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寻宝记.云南博物馆的牛虎铜案

合集下载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上)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上)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洱河南路8号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洱河南路 号,始建于 1986年,是云南省第一家建成的州立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50 年 是云南省第一家建成的州立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 该馆总面积8800平方米,展出平面面积 平方米, 平方米, 亩,该馆总面积 平方米 展出平面面积4600平方米,绿化 平方米 面积14000平方米,公共空间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完全符合 平方米, 面积 平方米 公共空间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 当今世界新型的设计标准。建筑布局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今世界新型的设计标准。建筑布局采用了对称形式,中轴线 上的大门、石拱桥、客厅、照壁和中心展厅等到, 上的大门、石拱桥、客厅、照壁和中心展厅等到,以楼台殿宇 的格局、宏伟壮观的气势展示与各院之间以长廊相连。 的格局、宏伟壮观的气势展示与各院之间以长廊相连。建筑材 料和装饰手法基本按白族民间传统工艺来要求, 料和装饰手法基本按白族民间传统工艺来要求,突出了浓郁的 地方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与四周苍松翠柏、 地方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与四周苍松翠柏、绿叶 红英交相辉映,本身就是一座庞大的白族建筑艺术景观。 红英交相辉映,本身就是一座庞大的白族建筑艺术景观。大理 州博物馆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为重点
云南省博物馆 精品文物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
时期: 时期:大理国 尺寸: 尺寸:高29.5厘米 厘米 出土地: 出土地: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此尊立像高发髻,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 此尊立像高发髻,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 受结妙音天印。下着裙,束花形腰带,赤足。 受结妙音天印。下着裙,束花形腰带,赤足。 足下有二方形榫。舟形背光,银制镂空, 足下有二方形榫。舟形背光,银制镂空,内 作莲花纹,向外分别为优罗钵花、 作莲花纹,向外分别为优罗钵花、联珠纹和 火焰纹。 火焰纹。重1135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 克 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 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 的佛教艺术瑰宝。 的佛教艺术瑰宝。

牛虎造型,滇中奇葩——李家山牛虎铜案雕塑造型特征解读

牛虎造型,滇中奇葩——李家山牛虎铜案雕塑造型特征解读

比我艺苑】literary牛虎造型,滇中奇葩------李家山牛虎铜案雕塑造型特征解读■张喜云(玉溪市文化馆)早初认识牛虎铜案这件雕塑作品源于江取川青铜博物馆门口三面柱体上端青铜造型,并对S体前面的空心才像书体颇感兴趣,阅后方知叫牛虎铜案。

后来在云南省博物馆(现在叫云南省美术馆)门口,还有昆明圆通山也见到牛虎铜案这件作品。

今天再审视牛虎铜案的造型形态,让我感思良多,作为一名制工作者,长期养肿寸造型有着敏感反应,这艮有刽生的作品,在同期历史中没有见过类似造型青铜雕塑。

牛虎铜案既反映西南民族的生活图腾崇拜,又不失实用功能的祭祀造型严肃。

翻开古滇国的青铜文明史,重新来认识这件滇之重器,国■牛虎铜静勺造型槪正1972年云南省玉溪市江川一个叫李家山的地方在发掘战国古墓时,24号墓中出土滇国青铜文物一虎铜案,它是迄今为止,滇中文化(物)中最高级的文物之一,是云南代表象征,性文物,对古滇国历史施到重要作用。

牛虎铜案铸造时间为战国后期,整体作品为两牛一虎组合而成,高细3附,长76厘米宽36厘大牛为主体,大牛健壮的脚立于地面为案足,前后蹄间有横梁相连,牛背作椭圆形平面如一大盘子,可以大牛越两脚之'可立T昨,一虎扑于大牛之臀部啃噬牛尾部。

牛虎铜案中硕大的牛头给人以重心前移犹如崩塌之势,但尾部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牛的头、肩、颈、脚造型写实有力,神情镇定;虎的站立咬噬造型翔实生动;表情核的力牛I卖正好立于整件铜案的中间位置,既稳固了重心,又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一静-动,对t血明,其设计的巧妙,构思之大胆,而不失严谨之造型。

