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的四个原理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 进一步阐述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行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 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1980年后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 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1)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 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1.生态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深深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工业快速发展,世界范围逐渐蔓延了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诸如:粮食紧缺、人口激增、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资源匮乏等等。
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当代人的发展,又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着我们人类的未来之路。
经济学家们发现传统经济学追求的资源配置效率、成本与效益等都没有把环境与生态纳入进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把生态学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才能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从而探寻到新的发展路径,由此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生态环境的现实窘境使得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得到了理论界、政府和实业界的共同关注。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在其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
战略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特点。
总的来看,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生态系统则包含了内容更多、承受能力更强的整体。
(2)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并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企业生产后分配给消费者的各种产品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资源,而这些经过使用过后的产品部分变成废弃物,又再次回到生态系统中去,与最初生态系统提供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着资源消耗。
(3)生态经济学特别地把环境要素纳入了社会福利的核算之中。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无极限,福利增长无极限。
但是,生态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塞克勒指出:如果为经济增长而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相等时,为了不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 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成功例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33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第四阶 段
第五阶 段
主导产业部 门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
6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 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 的产业关联关系。
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 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 出口的比例)。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9
前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 业部门的创建等。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移动支付。。。
后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 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 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比如,汽车
25
(一)禀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从根本上看,企业竞争力不是通过政府扶持获得的,而是来 自于稀缺要素(资本、技术)获取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只能通 过提升禀赋结构来实现;
• 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发展是推动禀赋结构升级的关键。这些 企业凭借自身比较优势而获得最大化利润,并最大可能地积累 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一国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由此带动比较 优势的逐渐提升,同时也使企业获取稀缺要素诸如资本和技术 的成本持续下降;
产业结构优化
28
3.3.5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 化,由单个产业充当主导产业角色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 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不再存在,而越来越多的是由一 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 构向高级演进。
经济发展阶段 起飞阶段
主导产业 棉纺工业
成熟阶段
钢铁工业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汽车工业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信息产业
主导产业群
棉纺织业、早期机器制造业、炼铁业、铁路 业
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机器制造 业、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
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器工业、 机械制造业
信息产业、计算机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
共生度 ηab=ηba=1 ηab>1>ηba ηba>1>ηab ηab=0,ηba>0 ηab>0,ηba=0
共生模式 对称互利共生模式 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a获利比b获利多 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b获利比a获利多 偏利共生,b获利,a不获利 偏利共生,a获利,b不获利
34
3.4.3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35
3.5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3.5.1 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及特征 3.5.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3.5.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3.5.4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指标
36
3.5.1 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划 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 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源工业、宇航工业
29
3.4 产业结构生态化
3.4.1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含义及特征 3.4.2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评价方法 3.4.3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真题试卷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闭环控制系统中,调节器的输出信号是()A.调节器的输入信号B.调节器的输出信号C.调节器输入信号的函数D.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2、在单闭环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开环增益无穷大,则系统可能发生()A.振荡B.失稳C.跟随误差D.超调量3、在系统设计中,为了避免积分饱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采用微分项调节器B.采用积分项调节器C.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D.采用抗积分饱和调节器4、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存在干扰,则可以通过()来减小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A.增加执行机构B.增加测量元件C.增加调节器D.增加滤波器5、在连续控制系统中,如果控制器采用比例调节器,则系统的稳态误差将()A.与输入信号成正比B.与输入信号成反比C.与输入信号的平方成正比D.与输入信号的绝对值成正比6、在离散控制系统中,如果采样周期很短,则系统的稳态误差将()A.很大B.很小C.与采样周期无关D.为零7、在控制系统中,通常采用()来克服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A.滤波器B.放大器C.调节器D.编码器8、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A.串联校正B.并联校正C.反馈校正D.前馈校正9、在数字控制系统中,通常采用()来处理模拟信号。
A. A/D转换器B. D/A转换器C.模拟滤波器D.数字滤波器10、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化学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
对于想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来说,了解普通化学原理历年真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普通化学原理历年真题,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2015年真题1、名词解释本文1)摩尔质量本文2)气体常数本文3)沉淀平衡本文4)氧化还原反应2、简答题本文1)简述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并说明它们在描述液体蒸气压中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PPT课件
产业及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
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 分析产业间的数量比较关系主要使用两类指标: 投入指标: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重、各产业资本额及
其所占比重。 产出指标:各产业GDP及其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 各产业前后同类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具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却与工业部门 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要大于产值相对比重。在服务业内部,各产 业部门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如教育、科研和政府行政部门在劳动力的 占用上显示出其比重是上升的。
1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霍夫曼定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目标是不断地高级化,而高 级化的基础则是结构的合理化。
22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 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即 ⑴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 ⑵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⑶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 ⑷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续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1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 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
