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历史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作者:丽娜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第18期摘要: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断发展着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开始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因素,同时在提高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于我国未来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未来前景1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市场转型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代工跟随时期,经过这些时期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下面将这三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做详细的分析:1.1 市场转型时期市场转型时期:从1978年到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这一时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了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
这一重大转变,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当时的市场经济对该产业的需求,积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转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动力之一。
在这一重要起步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积极向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以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批改革的试点,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例如,对电子信息产业公司进行股份制管理和运营,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一些发展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分支开始发挥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带领着其他分支的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重要时期。 1 . 2 规 模 化 发 展 时 期
世界上 主要 的电子产 品大 国之一 ;第二 ,电子
产品的技术水 平不 断提高 ,我 国的电子信息产
9 0年代 以后 到 2 1世纪 ,我国开始进入信 息化时期 ,这一 时期 的到来 是与我国的电子信 【 关键 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历程 发辰现献 未 息产业紧密相 关的。信息化 时代 的到来 ,使得
来前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政府开始 关注 电子信 息产业 的发展 ,为了
促进 电子行业在我 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国家
n f o r m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信息化建设
我 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文/ 丽 娜
注入 了不竭 的动力 ,同时,一些 发展 良好 的电
科 技 的 日新 月 异 , 使 得 电 子 信 息产 业得到 了迅速 的发 展 ,成 为 国民 经济发 展 的 重要动 力。 不 断发 展 着的 电子 信 息产 业, 已经 开始 成 为 国家核 心竞 争 力的主要
我 国 的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既 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机 飞 速 发展 。这 些 地 区 已经 形 成 了 以 电子 信 息 产
时间 内电子信息产业 的性质开始 发生转 变,
主 要 是 因为 ,在 改 革 开 放 前 , 电 子 信息 产 业 主
遇 ,同时要经受着 巨大 的挑 战,所 以,我 国的 业为 主,其他辅助性产业共 同发展的格局 ,从 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 时期 ,获得历
我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我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我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游戏是一种新兴娱乐方式,电子竞技作为一种全新的竞技形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以下是我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0年代末期-200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电子竞技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由玩家自发组织的小规模比赛是主要形式,比如《红警》、《魔兽争霸》和《星际争霸》等游戏的竞技赛事。
此时,电子竞技还未被大众所认可,只是一种娱乐形式。
同时,电子竞技在市场上也未能取得明显的商业成功。
第二阶段:发展壮大阶段(2000年代中期-201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电子竞技行业开始迎来持续快速发展。
政府和企业对电子竞技产业开始给予重视和支持,举办规模更大的比赛,并引入专业裁判、赛事直播等元素。
随着《DOTA》、《反恐精英》和《英雄联盟》等游戏的兴起,中国的电子竞技选手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第三阶段:爆发期(201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中国的电子竞技行业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2010年,中国电子竞技峰会成立,推动整个行业迅速发展,圈内外关注度不断提升。
政府开始正式介入电子竞技行业,成立了专门的电子竞技管理机构,制定了更完善的电竞政策和管理措施。
此时,电子竞技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奖金水平也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俱乐部和职业选手开始崭露头角,赛事的热度和观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同时,直播平台的兴起也为电子竞技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网络观看比赛。
第四阶段:竞争和成熟阶段(2015年以后)随着电子竞技的火热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各大游戏厂商都纷纷加大了对电子竞技的投入。
同时,电竞赛事的举办机构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政府积极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电竞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电竞产业链条也日益完善,从游戏研发、电竞俱乐部、职业选手、赛事组织到直播平台等环节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Ø (一)有利因素 ——1、国际电子信息产品市 场总体看好 • 2007年,由于信息技术业务融合带来新的 市场增长点、发展中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 伐等因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将延续 2006年以来的增长势头。据业内权威机构 预测,2007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增速 将保持在5%以上,其中手机出货量将接近 11亿部,计算机出货量将达到2.5亿台,液 晶电视出货量将达到6千万台,数码相机出 货量将达到1亿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也将保 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Ø (一)有利因素 —— 3、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将 为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 国家对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的发 展日益重视,新的政策文件有望颁布,信息 技术应用条例也在酝酿出台,这些都将促进 产业新的发展。 • 国家税制改革步入实质阶段,内外资企业的 所得税税率统一,将为本土企业创造更加公 平的市场环境;增值税改革逐步深入,对加 快产业技术更新改造创造了新的契机。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出口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
笔记本电脑
385
28.6
手机
312
51
集成电路
20347.5显示器Fra bibliotek168
4.2
液晶显示板
130
19.4
彩色电视机
79
55.7
印刷电路
76
43.2
激光视盘放像机
71
-2.7
打印机
67
-2.2
数码相机
63
14.5
成都电子产业历史发展趋势
成都电子产业历史发展趋势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电子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成都电子产业的起源、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创新驱动、政策支持等方面,对成都电子产业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成都电子产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涌现出一批电子产业企业,如成都电视机厂、成都电子计算机厂等。