专家认为,两巨角前伸牛是云南当地常见的封牛。

“案”古代又称“俎”,中国古时一种摆放肉之类的祭祀礼器。

牛在“三牲”祭品中位居首位,牛虎铜案用牛为献祭,是为最高规格首位祭品。

牛是财富和生命的象征,在古代是不允许杀牛的,甚至有杀牛者偿命之说,只有在重大事件或者在祭祀鬼神有关活动时才可杀之。

参观云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云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云南博物馆的观后感一直都对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终于有机会走进云南博物馆,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刚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但这种严肃并没有让我感到拘谨,反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探索欲。

我首先走进了古滇国青铜器展厅。

那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其中有一件牛虎铜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的主体是一头健壮的大牛,牛的后背上站立着一只猛虎,而大牛的肚子下面还护着一只小牛。

这件铜案的细节处理简直让人惊叹不已!大牛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力量;猛虎的獠牙锋利,眼神中透露出威严;小牛躲在大牛身下,那副弱小又依赖的模样,真的是太生动了。

我站在展柜前,想象着古代的工匠们是如何一锤一凿地打造出这样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得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接着,我来到了南诏大理国的文物展区。

这里的佛像和金器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一尊尊佛像面容慈祥,神态安详,它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宁静和慈悲,让我的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

还有那些精美的金饰品,工艺复杂得让人咋舌。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花纹还是镶嵌的宝石,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我不禁在想,当时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打造这些饰品的呢?是为了宗教的信仰,还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尊贵地位?在少数民族服饰展区,那绚丽多彩的服饰简直让我看花了眼。

彝族的火把节盛装、傣族的筒裙、白族的风花雪月帽……每一件服饰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

我仔细地观察着那些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图案,仿佛能看到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飞针走线的场景。

那些丝线在她们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交织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而且,这些服饰不仅仅是漂亮,它们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比如纳西族的羊皮披肩,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作为装饰,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云南传统建筑的角落。

那些缩小版的建筑模型简直太可爱了!有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哈尼族的蘑菇房……每一个模型都做得惟妙惟肖。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练习题)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二十一) [21 梦回繁华](89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翰.林(hàn)舳.舻(yóu)摩肩接踵.(zhǒng)B.遒劲.(jìn)手卷.(juàn)无暇.一顾(xiá)C.纤.夫(qiān)酒肆.(sì)春寒料峭.(qiào)D.桅.杆(wéi)考订.(dìng)络绎.不绝(yì)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本周在国家博物馆展览,前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B.经过路人的调解劝说,他们两个人的争吵声还余音绕梁....。

C.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美丽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样的美。

D.当我们已经酣然入梦....的时候,清洁工人还在清理城市的垃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对我省保护长江生态作出专题部署。

B.淮剧,原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盐城、淮安等地。

C.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

D.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处不在。

它溶于翰墨书香,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俏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包围着。

(1)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改为(2)在文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综合性学习。

2019年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学校组织了“走进博物馆”语文实践活动。

云南省博物馆3

云南省博物馆3

省博物馆观后感——历史是一道厚重的墙,生活是一扇多彩的门,文化是一把奇妙的锁,博物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轻轻点击,悄然开启,你我之间,历史与未来,不再遥远陌生!云南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对她的文化我们没有太多的了解,在云南省博物馆你能找到云南人过去的一些轨迹。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

作为民族文化大省,考古发掘已证明了云南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与多民族省份是相一致的。

50余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骑士贮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国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呈贡王家营沐氏墓地出土的明代嵌宝石金发冠、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文物,堪称国宝级文物。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从20世纪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试掘、调查多达数百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为: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

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千多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点。

该墓地共发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3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铜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纺轮、针线盒、筒、锥、针、绕线板等,是研究云南纺织史的重要资料。

