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将纸完全贴紧杯口。
3.迅速将杯子颠倒,保持杯子垂直,纸不掉落。
4.将杯子斜倾,把纸拿掉。
实验结果:纸不掉落,水并不溢出杯子。
实验原理:空气压力抵抗水的倾斜,使纸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实验目的: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能力。
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盐。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加入适量的食盐,使盐水呈现浓度。
3.将花枝端放入盐水中。
4.观察数天后,记录花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花叶逐渐枯萎。
实验原理:过高的盐浓度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平衡,导致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植物枯萎。
【实验三】水的气态转变实验目的: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冰块。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冰块。
2.观察冰的变化。
3.记录冰块逐渐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原理:水的三态转变是指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变。
【实验四】声音传导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过程。
实验材料:一根细而长的绳子。
实验步骤:1.请两名同学拉紧一段绳子,保持绳子的平直状态。
2.其中一名同学用手指敲击绳子一端。
3.观察另一名同学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另一名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绳子传导,使得另一端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五】自然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支笔。
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注满水。
2.将笔放入杯子中,看光线经过水的折射。
实验结果:在水中,看到的水面上的笔会出现一个折射的画面,与实际笔的位置不同。
实验原理: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优秀案例
小学科学优秀案例1. 简介这份文档旨在展示小学科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以启发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突出的案例。
2. 案例一:小小发明家学生A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对科学充满了好奇,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在一次科学实验课上,他注意到球在斜面上滚动时会变快,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制作一个能够提高球速的装置?于是,学生A在家中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自行设计了一个小型滑槽,通过调整滑槽的角度和长度,他成功地实现了球在滑槽上加速滚动的效果。
他将这个发明命名为“加速滑槽”,并在科学展览会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们,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赞赏。
这个案例鼓励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并展示了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3. 案例二:观察昆虫生长学生B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对昆虫的生长过程非常感兴趣。
为了更好地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他养了一些蚕宝宝,以及一些蛾子和鳞翅类昆虫的幼虫。
学生B每天细心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他还了解了蚕宝宝的饲料和生长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B不仅加深了对昆虫的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果。
4. 案例三:制作简易太阳能手机充电器学生C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非常关注。
在了解到太阳能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能源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学生C经过一番调研和试验,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电线和充电器等材料,成功制作了一个可以利用太阳能为手机充电的装置。
他将这个发明称为“太阳能充电宝”,并在班级分享会上向同学们演示了它的使用。
这个案例展示了学生C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使用。
5. 结论以上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学生们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 精选10篇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颗植物从种子到成长的过程。
通过观察植物的各个阶段以及它们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学生们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2. 案例二: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这个案例通过对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学生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理解水的凝固、熔化和蒸发过程。
3. 案例三:物体的浮沉原理通过浸泡不同物体于水中的实验,这个案例展示了物体的浮沉原理。
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密度与是否浮在水上的关系,并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到物体的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4. 案例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力这个案例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气球被吹起和放气的过程,并理解到气体的体积变化与压力的关系。
5. 案例五:光的折射与反射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把光线照射到不同材质的界面上观察到光的弯曲和反射,从而理解到光的传播规律。
6. 案例六:电流的流动与电路的连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实验,这个案例让学生们了解了电流的流动和电路的连接方式。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灯泡亮起来与否来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
7. 案例七:声音的传播与强弱这个案例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强弱,让学生们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障碍物对声音的影响来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和强弱程度。
8. 案例八:磁铁和磁场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吸附和排斥现象来理解磁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9. 案例九:阻尼和摩擦力的实验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展示了阻尼和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减速现象来理解阻尼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0. 案例十: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这个案例介绍了一些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并探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法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治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音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德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家百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欧阳家百(2021.03.07)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之欧阳地创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推理验证(一)使物体发出声音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
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
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
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敲、打、吹、拨、弹、摩擦等,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怎样产生的吗?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
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师: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我很高兴,大家都具备了科学的怀疑精神。
下面需要我们继续进取,研究问题的实质,大家有没有信心?(二)观察发声的物体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小学科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
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
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
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
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
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
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
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
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
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
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
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
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
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
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
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
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
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
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
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
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更多地发现──《纸的观察》一课的教学执教: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陶建鑫评析:周朝勇一、引入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
板书课题:〈纸的观察〉[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
他能找到10个特点。
(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
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
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
预备/开始。
(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
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