这些企业起初主要生产电视机、计算机等传统电子产品,为成都电子产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1984年,成都电子产业得到国家重视,成立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培养了大批电子领域的专业人才。
此后,成都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集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电子设备装配和电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1992年,成都市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扶持的城市之一。
二、成都电子产业的主导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都电子产业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主导产业。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消费电子等方面。
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成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联想、戴尔等。
这些企业在计算机硬件领域独具优势,为成都电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成都还拥有一批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如云从科技、志趣科技等。
在通讯设备领域,成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
这些企业在通讯设备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成都电子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元器件方面,成都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如西部超微等。
这些企业在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为成都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消费电子方面,成都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如长虹、TCL等。
这些企业在电视机、手机、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成都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
我国电子元件产业发展分析
式 ” 行为 。我 国 元器 件 比 日本 产 品 的 价 格 便 宜 5 需 2 . F 部 电 容 , 而 到 双 核 平 台 就 需 7 .2 64 外 7 成 的 极 为 普 遍 ,电 阻 器 、 加 热 器 、连 接 器 等 通 F,翻 了将 近 三 倍 ) 目前 高 容 值 陶 瓷 电 容 全 ,
最 早 开 发镍 电极 多 层 陶 瓷 电 容器 ( L C 的 M C )
太 阳诱 电 , 目前M L C的最 高 容 量 已达 10 F C 0 , 出 货量 为 10 个 /月。 太 阳 诱 电下 城 忠 通 曾表 7亿
仍 然较 低 。
一
方 面我国 元件产量 大量增 加 ,不少产 品
右 的 发 展 ,我 国 电
子 元 件 产 业 经 历 了 从 无 到 有 、 从 小 到
大 的 发 展 历 程 。 从
五 、 六 十 年 代 的 初 创 到 七 十 年 代 的 成 长 , 从 八 十 年 代 的 改 革 开 放 到 九 十 年 代 以 后 的 全 面 发 展 , 我 国 电 子 元 件
基 础 电子 I 0 .9 070 2
维普资讯
C硎
I 产业聚焦 I d s yWa c I ut t h n r
■置冒
持续 竞争 力的降低 ,甚 致丧失 。
低 价 营 销 是 我 国 企 业 目前 的 主 要 杀 手 戟 ,
前还做不到的。
用 零 部 件 价 格 ,有 的甚 至不 足 日本 厂商 产 品 的 1 球 市 场 供 应 持 续 紧 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造 成 这 种 局 面 的 主 要 原 因 在 于 : 目前 我 0
3电子 元件质 量水 平参差 不齐 ,产品 . 的一致性 、供 货稳定 性不 够 。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我国做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电视制造国,在显示器产业发展历史上有着惨痛的教训。
了解中国电子产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
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换代浪潮中大批倒闭。
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启动了“彩电国产化”工程,政府出资近200亿美元,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
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
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挤垮了国外同类产业。
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再一次惨遭淘汰。
至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轿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几乎全数失败,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之耻。
随着我国液晶电视产能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电视产业安全。
由于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2/3,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台湾、日本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韩平板电视厂商、台湾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彩电市场份额,并且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中国电子工业只能“跪着”求生存。
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告一段落。
为了突破产业困局,从2009年起,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逆势扩张,打响了产业反击战。
2009年8月25日,我国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北京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体系,它涵盖了硬件设备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
历史沿革电子信息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二战和冷战的背景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1970年代,欧洲和日本进入电子信息领域,随后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等也开始逐步发展这一领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加强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和开放政策。
在这个时期,中国起初拥有少量的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传统的电子元器件。
1980年代初,政府开始支持发展计算机、通讯和半导体等产业,这也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0年代,中国进入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阶段,加强了对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
2001年,中国政府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并大力发展制造业,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2008年,中国实现了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突破,制造能力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产业现状目前,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07万亿元,是1993年的117倍,在中国的GDP中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5%。
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其中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支柱。
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在电信、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中国也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力量。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9亿,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7.2万亿元,同比增长30.3%。
中国国产发展史
