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的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几个核心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
没有优秀的人才,创新就无从谈起。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厚的薪酬待遇、广阔的发展空间等。
同时,还要鼓励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激发创新的火花。
其次,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要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再者,创新的文化氛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土壤。
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能够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反而会把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为了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需要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冒险和探索,尊重个性和差异,打破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官僚体制,让创新的思想能够自由地流动。
此外,有效的创新机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
这包括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效的创新管理体制等。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奖励创新成果、给予股权期权等,能够让创新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创新型乡镇的发展路径分析
地方经济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创新型乡镇的发展路径分析金凌云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政府摘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曾历经两次重要的转型升级,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升级。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学者或组织有关创新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平潮镇创新型乡镇建设的可行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该镇创新型乡镇建设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乡镇;发展路径;平潮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473-02一、前言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曾历经两次重要的转型升级。
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90年代至21世纪初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内源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升级,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
为此,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探讨创新型乡镇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西方学者以约瑟夫·熊彼特为代表,对创新开展了大量有效研究。
主要学者及其思想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在1912年至1942年对创新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补充,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
迈克尔·波特的创新理论。
从要素竞争和增长推动力的历史演变角度提出,在经历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后,创新推动就是在生产要素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爱德温·曼斯菲尔德等学者的技术创新理论。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欧洲创新记分牌创新能力研究。
这是欧盟制定的综合性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衡量及比较欧盟及美国、日本等国之间的创新驱动、企业行为、创新输出等29个指标。
美国麻省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
包括创新过程、经济影响和创新潜力三个部分产业集群的就业和工资、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制造业出口、新建公司和企业孵化器的数量、专利授权及发明披露等20个指标组成。
构建企业创新“原动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思考
多 地 市是 内外 资双 重驱 动 , 抗风 险 能力更 强 。但 也
有 不 足 :在 国际 分工 中江 苏 省 产业 链 尚处 于 中低
企 业 落 户江 苏 , 动 了电子 信 息 产业 发 展 ; 世 纪பைடு நூலகம் 带 新
以来 大 力发 展 民营经 济 , 励 创 新创 业 。 挥人 才 鼓 发
端. 引进 的外资 主要 集 中在加 工组 装 等劳 动密 集 型
王 志 忠 : 建 企 业 创 新 “ 动 力” 构 原
构建企业创新“ 原动力”
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思考
王 志 忠
( 苏省政 府 副秘 书长 , 苏 南京 2 0 0 ) 江 江 100
今年 全 国“ 会 ” 间 . 两 期 胡锦 涛总 书记 对江 苏工
业 自主创 新 能力 不 足等 问题 。2 1 0 0年 ,江 苏省 以 7 1 发 明专 利授 权 量居 全 国第 三 .但 十 强企 业 2 0件 中未见 苏 企身影 : 中型工业 企业 技术 引进 经 费与 大 消化 吸收 经费之 比偏 低 , 以致 自主知识 产权 和 国际
模式 . 主动 融入 国际创新 体 系 。 22 第 二个路 径 . 。
期 日工程 师 ” ,推动 了江 苏 乡镇 企 业 的崛 起 ;0年 9 代 以后 。 苏产 学研 进 入 “ 江 以企业 为 主体 、 政府 为主
导” 的快速 发展 阶段 ; 年来 , 与 国内知 名高 校科 近 又 研 院所 深入 合 作 , 立科 教 园 区 、 建 研究 所 。但是 , 产 学 研还 需要 在 集 中和带 动上 做文 章 . 中就是把 国 集 家 支 持 、 政支 出 以及各 种 行 政 手段 的支 持 , 多 财 更 地 向产 学研 结 合上集 中 ; 动就是 要更 广 泛地带 动 带
五重维度理解新发展理念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观察南方论刊·2021年第4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战略”。
[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更“优”的方向,不仅仅是GDP数字的提升,更是注重其内涵的丰富全面。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以质量更高和效益更强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全新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发展由“快”到“优”的转变之所以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新发展理念是兼顾科学性与系统性两个层面的科学理念。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往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再具有特殊优势,经济发展在速度、动力、结构等方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步入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的新阶段。
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发展从“有”向“优”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而提出的,应当将其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南,从动力维度、结构维度、生态维度、开放维度、价值维度等五个方面,厚植新的发展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动力维度:崇尚创新,优化创新发展体制环境,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创新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为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采取“有水快流”方式,依赖价格优势,依靠人口红利、资源优势等解决短缺经济情况,经济数量和经济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但也因此导致许多环境和资源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科技领域,科技创新成为各个国家和企业追逐的焦点。
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人才、资金、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他们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驱动力。
培养和吸引高级科技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同时,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各种资源并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二、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保障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试验和推广。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科研项目资助,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科技创新。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降低其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