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 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与产值的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在工业和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部门 无论是产值的结构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结构比例,都处于上升的阶段。 而传统的产业部门则均有下降的趋向;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多选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产业是某种同类属性的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简答)2、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子啊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3、三大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4、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经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和(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名词1、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4、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单选)填空1、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简答、选择)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3、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
5、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
6、(产业结构优化)是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
7、静态分析主要考察研究对象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和规律。
8、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9、。
10、单选1、按照这种分类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产业经济学2.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y Economics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4.课程学时:总学时345.学??? 分:26.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学、发展经济学等7.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8.课程负责人:张小兰二、课程性质与地位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管理与政策理论等主要内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
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
本学科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政府政策部门、企业决策机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教学部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决策型人才。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
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
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堂教学(3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4课时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09-15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题
09-15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题2022年产业经济学复试笔试真题一简答1、什么是自然垄断产业?为什么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ZF规制(P244)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城市燃气、自来水、广播、邮政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
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ZF规制的原因:1、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率。
2、防止破坏性竞争,保护社会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
3、制约垄断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4、解决垄断性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2、试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与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主要内容有: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3、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比例协调的结构,意味着不存在明显的短缺、剩余产业,也不存在着瓶颈产业,各产业均能合理、有效地发展。
4、产业发展的效率提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处于结构之中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都是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产业发展效率的基本保证。
3、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成因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4、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与类型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1、厂商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否则就不可能对消费者收取高于竞争性价格水平的价格。
2、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价格歧视的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即向每个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分为有不同需求曲线的级别,对不同的组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规模经济
经济地理学相关概念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
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
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
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
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
(1)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包括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随着工厂或企业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大于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品下降,从而发挥了内部规模经济的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具体来说,其包括: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阿罗所说的"干中学效应。
填空名词解释
(1)粮食安全应当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方面(2)农业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不可分割(3)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
(4)从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总体判断,中国已进入以工促农的阶段。
(5)狭义的农业(种植业)习惯上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公平问题2.我国生态农业强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3.集约经营的核心是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投入临界点是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4.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农民所有制5.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形式主要是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6.从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看,改革开放之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农产品统销制度。
7. 美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为目的,切入点是大规模的现代农场,适用的基本国情是人少地多自然资源优越;日本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目的,切入点是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小规模经营,适用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度匮乏。
8.大包干的基本含义用农民的话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
1.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我国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在村民自治和保持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基本制度下的家庭经营。
3.按照物权法规定,农户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
4.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木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改革。
5.按照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成员不能低于成员总数的80% ;可分配盈余按照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额比例原则给社员返还,返还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
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一体化。
7.按照规定,目前我国行政村级组织主要是村委会、经济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8.舒尔茨认为小农与资本家一样精明、理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高。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2、2、4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 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 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的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 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 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因为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 在工资率一定得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的最快。 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2、2、2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 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 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 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 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 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 这一过程。
