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例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研报告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与流行病学分析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与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RV)的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1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新鲜粪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V抗原。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检测出腹泻患儿标本数量为189例,其中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58例,阳性检出率为30.68%。
男性患儿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患儿中女性阳性率,P<0.05,提示组间差异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RV感染在儿童时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但以12-24个月年龄段的患儿发生腹泻的阳性率最高,达37.84%,,与其他组相比有着明显差异,而将各年龄组的患儿阳性率两两比较,发现有着显著差异,P<0.05。
结论:患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患儿出现RV感染,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与气候变化及患儿年龄都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腹泻是儿童时期常发的一种疾病,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经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出现腹泻的主要原因。
轮状病毒(RV)共有7个群,导致儿童出现腹泻的病毒群是A群[1]。
腹泻疾病有着明显的发病季节,多在秋冬季,因此临床上又将其称为“秋季腹泻”[2]。
腹泻疾病有着一定自限性,少数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也会对患儿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本次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1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新鲜粪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V抗原。
现将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在下文。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1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新鲜粪便。
其中男性患儿101例,女性患儿88例,年龄范围在2个月-6岁,平均年龄(2.61±1.08)岁。
1.2方法利用胶体金法对RV抗原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方法与操作结果判定应严格按照试剂盒中带有的说明书来开展。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21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21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21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
方法:对弯曲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鉴定依据英国Sensititre(先德)荧光法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
结果: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志贺菌,其中比例约50%。
结论:儿童细菌性腹泻主要是由志贺菌引起的,因此为了预防其发生,减少其损害,应尽早发现和诊断,尽早作出合理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志贺菌儿童细菌性腹泻是儿科中最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组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1]。
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
虽然儿童细菌性腹泻有许多非感染因素(如解剖性、代谢性、酶性和炎性),但感染仍是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2]。
该疾病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对患儿的影响很大,可导致患病儿童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可导致儿童的死亡。
对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探讨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流行病学特征,可有效减少该疾病的发生以及降低其对儿童的危害[3]。
2010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细菌性腹泻患儿210例,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导致该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细菌性儿童腹泻患儿210例,男112例,女98例;年龄1个月~6岁,其中6月以下16例,6个月~2岁26例,2~6岁168例。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发生改变,部分患儿有呕吐、脱水、发热等症状。
病程一般3~9天。
每份粪便标本取样后,同时送细菌室培养以及常规检查。
方法:细菌检验:细菌检测的方法参照英国Sensititre(先德)荧光法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提供的方法对弯曲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
试剂:先德微生物鉴定板。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量增多,常夹有黏液、脓血、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腹泻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200万名儿童因腹泻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亡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腹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腹泻病因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感染性腹泻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是其主要原因,而水、食物的污染也是造成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的饮食结构和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腹泻。
对小儿腹泻的病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针对小儿腹泻这一常见疾病,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腹泻的致病因素,探讨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营养支持疗法的实施情况,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从而为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对小儿腹泻致病因素的深入阐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和评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加快康复速度,提升治疗效果。
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也将在本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探讨,为小儿腹泻的综合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思路和措施。
1.3 研究意义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童疾病,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感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腹泻发生的概率较高。
在临床上,小儿腹泻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不少困扰,严重的腹泻甚至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对小儿腹泻致病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临床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小儿急性腹泻调查报告
目 办 专业 人 员 深 入 到 农 户
时间 ( 月 )
8
发 病人数
59 30 12 101
发病率 ( 肠 )
. J 门 且 n 1 卜 工 t n U J丹 ` O . J 月 ` 几 ` 臼 内 曰 八 通 , l公 Q O
顾性 的 调 查 方 法
,
按 《 家 庭 O~ 5 周 岁 儿 童
9 10
从表
构成比 ( 肠 )
4了 5 2 3 1 6 8 4
. .
3 可见
,
不 出村 寨
,
村卫生室 的
1
。
医 生诊 治 即 可 治 愈 急 性 腹 泻 的 占 5
4 8%
,
生吃 瓜 果 饮食不 洁 喂 养不 当 喝 生 水 其 合 它 计
,
说 明 乡 村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 包 括个 人 诊 所 ) 在 农 村 防 病 治病 中发挥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乡 村 医 生有 能 力治好这 类 疾病 也 信 汪他们
, , ,
。
9 5
4 12 10 1
3 9了 11 100
.