三、开放合作助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不应该局限于某个领域或国家,只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广泛吸收全球科技资源和智慧。
跨国合作研发项目、科技人才的跨界交流以及技术成果的共享,都有助于加速科技创新的推进。
各国和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合作平台和互联网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交流。
四、政策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政策支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实践。
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只有政策环境稳定、预期可靠,企业才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技创新。
五、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引擎科技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只有科技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够实现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创新。
企业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行业趋势,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通过不断的市场验证和改进,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升级。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包括人才、资金、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坚定不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作者:马文革来源:《前进》 2017年第6期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改革创新活力较强的重要板块,孝义市始终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作为引领未来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战略工程,坚定不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贯彻吕梁市委“六个坚持”“六新目标”总体部署,在创新中激发动能,在转型中突破瓶颈,努力争当全省创新驱动的排头兵、转型升级的先行者。
一、着力构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产业新体系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我们立足孝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把铝系、煤焦化两大核心支柱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新兴科技产业三大新兴战略产业确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2+3”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动力从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变。
在铝系产业发展上,面对近年来铝加工业普遍面临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把抓好铝系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核心竞争力培养作为重点,制定《铝电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方案(2016—2020)》,确立“全力往下游做、向精深加工方向走”的发展方略,以信发、兴安两大国内铝行业巨头为依托,加快推进110万吨轻质合金、110万吨高精铝材以及净水剂、拟薄水铝石、赤泥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铝系产业向板、带、箔、管、棒、粉延伸,向家用铝制品、汽车、电子、建筑、航天航空制品等延伸,向工业纯铝、高纯铝延伸,努力打造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区域特色鲜明的全省最大的铝系新材料循环产业基地。
在煤焦化产业发展上,坚持走清洁型、循环型、低排放的发展新路,在稳步推进整合矿井建设和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大力延伸发展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及深加工三大链条,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把旧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让“老树发出新枝”。
以鹏飞集团为例,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引进德国最先进的SCP车及美国最先进的热循环炼焦技术,全国首家投产三段加热式6.25米捣固焦炉,全省首家、全国最大在同一工艺技术路线上生产甲醇联产LNG。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心得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心得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学习中,我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使我受益匪浅。
二、宏观视角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中,我了解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优化供给侧结构,加强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同时还要注重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侧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2.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们能够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学习中,我了解到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推进城市变得更加智慧、绿色、宜居,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3.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中,我了解到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注重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贸易平衡,提升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要注重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重构。
三、微观视角1.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学习中,我了解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要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2.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通过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我们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2 目前经 济增长要素结构 的阶段性 特征
人 口红利 逐渐 衰竭 ,未来 储蓄 率将 逐步 降低 , 中国较 长 时期 内依靠人 口红利 和 高储蓄率 带来 经济 高速 增 长 的时代 将 出现 变化 。T P F 的提 高是 未来 中 国在成 本优 势削弱 的情况下新 的经济 增长源泉 。
生产率 是指 在经 济活 动 中的产 出与 投入 之 比,
反映一 定 时期特 定技术 系统 投入 产 出的转换 效率 。
由于研 究 的 目的不 同,有 时只考 虑单 一投入 要素 ,
仅 计算 产 出与单 一要素 投入 的相对 比率 ,被 称为 单 要 素生 产率 。如 果 同时考虑 几种 生产要 素投 入 , 由 于 要素 可 以互 相替 代 ,所 以产 出与全部投 入 之 比, 就 被称 为全要 素 生产 率 ( F ) 。全 要 素 生产 率是 TP 以生产 要素相 对价 格 、 占总成 本 的 比重或 要 素产 出 弹 性为权 数 ,各项 要素 生产率 进行 加权平 均 ,得到 的一个 综合指 标 。它 的提 高 既反 映要素投 入效 率 的 提 高 ,又 反 映要素 组合配 置效 率 的提 高 ,表现 为综 合生 产率 的增 长 ,实质上 是知 识 、技术进 步和 制度
健康 水平 的提高 。劳 动力 数量 的不足 可 以 由质量 的 提高 来弥补 。研 究表 明 ,在 经济 发展 过程 中 ,劳动
的效率 。 由于全 要素 生产 率增长 主要表 现为 技术进
步 ,因此 学术界 常用 “ 全要 素生产 率增 长 ”作为技 术进步和 生产率 的代 名词 。
12 改革开放3 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结构分析 . 0
技术研 发上 投 资不足 ,与发达 国家相 比存 在较 大差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演化
2012年第2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22收稿日期:2012-02-04,修回日期:2012-04-18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竞争优势提升研究”(2011N055)项目来源: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杭州海洋高技术产业陆海联动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B11GL17Q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09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演化研究严焰(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基于CD 函数和内生增长模型,构建出一个简化的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评价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进行计量分析,判断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得到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呈现出跨越式演化路径,经历了从生产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的演进过程,科技创新投入在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优势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等结论。
