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探究案
1.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2.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目标导学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1.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咏怀古迹(其三) 诗题《咏怀古迹》,显然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 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 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 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预习点兵。
资料积累一一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O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r寺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杜甫“三吏”扌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扌旨:背诵诗歌。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岱决眦入归鸟眦白头搔更短搔浑欲不胜簪簪菇錨推十老三男邺城戍邺戍如闻泣幽咽咽老妪力虽衰妪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造化钟神秀钟:阴阳割昏晓阴:阳:会当凌绝顶会当:浑欲不胜簪浑:吏呼何怒—何:老翁逾墙走逾:走: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另I」:二' 整体感知《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三' 深入探究。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文学文化常识】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二、了解作品以及背景知识:《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生)设计者:陈朝军【学习目标】1.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特别是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3.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杜甫。
杜甫(712—770),字(),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
曾因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初唐诗人()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杜诗风格是()。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有()、“三别”有()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赵,赴洛阳应举,不第。
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代表作:《望岳》(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落第。
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整理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已完成).doc
学(教)反思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知识链接杜甫档案: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白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会见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I-四年,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安史之乱爆发, 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至徳二年,逃到肃宗临吋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因对现实政治I•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 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朋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年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 “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口并称“孕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吋所作,都作丁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o《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2、整体感知诗意,了解诗情,背诵诗篇。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也被尊为“诗圣”。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齐鲁青未了未了:(2)荡胸生曾云荡胸(3)会当凌绝顶会当(4)烽火连三月烽火:(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学习《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_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前预习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1、会当凌绝顶,。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 ) 想感情。 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 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 乱的爱国思想。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 )请结合具体诗句, 键词语, 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 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பைடு நூலகம் 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 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思家”“忆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 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 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 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 、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 咏怀”二字不符? 题“咏怀”二字不符?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 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 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 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 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 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 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 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 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 “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 由。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 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 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 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 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 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登高》 登高》 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分别用“ 啸哀”“ ”“白”“飞回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 ”“清 飞回”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 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 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 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 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 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 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 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 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 。(生命是短暂的 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 年 卒于770年, 年 活了58岁 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 活了 岁,写这首诗时是 年 岁 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 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 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 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 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 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 渺小。)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一系故园心” 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 样的情怀? 样的情怀?
思念故乡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是如何凸显“故园心” 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 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 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 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 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 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 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 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 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 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 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 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 旨的词语。 怨恨
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 、请赏析“ 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 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 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 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 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 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 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 颈联, 颈联 心中的愁苦的? 心中的愁苦的?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 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 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 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 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 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 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 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 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 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 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 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 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此诗与《秋兴八首》 其一) 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 点?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 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 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 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 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 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 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 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 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 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 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 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 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 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 咏怀古迹》 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 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 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 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 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 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 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 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 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 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 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 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 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 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 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 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 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 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 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 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 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 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 甫老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