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服务社会面向未来校训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服务社会面向未来校训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服务社会面向未来校训》
1、和谐发展:是指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2、服务社会:就是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3、面向未来:一是强调学校要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二是强调学校必须具有远大理想,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4、校训:即“厚德博学”,出自《易经》,原意为要求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学识渊博。

后来被引申为对他人尊敬、有礼貌,也形容做人做事尽责任,对己严格要求,对人关爱宽容,以及要求人们诚实、谦虚、勤奋好学、不骄不躁等等。

在当今时代,知识已成为生存之本,能否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志,所以学习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完善自我、报效祖国的根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些都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广西民族大学侗族教授张泽忠采访录(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 0812902 蒋源)炎炎夏日,南国绿城南宁市。

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走进了一位温文儒雅、精神矍铄的60岁长者。

他就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的张泽忠教授。

张教授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侗族教授,笔者想通过对张教授的访问,加深对我国60年来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所取得成就的了解。

民族身份的淡化,正是民族融合程度的加深笔者:当您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后,您感觉到同学们对民族身份的态度是怎样的?近年来这种态度有变化吗?张:近年来,同学们对于民族身份的区分度正在逐渐淡化。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可能是在民族地区读民族院校的缘故,少数民族的同学挺多的,刚开学的时候,同学们一见面就会问“你是那个民族的?”,介绍的时候也喜欢带上民族成分,比如“我是侗族的某某,这位是瑶族的某某”。

但是现在不同了。

就算是在民族院校,同学们也很少关注一个人的民族成分。

民族身份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其一,现在大学的生源很广,学生们多来自全国各地,再一个个的了解民族身份是很麻烦的事情;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各民族融合程度加深,民族间逐渐了解了彼此间的文化习俗,因此对少数民族不再那么陌生和好奇;第三,建国初期,民族身份是政治身份的一种,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许多政策刚刚颁布,所以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这个群体比较敏感。

如今,在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基本上不会过度关注民族身份差异的问题了。

民族高等教育要超常规发展笔者:您的家乡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里,您在童年时是如何接受教育的?张:我的家乡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山坳里,交通比较闭塞,很少和外界进行交往。

“厚德博学励志求真——校长解读校训

“厚德博学励志求真——校长解读校训

“厚德博学励志求真——校长解读校训“厚德博学,励志求真”——某某校长解读校训在“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

”的善国某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某某某某与悠悠荆水相映,在这里,古老文明与现代时尚相融;在这里,班墨智慧与某某精神相承。

在这里有我们的学习的乐园------某某中学。

走进我们的校园你会看到迎宾墙上的八个鎏金大字:“厚德博学,励志求真”这就是我们的校训。

我们知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清华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是山大的校训。

校训对学校来说是核心,是灵魂;对学生来说,它是座右铭,它是里程碑,它是指路明灯。

它,引领我们意气风发走入校园;它,鼓励我们满怀豪情走出学校;它,引导我们踌躇满志走向成功!“厚德博学”是知识、能力目标,“励志求真”是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校校训意蕴深邃、旨趣高洁、精神发奋、气派宏大。

它文字精炼、声调铿锵,既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做到了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看到我们的校训就可以感受到某某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力量。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某某,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厚德”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

就是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

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我们某某的两位先贤——墨子和鲁班就是古代厚德之人的代表。

墨子为践行“非攻”的主张,止齐伐鲁,止鲁攻郑、止楚攻宋。

墨子为止楚攻宋,一面派大弟子禽滑厘带着300精壮弟子门人助宋人守城。

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发兵。

自己日夜兼程,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克服了山高水深的路途艰难。

“行十日十夜至于郢,”以智慧和谋略说服楚王。

使千万宋人免于涂炭,使万千楚人脱于战乱。

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解说词。

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解说词。

办学理念:立足于抓好升学质量,着眼于打好人生底色。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

育德是育人之本。

德育之于智育,有着“水涨船高”的作用。

我校树立德育为先,以德育人的思想,把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经典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抓手,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道德底色。

升学质量关系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校把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升学质量的重要推手,为学生人生发展打好文化底色。