关键词:产业竞争优势;演化路径;内生增长模型;海洋产业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043-04Research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olution of China ’s Marine IndustryYAN Yan(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olution based on C -D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e of China's Marine industry.By judging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the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re is a big leap from production factors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orientation 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promotion process of China ’s marine industry ,and the invest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Key words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olution path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marine industry当前陆地资源的开采已趋近饱和,面对资源制约和经济发展瓶颈,世界各国开始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四大战略”为抓手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以“四大战略”为抓手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浙江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依托市场、集聚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浙江模式”催生的“浙江奇迹”广受瞩目。
目前,浙江正进入人均GDP由6000美元向1万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而此时国务院相继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规划,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必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四大国家战略是浙江转型发展新的重要引擎1.启动和推进四大战略是培育浙江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
当前浙江陆地要素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越来越明显,而浙江海岛、港口、渔业、旅游等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加快推进四大战略,既可以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又可以通过实施四大战略,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世界市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启动和推进四大战略是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启动和推进四大战略,既有利于发挥浙江专业市场已有的优势,又有利于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和现代流通新方式,保持专业市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既有利于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又有利于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既有利于发展船舶、石化、钢铁等临港工业,又有利于促进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改变“小、低、散、弱”的局面,又有利于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
3.启动和推进四大战略是统筹海陆、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
建设一个“海上浙江”必将会推动一个“山上浙江”建设。
一方面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陆地腹地支撑,另一方面,海洋产业延伸、外贸港航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给陆域发展带来新机遇。
通过统筹陆海,海陆联动,必将进一步提升浙江“山海协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四大战略启动和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有利于更大范围的组织配置要素资源,提高经济综合开发效益;有利于在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合作,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与区域创新发展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与区域创新发展1.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概述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它们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聚集,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激发新的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点。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创新活动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创新要素都会流向同一个地方,而是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性使得各地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还具有协同性,创新要素往往不是孤立地流动,而是多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
这种协同性有助于形成创新网络,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对于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兴业,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1 创新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创新要素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推动技术、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各种资源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是有形的,如资金、人才、技术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政策环境、文化氛围、市场机遇等。
动态性:创新要素具有高度的动态变化特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的创新要素不断产生,旧的要素则可能逐渐衰退。
流动性:创新要素在空间上具有流动性。
受到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等因素影响,创新要素会在不同区域间流动,寻求最佳的创新环境。
集聚性:某些特定区域由于拥有优势资源或良好创新环境,会吸引创新要素在此集聚,形成创新高地。
互动性:创新要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价值性:创新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其质量和组合方式直接影响创新的价值和成果。
指导创新的关键要素与方法
指导创新的关键要素与方法引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关键竞争优势。
然而,创新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指导。
本文将探讨指导创新的关键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思路。
关键要素指导创新的关键要素是指影响创新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要素,对于有效地推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关键要素的介绍:1. 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员工对创新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创新的发生。
激发创新意识需要从组织层面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包括倡导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意见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个体层面的创新潜力,通过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
2. 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创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
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能够快速吸收和应用新知识。
3. 多领域的交叉与整合在今天的创新环境中,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
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与整合中。
因此,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领域的能力将成为创新者的重要优势。