22个博物馆镇馆之宝

22个博物馆镇馆之宝

对于很多旅游爱好者来说,旅游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到一处,必须转一转当地的博物馆。

但是对于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连这些镇馆之宝都没有得见,绝对是件憾事。

1.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历孝敬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这顶帽子是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

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2.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浙江艺术紫檀博物馆镇馆之宝:儒家书房该书房是由大班台、大班椅和小型休息室组合而成。

以传统榫卯工艺精工细作,气势宏伟,尊贵大方,威严而稳重,具有强烈的视觉立体感。

选料考究,采用36吨珍稀的顶级印度小叶紫檀木。

用料恰到好处,多一分显得累赘,少一分亦不行,充分显示了设计用料的水平。

由86名工艺大师耗时1800多天,精雕细琢而成,用东阳木雕的雕刻工艺一丝不苟、淋漓尽致地讲述了讲述了孔子从出生、周游列国、拜访老师、辞官修书以及逝后封圣等一生的历程。

全榫卯结构,正宗红木家具传统工艺,精细毫厘之间,堪称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4.天津博物馆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

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

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

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这么小的站台,只用几根细丝固定……如果去天津博物馆观看,你可千万别近观。

5.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晋王献之行草《鸭头丸贴》那15个你看不出来的字是:鸭头丸,故不佳。

国之重器耀河山

国之重器耀河山

国之重器耀河山人们将商周时期的古青铜器称为“礼器”,是因为它们在上古时代有着祭天颂祖的功用,也是社稷依托与承递的一种神权和王权的表现形式,因而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青铜礼器被视为“国之重器”。

至商始,鼎彝尊爵都曾担当了如此重任,延续至周有数千年之久。

正因如此,从宋代开始的挖掘盗墓至今未绝,从而更助长了后世人们对一件件青铜礼器迷离与神奇经历的关注。

如今,这些曾经承载着沉重历史的国宝,静静地陈列在各大博物馆中,任凭我们去体验与猜测它们辉煌的历史地位,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重器。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

所处时期:商(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省宁乡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

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1938年春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的转耳仑山,被当时锄地的姜景舒兄弟挖出,被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以400大洋收购,后他以1万大洋出卖。

由于当时许多出土于湖南的文物被盜卖出境,政府正在严厉打击盜卖行为,高价购得四羊方尊的四位商人还没来得及倒手,就被当时的长沙县政府派人去文物的存放地长沙县靖港镇将文物没收并上交,后在湖南银行保管。

同年11月12日,长沙发生文夕大火,3000年的古城基本毁灭。

四羊方尊在之前随省银行一起迁往沅陵的途中,不幸中弹被炸成十余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中央政府派人追查文物下落并在原省银行的仓库中找到碎片,随后被复原。

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将四羊方尊移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1959年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此后四羊方尊就一直留在该馆。

2007年4月由于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的进行,四羊方尊随着其他的文物一起回到湖南省博物馆展出。

这也是48年来四羊方尊第一次回到出土地。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滇池夜话2021.01 第31583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叶之声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的牛虎铜案震惊了中国文物考古界。

它记录了一场牛虎厮杀的场景:一头壮硕的大牛笔直站立,一只猛虎撕咬着大牛牛尾,大牛腹下横置一只等比缩小的小牛。

这件文物高43厘米、长76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征成为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器物动静结合、平稳美观。

也因其器奇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构思,体现出中原四足案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一、牛虎铜案的时代特征与出土地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较为完善,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相较于中原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贵族墓葬的代表之一,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也是古滇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其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器、银器、铁器、玉石器等,涉及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除最为珍贵的“牛虎铜案”,还出土了各类贮贝器、铜鼓、编钟等精品文物。

牛虎铜案发掘时并非完整器物,其压损断裂主要集中在大牛的左脖颈处,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此案在古代就被焊接过。

在修复完成之前曾一度以为是一个凳子,但在修复完成后,整个器物程案桌形态,特别是大牛的背部凹陷成平面,应为盛放祭祀牺牲品的案或俎,加之其两牛一虎的组合,将其定名为“牛虎铜案”。