抓好升学质量、为各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生源,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人生底色是我校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校训:崇德弘毅好学创新崇德:崇尚道德,重视德育。

道德乃立人之本,践行国学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好学:热爱学习,探索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探索知识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培育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我校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德育工作创新、教学改革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风:明理求真力行高质明理:明白事理、通情达理、严明管理。

学校师生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要通情达理,对各项工作要严明管理。

求真:追求真理,真诚,“真练”。

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

师生要做到待人以诚。

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真练”:检测、训练要在当堂完成,从尝试知识开始,到尝试习题结束,要自始自终处于紧张认真的学习状态中,要做到真正的自主独立学习,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学习效果,真正地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

力行:努力践行,尽力而行;知行合一。

学校师生要做经典文化和高尚道德的践行者;要做各项制度的遵行者。

要把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用之于实践,力求知行合一。

“和合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和合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德育探索【摘要】本文论述“和合文化”的丰富理论内涵,提出四个“和合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建议通过课程化导、活动嵌入、情境点拨、环境熏陶等四种形式,开展“和合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65-04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的时代价值。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尚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始终。

“和合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对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一、“和合文化”的丰富理论内涵“和合文化”是一种自内而外、渐次扩展的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同心圆和谐文化,具体包括四个层次的内涵。

(一)最里层:调适身心关系的“发而皆中节”的“中和观”《中庸》载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当这些情感还没有被外物刺激潜伏未发时,它们在人心之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作“中”;当它们被外物刺激而表现出来时,能始终做到合乎节度的、不偏不倚的,就叫作“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达道,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才能使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生。

(二)次里层: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和同观”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君子追求的是在保持自身独立基础之上的合作与和谐,而不是盲目附和、阿党比周;小人则出于私意,丧失独立性,一味附和他人。

“和”就像五味的调和,一定要用盐、油、酱、醋等不同的调料才能炮制出美食;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等不同的声调才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学习参考(第17期)上海交通大学机关党委选编 2008年5月23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来源:2008年05月23日《光明日报》“厚德博学”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对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倡实行教化。

当代大学的德育,应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勤勉敬业、高尚行操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以德化人”的道德文化环境,真正把大学校园变成学术圣殿和道德净土。

德育途径是“养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组织的人格化“养心”,即大学要自觉担当保护、继承、传授、推进和创新、丰富知识文化的使命,把学校建设成社会公共道德的示范基地。

二是具体的“大学人”应该自觉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勇于担当,鞠躬尽瘁,品行端正。

除了“厚己德”外,大学还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大学以“厚社会之德”为己任,向社会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施加广泛的道德影响,勇敢地肩负起“种德”的崇高使命。

应通过向社会输送情操高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精神理念,使一所大学影响一座城市。

“博学”是对大学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许多教育名家总结大学有大师,有大爱,作者认为,还应该有大为。

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坚持“博学”,不能担当起继承和丰富知识与文化的使命,没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抱负和决心,那么这所大学实际上就推卸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做为构成大学基本要素的教师与学生而言,博己之学就是要恒久地坚持学习,学习是其天赋之责,是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也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校风校训办园宗旨

校风校训办园宗旨

校风校训办园宗旨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舒展,君子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成就事业)。

“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

与此相对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对于我校学生,“厚德”就是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础上,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贤们在《中庸》中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实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从“博学”到“笃行”,主要是用来勉励莘莘学子的。

学子们要在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表现出广博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

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和而不同”之意首先是讲和谐,讲团结,讲大局;其次,在“和”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可以有独立的思考和思想,不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创造,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大师。

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地从我校发展历史实际出发,综合了学校各校区的办学传统、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立足了学校的新任务、新目标、新形象,能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我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较好的概括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我的学校校训

我的学校校训

我的学校校训学校校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有着一句简洁而深远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

一、厚德“厚德”是我们学校校训的首要精神。

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价值观,我们被鼓励要守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直守法。

培养厚德的过程并不简单,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机会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也期望我们能够在行为上践行正直和守法。

二、博学“博学”是我们学校校训的第二要素。

它强调的是广泛的学习和知识的追求。

学校鼓励我们追求学术成就,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有丰富的课程选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同时鼓励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

