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探索植物的秘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神奇的植物世界!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树能长得那么高?小草又为什么总是那么绿?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向日葵。
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转,这可太神奇啦!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呀,是因为向日葵想吸收更多的阳光,这样它才能快快长大,结出好吃的瓜子呢!再看看我们校园里的桂花树。
秋天一到,满树的桂花香飘四溢。
那小小的桂花,不仅好看,还能给我们带来香甜的味道。
那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准备一棵小芹菜,把它的茎底部放进有红墨水的杯子里。
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现芹菜的茎和叶子里都有了红色,这就说明植物是通过茎把水输送到全身的。
小朋友们,植物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呀?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多的植物秘密吧!《动物的生活习性》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可爱的动物们!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喜欢蹦蹦跳跳吗?因为它们的腿很有力,跳起来能跑得更快,这样就能躲避敌人啦!比如说小猫咪,总是爱白天睡大觉,晚上却精神抖擞。
这是因为猫咪的眼睛在晚上能看得更清楚,它们要在夜晚抓老鼠呢!还有小鸭子,它们一摇一摆走路的样子是不是很可爱?那是因为它们的脚长在身体后面,这样的身体结构让它们走起路来就摇摇晃晃的。
我们再来说说小鸟。
小鸟会飞,是因为它们有轻巧的翅膀。
而且它们还会用树枝和草来搭窝,给自己一个温暖的家。
小朋友们,动物的世界是不是很奇妙呀?让我们多多观察,发现更多动物的有趣习性!《奇妙的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探索水的奇妙之处!你们每天都要喝水,那水是什么样子的呢?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想想看,下雨天,雨水从天上落下来,流进小河里。
小河里的水一直流啊流,会流到大海里。
水还能变成冰呢!冬天的时候,把水放在外面,过一会儿就变成了硬硬的冰。
冰融化了又会变成水。
我们洗衣服、洗澡都需要水。
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糟糕。
就像小鱼,它们生活在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小鱼就会生病,甚至会死掉。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一:植物生长观察在小学三年级的生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盆小花,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浇水、施肥,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总结:这个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二:水的三态转化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物理课中,老师进行了水的三态转化实验。
通过加热水、冷却水和观察水的蒸发、凝华等现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示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规律。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小动物观察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
学生们前往校园或者公园,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态习性,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结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每个实践活动,教师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1. 题目:吃下肚的勺子概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碗、勺子、面粉实验步骤:1. 将面粉倒入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
2. 让学生用勺子舀起一小口面粉,放入口中。
3. 学生观察面粉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咽下。
4. 学生用手指按压喉部,模拟食物进入食道的感觉。
5.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的变化过程,强化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面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混合后形成糊状物,然后进入食道被推送至胃部。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有压力和舒适感。
2. 题目:利用光学原理制作望远镜概要: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
实验材料:两个空的纸板筒、塑料袋、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纸板筒剪成长条状,将另一个纸板筒剪成短条状。
2. 将长条状纸板筒对折,固定在短条状纸板筒的一端。
3. 在长条状纸板筒的另一端贴上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4. 调整塑料袋和纸板筒的位置,使其能够看清远处。
5.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使用望远镜和不使用望远镜的视觉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学生发现使用望远镜能够放大物体,使其更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不使用望远镜时,物体看起来较小且模糊不清。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5篇)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推荐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推荐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篇一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六年级共有4个教学班,280多名学生。
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六个单元。
由28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本案例以某小学科学教育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二、案例描述(一)问题提出某小学科学教师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科学课上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经过观察和调查,王老师发现以下问题:1. 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认为科学课枯燥乏味。
2. 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 实验操作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4. 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案例分析1. 教师方面:王老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2. 学生方面: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3. 家长方面:家长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学校的沟通。
(三)解决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科学教育素养。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育研讨会、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教学方法。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3. 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发展。
5.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科学教育。
三、案例实施与效果(一)实施过程1. 教师方面:王老师积极参加科学教育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2. 学生方面:学生参与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对科学课的兴趣逐渐增加。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全(15篇)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全(15篇)学校科学教学设计1.能够做出正确的猜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把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纳先说猜测依据后说猜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猜测。
4.懂得即使有依据,猜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奇怪心,情愿进行猜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怀重大大事,关怀社会进展。
重点:懂得猜测就是有依据的推想。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猜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裂缘由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大事和正在发生的大事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同学找出推理与猜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猜测的不同吗?(让同学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猜测是没有发生)(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同学推断会上升。
