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及应对策略_杨竹

合集下载

亚洲国家在冷战格局下的发展与变革

亚洲国家在冷战格局下的发展与变革

亚洲国家在冷战格局下的发展与变革冷战时期,世界局势紧张,全球分为西方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

这种对立状态也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本文将探讨亚洲国家在冷战格局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

1. 挑战:冷战阵营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在冷战时期,亚洲国家承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影响。

东西方的竞争和矛盾导致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政治紧张态势。

冷战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对立使得亚洲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对立。

2. 变革:经济发展成为亚洲国家的重要课题冷战期间,由于军事对立的阴影,亚洲国家无法获得充分的外国援助,因此开始着重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许多亚洲国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经济改革,积极吸引外资,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3. 发展:亚洲兴起新兴经济体在冷战影响下,亚洲国家积极发展经济。

日本的经济“奇迹”使其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

随着冷战的持续,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中国、印度等,也纷纷加入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这些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整个亚洲地区带来了繁荣。

4. 机遇:地区合作促进亚洲整体发展亚洲地区因为急需解决战争与冲突问题,逐渐开始进行地区合作。

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成立,以及上合组织的建立等,为亚洲国家提供了相互合作与发展的机会。

5. 挑战:冲突与不稳定的因素冷战时期,亚洲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冲突和不稳定的因素。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领土争端、韩国与朝鲜之间的对立和中东地区的冲突等都给亚洲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6. 变革:亚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冷战格局的变化也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政治体制变革的机遇。

一些亚洲国家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向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

例如,韩国、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在冷战后相继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民主政治的转型。

7. 发展:亚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崛起随着冷战结束,亚洲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崛起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点

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点

政治学研究Ξ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栺局的变化与特点[ 韩] 李 炳 镇一、广义国际格局的涵义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 制约各种力量的对比, 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 两者密切 联系和重叠, 都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

”栺局或星座是客观形势収展演化的产 物, 体制是人的主观创造物。

但事者又相互 联系, 相互重合, 密不可分, 形成统一物。

这 也许就是人们将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等 相互混用而不加区分的原因所在。

栺局论, 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具体的国际政治栺局, 则是世界形势的 基本内容。

把栺局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领 域, 在中国只是 80 年代的亊。

中国过去观察 世界形势和研究国际政治, 一般使用“力量 对比”、“力量配备”和“力量组合”等词汇, 强 调的是阶级关系, 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以革命和反动划线。

② 如果说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有宏观 ( 世界体系) 和微观 ( 行为体) 两种基本方法, 那 么从国际政治栺局入手, 则是把上述两种基 本方法统一起来, 吸取双方的长处, 避免局 限性。

国际政治栺局, 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 的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国际栺局或世界栺局,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而且我们习惯上常常把栺局与体制、 体系相混用。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经常谈论国 际栺局的缘敀, 在论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概念时有所见。

① 《世界历史》杂志 1989 年第 1 期刊载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栺局和人》一文中有 一段论述:“人们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 栺局和国际体制乊中。

⋯⋯所谓世界栺局, 主要是客观性的。

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 战略性态势, 西方有人称乊为‘星座’——Co h s te l la t i o n 。

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甚至思 维方式, 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国际体制 ( In te r n a t i o n a l Sy s tem : 国际 体系) , 主要是主观性的, 它是由人们尤其是 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 根据 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 通过一系列重大 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东亚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

东亚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

东亚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东亚地区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冷战格局。

这个格局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冷战中其他地区的影响,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东亚冷战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地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的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东亚地区显现。

随着二战结束,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日本在战后被占领并重新塑造,成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盟友和军事基地。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改革,推动了其现代化进程,并在日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气氛。

这场战争使中国和苏联站在了对立的一边,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成南北两部分,南方成为了美国的盟友,而北方成为了中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

然而,到了1960年代,冷战格局的动荡性开始显现,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演变。

一方面,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和中苏分裂。

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与东亚其他地方的国家重新建立了联系。

另一方面,日本在经历了高度经济增长后,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

这使得日本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并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日本通过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为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此外,台湾问题也成为了东亚冷战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冷战中,美国一直支持台湾,使得这个岛屿国家成为了中国大陆与美国之间的一块敏感点。

台湾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与其他东亚地区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这一问题成为了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

到了1990年代,东亚冷战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迅速崛起为一个新的大国。

这一事件使得俄罗斯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角色,并与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建立了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也改变了地区的力量平衡。

中国开始通过其庞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的事务。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摘要: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利益交汇、角力之地,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渐有崛起之势,尝试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秩序;“世界警察”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一直将此作为战略前沿;二战战败国日本,仍保留强大的国家实力,并向往走向“正常国家”;朝鲜半岛,两国历史上的纠葛,现实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除此之外,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虽然此时的他们无力顾及此地,但是也对该地利益的重要一环。

由此可见,这里聚集着众多的国家的地缘利益,大国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博弈,国家战略关系非常复杂,难以把握。

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朝鲜开启核试验之后,这里成为了世界安全格局中极为脆弱一点。

所以当今东北亚局势的势变,都可能导致亚洲甚至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东北亚中国周边环境国家博弈东北亚作为亚洲与太平洋相连的咽喉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极力争夺的战略高点。