博学的精神使我们更加乐于探索和学习,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三、笃行“笃行”是我们学校校训的最后要素。

它强调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和品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笃行要求我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学校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我们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实际能力。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我们关心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总之,我的学校校训:“厚德、博学、笃行”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我们学校鼓励我们始终坚守这一校训,在日常行为中牢记它的内涵和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校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也将伴随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将永远怀着感恩和自豪的心情,将学校校训铭记于心,终身怀抱着厚德、博学、笃行的品质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广西民族大学:静以见意,和而不同

广西民族大学:静以见意,和而不同

广西民族大学:静以见意,和而不同作者:南言来源:《求学·文科版》2012年第05期宛如青山绿水中那灵秀的女子,淳朴的容颜中难掩沁人心脾的风情,又仿佛是壮乡杆栏上飘动的彩裙,虽是惊鸿一瞥却已过目难忘。

广西民族大学,这个伴我走过四年光阴的地方,就是拥有这样的一份魅力,轻而易举就能俘获我的缱绻深情。

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坐落于“绿城”南宁市,依傍着风景秀丽的相思湖,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学校创办于1952年,经过60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传统和教学氛围,正如校训所说的——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厚德博学”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承诺,“和而不同”则是民大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办学的精髓,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相融的校园里,体现了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的特色。

犹记得大一时刚踏入民大校园,便仿佛置身于一个绿的世界,“静以见意”四个字不由得浮现在我的脑海。

“沉静”向来是意境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如此静谧的校园中,究竟该有怎样一番与众不同的神秘意境呢?亚热带的林木在这里郁郁葱葱,优美秀雅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情让作为新生的我目不暇接。

树阴下三三两两的学生坐在石桌前安静地读书,学习气氛之浓厚可见一斑。

班主任跟我们说,民大的学生很多是来自广西区内外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普遍拥有勤奋、刻苦和质朴的良好品性,常常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劲头,寤寐而思,这大概也是民大学习氛围尤其浓厚的重要原因吧。

确实,在民大求学的四年中,身边同学互相影响互相带动,大家都常常流连于图书馆、自习室这两点之中,大量的阅读与积累,为我的人生积淀了极其宝贵的一笔财富。

广西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

民大作为自治区第一所民族类高等院校,老牌的资历和长期的学术专研使得其学科优势相当明显,被定位为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干部培训和其他社会服务基地。

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之滨湖南株洲 ,北临长沙古城、南连衡岳胜地 、西望湘潭名
府 。位 于 风 景 秀 丽 、 空 气清 新 的湖 南 工业 大 学 东校 区 。学 院
招生计划纳入国家任务,属国家计划 内 ( 三本 )本科层次招
生 计 划 。学 院 紧 紧 依 托 母 体 湖 南 工 业 大 学 的优 质 资源 办 学 , 充 分 利 用 母 体 学 校 的优 质 师 资 队 伍 、 图 书 资料 、仪 器设 备 等 资源 开 展 教 育教 学 工 作 。 湖南工业 大学科技学院是 2 0 0 1年经 国 家 教 育 部 和 湖 南
现有在校生 7 0 3 7人 。
课 ,建立 了一支严谨笃学 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教 师中研 招生 ,享受 国家普通高校所办独立学院降分优惠政 策。2 0 1 0 究生 以上学历和 副教授 以上 职称 的 占了 8 0 %。学 院建立 了 年 ,我 院拟计划 1 8 个本科专业招收 2 0 1 0 四年 全 日制本科
新 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 ,是 国家首批确认的独立 学院之一 。
E l e c t r o n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f t w a r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电子技 术 与软件 工程 ・1 5
湖 南 工 业 大 学 科 技 学 院 坐 落 在 南 方 工 业 重 镇 美 丽 湘 江
管 、法、艺术 、教育等 7个学科门类。面 向全 国 l 9 个省 ( 市、 学院注重 学生能力 和素质 的培养 ,特 别是 引导好学生 区)招生 , 目前有 2 2个专业招生 ,在校生 7 9 1 9人。学院秉
承“ 厚德 博 学 , 和 而 不 同 ”的校 训 , 弘扬 “ 明德 、 精 业 、求 实 、 创 新 ”的校 风 ,始 终 坚 持 “ 质 量 立 院 、人 才 强 院 、特 色 兴 院 、