.
同 时 百姓
。
88 00
,
他 们 的 话 群众 也 比 较 重 视
,
所 以应 抓 住 乡 村 医 生 这 一 骨 干 人 群 进 行 随 诊 教育
以 他 们 为 中心
,
发 病 一次
,
1
。
疾病 仍 可发
不 同 年 龄 组 急 性 腹 泻 发病率
调查 人 数 1 3 时 3 9 4 5 6 0 发 病人 数
`
发 病率 ( %
几 上 人 六 n J ,, ` , 臼 咬 o O J
婴幼儿腹泻疾病研究报告
婴幼儿腹泻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婴幼儿腹泻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儿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腱反射消失,昏迷,腹痛,腹泻,腹胀疾病介绍:婴幼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协作组讨论通过了分类法,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除已有固定名称如杆菌痢疾,聝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外,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病毒如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以及真菌等所致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诊断为小儿肠炎症状体征:注意寻找病因,排出消化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
先从病史中了解喂养情况、不洁食物史、疾病接触史、食物和餐饮具消毒情况,以区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
其次注意发病季节和地区。
我国北方3~7月份的腹泻多由于大肠杆菌引起,而8~12月份的病例多系病毒所致。
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区别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以利诊断: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四季都有发病,但5~7月分最多。
多起病较缓,开始轻泻,不发热,很少吐。
逐渐发展严重,呕吐和低热常与脱水同时出现。
大便多呈蛋花汤样,色淡黄,有时粘液较多,偶见血丝,有腥臭味。
O111、O12 6、O127、O128肠炎的大便中,可有白色脓液。
以O111引起者最重,O55、O86、O26和O44所致者较轻。
此种肠为多呈等渗性或低渗性脱水。
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泻水样便量多;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因细菌侵入小肠粘膜,可引起溃疡,大便中常带少量脓或血。
2、病毒性肠炎主由轮状病毒引起。
北京地区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
多发生在2岁以下小儿。
潜伏期1~3天。
起病急,早期出现呕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体温常在38~40℃。
腹胀较明显,起病1~2日即开始排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粘液少,很少腥臭味。
多伴严重口渴及烦躁。
脱水多呈轻度或中度等渗或高渗性,极少低渗性。
抗生素治疗无效,多在5~7日内自然痊愈。
小儿腹泻调研报告
小儿腹泻调研报告小儿腹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小儿腹泻是指在1个月至5岁儿童中出现的便秘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水样或半水状。
腹泻在儿童中十分常见,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供对该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阅读和网络调研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和权威网站,获取关于小儿腹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三、调研结果1.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反应和食物过敏等。
感染是小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袭导致腹泻的发生。
消化系统疾病,如乳糜泻、克隆氏病等,也会引起小儿腹泻。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儿童的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腹泻。
另外,儿童对某些食物易于过敏,进食过敏食物后也容易出现腹泻症状。
2. 小儿腹泻的症状小儿腹泻的症状包括便秘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半水状、腹泻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弱,常常出现腹泻伴随其他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
3. 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了预防小儿腹泻的发生,家长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保证儿童饮食的多样性,避免食物过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生吃海鲜等;充分注射疫苗,提高儿童免疫能力。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可以根据腹泻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感染导致的腹泻,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可以采用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口服补盐溶液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小儿腹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复杂,包括感染、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反应和食物过敏。
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的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减少感染的发生。
治疗小儿腹泻需要尊重疾病的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建议家长在儿童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对儿童的影响。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学检验及流行病学的分析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学检验及流行病学的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微生物种类及流行病学的分析。
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238例,对其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
结果:238例粪便标本中,感染性腹泻149例,检出率占62.61%,非感染因素89例,占37.39%,感染性腹泻患儿中以6个月至1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病原微生物以轮状病毒最多见。
结论:婴幼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对其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查,明确其致病原因, 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愈至关重要。
【关键词】婴幼儿;急性腹泻;微生物学检验;流行特点【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04-01婴幼儿急性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半岁至2岁的婴幼儿,致病原因主要是为病原菌的感染、喂养不当以及乱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所引起的,根据其致病原因可将婴幼儿急性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有研究表明,尽早明确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儿的治愈至关重要。
本文对我院儿科收治的238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等相关检验,明确其致病原因,并对其流行学分析,现将其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238例,其中男患儿147例,女患儿91例,年龄在1个月至2岁之间。