目前东北亚的地缘争端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

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都无一幸免的卷入了这场地缘争端。

(2)长期性,历史性。

历史问题是国家间正常交往的沉重包袱,国民情绪对立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各国发展军备的借口。

如今的东北亚问题还是历史问题的长期堆积,其中包括:中朝韩与日本间的侵略关系,朝韩之间的国家分裂问题,朝鲜战争问题等,这些都导致该地区安全形势堪忧。

(3)利益纠葛复杂。

各个国家在此地区的博弈的目的、期待结果基本都不相同,并且因为利益纠纷,国家间存在的政治互信有限,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达到共识。

本文便首先从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说起,由此再谈谈如今的东北亚安全态势的种种表象和根源及其未来可能态势。

一各个国家在此的战略部署在此部分主要就东北亚利益相关国家:朝鲜、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战略利益说起。

1.朝鲜朝鲜,是东北亚局势的最大一个变量。

朝鲜自2006年开启核试验以来,一直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坚决态度研制核武器,这都是挑起目前东北亚局势的关键诱因,这也是首先谈朝鲜的原因。

亚洲的冷战与地缘政治格局

亚洲的冷战与地缘政治格局

亚洲的冷战与地缘政治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政治格局得以发展和演变,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亚洲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一直是国际政治角力的焦点。

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在东西方力量对峙的背景下,亚洲地区的冷战局势愈发复杂。

本文将聚焦于亚洲的冷战与地缘政治格局,并尝试探讨其中的一些核心因素和影响。

第一,冷战的亚洲分歧。

冷战是指苏联和美国在二战后形成的对抗态势,但是它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欧洲和美洲,而是扩展到了亚洲。

亚洲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在冷战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亚洲战场上,冷战局势表现为两个超级大国和他们的盟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如美国与韩国、日本的盟约关系以及苏联与越南、北朝鲜的支持关系。

这些角力和分歧使得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与欧洲和美洲地区有所不同。

第二,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因素。

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涉及诸多因素。

其中之一是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亚洲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海峡和航道,例如马六甲海峡和琉球群岛,这些地理要点的控制对于掌握全球贸易和军事影响力至关重要。

此外,亚洲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稀有金属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亚洲地缘政治格局。

第三,冷战对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受到了冷战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

苏联在亚洲寻求地缘政治利益,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和越南,以对抗美国的势力。

美国则与亚洲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盟约关系,旨在遏制苏联对亚洲的影响力。

这些冷战的影响使得亚洲地区成为了超级大国角力和竞争的战场。

第四,亚洲冷战的结束与新冷战威胁。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下,亚洲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新的地缘政治局势也给亚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

亚洲地区出现了新的冷战威胁,如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和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朝鲜核问题等。

这些问题使得亚洲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复杂化,地缘政治的影响也趋于多极化。

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安全环境现状

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安全环境现状

热点 , 传统和 非传 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 。而 且东 北亚各国战略 互信程 度极低 , 少有效 的安全制度约束 , 在 无政府状 态下 的国际关 系中 , 缺 “ 安 全是所有 国家追 求的 目标 , 安全 因 素作为 一种 国际 资源并 非是 无限 但 的 , 以满足所有 国家的全部要求” 难 。因此 , 国在追求安全 的过程 中就 各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 、 突乃至战 争 , 已为 国际 关 系中无数实践 所 冲 这 证明 . 可以说这是安全 困境产 生的大背景。 究其 东北 亚安全困境的根源 , 从建 构主义 的角度看 , 安全困境 ” “ 是 种“ 主体 间的社会规则 的建构 ” 当相互之 间把 对方 的角色视为敌 人 。 , 安全 困境 也就 自然而然的出现 了。它 的出现就 在于行 为体之 间存在高 度 的猜忌 , 他们 总是对对方 的行 为的动机 和意 图做 出最 坏 的估 计, 对方 的一些正常 的动 作都 有可能被理解为威胁 , 因为相互之 间已经 视对方为 敌人了 。可见 , 安全困境并不仅仅 是一 种客观情况 。 安全 困境 的形 成涉 及相关 国家民众 的心 态 , 安全困境的形成及其特质与 国家行 为主体 在国 际社会中的角色 、 身份 、 利益的社会建 构和 文化认 同有着不 可分割 的关 系。“ 一个国家将其他 国家界定 为朋友还是 潜在对 手或敌 人 。 反之该 国