案这种器型虽在中原常见,但在古滇青铜器中是唯一一件,且这件器物动静结合,平衡大气,无论是在古滇青铜器还是在中国的青铜器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二、牛虎铜案的释义古滇国没有文字,除史书上简单的记载,并无古籍出土,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但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特征赋予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想,因此也导致了众多释义中的争议。

牛虎铜案的解读方法

牛虎铜案的解读方法

牛虎铜案,出土于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经鉴定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的文物,因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95年,牛虎铜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最宽36厘米。

此铜案由1虎2牛组成,整个案体为一头笔直站立的壮硕大牛,前后蹄间有横梁相连,牛背内凹呈椭圆形案面。

大牛尾部铸有一只老虎,虎口紧咬牛尾,四只利爪牢牢抓住牛胯向后仰。

在大牛腹下,一头小牛横置,立于大牛腿间的横梁上,与大牛形成十字交叉状,使铜案十分稳定。

对于牛虎铜案的解释,曾有“母牛护犊”的说法,那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在大牛腹下的“小牛”与大牛的形体一样,是一只缩小版的“大牛”,倒是将牛虎铜案解释为“死亡与重生”、物理平衡、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等还算有一定道理。

虎噬牛是滇国青铜器中常见的题材,它既是现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反应,也包含了滇人对“死亡”这一生命终极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小牛从大牛腹下步出,代表着“新生”,死亡与新生在牛身上的体现,也反映了滇人对牛的情有独钟。

从构造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牛虎铜案造型为二牛一虎组合而成,但因为大牛颈肌健硕,一对巨角前伸,会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的感觉,而尾端老虎后仰则能使案身恢复一些平衡,但总体仍然会显得虎轻牛重,为此当时的工匠在大牛腹下横置了一头小牛,能增加案身的稳定感,保持了整个案的平衡与美观。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上)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上)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洱河南路8号,始建于 1986年,是云南省第一家建成的州立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50 亩,该馆总面积8800平方米,展出平面面积4600平方米,绿化 面积14000平方米,公共空间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完全符合 当今世界新型的设计标准。建筑布局采用了对称形式,中轴线 上的大门、石拱桥、客厅、照壁和中心展厅等到,以楼台殿宇 的格局、宏伟壮观的气势展示与各院之间以长廊相连。建筑材 料和装饰手法基本按白族民间传统工艺来要求,突出了浓郁的 地方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与四周苍松翠柏、绿叶 红英交相辉映,本身就是一座庞大的白族建筑艺术景观。大理 州博物馆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为重点
云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
“镶宝石金发冠”
• 尺寸:高11.5、长径 11、短径7厘米,重 320克 • 1963年昆明呈贡沐氏 家族墓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
• 昆明市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城区东部的 拓东路东段,有一座宽敞明亮的大厅, 正中屹立着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 珍品的宋代大理国经幢。占地面积2万 平方米,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 在昆 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 高度重视下,经过3年的建设,于1997 年9月29日建成开馆。建馆10余年,馆 藏文物已近万镇馆之宝古幢被誉为 “滇中艺术极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
•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云南省丽江县玉泉 公园(黑龙潭)。该馆于1984年7月1日隶属于丽江 县文化局。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馆址为利用 古建筑改革,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5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五凤楼(原名法云阁), 楼高20米,为重檐钻尖顶,基呈亚字形32棵柱子 落地,三叠二十角飞檐,从四面八方,都可看到 五只彩凤展翅欲飞,故名为五凤楼。其造型特殊, 构思巧妙,飞檐斗拱,雕龙画风,金壁辉煌。五 凤楼具有中国古建筑特点,同时又具有丽江纳西 族独有的建筑风格。

2024年昭通市巧家县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

2024年昭通市巧家县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

2024年昭通市巧家县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一、选择题(共6 分)1.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帆船本身没有动力,靠风力鼓动船帆航行。