国内外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精神、校训和校歌选

国内外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精神、校训和校歌选

国内外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精神、校训和校歌选一、办学理念1、南京理工大学:以人为本厚德博学2、吉利大学: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为本3、北京航空天航空大学:尚德务实求真拓新4、台湾大学:纯静自主均衡卓越5、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6、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7、耶鲁大学: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二、办学特色1、台湾东海大学:通才教育与劳作制度2、燕山大学:学研产互动,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互动,实现共赢三、学校精神1、北京大学:爱国民主科学进步2、复旦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卓越3、北京航空天航空大学:尚德务实求真拓新4、台湾大学:纯静自主均衡卓越四、校训1、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3、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4、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五、校歌1、南京大学校歌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1=G 4/4 中板(3–––) 3 – 1 –5.– 3 – 5 – 4 – 3 –– 0 大哉一诚天下动,2-2-17.1-32212-5.-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3–1–5.1 3 – 5 – 4 –3–2-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223217.133-212-1-5555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6-5-5-5-555-6-2-#4-5-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3-1-5.1 3–5-4-3-2-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2-2-17.1-3-2-2-1-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2、中山大学3、清华大学校歌(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校训砥砺人格品质追寻远大理想

校训砥砺人格品质追寻远大理想

校训:砥砺人格品质,追寻远大理想目前我国所拥有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校训。

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这些校训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从不同侧面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在不同层面体现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我国大学校训中,都有所表述和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构成核心价值的关键词,是我国大学校训主要内容的基本构成元素。

为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地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的人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大学大都把爱国主义作为校训的中心内容,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西藏民族学院的“爱国、兴藏、笃学、敬业”,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西安邮电大学的“爱国、求是、奋进”,西安理工大学的“祖国、荣誉、责任”,都是典型例证。

几乎所有的大学校训,都具有对善良、敬业、诚信等优秀品格的熏陶和培育方面的涵义。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重庆大学),“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台湾大学),“爱国、敬业、求实、创新”(长春工业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北京邮电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聊城大学),“立德、敬业、博学、竞先”(中国传媒大学),这些校训,充分表明,我国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人品的砥砺和培养。

在社会层面,大学校训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和法治理念,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云南大学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西北政法大学的“严谨、求实、文明、公正”,江西师范大学的“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刻苦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慧,同样构成我国大学校训的重要方面。

十所名校的核心价值观

十所名校的核心价值观

十所名校的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十所名校的核心价值观:
1.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4.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5. 国防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6.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7.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8. 中央音乐学院:勤奋、求实、团结、进取
9. 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10.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些名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各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广西民族大学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广西民族大学

042华南地区艺术学校简览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校园环境幽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深厚浓郁,具有鲜明的壮乡民族特色和东南亚异域风情,学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现任校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校长谢尚果教授。

校园风光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广西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学校视察时,称赞说:“这里的环境很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2006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学校考察工作,勉励师生要倍加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学校视察调研。

朱德、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帕巴拉·格烈郎杰、陈毅、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司马义·艾买提、尉健行、周铁农、李铁映、李兆焯、陈至立、罗豪才、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学校视察。

学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500亩,校园建筑面积6852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908.06万元,图书馆藏书170.25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60352种,中文、外文现刊821种,电子图书584.29万册。

践行母校校训演讲稿范文

践行母校校训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践行母校校训的重要性。

母校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笃行”,这是我们学校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每一位学子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践行母校校训。

一、厚德“厚德”即要有高尚的品德。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关爱同学。

具体来说,我们要:1. 诚实守信: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2. 尊重师长: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虚心向老师请教,认真听取教诲,不顶撞老师。

3. 关爱同学: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予关心和鼓励。

二、博学“博学”即要广泛涉猎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勤奋学习:珍惜在校时光,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拓宽视野:关注国内外时事,了解社会热点,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3. 多元发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笃行“笃行”即要脚踏实地,付诸实践。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要:1. 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实验、实习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 勇于创新:面对挑战,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母校争光。