组织需要鼓励不同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4. 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是创新成功的重要支撑。
一个创新友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创新者的潜力,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和机会。
创新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组织需要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为创新者创造有利的条件。
方法与策略指导创新的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对于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指导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的介绍:1. 设立创新目标与导向创新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一个有效的创新目标可以激发创新者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因此,组织需要明确创新的目标,并将其与整体战略目标相衔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认真学习本书,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日前该书已由中共文献出版社出版,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受权连载。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五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一百八十八段论述。
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甘肃调研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2月2日-5日),《人民日报》2013年2月6日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
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际投资与产业升级的理论关系
二、 国际投 资对 东道 国产 业升级 的推 动作 用
迈克尔 ・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国家竞 争优势 的发展分 区越来越多地与外部 环境发生资金 、 技术 、 能源和信息 的交流 , 进 为四个 阶段 : 要素推动阶段 、 投资推 动阶段 、 创新 推动 阶段和财富 而改变原有生产要 素的配置 。 国的产业结构 通过国际贸易和国 推动阶段。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 中,资本 的推动作用 明 各 际投 资联 系在一起 , 国际产业关联 的条件 下 , 国产 业结构的 显。 在 一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 , 在发展中国家 , 随着经济增长 , 人均国民收 变化受他 国因素影 响越发增大 。国际投资 、 产业转移与产业 升级 入水平提高引起需求变化 , 由必需品到非必需 品, 由农业品到工业 的关 系受到很 大的关注 。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从 比较优势和动态转 品 , 由食 品到耐用消费品, 这就要求第二产业能够较快发展以满足 移 的角度考察企业 的跨国经营行为 ,并 给 出了产业转移 的全过 新增需求。 从供给的角度 , 劳动力要素充足 , 自然资源相对充裕 , 但
刘 畅
( 中国人 民大学 商学 院 , 京 107 ) 北 0 82
【 摘要 】 开放条件 下 , 国的产业结构越 来越 多地受到外界环 一
境因素的影v 。 向 国际投 资通过 资金的 国际流动进而引起技术的流
说 明 国 际投 资 如何 影 响母 国 以及 东道 国的 产 业 升级 过 程 。
一
、
国 际投资 对母 国产 业升 级 的推动作 用
国际投资可以从 以下两方面促进母 国的产业升级 :
流入会弥补发展 中国家 的“ 外汇缺 E” 储 蓄缺 E” o通过吸收 l和“ l 外 国直接投资增加东道 国的资金流量 , 资本从相对丰裕而收益率
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要素
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要素教育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教育创新的推动离不开一些关键要素,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师发展、科技应用和资源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基础。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分数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而现代教育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融合性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
创新的教育理念鼓励跨学科的教学和项目制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贴近实际的教育内容:教育创新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他们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为了推动教育创新,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发展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 鼓励教师创新实践:学校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实践,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热情。
3. 建立合作共享的教师团队:教师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共享的团队,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科技应用的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技应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科技应用的推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在线教育平台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估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
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
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是近年来江苏等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题词。
为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必要对与创新相关的一些概念,结合创新的实际作出科学的界定。
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波特,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这里使用的驱动概念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就创新驱动阶段来说,不是说创新驱动就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
我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
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
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
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就形成内生性增长。
显然,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这样,可以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物质资源投入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
现在流行的提法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
尽管集约型增长方式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没有摆脱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架构。
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
因此,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
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以相对节省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
创新驱动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创新。
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
第五章城市经济学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十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
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地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
早期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Burgess)、黑格(Haig)和霍伊特(Hoyt)为主要代表,他们侧重于研究城市的土地经济,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和用地布局,试图解释关于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地理位置的决定因素。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Wilbur Thompson)的《城市经济学导言》(The Introduction to Urban Economics)—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
3.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学包括三部分:(1)宏观经济部分:城市化普遍规律;我国城市化道路;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分析与研究