因此,相对船身而言,风帆通常做得很宽大,从而能充分利用风力。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帆船航行的时速通常为十几千米,虽然速度不很快,但风力是取之不尽的自然动力,帆船航行几乎没有能源消耗,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①原来挂在桅杆上的风帆可以根据风向随时改变角度②帆船顺风航行时速度相当快,可是,它遇到逆风时,如何航行呢③这样前进时,船的行进方向与目的地方向有偏差,因此,帆船航行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调整帆的方向来改变航向,从而呈“之”字形前进④船体利用这种压力差前进⑤帆船逆风行驶时,常常侧转船身,使帆与船身形成一定的角度,帆的一面鼓满风,另一面所受的压力较小A.⑤④②③①B.⑤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⑤D.②①⑤④③2.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得意之作,被视为“天下第一楷书”,该书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字形随势赋形,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下面()是《九成宫醴泉铭》。

()A. B.C. D.二、字词书写(共3 分)3. 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内。

三、现代文阅读(共21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举步行千里郑学富①农历2024年属甲辰年。

按阴阳五行之说,甲为木,木属青色,因此称“青龙年”。

②青龙,又称苍龙,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具有操控天神雷电之力,是镇邪扶正、调和阴阳、守财护土、守江护海、呼风唤雨的祥瑞之兽。

它代表东方和春季,常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和文化符号。

在十二生肖中,唯有龙为现实生活中所无,因而它最具象征意义,最有神秘力量。

在人们的想象中,它既能在空中飞翔,又能于水中畅游,神出鬼没,变幻莫测。

龙的图形在我国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红山文化时期就有龙形器。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

汉时期,滇人可能尚未掌握牛耕的技术,但仅凭肉食来源这一因素,就足以使滇人对牛珍
而重之,顶礼膜拜。 牛虎铜案是滇人原始巫术思维的生动展示,它以稻作民族对牛这种大型牲畜的重视为基础,
通过献祭牛牲的手段,用死亡和新生的转换过程,体现了获得年成丰稔、牲畜繁衍的美好
愿望。小牛从大牛腹下走出,隐喻了生命的新陈代谢
主题鉴赏
牛虎铜案的虎牛搏斗的艺术意象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它的造型则可能接收到了楚文化的一些 “文化碎片”,它所反映的是稻作民族——滇人的一种独特的原始宗教理想。 牛虎铜案是滇国工匠秉承王侯贵族的意志而作,其中包括的一些滇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我们目前 已经可以认知并初步解读——虎为百兽之王,是权威的象征;牛是财富和生命的标志;虎噬牛既是现
题材,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产物,而且还可能受到北方草原文化中动物搏斗类似题材的影响。
牛与滇人的原始巫术思维方式
死亡与新生在牛身上的体现,反映出牛在滇人心理中的
重要地位。滇人宗教祭祀活动中,几乎无处不见牛的踪影,最常见的就是巨角隆脊的“封 牛”,它抗热、抗蜱、抗病能力强,易于豢养,是滇国最重要的肉食来源。虽然战国、西
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反映,也包含了滇人对“死亡”这一生命终极命题的认识
与理解——小牛从大牛腹下步出,与其解释为“护犊”,不如说是代表着“新生”,是生命的一种新 陈代谢;“大牛”作为牺牲死亡的目的是为了“催生”新的财富与生命——小牛。牛虎铜案既包含了 “死亡”,又孕育了“新生”,巧妙地通过“牛”这一特殊媒介来表达稻作民族对财富、生命、风调 雨顺、牲畜繁衍、国泰民安等愿望的渴求。
卷首语

zhongguofeng
古滇之宝—— 牛虎铜案
题牛 虎Biblioteka 铜 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 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 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 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 铜案”。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 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 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同时也 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朱菊麟 文 李 瑾 设计 云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

自建馆以来,这里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着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文物。

它们反映着云南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云南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云南繁荣兴盛、多姿多彩的文化。