中国国产发展史中国国产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国产产业逐渐从跟随、模仿国外产品转变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重要主体。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和产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国产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机械国产化的崛起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国产化是中国国产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引进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但存在质量低劣、技术陈旧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农业机械设备,并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如今,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已成为世界领先水平,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突破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国产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子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国产电子产品缺乏竞争力。
然而,中国政府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巨大突破,如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崛起,以及中国市场对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使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新能源与绿色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中国国产产业逐渐向新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转型。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国内企业在新能源领域进行研发和生产。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能国家,并且在风能、水能等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电动汽车、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的突破。
四、高铁、航空及航天工业的崛起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国国产产业也发展迅速。
中国高铁的崛起令世界瞩目,中国高铁技术及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此外,中国航空和航天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航空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中国航天界在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崛起最后,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对中国国产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大事记之二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大事记之二◎分立器件发展阶段(1956--1965)1956年中国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家制订了发展各门尖端科学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目标。
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发展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从半导体材料开始,自力更生研究半导体器件。
为了落实发展半导体规划,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行了半导体器件短期训练班。
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内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技术和半导体线路。
参加短训班的约100多人。
当时国家决定由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半导体物理专来,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五校中最出名的教授有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和吉林大学的高鼎三。
1957年就有一批毕业生,其中有现在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阳元(北京大学)、工程院院士的许居衍(华晶集团公司)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等人。
之后,清华大学等一批工科大学也先后设置了半导体专业。
中国半导体材料从锗(Ge)开始。
通过提炼煤灰制备了锗材料。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研究所开发锗晶体管。
前者由王守武任半导体实验室主任,后者由武尔桢负责。
1957可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开发,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为了加强半导体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于1960年在北京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建立了工业性专业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即现在的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到六十年代初,中国半导体器件开始在工厂生产。
此时,国内搞半导体器件的已有十几个厂点。
当时北方以北京电子管厂为代表,生产了II-6低频合金管和II401高频合金扩散管;南方以上海元件五厂为代表。
在锗之后,很快也研究出其他半导体材料。
1959年天津拉制了硅(Si)单晶。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周蕾●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我国和全球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和全球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历史
光电子产业是指利用光电效应和半导体材料制造光电器件的产业。
中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
195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光电传感器,标志着我国光电子产业的起步。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光电子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激光器,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我国陆续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光电子器件,如光电传感器、光纤通信器件等,为我国光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光电子产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相继建立了光电子产业园区和制造中心,提升了光电子器件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
在光电子器件方面,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芯片、光电子显示等领域。
目前,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光电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了对光电子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积极投入到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中。
展望未来,我国光电子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在引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电子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与现状
电子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与现状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电子科技产业一直以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的仪器、电控制系统到今天的电子通讯、计算机、物联网等,电子科技已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电子科技产业。
一、发展史电子科技产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韦伯、安德鲁斯大力士发明电磁铁的时候。
此后,众多科学家陆续发明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器件,从而真正奠定了电子科技产业的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电子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无线电、雷达、计算机等领域。
1950年代以后,电子科技产业加速发展,多种新的科技和产品井喷式涌现。