同学做下这个试验。
(2)吹纸试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猜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试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同学汇报猜测结果。
试验验证。
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阅历对猜测很重要。
(已有阅历与猜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需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看,获得了一些阅历,对黑猩猩特别了解。
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猜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看来猜测吗?下面考考你。
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猜测一下粉笔落地的试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状况下粉笔掉地不简单碎?为什么?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老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猜测的结果是什么?猜测的依据是什么?(1)同学猜测。
(2)汇报猜测的结果、依据。
(3)同学试验验正。
2、同学进行猜测。
3、小组试验进行验正。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篇一: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我的小学科学教学故事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这对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
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王飞宇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
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王飞宇冒烟了。
”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
我看了一会儿,说:“王飞宇,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你刚才又给同学演示了一个新的实验——“纸张燃烧了”,你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纸张燃烧了是产生新物质变化还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啊?”王飞宇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想听他的想法。
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
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
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张废纸,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火势有些大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就这样了,就起了浓浓的黑烟!”。
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纸的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第二天,我一到学校,王飞宇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其实不管是蜡烛的燃烧还是纸张的燃烧,都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以后要更努力呀!”??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0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篇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这6分钟值不值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筹)周琼莉一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容是《淀粉的踪迹》,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刘老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
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
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
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
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
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 精选10篇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颗植物从种子到成长的过程。
通过观察植物的各个阶段以及它们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学生们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2. 案例二: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这个案例通过对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学生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理解水的凝固、熔化和蒸发过程。
3. 案例三:物体的浮沉原理通过浸泡不同物体于水中的实验,这个案例展示了物体的浮沉原理。
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密度与是否浮在水上的关系,并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到物体的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4. 案例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力这个案例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气球被吹起和放气的过程,并理解到气体的体积变化与压力的关系。
5. 案例五:光的折射与反射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把光线照射到不同材质的界面上观察到光的弯曲和反射,从而理解到光的传播规律。
6. 案例六:电流的流动与电路的连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实验,这个案例让学生们了解了电流的流动和电路的连接方式。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灯泡亮起来与否来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
7. 案例七:声音的传播与强弱这个案例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强弱,让学生们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障碍物对声音的影响来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和强弱程度。
8. 案例八:磁铁和磁场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吸附和排斥现象来理解磁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9. 案例九:阻尼和摩擦力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阻尼和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减速现象来理解阻尼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0. 案例十: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这个案例介绍了一些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并探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小学科学的教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一、第一章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特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地球的结构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模型或图示展示地球的扁平和旋转。
3. 讲解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5. 总结并强调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第二章节: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 天气变化的原因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两者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强调天气是短期的变化,气候是长期的平均状态。
3. 讲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包括气压、温度和湿度等。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尝试解释原因。
5. 总结并强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三、第三章节: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特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提供资源和应对环境变化等。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特征。
5. 总结并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每个人的责任。
四、第四章节:人体的运动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人体运动的ability.教学内容:1.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2.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功能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运动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