《经济师》2019年第8期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否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我们一定要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到持之以恒,把握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发展的机会,抢占时机、锐意进取。
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水平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8-294-02一、创新发展的意义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使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持续向前进步的动力就是创新。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仅进行一些日常比较容易的实践活动。
一直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可是仍旧依靠自身劳动及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模式,创新性实践是偶然的、局部的。
进入到工业社会时期,大型设备开始投入使用,生产方式转变成了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促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科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创新相互融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产业及科技变革推动着创新的发展,出现了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网络、人工智能等,同时人们的价值观、沟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传统模式也被改变。
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其他领域,创新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劲动力。
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乘上了全球化的发展快车,原来发达国家花费数百年的发展成果,在我国仅仅用了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
但是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及各方面的不均衡性,人口、环境和资源三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的代价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以及环境的破坏,如此不良的发展形势无法持续下去。
要想让经济有新的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方法,包括使用廉价劳动力和消耗有限的资源,开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加大发展科技的创新力量,努力摆脱现有条件的制约,将收益大幅提高,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
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不同领域的数据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的意义和影响。
一、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数据才能得到解决。
通过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将各自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将交通数据、环境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融合,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二、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蕴含着宝贵的信息和商机,通过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例如,通过将线上线下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零售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和销售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和学科。
通过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科研人员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通过将基因数据、临床数据和生活习惯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还可以促进社会协同和共享发展。
不同领域的数据要素融合,可以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例如,通过将教育数据、就业数据和人才需求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学研究和实现社会协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的潜力,推动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来源杂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作者:刘莉摘要:人口红利逐渐衰竭,未来储蓄率将逐步降低,中国较长时期内依靠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将出现变化。
TFP 的提高是未来中国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方式转变。
在通过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扭转粗放型增长的局面,引导和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向的转型。
中国的GDP增长从2010年一季度12%的顶点一路下滑,到2012年一季度的8.1%,这也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管理粗放、低工资低保障为致命缺陷的纯粹追求GDP的发展之路走到尽头。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已迫在眉睫,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1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分析1.1理论模型通常来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以下源泉:土地(或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和劳动力。
土地(或自然资源)是进行任何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是进行生产的载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物质资本是用于投入再生产的部分。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除了常规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导致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外,往往还有一部分增长不能由这种要素增加来解释。
也就是说,除了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加做出贡献外,还有一种未被发现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综合表现,所以将其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把全部生产要素归纳为三个:资本、劳动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
1.1.1劳动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可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有三个来源:人口的增加、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作用由数量推动逐步转向质量推动,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人口增长率也高,这时劳动的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工时缩短,这时就要靠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
1.1.2物质资本从发展经济学看,资本形成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累积性的资本形成过程,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量研究表明,资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
1.1.3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反映一定时期特定技术系统投入产出的转换效率。
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有时只考虑单一投入要素,仅计算产出与单一要素投入的相对比率,被称为单要素生产率。
如果同时考虑几种生产要素投入,由于要素可以互相替代,所以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就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以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占总成本的比重或要素产出弹性为权数,各项要素生产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一个综合指标。
它的提高既反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又反映要素组合配置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综合生产率的增长,实质上是知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因素作用于投入要素而引起要素品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42年提出。