这个有意思,大牛肚子下面有一只小牛,还有一只虎攀在牛身上,咬住牛尾。

这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件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在当时是祭祀用品。

战国牛虎铜案战国牛虎铜案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体为一头站立的大牛,牛角飞翘,背部自然延伸成案,尾部饰一只小虎,虎咬住牛尾,攀在牛身上。

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小牛。

这件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1978年,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

金翅鸟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传说它体形很大,以龙为食。

这座金翅鸟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精湛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小恶龙有多少?传说很久以前,大理国经常发大水,金翅鸟为了帮助人们战胜水灾,日食3000条龙,它把水里的龙全部吸走后,大理国便再也没有水患了。

从此,人们把金翅鸟奉为守护神。

请你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多少条小恶龙。

壮族彩绣背被芯子壮族刺绣品曾是当地百姓向土司上贡的贡品和重要礼物。

刺绣品上的图案纹样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连锁结构,丰富而不繁杂,整体性强而不显细碎,具有神秘古朴的风格特点,蕴含着刺绣者淳朴的情感,寓意祥瑞。

麻栗坡彝族姑娘套装整套麻栗坡彝族女服是石墨兰色系,古朴典雅,长裙以花边、织锦及花布拼成三行三角形纹,方形头巾为五色织锦布制,一角接如意形银饰。

精美的彩绣下面只有一件彩绣的花纹与藏品“壮族彩绣背被芯子”一样,请找出来。

云南博物馆藏品介绍

云南博物馆藏品介绍

云南博物馆藏品介绍稿子一:嘿,朋友!今天来跟你唠唠云南博物馆的那些宝贝藏品。

先来说说那个战国牛虎铜案,哇塞,可太震撼啦!一只大牛驮着一只小虎,大牛的力气感觉超级大,稳稳当当的。

小虎呢,在大牛的背上,那姿势威风凛凛的。

这造型,简直就是古代匠人的神来之笔呀!还有那个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小巧又精致。

那金翅鸟展开翅膀的样子,好像下一秒就要飞起来啦。

身上镶嵌的珠子闪闪发光,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瞧瞧那个南诏铁柱,高高大大的立在那儿。

听说它有很神秘的故事呢,虽然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可那种庄重的感觉还是扑面而来。

还有好多好多有意思的藏品,比如那些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巧心思。

每次看到这些藏品,我都在想,古代的人们可真是厉害,能创造出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东西。

你要是有机会去云南博物馆,一定得好好欣赏欣赏,保证让你大开眼界!稿子二:亲,咱们来聊聊云南博物馆的藏品哟!你知道吗?有一件叫鸡形陶壶的东西特别好玩。

长得就像一只胖胖的鸡,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感觉它就像是古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小伙伴,陪着他们度过每一天。

还有那个聂耳的小提琴,一看到它,就好像能听到那激昂的旋律。

聂耳就是用它创作出了那么多鼓舞人心的曲子,想想都觉得了不起。

别忘了那个傣族织锦,那图案,那色彩,简直美炸了!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傣族人民的心灵手巧。

还有一幅古画,画里的山水人物,仿佛在跟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看着看着,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云南博物馆的藏品真的是太多啦,每一件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不管是大的、小的、精致的、粗犷的,都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底蕴。

要是不去看看,那可真是太可惜啦!。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案,即俎,古代祭祀时安放祭品的器物。

这件铜案取形于两牛一虎,在大牛的造型中削去其宽厚的背部成为椭圆形的俎台,牛站立的四腿自然成为案桌的四足。

这件取材于自然的青铜器在造型艺术的构思上,非常值得品味。

牛虎铜案独特的设计之美也反映出了其创造者——古代滇人亲近自然、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

凝结着古滇人智慧与思想的牛虎铜案堪称云南青铜文明的一件杰出代表。

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该铜剑剑柄及刃后锋两面均有浮雕人像,皆双目鼓圆,阔嘴咧齿,面目狰狞可怕。

