗽,呕吐
h
23
五、中脘
• 1.位置: • 2.操作:用大鱼际揉称揉中脘,用
掌面或4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咙往下 推至中脘称推中脘(胃气以降为顺) • 3.次数:摩5分钟,揉、推100-300 次。
• 2.操作:用拇指或食、中、环三指揉, 或用拇、食两指提拿或用拇指抹。
• 3.次数: 揉50-100次,提拿3-5次, 抹3-5分钟
• 4.主治:斜颈,项强
h
19
第二节、胸腹部
• 一、天突 • 1.位置: • 2.操作:中指端按揉 • 3.次数:30次 • 4.作用:理气化痰 ,降逆平喘,止呕。 • 5.主治:咳嗽,咯痰,食积,咽痛
惊惕不安
h
7
二、坎宫
• 1.位置:自眉心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2.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 3.次数: 50-100次 • 4.应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
痛
• 5.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 赤痛。
h
8
三、太阳
• 1.操作:两拇指向前向后直推,称推 太阳,用中指或拇指揉,称揉太阳
• 4.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 和胃、消食导滞
• 5.主治:腹痛、腹胀、食积、便秘、 肠鸣泄泻
• 3.次数: 50-100次
• 4.作用:镇惊安神,通窍
• 5.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衄
血
h
15
十、耳后高骨
• 1.位置:耳后颞骨乳突处。 • 2.操作:拇指或中指揉 • 3.次数: 30-50次 • 4.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 5.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
h
16
十一、风池
• 1.位置: • 2.操作:拿 • 3.次数: 5-10次 • 4.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 5.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 (3)小儿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经穴那样 有线路相连的经络系统。
h
4
• 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的名称和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一样,亦有自己的根据,某 些特 定穴也是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名称:
• 例如:
• 1、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膀胱等。
• 2、根据人体的部位命名:如五指节,腹, 脊柱。
h
5
• 3、根据五行学说命名:如脾土, 肝木。
发热
h
17
十二、天柱骨
• 1.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 直线
• 2.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向上而下推, 或用汤匙边蘸油刮
• 3.次数: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 度瘀血。
• 4.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 5.主治:发热,呕吐h ,项强,惊风 18
十三、桥弓
• 1.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 线
第四章 小儿按摩常用 穴位
h
1
• 常用穴位
•
概述:小儿推拿穴位中,一
为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和奇穴,
二为小儿推拿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穴
位。小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方面
的特点:
h
2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穴 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六 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 (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在 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取 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
h
11
六、人中
• 1.位置: • 2.操作:掐 • 3.次数:5次,或醒后即止 • 4.作用:开窍醒神 • 5.主治:昏厥、惊风
h
12
七、牙关
• 1.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 2.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 3.次数: 按10次,揉50-100次 • 4.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h
13
八、百会
• 1.位置: • 2.操作:用拇指按揉 • 3.次数: 按30-50次,揉100-200次 • 4.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 5.主治:头痛,惊风,夜啼,胀肛,
遗尿
h
14
九、囟门
• 1.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 凹陷。
• 2.操作:两手扶头,两拇指自前发际 向该穴轮换推之,或用拇指端轻揉
• 2.次数: 50-100次 • 3.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痛 • 4.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
赤痛。
h
9
四、山根
• 1.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之中,鼻根低 洼处
• 2.操作:拇指甲掐 • 3.次数: 3-5次 • 4.作用:开关窍,醒目定神 • 5.主治:惊风,抽搐
h
10
五、迎香
• 1.位置: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 2.操作:食、中两指按揉 • 3.次数: 30-50次 • 4.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 5.主治:鼻塞流涕
积
h
26
七、腹
• 1.位置:腹部 • 2.操作:从中脘起向两旁分推,称分
推腹阴阳,用手掌或4指摩。
• 3.次数:分推100-200次,摩5—10分 钟
• 4.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 5.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h
27
八、脐
• 1.位置:
• 2.操作:用中指端揉,指摩或掌摩
• 3.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 4、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 • 5、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 • 6、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
等。
• 7、根据哲学名称:如阴阳、八卦
h
6
第一节 头面颈顶部
• 一、天门(攒竹) • 1.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直线。 • 2.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 3.次数: 50-100次 • 4.应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 5.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
h
24
• 4.作用: • 揉摩: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推: 降逆止呕 • 5.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
欲不振
h
25
六、胁肋
• 1.位置:两侧胁肋部,自腋下至天枢
• 2.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 天枢
• 3.次数: 50次。
• 4.作用:宽胸理气
• 5.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食
h
20
二、膻中
• 1.位置: • 2.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
自穴中向两侧乳头方向分推称推膻中 • 3.次数:分推100次,揉50次 • 4.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5.主治:胸闷,吐逆,咳喘
h
21
三、乳旁
• 1.位置:两乳头外侧0.2寸 • 2.操作:用中指端或食指端揉 • 3.次数:20-50次 • 4.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5.主治:胸闷,咳嗽,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