不平衡长期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 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产业结构
3、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 供给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 源 (2)外部因素 经济体制类型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产业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标准结构”法 “标准结构”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 综合描述,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 度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 刻画某一高度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该阶段下产业结构演进的 “标准”型式。包括产值标准结构、劳动力标准结构、相对劳动 生产率标准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 除了前述的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理论之外,还有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他 们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0,1,2,3,4,5,6等七 个阶段。收入水平对应着发展阶段,也划分出三种国家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3、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指标: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Moore结构 变动值 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 三大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标准结构”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法 工业结构高度化综合指标:工业内部结构高度指标、产业链 结构高度指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系数
2、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也可以称为“二元经济”理论, 最早由荷兰社会学家伯克提出。 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题为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系统地提出 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 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所构成的二元经济 结构。
2.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湘教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产业转型地区的图片,如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地区等,引发学生对产业转型问题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都在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吗?这些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学会分析产业转型地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如政策、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
4.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产业转型地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美国休斯敦产业转型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5.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信和专业素养。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产业转型地区发展,关心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责任感;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为我国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分析详解
第8页,共26页。
二、技术进步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1.直接效应:取决于技术转移方式
❖(+较强)
❖ 非股权投资方式下的转移(+强,但技术等级低)
❖ 与东道国合作建立外部研发机构(+强)
9
第9页,共26页。
二、技术进步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2.间接效应:技术产品的外部性特征使得间接效应主要表现为技术溢出 效应,其积极影响超过直接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分析的方法论
1.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 规范研究:价值判断,研究“应该怎样” ❖ 实证研究:假设论证,研究“是什么样”
2. 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分析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 因为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国际直接投 资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
❖ 产业“空心化”的后果:
✓ 导致国际贸易收支逆差
✓ 降低了对外投资者的国际竞争能力
✓ 减少国内就业机会
15
第15页,共26页。
三、产业结构效应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2.产业“空心化”说(-):
❖ 产业“空心化”说的评价:产业“空心化”只是产业转移后暂时出现的短期 现象,它所引致的负效应是短暂和有限的,产业“空心化”反而应该被视为投
工的技能及其与国外客户的联系会扩散到当地企业中
19
第19页,共26页。
四、国际贸易效应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1. 表现为4种效应的综合效应:
❖ 出口引致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 进口转移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减少 ❖ 出口替代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出口减少 ❖ 反向进口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增加
产业经济学——精选推荐
单选题1.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__(D) 产业2. _____ 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 费歇尔3. SCP理论指的是__(B)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4. 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__(B) 投入产出分析5. 产业组织是指_(A)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6. 下列活动属于主观的产品差异化影响因素_(A) 加强广告、宣传等劝导性销售活动7.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8. 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__(A) 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为零9. 假定双寡头各有固定成本24元,但没有可变成本,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为:厂商一的需求曲线为:Q1=18-3P1+P2 ,厂商二的需求曲线为:Q2=18-3P2+P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 非串谋时,P1=P2=3.6,Q1=Q2=10.81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__(A) 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11. 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中最常用的方式是__(A) 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12.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是__(C) 投入产出表负13. 在产业关联分析研究中,下列属于我国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__(A) 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14. 产业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__(C) 产业结构理论15.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__(A)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16.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_____实现的。
(C) 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17. _____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C) 罗斯托18.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___ (C) 韦伯19. _____提出产品周期理论。
(D) 弗农20. 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_____提出。
(C) 日本21. 产业政策评估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其理论依据是__(B) 福利经济学22. _____是最早直接制定保护竞争法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优化的四个原理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有许多原理,其中有四个原理特别重要。
第一,需求导向原理。
这一原理强调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业结构,以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例如,在市场对绿色环保产品和高科技产品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应当向这些领域倾斜,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资源优势原理。
资源优势原理指出应当根据区域的特定资源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
每个地区都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优势,应当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煤炭相关产业;某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产业。
资源优势原理能够利用和发挥地区特色资源,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第三,创新驱动原理。
创新驱动原理指出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通过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例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等都是创新驱动原理的具体体现。
创新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第四,生态环境原理。
生态环境原理指出产业发展要适应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需要避免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经济增长不应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生态环境原理是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四个原理是需求导向原理、资源优势原理、创新驱动原理和生态环境原理。
这些原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可以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资源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