3. 服务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母校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是我们成长的指南针,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母校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祝愿母校繁荣昌盛,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厚德博学研瑶学,和而不同是民风

厚德博学研瑶学,和而不同是民风

厚德博学研瑶学,和而不同是民风作者:龙晓玲来源:《求学·文科版》2019年第04期我在广西学瑶语我大学学的专业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方向)(另有壮语方向)。

该专业为双学位专业,毕业时我们将同时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方向)和汉语言文学毕业证书,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你肯定想问我:“你是瑶族人吗?”我不是瑶族人——我母亲是壮族人,父亲是汉族人。

这门专业“冷”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跟别人介绍我的专业,总是这样的——“我是学瑶语的。

”“什么?”“瑶——语——”“哦。

嗯?还有这个专业?我怎么没见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专业有一定的历史了,但瑶语方向是广西民族大学最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方向,而我是瑶语方向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

我们不仅要学瑶语,还要学习汉语言文学。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当然也能充分享受各种好处,比如双学位、四年免学费、有补贴以及很多实践机会。

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羡慕嫉妒恨”,哈哈哈。

我的大学生活不只有瑶语大学四年,我一边学瑶语,一边学汉语言文学,四年要学好60多门课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得来的。

总的来说,这个专业有五类课程——写作类、文化文学类、语言类、文化社科理论类、办公自动化技术类。

从瑶语、英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到瑶族古籍与文字、美学、人类学,再到教育学、辦公软件操作等五花八门的课程,我们都要学!在大学,我们更需要有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会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在开学前的一个星期,都会把本学期的课程预习一遍。

如遇到不懂的地方,则标注出来,在上课时提问,做好笔记。

课后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值得研究的一个点深究,写成论文。

大二时,我得到了奖学金,去买了一台单反相机,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圆了第一个人生小梦想。

学习对我而言,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它能让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了这个专业,我去了很多瑶寨,如百色、贺州、防城港和金秀等地的瑶寨;看到了很多瑶族同胞,他们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并且有一种民族自信洋溢在脸上;欣赏了很多瑶族绣品,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就把文化符号绣在衣服上,记录一个个瑶族动人的传说和故事……瑶语给我带来了什么?要想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调研是少不了的。

审视大学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办学理念探析

审视大学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厚德博学”办学理念探析

On the Ideas of University Running --A Probe into the Running Ideas of "People-centred, Good
Morals and Be Erudite"
作者: 陈泳华
作者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94
出版物刊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3页
主题词: 大学 办学理念 实践
摘要: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指针。

南京理工大学历经五十五年发展凝炼而成的“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价值论理念与认识论理念的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共性理念与大学个性的协调等特点。

这一理念的实践需要协调好四大关系,从构建人才培养、科研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氛围等五大方面的大学新体系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参考
(第17期)
上海交通大学机关党委选编 2008年5月2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来源:2008年05月23日《光明日报》
“厚德博学”是大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倡实行教化。

当代大学的德育,应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勤勉敬业、高尚行操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以德化人”的道德文化环境,真正把大学校园变成学术圣殿和道德净土。

德育途径是“养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组织的人格化“养心”,即大学要自觉担当保护、继承、传授、推进和创新、丰富知识文化的使命,把学校建设成社会公共道德的示范基地。

二是具体的“大学人”应该自觉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勇于担当,鞠躬尽瘁,品行端正。

除了“厚己德”外,大学还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大学以“厚社会之德”为己任,向社会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施加广泛的道德影响,勇敢地肩负起“种德”的崇高使命。

应通过向社会输送情操高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精神理念,使一所大学影响一座城市。

“博学”是对大学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许多教育名家总结大学有大师,有大爱,作者认为,还应该有大为。

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坚持“博学”,不能担当起继承和丰富知识与文化的使命,没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抱负和决心,那么这所大学实际上就推卸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做为构成大学基本要素的教师与学生而言,博己之学就是要恒久地坚持学习,学习是其天赋之责,是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也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学到自觉主动地学,从寡学到博学,确实是当代大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教师严谨治教治学,遵循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通过
学术与科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加深学养,站在学术知识的前沿,坚持改革,把学生引上“乐学、好问、勤思、明辨”的博学正途。

