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新人教版必修3湖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预习案一、作者简介——见《长江作业本》P28“作者名片”二、写作背景——见《长江作业本》P28“背景资料”三、鉴赏方法指导1、鉴赏诗歌方法①读懂题目和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内容。
②找出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看看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3、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①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②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③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四、预习检测——见《长江作业本》P27“课前自主导学”探究案《秋兴八首》1、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2、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萧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颈联重在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与前两联的哪些内容进行呼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重点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1、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人之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登高》的学习。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学习难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关于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一般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节拍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探究案
1.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2.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目标导学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1.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咏怀古迹(其三) 诗题《咏怀古迹》,显然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 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 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 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导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高中语文 2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语.曰:唇亡则齿寒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哀⎩⎪⎨⎪⎧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谁为哀.者 ③独⎩⎪⎨⎪⎧百年多病独.登台鳏寡孤独.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④向人教版高中语文 3⎩⎪⎨⎪⎧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 ù,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 2.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去.紫台连朔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教版高中语文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6课杜甫诗三首手习自主化魯輛昭卅牝课程学习目标1. 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 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O学眄1. 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
2. 了解诗人生平和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3. 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关键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导学代•乃学规范4t课程导学建议重蛊难蛊1. 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 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O敦学硼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能体察、理解杜甫忧国背景知识推送1. 《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 《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古诗词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重视。
而在古诗词中,杜甫的作品无疑是广大青年学子非常喜欢的,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追捧,本次学案我们将以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为主线,进行相关的文学欣赏和思考。
一、导语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于时代的反映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休戚相关、人生百态、国仇家恨等话题都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仅要从文学层面去欣赏,更要了解他作为一位诗人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
二、阅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首诗选自杜甫的《登高》、《春望》、《静夜思》,分别分析具体内容。
《登高》这首诗在全国选用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出现过。
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描述环境,中间两句描述纷乱,次两句表达主旨。
其比较重要的特点是:表现了杜甫吟咏自然之美的感情,也蕴涵着对社会汲汲营营的态度。
《春望》这首诗,一般在杜甫的入门选本中常常出现,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在史诗般的构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这里主要是忍辱负重),强调历史意义(这里特指时代的壮烈),并在彰显形民情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静夜思》这首短歌词,古今中外都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杜甫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品,意境紧凑,意蕴丰富易懂。
它将一个孤寂的夜晚、一个月映临窗和一个人思家的心情完美结合,以精练而成,将广阔自然的景象与亲切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三、学习1.诗歌的根据自然与社会存在者的感悟《登高》中,诗人自然之美的美妙与壮阔的描写,是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再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主学习】一、预习点兵。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三别”指: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5、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整体感知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合作探究】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 )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
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