1.2 方法对所有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碱性蛋白冻水以及ss琼脂等作为培养基,对大便标本进行培养,培养目标菌主要有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RV抗原,试剂盒由北京万泰公司提供,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来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学调查
・ 3 9 9・
・
传染 病 控制 管 理 ・
5 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学调查
EAd V
1 1
7 8
3 讨 论
从发病 日期看 , 各月均有发病 , 其 中有 2 个发病高峰 , 分别为 7 月和 l 2 月。 2 . 2 临床信 息 有发热 ( ≥3 7 ℃) 症 状的 l 1 5 例, 其 中≥3 8 ℃的 6 2 例, ≥3 9 ℃的 1 7 例, 4 0 ℃以上的 1 例; 腹泻次数在 3 ~ 2 0 次不等 , 中位数为 5 ; 有8 5例伴有
哈尔滨 市儿 童 医院 。
收 集 哈尔 滨 市 儿 童 医 院 2 0 1 3年 5岁 以
下住院腹泻患儿 的 1 6 4份粪便标本 、 人 口学资料和流 行病学信息 ,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 L I S A) 对粪便 标本检测 A组轮状病毒 ( R V)抗原 ,巢式多重反转 录一聚合酶链反应 ( R T — P C R)对 R V阳性标本进行 G 、 P 分型 ; 采用巢式 R T — P C R检测人杯状病毒( H u C V ) 和 人星状病毒( H A s t V ) ; 采用 P C R反应检测肠道腺病 毒( E A d V) 。采用 E x c e l 录入数据 , 并用 S P S S 1 7 . 0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 , 分析该地区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 特征 。
通讯作者 :郭 淑珍 ,E - m a i l :g u o s h u z h e n @1 6 3 . t o m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征分析
[6]丁品品,梅伟英,朱佳.朱佳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术后[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6-459.[7]金晨宇,单建贞,包洁,等.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7):55.[8]徐蔚杰,刘嘉湘,赵丽红,等.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免疫指标及血清sB7-H3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4):53-56.[9]曾瑞,钟红卫.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6(2):164-165.[10]张萌,谢欣颖,袁媛,等.益气养阴法论治糖尿病便秘的Meta 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8):1380-1383.[11]徐晓翌,周素芳,赵桂侠,等.益气养阴法对中晚期肺癌化疗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629-631.(收稿日期:2019-02-18)·短篇论著·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征分析周彩霞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9-0912-03DOI 编码:10.13517/j .cnki .ccm .2019.09.05作者单位:11602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摘要】目的调查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并分析其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收集的腹泻患儿3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所有患儿粪便标本的A 组RV 抗原情况进行快速检测,统计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并分析发病性别、年龄以及发病季节等流行病特征。
结果394例腹泻患儿中共检测出轮状病毒阳性130例,阳性率32.99%。
其中男女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5.27%、30.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0~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调查研究
0~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调查研究目的调查近5年本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岁以下非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
在腹泻症状出现后5 d内完成粪便标本采集,并在3 h内处理标本。
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结果为阳性的标本采用RT-PCR、PAGE技术对病毒株进行分型。
结果轮状病毒检出率2011—2013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所上升,2015年起明显降低。
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季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春季,存在明显季节性。
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均成功进行了G分型,其中G3型明显高于其他G 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G9型。
轮状病毒阳性标本P 分型中有135份未分型成功。
成功分型的标本中P8型明显高于其他P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P4型。
7~12月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其中G3型和P8型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期间高发年龄段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标签:腹泻;轮状病毒;0~5岁儿童;流行病学[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s of rotavirus diarrhea in children in this region in recent 5 years. Methods The stool specimens of children with non-bacterial?diarrhea aged less than 5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collected,and the stool specimen collection was finished in 5d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diarrhea symptom,and the specimens were processed in 3h,the rotavirus virus in specimens was tested by ELISA method,and the virus strains in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typed by the RT-PCR and PAGE technique.