2、区分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了解它们的差异。
3、认识常见的奶制品:纯牛奶、酸牛奶、果奶等。
活动准备:各种牛奶、光盘、照片。
活动过程:一、交流分享,知道牛奶有许多营养。
1、出示各种牛奶:让幼儿说说你喜欢喝什么牛奶,为什么?引导幼儿从牛奶的`口味、营养等方面说清自己喜欢的理由。
2、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喝牛奶,牛奶不仅口味好,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营养,里面的钙、维生素、蛋白质能使我们增强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二、经验提升,了解如何健康饮用牛奶。
1、那你们每天喝多少牛奶?你平时什么时候喝牛奶呢?你觉得饮用牛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2、那应该怎么喝牛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保健老师是怎么说的,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3、播放光盘。
幼儿交流(我们应该怎样饮用牛奶)。
再一次播放录像,幼儿讨论(饮用牛奶对身体的好处。
)。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每天要喝两杯牛奶,早晚各一杯……三、情感迁移,关爱家人。
1、让幼儿说说除了小朋友要喝牛奶外,成人是否也要喝牛奶?为什么?2、播放录像,保健老师的话。
3、幼儿交流成人为什么要喝牛奶。
4、动员家人饮用牛奶,学会去关爱他们。
小学科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对天气预报感兴趣。
2、教会幼儿形象地记录气象的方法。
活动准备:1、事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收看每日的天气预报。
2、录有天气预报的磁带一盒。
3、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观察气象。
带领孩子到户外观察天气,让幼儿议议、讲讲今日的天气情况。
二、学习听天气预报。
1、(放天气预报的录音)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今天天气怎么样?2、你们还在哪里听到过天气预报?(电视、广播……)3、你们在哪里看见过天气预报?4、为什么电台、电视台、各类报纸每天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对天气情况的一种预测,使大家知道今、明两天或更长时间天气情况,有利于我们安排工作和生活,预防自然灾害。
如:天气通报说有雨,就不要把衣服晾晒在外,出门要带雨具)5、天气预报还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什么?(如:0oC以下时做好防冻保暖工作;36oC以上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有雾和风暴时,船和飞机要停航)三、学会看天气符号。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引言科学探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帮助他们主动积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小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示范。
案例一:植物生长分析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植物生长过程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向阳台上放置不同种类的花盆,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和比较。
方法与结果小明首先选择了三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并在里面分别种植了大豆、向日葵和水稻种子。
他每天浇水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同时记录下每个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以及根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小明发现向日葵生长得最快,高度超过了其他两种植物,并且根系也最为茂盛。
大豆次之,水稻生长最慢。
讨论与结论小明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特点。
他进一步推测,可能是植物对光照和土壤的需求不同导致了这些差异。
这个案例引导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的能力。
案例二:飞机模型设计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对飞机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决定尝试设计一个可以飞行的纸飞机模型。
方法与结果小红开始思考如何改良传统的纸飞机设计。
她打开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研究了各种不同形状和折叠方式的纸飞机。
随后,她制作了几个不同样式的纸飞机进行测试。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小红成功设计出一个简单但是能够滑行较远且保持平衡的纸飞机模型。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个案例,小红学会了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和分析。
她也体验到了不断尝试、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案例鼓励小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环保设计比赛背景某小学决定举办一个环保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
小鹏在参赛中设计了一种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手工艺品。
小学科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小学科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科学教学案例【案例一】在一节科学课中,当我布置注意事项及观察方法的时候某组学生(3男1女)都是把目光投入到了,实验材料盒中。
当我说到“活动开始”,其中一人从准备盒中拿出实验材料,马上被两名男学生抓到了手中观察了起来,唯一一名女同学没有得到任何材料。
1分钟后,坐在同侧的三个同学分别形成了两个更小的小组,而坐在另一边的一位女生仿佛被孤立了,手中没有任何材料,只是看着同伴们在活动。
几分钟后,当我发现这一问题时,那名女同学才加入其他三人的观察中,当老师说开始记录时,这一组中没有任何有关的的交流而是其中一位同学开始着手记录实验的发现,其他的两位同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利用其他材料互相玩着,而那名女同学依然坐在那里观望着……【案例二】分组实验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前排学生唰地回头,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很多老师很苦恼,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想法,或者学生在汇报探究结果时,不少同学却没能认真倾听,有说话的,有玩器材的,甚至有边玩边说的,也有精神不集中的。
学生没养成善于交流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导致探究结果不理想。
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但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
有时候又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更有学生把桌上的器材当作玩具在玩;有时候组内的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学习任务和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材料比较充分时,学习小组的人数易少不易多。
【我的分析】“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
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
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
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
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
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
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
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
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
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
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
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
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
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
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
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
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
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更多地发现──《纸的观察》一课的教学执教: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陶建鑫评析:周朝勇一、引入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
板书课题:〈纸的观察〉[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
他能找到10个特点。
(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
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
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
预备/开始。
(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
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