“厚德”与“博学”虽然出自不同的中国元典,但属于一个完整的哲学范畴。

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他们都把“修为”和“学习”做为自己一生不息的追求,从而成为厚德博学的典范。

“厚德博学”必须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能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正是当代大学教师与学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和而不同”思想是大学建设发展的活力所在
选择“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就是因为它的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所追求的精神取向、价值诉求、文化选择和办学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能引导大学走求真、宽容、自由、开放的办学之路,形成大师云集、成果丰硕、和衷共济、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始终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当代大学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取向,必须建立起和谐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学术体系,增强凝聚,激发活力,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保障人才与成果的不断脱颖而出。

以“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准确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使命,代表了当代大学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也是当代大学从浮躁走向冷静、从功利化走向本性化的理性回归。

其具体有四:
一是“和而不同”的形象文化。

大学形象文化的共性是:大学要有大学气象,配得上“育人摇篮,学术圣殿”的称号,有宽容、自由、利于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有求真务实、团结和谐、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有热情奔放、活力勃发的氛围。

大学要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场所和设施条件,要有大师风范,拥有一个学渊识广、德高望重的学术人才群体。

大学要有大爱情怀,教师向学生负责,学校向教师负责。

大学要有大为精神,为国家培育拔尖人才,提供创新成果。

大学要不断更新知识,站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前沿。

与此同时,大学要在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质。

二是“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当代大学必须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加强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大对学科边缘研究,争取边缘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突破,并根据各自培育人才的侧重点,体现出大学的个性特征。

知识、文化创新方面,大学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创造学术研究创新条件,鼓励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努力构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培养出追求真实、卓越的大师级学术人才,生产出丰富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学术成果。

三是“和而不同”的组织文化。

大学组织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即以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为纽带,以学术人才为基本单元的组织形式。

正因为如此,世界大学形成了三个基本传统。

第一,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第二,自由,鼓励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辩论,发表学术思想。

第三,人文关怀,主要
体现为公正、尊重与包容,在大学组织中人人具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做人做事权利,可以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批评意见,能包容人的个性发挥。

四是“和而不同”的执行文化。

大学执行文化与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和治校能力紧密联系,文化影响的强弱,客观反映了大学校长的治校能力和主导作用。

大学执行文化的关键是创新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执行力。

制度文化必须全面、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人文关怀,既注重程序性制度建设,更强化保障性制度建设,牢固树立按章办事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坚持“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追求,今天符合大学的使命特征和文化特征,是大学应当坚持的精神取向、文化取向和价值取向。

大学是一个厚德博学的特定场所,厚己之德,博己之学,厚社会之德,博社会之学,是大学特定的使命。

而要完成这个使命,大学就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协调和理顺大学内外各种复杂关系,营造欣欣向荣的厚德博学环境。

深刻地分析“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不难发现其本身所包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厚”或“博”的方式和内容,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间的推进,不断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不和”成分,加入新的“和”的要素,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养体系、知识体系才会不断地推陈出新。

事实表明,任何新知识的诞生都是以对旧知识广泛而深透理解和吸收为前提;同时,创造新知识、开拓新知识领域的人必定兼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理念的具体化身。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当代大学的立校之本。

大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理、公正、自由、卓越。

大学应该是真理的探索者、奉行者、维护者和传播者;大学要坚守公正、公平,坚持自由开放,包容各种学术思想的探讨与论争,解放思想,繁荣学术,创新知识,造就人才;大学要追求卓越,崇尚至善,争当一流,争创一流,以卓越的事业目标激励人们创造卓越的知识成果,以卓越的办学方式培育卓越的人才群体,以卓越的组织制度保障卓越的办学环境。

大学追求真理、公正、自由、卓越的品性,决定了其必然以“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理念统领和治理学校,建立厚德博学的坚实根基,具有包容万物的广阔胸襟,顾国家、民族之大义,成至真至善之卓越事业。

把“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到学校的组织、制度、治学、育人等各个环节,是创办一流大学坚强而具有活力的保障。

(作者:王汉青,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