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rotavirus virus showed a gradual descend trend from 2011 to 2013,and it increased in 2014 and obviously decreased in 2015,the male ratio in children with positive rotavirus viru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female ratio. Every year,the incidence rate of rotavirus diarrhea was the highest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and the spring was the second with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the rotavirus virus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successfully given G typing,the ratio of G3 typ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G types,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G9 type was the second,and there were 135 without successful typing in P typing of rotavirus virus positive specimens,the ratio of P8 type in the specimens with successful typing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P typing,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P4 was the second,the infectious incidence rate of rotavirus virus in children aged 7-12 month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age periods,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rotavirus vir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in this region,and G3 and P8 are the main epidemic strains,and we should enhance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rotavirus virus diarrhea inchildren in high-risk age period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every year.[Key words] Diarrhea;Rotavirus virus;0~5 years old children;Epidemiological轮状病毒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引发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发病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5岁以内的小儿病毒性腹泻中发病率高达50%,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脱水[1]。
婴幼儿腹泻的流行病学
过去婴幼⼉腹泻是婴幼⼉时期发病率极⾼的疾病之⼀,也是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
经国内外多年研究,加强预防,提⾼了诊治⽔平,近年来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但仍是婴幼⼉的常见病。
⾸都⼉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间,在七省⼀市进⾏了30万⼈次的逐⽉⼩⼉腹泻监测。
结果农村5岁以下⼩⼉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北京市为0.45次/⼈。
对⽐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为低。
以7~8⽉份为⾼峰2岁以内⼩⼉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
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腹泻约占科总住院⼈数的12~24%,农村发病⾼于城市。
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
⼀般医院病死率已降⾄1%左右。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 •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预防与控制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导致全球婴幼儿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健康造成 严重威胁。
研究展望
加强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疫苗 的接种覆盖率和保护效果。
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 控制措施,减少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
深入研究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流行 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探讨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 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多线索。
感谢您的观看
社交接触
儿童之间的亲密接触、共享玩具等 ,也可能导致轮状病毒的传播。
季节因素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在秋冬季 节较高,这可能与气候寒冷、室内 空气不流通等因素有关。
04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预防 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性 腹泻的最有效手段,包括单价轮 状病毒疫苗和双价轮状病毒疫苗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显著降 低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
感染对象以婴幼儿 为主,但成人也可 感染。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 播,即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 或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而传播
。
轮状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 传播,但传播力较弱。
轮状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强 ,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至数
周。
03
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影响 因素分析
了解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怀柔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结果调查与分析
怀柔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结果调查与分析目的对怀柔地区第一医院儿童腹泻样本检验分析,调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
方法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抗原。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群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阳性率14.89%。
发患者群主要集中在0~2周岁之间,阳性率占88.07%。
11 ~12月为发病高发期。
男女发病比为1.29:1。
与北京地区的报道[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其引起的腹泻发病率在0~2岁中最高,提醒临床应该根据年龄段和季节性特点,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标签:轮状病毒(RV);感染性腹泻:胶体金法;A群轮状病毒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15日~2013年7月15日儿科就诊腹泻儿童,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呕吐。
大便次数比平日多2~3次以上。
1.2方法1.2.1分组:0~<1岁、1~<3岁、3~<5岁、5岁以上4组。
1.2.2 样本收集,采集腹泻新鲜粪便放于一次性塑料便盒内,1h内送检。
1.2.3检测方法首先肉眼观察外观,黄色稀便或带泡沫、稀糊状、蛋花汤样并伴有恶臭味的外观,其它都归为普通外观。
其次采用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取适量粪便样品放入容器内,加入9倍生理盐水,搅拌混均2min,静置后滴加3~4滴粪便上清液于测试卡上,平至于室温,10min内观察结果。
测试卡出现两条红线为阳性。
测试卡只出现质控线为阴性[2,3]。
测试卡不出现红线为无效。
1.3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该组资料进行男、女差别、季节差别、年龄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用卡方χ2检验。
2 结果2.1大便外观与临床症状轮状病毒阳性者其形状为黄色稀便、泡沫状、糊状、蛋花汤样共368例,大便性状改变占99.82%,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臭味。
大便次数3次/d以上,多者可达10次。
