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

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地球上,两极地区是神秘诱人的地方,是人类进行多种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本节课主要介绍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等内容,重点突出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及探究精神,同时地理学科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本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认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图片,由“蝴蝶效应”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合作探究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图”,让学生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试着描述地理位置

出示微课自学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位置的方法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继续上前指图,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感受冰天雪地的环境对动植物影响,依次学习北极地区的动植物,动植物的特点都是和当地的环境相适应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北极因纽特人的衣食住行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和当地的环境有何关系?

知识梳理并归纳获取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合作探究三:学以致用,学习南极地区的位置和环境

出示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图,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利用学习北极地区的方法分析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出示大洲海拔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除了位置还有地形,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出示气象资料让学生说出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还冷,并分析原因

出示微课让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南极地区没有长期定居的人口,讲述南极的代表性动物。

对比分析南北极的异同点:

合作探究四:关注极地

出示图片认识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出示图片,了解我国在两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出示两极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保护极地,世界在行动!保护极地,中国在行动!保护极地,我们也在行动!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梳理

学生谈收获,梳理全课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

课后探究

要求学生课下查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写一封呼吁人们保护极地环境的倡议书。以此树立保护两极地区的环保意识,理解人地和谐发展。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储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储备了不少有关两极的知识。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四个大洲和四个国家的区域地理,学生积累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原有知识与经验将成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石。

(2)认知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大都13、14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学习过程中要巧妙利用学生这个特点激活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实施赏识教育;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要设置生动的学习情景,安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针对学情分析,讲课过程中要多注意以下几点:

1、基于“情景”教学。围绕两极的核心知识,整合相关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现实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情景中活动。

2、基于“问题”教学。课前我编制了以问题为主导的自学提示,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3、基于“合作”教学。一方面注重生生合作,采用“兵教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好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相互评价中增进理解;另一方面注重师生合作,及时评价学生的自学成果和生生交流的成效,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适当进行梳理或拓展,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知识。

4、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造学习情景,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为学生体验感悟和创新应用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效果分析】

1.本堂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切实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工作,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生态,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施得当,对于当堂知识可当堂掌握。

4.教学深入浅出,点拨得当,反馈及时。教学评价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能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流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全面发展。

5.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渗透学法指导,精讲多练,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三维目标达成度高。

6.课堂提问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善于运用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持续学习。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和导引。

教材分析: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地区》的最后一节。由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教材将两个地区安排在同一节学习。两极地区有原始、严酷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人类进行多种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而科学考察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保护极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教材将这些知识通过三个框题呈现:冰雪世界、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认识到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另外,课文编排了5个阅读材料和15幅插图让学生去直观感受两极,设计了四组活动题让学生去深入理解两极。总之,本节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活动内容有一定深度,编写思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是一篇质量较高的“学材”。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评测练习】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2.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南极洲 B .亚洲C.非洲D.北美洲

3.有关北极地区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就是北冰洋B.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

C.北极地区下包括格陵兰岛D.北极地区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4.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

A.北极熊B.鲸C.企鹅D.磷虾

5.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12年,“泰坦尼克”号被来自南极地区的冰山撞沉

B.北极点位于厚厚的冰层上,该处海拔2 000多米

C.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矿产资源极其贫乏

D.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属黄色人种

6.有关南极洲的世界之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极洲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

B.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C.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方

D.南极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7.关于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正确叙述是()

A.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B.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暖季也非常寒冷

C.北极地区虽然气温比南极高,但降水却比南极少很多,风速也比南极大

D.都有极昼极夜现象且出现的日期相同

8.有关南极地区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南极洲最近的南美洲南端属于南极地区

B.南极地区仅仅局限于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C.南太平洋的一部分属于南极地区

D.南极洲的面积比南极地区大

9.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极地区都有长期定居人口

B.南、北极地区都有大批极地野生动物

C.南、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南、北极地区都有中国设立的科学考察站

二、综合题

1.读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选择:德雷克海峡是()

A.火地岛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B.大洋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

C.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D.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

⑵辨别方向:

①长城站在南极点的方向;

②中山站在南极点的方向;

③长城站在中山站的方向。

濒临大洋五带的位置东、西半球位置

长城站

中山站

⑴北极地区图中,表示亚洲的是图中

字母处,表示大西洋的是图中字母

处。图中巴罗角位于北极点的

方。

⑵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⑶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土著居民

是。

⑷2001年,我国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在挪威的群岛上建成。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后反思】

学生们对神秘的极地地区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所以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极地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呼吁学生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重视,并且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环境,促进人地和谐。

对于极地地区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地理进展,比如极地地区资源的勘探开采,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光的研究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

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再就是时间的搭配上,感觉前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后面的时间稍显仓促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我们扬起思考之帆,启动创造之泉,在课改这片天地中创造更大的舞台!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有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两极地区纬度位置的相似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共性,而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又有一些明显差异。所以,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认识两极地区的重点和基础。另外,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也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研究重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一定要和位置结合起来。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始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认识这一点对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至关重要。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这里重在情感教育,主要使学生明确,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在课堂实施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南、北极地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共性与差异,有利于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科学考察现状,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比较学习。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特殊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解,巩固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理要素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极地地区也

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对认识极地地区的区域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的方法、理解极地科学考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很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认识这些关系:极地地区的纬度位置高,决定了其寒冷的气候特点,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在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较少,动物多脂肪和被覆毛皮,生物链简单易断,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所以极地地区的生态保护需要特别关注;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对脆弱的极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所以,极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北极地区“陆包洋”和南极地区“洋包陆”的海陆位置差异,使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南极地区更冷、更干、风更大,大陆性更强,而北极地区则相对温暖和湿润一些,海洋性更强……

3.关注方法,提升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同时还指出“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显然,极地地区无论怎样特别,从方法教学的角度看,它仅是一个区域,所以,认识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将极地地区作为学生巩固“认识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案例。在人教版教材中,这是世界区域地理中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完全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倘若我们仅关注极地地区特殊的区域特征,而忽视了对探究区域地理基本方法的引领和评价,显然定位不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