19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突破,计算机、通讯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代初期,原本没有什么市场前景的个人电脑行业得到了迅猛增长,诞生出苹果、IBM等巨头。
1990年代,互联网出现,万维网飞速发展,引领了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爆炸性增长。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了电子科技产业的应用范围。
二、现状电子科技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5G等方面,电子科技产业的未来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
以下是电子科技产业现状的几个方面: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简称AI,是电子科技产业目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AI技术在诸如医疗、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和工业制造等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已经成为众多国家争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2.物联网物联网技术(IoT)是电子科技产业的另一项热门技术,它是指将各种日常用品和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将许多物体变成可以传感、交互甚至控制的“智能物体”。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城市化等各种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
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我国的电子工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
1929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
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
1950年10月,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
1963年,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国防工业序列。
这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世界电子工业生产由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大趋势下,我国电子工业开始走上振兴之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探索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的电子学,纳米电子学主要研究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工具的单原子或单分子操纵技术。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电子与光都具有粒子波的特性,今天的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器件的最小基元或主要采用工艺将缩到纳米尺度,电子的波动性质再也不能忽视,把电子视为一种纯粹粒子的半导体理论基础已经动摇。
这时电子所表现出来的波动特征和拥有的量子功能就是纳米电子学的任务。
纳米电子学有更多诱人之处。
科学家们已经预言,纳米电子学将导致一场电子技术的**!光学与电子学的结合,成为光电子技术,被称为尖端中的尖端,为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美国《时代》杂志预测:“21世纪将成为光电子时代。
”其主要领域有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
从微薄的基础步入世界电子工业大国乡里人也有买了电视机的,稍后有的买了彩色电视,每晚从他们的窗子里面和门缝中间透出五光十色、时暗时明、一闪一闪的光线来,还有标准的普通话和美妙的音乐,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电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工业大国之一。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摘要: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断发展着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开始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因素,同时在提高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通过简要介绍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于我国未来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等特点,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极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对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意义巨大。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慢后快。
目前在技术、质量、产业地位与政策、管理上很落后,急需振兴、扶持与提高,力争在本世末使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一)市场转型时期:从1978年到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这一时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了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
这一重大转变,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当时的市场经济对该产业的需求,积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转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动力之一。
(二)规模化发展时期: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是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电子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开始相继成立一批信息科技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和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最初的制造阶段发展到技术开发和研究阶段,一些自主研发的产品也开始投入发展,这一时期实现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
(三)代工跟随时期:21世纪至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进入全球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既要进行电子器件的大规模生产,又要开始研发新的电子产品,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国外的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而使得全球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非常的丰富和独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主要时间节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从万能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起点,当时中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计算机应用也相当落后。
但由于国家的需要,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开始了计算机研究的历程。
这个时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万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通用计算能力的国家。
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1964年,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J-1成功研制并问世。
CJ-1是采用三极管等二极管组成的逻辑电路,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因此开始了。
二、20世纪70年代:启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计算机产业的滋生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地科研单位联手合作。
1970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16位计算机——“新华”16位计算机。
随后,1972年,科学家们又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微型计算机——“鲁迅一号”。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业的建立和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1980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计算机教育,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产业正式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3年,首台商用计算机——“济南计算机工作站”在山东济南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随后,1986年,中国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成功自主研制出国产计算机——“银河Ⅰ”。