从两者的面貌衣着及行为动作看,似为滇国时期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

滇国百姓在对自身和自然周遭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然而人和神鬼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产生,出现了一批专门沟通人神情感的所谓巫师。

在个人专制的酋邦社会,巫师掌握了超自然的唯一途径,从而攫取了崇高的独特地位。

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国墓葬中发现过数量较多的木杖遗迹,杖的上端均有此圆雕铜饰,铜饰连接圆形銎,銎两侧多有对称的钉孔,用以固定木杖。

这些圆雕铜饰的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飞禽、鱼蛇等,制作都十分精致。

关于木杖的用途,有的人认为是滇国祭祀活动或集会时使用的仪仗器,有的认为是王族的令牌或是扶老用的“鸠杖”,但其确切的用途仍有待考究。

古滇国时期牛虎铜案

古滇国时期牛虎铜案

古滇国时期牛虎铜案原文来源: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博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

其中的牛虎铜案指的是出土于云南的一件青铜器。

那么牛虎铜案究竟是怎样的一件器物呢?牛虎铜案铸造于战国时期,整体由两牛一虎构造而成是云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的代表。

它通高43厘米、长76厘米。

主体是一头大牛,呈站立状牛角飞翘、脊上凸显、牛背内凹成椭圆形像一个大盘子。

大牛的腹部被挖空、大牛的腿间站着一头小牛,小牛憨态可掬。

大牛的前后腿见焊铸横梁方便小牛站立,大牛的尾部装饰有一只猛虎,猛虎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牛背下凹的部分。

猛虎身上的纹饰被雕琢的极其精细,虎作攀爬状紧紧抓住大牛的后胯。

工匠将大牛的腹部挖空,焊铸一头小牛,牛虎大小比例搭配得非常合适将抽象与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专家说,两头巨角隆脊的牛是云南当地常见的封牛。

牛是财富和生命的标志,虎为百兽之王是权威的象征。

工匠通过饿虎扑食这一扣人心弦的瞬间向完美展示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厮杀场面。

据专家推测,牛虎铜案可能包含了古滇族人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小牛躲藏在大牛的腹下可以解释为护犊,同时牛虎铜案也寓意着新生是生命的新陈代谢。

大牛死亡的目的是为了催生新的生命小牛,牛虎铜案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繁衍的追求。

牛虎铜案不仅设计理念巧妙而且还采用了分铸法和焊接等技术,因此它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今这件牛虎铜案收藏于中国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体型巨大糟心精美,是青铜器的代表制作。

那么这件青铜器是如何发现的呢?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江川县的一些农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

后来被证实这些文物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古滇国是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起的王国。

疆域主要在今天的云南滇池一带,在历史上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滇国有少量的记载之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文字资料了。

一直以来,古滇国都显得非常神秘。

为了寻找这个消失了千年的古国,文物工作者开始对李家山滇国墓葬进行了考古挖掘,不久他们发现在李家山附近分布着近百个古滇国墓葬。

牛文物丨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

牛文物丨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
作为古滇国的一件祭器, 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 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牛文物丨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
在上世纪的考古圈中流传着一句著名的俗话: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传奇国宝的故事。
牛虎铜案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cm,长76cm,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 背部自然下落成案, 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 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 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 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

古滇国与斯基泰,牛虎案与格里芬

古滇国与斯基泰,牛虎案与格里芬

古滇国与斯基泰,牛虎案与格里芬司令读史(二十九)- 古滇国与斯基泰,牛虎案与格里芬2015-04-01 17:53阅读:1,676昨晚司令小兵家又聚满朋友,纯真美食、行游世界、开拓眼界是主题。

其乐融融间有被问道“你们怎么发现那么多的历史解读?!”这位友仔(朋友)肯定看了“司令读史”博客系列,对我们纯粹业余的“发现”产生了兴趣分享了收获,,,司令告诉他,一个又一个问号几乎都是在旅行中打开,历史遗迹与博物馆文物给我们展现的事实,往往与之前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颠覆性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了感官与思想。