患儿多伴有呕吐、脱水、发热等现象。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调研报告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调研报告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调研报告一、引言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但是药物对小儿腹泻的疗效有限。
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调研研究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共选择了50名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名通过传统药物治疗,20名通过推拿治疗。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评估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三、调研结果1. 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推拿治疗组的患病率明显下降,治愈率达到80%以上,而传统药物治疗组的治愈率只有60%左右。
推拿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2. 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症状的改善推拿治疗后,小儿腹泻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消除积滞。
同时,推拿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功能,帮助小儿恢复健康。
3. 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的安全性推拿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相较于药物治疗,推拿治疗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在本次调研中,推拿治疗组的患者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四、讨论与分析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推拿治疗可以改善小儿腹泻的症状,增强小儿的免疫功能,对小儿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推拿治疗相对安全,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然而,本次调研的样本数较少,且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同时,推拿治疗应该由专业人士进行,在传统的推拿文化中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
五、结论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结论。
推拿治疗可以成为小儿腹泻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推拿治疗的疗效,并结合临床实践来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推拿治疗方案。
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流行病学分析
建立健全的腹泻防治体系,加强医疗资 源配置和医疗服务建设。
在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和调节室内温 度,避免腹部受凉。
推广接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减少腹 泻的发生。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不洁食 品摄入,注意饮食卫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进一步探讨学龄前儿童腹泻的 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预防 和控制腹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
通过对此类研究结果的推广和 应用,可以减少学龄前儿童腹 泻的发病率,提高儿童的生活 质量。
02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研究方法
01
02
03
描述性流行病学
通过描述病例的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原学 分布,分析腹泻的流行趋 势和传播途径。
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集病例的临床信息和流 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 队列研究,以揭示与腹泻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腹泻危险因素分析
总结词
学龄前儿童的腹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感染等。
详细描述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的腹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生活习惯不良、感染 等。其中,饮食不卫生和感染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总结词
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腹泻的措施包括加强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治疗感染等。
详细描述
为了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腹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加强饮食卫生,定期清洗儿童餐具和 玩具,避免食物污染。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等。最后,要及时治疗感 染,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04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且在年龄、性别、季节等方面 存在差异。
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流行病学分析
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流行病学分析摘要:腹泻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给儿童和家庭带来了不少困扰。
本文通过对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总结其发病趋势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腹泻是一种肠道疾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它可能来自感染、营养不良、食物不洁或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善,防御功能较差,所以他们更容易感染,并且受到腹痛和脱水等症状的困扰。
了解学龄前儿童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家庭环境和就诊时间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梳理出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关因素。
结果:1.发病季节: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患者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总患儿的60%以上。
这可能与气温升高、饮食习惯变化、食物不洁和病毒感染增多有关。
2.年龄分布:在学龄前儿童腹泻患者中,2岁以下的儿童占了绝大多数,约为70%。
这可能与2岁以下儿童的免疫力较差、饮食不正常或进食不洁的情况较多有关。
3.性别差异:男性患儿的比例略高于女性患儿,约为1.2:1、但差异并不明显,可能与性别在学龄前期对腹泻的影响较小有关。
4.家庭环境:学龄前儿童腹泻患者的家庭环境与腹泻发病有一定关系。
居住在农村地区、家庭成员多、卫生条件较差的家庭,腹泻发病率更高。
这可能与农村地区水源、饮食和卫生条件不如城市地区有关。
讨论: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可能与气温升高、食物不洁和病毒感染增多有关。
2岁以下的儿童是高发人群,可能与免疫力较差、饮食不正常有关。
男性患儿稍多于女性患儿,可能与性别在学龄前期对腹泻的影响较小有关。
家庭环境与腹泻发病有关,农村地区、家庭成员多、卫生条件较差的家庭腹泻发病率更高。
结论:综上所述,合肥市滨湖医院门诊学龄前儿童腹泻主要集中在夏秋季,2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发病率较高。
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分析
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26例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织626例腹泻患儿,其中男孩445例,占71.09%;女孩181例,占28.91%;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差异显著(p<0.05)。