20世纪50年代是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形成和大发展的年代;60年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从理论转向了实际应用;7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不断“组织化”,政府对这一研究日益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世界银行在其编撰的有关研究报告中,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各成员国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率。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因此学术界常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代名词。
1.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结构分析从以上两个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投入强力推动。
从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在总时间段还是在3个子时间段内,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都是最快的。
1979~2007年,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75%,高于GDP的增速。
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言,在总时间段和在3个子时间段内,资本也是最大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3.5%,高于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与TFP的贡献率之和。
从3个子时间段的发展趋势看,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幅增加,每两个子时间段之间的贡献率增幅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1979~2007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2.2%。
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1年特别明显(年均达到了22.87%),在这一子时间段内,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远高于TFP。
但在之后的时间段,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大幅降低。
1990年之后,其贡献率被TFP远远地超越。
2000年之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28%。
第三,劳动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1979~2007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3.08%。
在总时间段和3个子时间段内,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远远小于资本投入,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高投资率是其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资本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状态,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对资本需求的迫切程度远远大于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1990年之后,劳动力的增长率和贡献率比前一时间段有大幅下降,而且一直稳定在较低的水平,这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TFP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进入21世纪之后,TFP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在2000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1979~2007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9.6%。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其贡献率大幅增加了约8个白分点,但2000年之后,又下降了约7个白分点。
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在数年之后,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突出地显现出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也是需要时间的;进入2000年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技术研发上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质量问题影响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效果。
从时间段1990~1999年到时间段1979~2007年,中国的资本增长率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达到了14.16%,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达到了66%,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却降低了约7个百分点。
资本投入的高速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资金流向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失调和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很有可能导致科学技术向经济效益转化效率的降低。
2目前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阶段性特征人口红利逐渐衰竭,未来储蓄率将逐步降低,中国较长时期内依靠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将出现变化。
TFP的提高是未来中国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2.1从资本投入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占国民储蓄的53%下降到2005年的40%,而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6%;而家庭总消费占GDP的比例却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5%下降到2006年的38%。
相关研究表明,高国民储蓄率和我国的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越高,储蓄率就越高。
如果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由于要动用储蓄的人多了,能够储蓄的人少了,那么全社会的国民储蓄率就会下降。
而随着我国逐步满足老龄化社会,我国高储蓄的状况将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用于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将下降,储蓄率也因此将会下降。
因此,未来随着社保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依赖高储蓄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那么,中国今后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TFP。
2.2从劳动力要素投入来看“ 十二五” 期间劳动力的供给有两个显著特征:2.2.1劳动力价格上升201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比重快速下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熟练工人普遍难招。
劳动力供需区域失衡,出现“民工荒”,直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率先上升。
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信号”不断闪现。
与快速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利润相比,中国经济多年来处于廉价劳动力时代。
2002年至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幅度为10.13%,但职工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长为8.18%。
长期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反映了新一代劳动者的要求。
随着“80后”“90后”人群和“新一代农民工”走上就业岗位,他们渴望得到比父辈们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2.2.2劳动力供给高峰将结束按照联合国中方案人口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10亿人之后,绝对数量就从提高的趋势转而逐年减少。
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则已经开始。
今后20~3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北美发达国家。
在这个趋势中,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年龄构成也同时发生变化,即趋于老龄化。
2005~2030年间,中国50~64岁的老年劳动人口将增加67.1%,而15~29岁的年轻劳动人口则减少18.8%。
从这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看,人口转变的较早完成及其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仅意味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也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和绝对减少的相继发生,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从而劳动力的短缺或迟或早终究会成为现实。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本世纪中叶之前的人口动态有三个转折点:(1)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定期,而从2010年起趋于下降;(2)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起即趋于稳定,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少;(3)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14.39亿人,随后绝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