爱好所致我们不只惊讶辄止,而是乐此不疲日积月累通过各种渠道寻求答案,还好近年无所不及的网络太多的资汛,还好旅行中得以全方位地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感受古物的气场 ... 认识历史真相与人们认识世界地理一样一样,当你走过了大多数的江河湖泽,很自然也就能识流溯源。

见识累积到我们能够大致俯瞰人类文明史的源流,加之一点点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解读随即触类旁通八九不离十,今天讲的古滇国与斯基泰正是如此。

X青铜器牛虎铜案是云南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高43cm长76cm 李家山出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2004年,在第3次云南旅游中,我们走进了云南省博物馆,别具一格的古滇国文物让人大开了眼那一天,尤其'青铜器牛虎铜案(俎)'让我们惊讶不已。

那时俺们的历史感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也就一般般,然而面对写实与写意绝佳的牛虎铜案,母性伟大的传神表达,真的把我们震着了!原谅我孤陋寡闻,真没见过写实如此准确的中国青铜器。

同时,初涉历史的司令直观地感觉这古滇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很大不同,器形到花纹到表现形式都不一样。

中原青铜器主要是鼎、鬲、斝、爵这样的三足器礼器,花纹以世界上没有的动物为代表,如饕餮纹夔龙纹。

古滇国青铜器没有三足器,多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表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装饰人和动物,如老虎、豹子、牛、羊、昆虫等。

牛虎铜案造型本体语言特色与视觉审美

牛虎铜案造型本体语言特色与视觉审美

牛虎铜案造型本体语言特色与视觉审美张汉东;张藤也【摘要】从造型艺术本体语言及方法形成的角度审视,牛虎铜案体现出形式美、造型美、张力美、设计美、力学美.从设计内容来看,牛虎铜案造型内容、整体构成巧夺天工,搏斗场景与作品中虎的‘小与咬”完美融合;作品蕴含丰富情感,母爱情结与悲壮情怀形成强烈对比;作品稳定的造型,具有暗示权力稳固的象征意义.牛虎铜案大牛腹部的“神挖”是造型艺术的神来之笔,牛虎铜案是通往现实与精神的桥梁,其造型具备新意象表现主义方法,体现出鲜明的视觉本体特色.【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9页(P57-65)【关键词】牛虎铜案;造型本体;语言特色;视觉审美【作者】张汉东;张藤也【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云南玉溪653100;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06牛虎铜案是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现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

学界普遍将其认定为宗教祭祀用的器皿,并从历史、考古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牛虎铜案文化内涵的了解,但对牛虎铜案所蕴含的造型艺术美的研究,尚有拓展的空间。

本文围绕牛虎铜案形体构成,运用造型艺术本体语言及方法,解读牛虎铜案的视觉审美及其造型原理。

一、牛虎铜案造型艺术本体语言及方法形成的造型审美造型艺术视觉本体语言的核心问题是透过视觉感官的直接判断,从造型原本反应来分析形象“感觉”的本质,找到“感觉”产生的原因,从而指导人们对形象的塑造、创作、创造和感受、解读、欣赏,最终实现创作和欣赏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造型艺术的视觉本体语言是以点、线、面、体等可视化形象组成的视觉元素,通过视觉元素的强烈变化使得作品达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其丰富(耐看)的源泉来自于多层次的视觉语言表达。

具体是通过点、线、面、体的大—小、疏—密、虚—实、方—园、曲—直、动—静、快—慢和点—线—面、机理、节奏、张力、空间、内容等视觉要素的对比关系及多样变化来形成丰富的视觉感受,进而通过重心、平衡、构成等规律方法达到对立统一的视觉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博物馆的牛虎铜案
战国时期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县李家山。

现收藏于云南博物馆。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牛牲居祭祀“三牲”首位, 是最重要的献祭。

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因此此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此案与甘肃武威出土的著名的铜奔马齐名,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誉。

铜案高43cm、长76cm。

造型奇特、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铜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

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牛背反弓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