12月至次年1月腹泻发生率占48.24%。
0-3岁的幼儿腹泻的发生率达89.14%,明显高于3岁-6岁和6岁以上的小儿(p<0.05)。
临床表现:腹泻626例,占100%;呕吐463例,占73.96%;发热407例,占65.02%;哭闹375例,占59.90%;腹胀372例,占59.42%;抽搐43例,占6.87%;失水症12例,占1.91%。
结论小儿腹泻病好发于幼儿中,临床表现多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腹泻患儿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儿腹泻;流行病学;分析小儿腹泻诱发因素较多,是儿科的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占儿科疾病的15%;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频繁,大便性状改变等[1]。
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而,早期对小儿腹泻的症状进行鉴别和诊断,积极治疗措施,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2]。
我院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26例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26例小儿腹泻患儿,其中男孩445例,女孩181例;年龄18-78岁,平均(44.26±3.37)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其中伴发热176例次,伴恶心、呕313例次,伴轻中度水肿354例次。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1998年中华儿科学会传染消化学组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8例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研报告
摘要:
1.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腹泻病发病状况等流行病学现状,为指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方法:主要对2015年度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238例腹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结果:小儿腹泻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2岁以内患儿占87.8%。
患儿农村多于城区,且农村该病患儿偏重较多。
4.结论:由于小儿发育不完全,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能力差,腹泻病易于发生,要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环境,防范病原入侵,提供当地预防与诊疗水平,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治。
2.关键词: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预防。
小儿腹泻病是儿童常见病,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对2015年度238例小儿腹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自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2015年度住院收治的患儿,都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比平时增多,并除霍乱、痢疾、伤寒及副伤寒以外传染病所致,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标准。
入院后给患儿完善三大常规、血生化检查、根据临床特点送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完善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抗原检测。
1.2方法
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38例腹泻病患儿进行性别、年龄、地区、喂养方式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人群分布
238例患儿中,男性138例,女性100例,男女比为1.38:1,年龄1d-9y,平均年龄1.5岁,病程(3+-0.8)d。
按病情分类,轻型161例,中型72例,重型5例。
年龄(岁)发病例数
<1 118
1- 70
2- 21
3- 7
4- 6
5- 6
>6 10
合计238
2.2腹泻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5年度腹泻病患儿总人数238例,病原学检出细菌19例(7.98%),病毒95例(39.92%),其中轮状病毒58例(24.37%)、腺病毒37例(15.55%)。
2.3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58例,混合喂养58例,人工喂养72例,小儿软食28例,普通饮食22例。
2.4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大便每天均不小于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抽搐发作。
全部病例均有腹泻,伴不同程度发热190例、呕吐142例、腹痛35例、里急后重10例,呼吸道症状62例,惊厥15例,合并不同程度脱水41例。
大便性状外观均为稀便,其中蛋花汤样便95例,粘液便22例,脓血便10例。
3.讨论
广义腹泻病(Diarrhea Disease)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严重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本研究则仅指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及副伤寒以外的腹泻病。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我国卫生部疾病防控中心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一组疾病。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小儿发育不完全,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肠功能较低,抵抗力较差。
小儿腹泻病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病原主要侵犯小肠粘膜绒毛,引起绒毛脱落,排列紊乱,导致肠上皮功能障碍,继而影响小肠刷状缘周围细胞和酶的活性,使得溶质转运困难,水分大量丢失,电解质紊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并可发展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小儿腹泻病主要有胃肠功能紊乱、细菌及病毒感染等,本组病例资料中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别为52.1%,8%,39.9%。
从时间分布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2岁以内腹泻病患儿209例,占87.8%,且该年龄段重中型病例较多,占58%,重型仅1岁以内为多。
该结果表明该年龄组小儿几天防御机能差,消化系统未能发育成熟,应加强母乳喂养,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防范病原微生物入侵。
而3岁以上小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完善,该年龄段腹泻病患儿29例,占12.2%,本组病例从患儿来源分析可知,农村患儿高于城市,究其原因与农村儿童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落后,饮食不甚合理,导致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同时,农村医疗水平相对落后,患儿未能及时正确诊断、合理治疗,易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小儿腹泻病防治必须加大有关卫生知识的宣传,改善卫生条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地政府加强农村医疗建设,提供农村医疗诊治技术水平。
由于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供,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社会预防疾病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大大减少例小儿腹泻病的发生,且重病患儿减少。
表明医院医疗水平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跟临床重视腹泻病的发生及其预防,诊疗上的重视、卫生宣传知识更新,及时掌握有关防治知识,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