四、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计算机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中国计算机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计算机产业规模逐渐壮大,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集成电路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答案
集成电路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答案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历史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诞生于六十年代,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65年-1978年:以计算机和军工配套为目标,以开发逻辑电路为主要产品,初步建立集成电路工业基础及相关设备、仪器、材料的配套条件1978年-1990年:主要引进美国二手设备,改善集成电路装备水平,在“治散治乱”的同时,以消费类整机作为配套重点,较好地解决了彩电集成电路的国产化1990年-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为重点,以CAD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关和北方科研开发基地的建设,为信息产业服务,集成电路行业取得了新的发展。
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现状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随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集成电路行业可分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等子行业。
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负责芯片的开发设计。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以及移动互联网、3G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信息安全、医疗电子等市场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快速成长。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行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8.10%,规模达到621.68亿元。
1、电容屏触控芯片市场分析(1)整体市场状况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操控性的提升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触摸屏技术在手机、平板电脑、PMP、导航仪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外,触摸屏技术在教育、金融、工业控制等行业中的应用也发展迅速。
在全球电容触摸屏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的推动下,电容屏触控芯片市场火速升温。
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电容屏触控芯片市场销量达 106,190万颗,同比增长81.19%,预计2016年的销售量将达到281,049万颗。
中国是全球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MP3/MP4/PMP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产量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国防、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科研、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20年来,电子工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下面的几组数据:——电子工业总产值:1979年81.3亿元,1998年预计实现电子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19年增长了58倍,平均年递增23.9%;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78年的1.4%,上升为6.5%;电子工业利税总额:1979年3.4亿元,1998年230亿元,19年增长66.6倍,平均年递增24.8%;——电子产品出口:198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只有1000万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预计1998年出口额可达到300亿美元(海关统计),18年增长增长3000倍,1996年出口21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4%,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的支柱产品。
——电子产品结构:电子工业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类的比重:1980年为17:22 :61;1990年为14 :53 :33;1998年10月变化为38.8 :32.6 :28.6。
投资类产品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动力,从以元器件为主,到消费者类为主,再到投资类产品为主,樗着我国电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四化服务能力大为提高。
——主要电子产品生产与供应:据对当前生产的20种主要电子产品统计分析,1988与1980年相比,有13种是当年不能生产的新增产品,有7种继续生产的产品,年产量也分别增长了几十倍到几百倍(如彩电增长780倍)。
当时进入家庭的主要是收音机,单录机、彩电都是稀罕东西,现在从彩电、冰箱到家用电脑,从VCD、高档音响和种类繁多的小家电,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
程控交换机、高档微机、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制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四化建设和信息化提供装备的能力,有了得大提高。
——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位:1980年,中国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在规模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第位,现在已居第位,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大国。
——电子工业的建设与技改投资:电子工业的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是从国家的投入看却是很小的,“六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87.3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1.1%;“七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114.29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7%。
“八五”期间完成基建和技改投资340.1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5%。
三个五年计划合计国家对电子工业的基建和技改投资575.69亿元,不及国家对有的产业一年乃至一个项目的投资。
从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告诉我们,电子工业是个实现高速发展的产业,是个以低投入实现高产出产业,是个对既对推进四化建设又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
电子工业的辉煌成就,令国人振奋,使业界自豪。
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国和世界宣称:20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中国电子工业的成就,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电子工业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20年的进程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铁映、邹家华、胡启立在内的七位老领导,先后担任电子(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带领电子工业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出色完成了每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谱写了各有千秋的历史篇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回顾20年的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几项重大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电子工业在总体上或某些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腾飞。
一、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中国电子工业是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原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不生产或很少生产民品。
60年代初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曾被批评为“不务正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一伙提出“四机部只管军用”,更加严厉地限制了部直属电子企业的民品发展。
70年代,尽管提出了“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口号,但因从部的领导机关到军工企业,对过去因搞民品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都心有余悸,所以部属企业发展民品仍一直迈不开步子,民品产值长期在占电子工业总产值20%左右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提高到78. 4%,而作为电子工业主力军的部直属企业,民品仍然只占27%,其中雷达和指挥仪企业分别只占7.3%和1%。
随着军品定货连续大幅度下降,以军为主的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又没有发展民品,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
为了摆脱军工企业的困境,四机部作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
1980年10月,召开部属企业民品工作会议,钱敏部长针对企业把民品当成渡难关的“权宜之计”,怕重犯“不务正业”的“历史错误”的思想,提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品没搞上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电子工业的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
这一观念的提出,冲破了军工企业搞民品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促使军工企业打消了顾虑,提高了发展民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要我搞民品”走上了“我要搞民品”,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是电子军工企业自1980年民品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
1981年成立国家机械委,电子工业由军口划归民口,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
江泽民同志1982年到电子工业部工作,为电子工业“保军转民”,加快民品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从而,使电子工业的发展模式较快地从以军为主转向了以民为主,从主要为军工服务转向全面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化的成效表现在:1、结合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骨干军工企业迅速形成民品生产能力。
1980年开始发展民品时,军工企业大都是“找米下锅”,以辅助车间搞一些落地灯、靠背椅之类简单产品。
自“六五”计划开始,利用开放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适用技术,对重点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建立起各种民用电子产品生产线,有了各自的支柱产品,并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如长虹机械厂生产的“长虹”牌电视机,黄河机械厂生产的“黄河”牌电视机、电冰箱,长岭机械厂生产的“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长江机械厂生产的“蝙蝠”牌电风扇,长风机械厂生产的“长风”牌洗衣机等等,成为生产民品的骨干企业。
到“六五”末,所有的军工电子企业基本都转到了以民品为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了行业主力军的地位。
2、对三线企业搬迁调整,使之摆脱困境,提高了生存与发展能力。
电子工业到1981年用于三线建设的预算内投资35.7亿元,占同期国家对电子工业总投资的64%,共建设三线企业124个,占部直属企业数的70%。
同时各省市还建设小三线企业533个,占地方电子企业的19%。
虽然国家对这些以军为主的三线企业实行了免税、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多数仍处于困境。
1981年部属企业37个亏损,34个是三线企业。
因此,电子工业部在积极调整三线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民品的同时,根据国家的政策,积极抓了在原址难以继续生存企业的调整搬迁,确定“六五”期间搬迁64个单位,总概算10.63亿元。
到1990年搬迁了53个单位。
据对15个迁建改造企业统计,从1984年迁建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5.9倍,利税增长5倍。
经过搬迁大多数企业提高了生存发展能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3、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
电子工业部有50多个直属研究所,大都是围绕为国防尖端和军工配套建立起来的,也在军转民过程中,相应调整了服务方向,许多研究所建立了以研制开发民品为主的科研开发型的公司,相当一部分研究所进入沿海特区建立外向型开发机构。
同时,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由过去无偿转让走上商品化。
目前,许多电子研究所已发展为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部属48个研究所有经济实体204个(其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37个),全年总收入140021万元,利润4125万元,纳税2232万元,出口创汇751万美元,其中民品产值46710万元,利润2881万元。
使科研单位从单纯为军工服务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
现在,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7%以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主。
这是电子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狠抓电子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基础1980年,电子元器件工业产值占整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1%,但因技术性能低,品种不齐套,产品质量差,却不能保证整机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整机的质量。
广大用户对电子产品质量很不满意。
当时人们用上演的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脑河之波》、《今天我休息》等来讽刺批评电视机有声无象、不稳定和不显像等质量问题。
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是当时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电子工业情况汇报时强调指出:“重点抓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
1982年6月,张挺部长主持召开了电子元器件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把电子元器件搞上去问题,此后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引进建设了若干个现代化元器件企业;2、进行调整、联合、改组,结合引进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元器件骨干企业;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军用元器件开展“七专质量控制管理”(即:专人、专机、专料、专批、专检、专筛、专卡);4、以第五研究所为基础建立高可靠研究中心,在企业建立了若干条高可靠生产线;5、推行了国际标准;6、调整结构,迅速扩大了显象管、集成电路等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7、与原材料部门配合抓了基础产品所需元材料的试制与生产;8、抓了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制造。
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到80年代中期,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有很大进展,已基本能保证整机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和性能要求。
经过“八五”以来的努力,三、提出“十八字”总任务,经济发展从低迷步入高速腾飞1983年6月,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长,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总是站在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接任后立即组织专家研究加快电子工业发展的战略。
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就如何加快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后,于1983年10月31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工业的报告》,阐明了电子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与方针措施,反映了电子工业发展需要国家支持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这个报告,实际上成为当时和以后几年指导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
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电子工业力争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平均每年增长10.9%),达到800亿元,使其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4%提高到3%左右,基本适应四化需要;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