Hale Waihona Puke 用。 在新 的安全 威胁不断出现 、 ” 安全 问题 目渐全 球化 的今天 , 安全合 作 在地 区层次 上取得 的这些进展表明 , 冷战后 国际社会在安全 问题上正 由 依附超级大 国转 向国际合 作 , 由信赖世界范 围内 的联合力量变 为倚重小 范 围 的 有效 管 理 , 以 说 这 是 一 次 从 理 想 到 现 实 的 回归 。 可 受 地 缘 政 治 的 影 响 , 北 亚 一 直 以来 都 是 亚洲 乃 至 世 界 的政 治 热 点 东 地区 , 东北亚地区 的多种战略 力量相互 制衡和 相互竞争 , 以及 牵动大 国 利益的台海两岸对抗 , 使东北亚地区成 为亚太安全的重要环节和 举世瞩 目的战略要地。这样的情势决定了东北亚相关 各国以安全诉求为核 心 , 其安全压力远远大于世界其他 地区。东 北亚 多边安全机 制 的形成也 困 难重重 , 日益走向缓和的国际大环境相比 , 北亚安全情势尤其复 杂 , 与 东 这不仅仅是 因为东北 亚地 区聚集 了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工业 国与核心 国, 还 因为东北亚 日 益在形成 一个权 力、 知识 、 财富 和文化轴 心 。随 着东北 亚整体实力 的增强 和在 国际事 务 中地位 的升 高, 它对 地 区内 的 国家来 说, 地缘战略价值 也不断提升 。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与中国的战略政策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与中国的战略政策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与中国的战略政策作者:高丰艳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摘要:东北亚地区异质政治文明与非兼容战略目标的并存,使东北亚地区在政治上表现出鲜明的非整合性特征;遗留的冷战遗产和因热点问题引发的国家间对抗,使该地区安全形势处于"两难"与"困境"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愈来愈突出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东南亚;安全形势;战略政策一、东北亚地缘政治特征1. 东北亚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国:美、中、日、俄。

目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中,除欧盟、印度、巴西外的四大力量中心都在此。

上世纪 70 代以来,国际公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美、苏、中、日、欧盟,东北亚地区是其中四大力量间的相互影响地区。

该地区浓缩了世界基本矛盾,大国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一地区安全的基本态势。

2. 东北亚地区的小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大国间存在着相对小一些的国家:如韩国、朝鲜、蒙古。

它们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是大国关系的战略缓冲地带,也是大国间的利益边界、利益交汇处,是国际政治力量。

3. 东北亚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战略目标等差异巨大。

这种差异既有非同寻常的经济活力,又有越来越大的政治不确定性,这种多元性既是产生国家间利益冲突的诱因,但同时也是吸引各国谋求合作互补共赢的动因。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合作常常被冲突所干扰,安全机制迟迟难以建立。

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目前,东北亚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行为主体难以摆脱“安全两难”困境的束缚。

根据“安全两难”(security delimma)概念提出者约翰·赫兹的界定,凡在国家间“共处但未结成较高的统一”的场合,或者说缺乏“可以对它们施加行为标准、并且由此保护它们彼此免遭对方攻击的较高权威”的场合,总是存在着“安全两难”问题。

它表现在:在该地区内,每个国家都感觉自身处于不安全状态,始终担心被他国侵害,因而为求得安全倾全力去追求实力和权势。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作者:丁菱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政治实力的增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东北亚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涉地区和平和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东北亚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干扰;二是中日韩面临历史问题的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中的“去中国化”态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东北亚安全治理的出路在构建新的安全格局、完善现有安全机制、关注非传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治理困境出路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东北亚安全治理问题之所以成为牵动各方、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其原因之一在于东北亚安全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东北亚安全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东北亚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一)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干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脚步迈入21世纪,东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一极,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重新将注意力和焦点放到了亚洲,并提出“重返亚洲”的口号,这对东北亚的安全治理造成了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美国启动了“美国-东盟首脑峰会”机制,旨在全面提升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并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和伙伴关系。

第二,在朝鲜半岛事务和朝核问题上加强美国影响,以重新夺回美国的主导权。

第三,利用2010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突显美国的军事盟友义务,以应对诸多地区安全问题。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奥巴马政府的“重回东亚战略”竭力宣扬美国将会坚定地帮助东亚国家应对和防范所谓的“中国威胁”,强调美国在地区层次上所担负的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义务。

(二)中日韩面临历史问题的困境中日面临的历史问题困境主要在于以钓鱼岛问题、东海区域边界划分为代表的领土争端问题,以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认知态度,这些导致中日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对敏感。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作者:丁菱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01期[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政治实力的增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东北亚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地区和平与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分析东北亚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干扰;中日韩面临历史问题的困境;朝鲜核问题扰乱东北亚局势;区域安全机制中的“去中国化”态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亚安全治理的出路在于:第一,要构建新的安全格局;第二,要完善现有安全机制;第三,要关注非传统安全。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治理;困境;出路东北亚地区,是指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共六个国家在内的区域。

在东北亚涵盖的六国中,中日经济总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三位;中俄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此外,中俄还是世界拥有核武器的两个大国。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东北亚地区的人口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还多,已经超过17亿人。

此外,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也呈现出较强的活力态势,地区GDP总量也不容小视,约占整个世界的四分之一,达到16.75万亿美元,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屡屡成为区域安全的热点问题,牵涉地区与世界的稳定与安全。

东北亚问题绝非一个新问题,从历史上看,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古已有之。

但是,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东北亚安全治理问题之所以成为牵动各方、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其原因就在于东北亚安全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东北亚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一)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干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脚步迈入21世纪,东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一极,随之而来的,是其战略地位在世界格局中的显著上升态势,这也催生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威胁与挑战。

2009年,美国重新将注意力和关注焦点放到亚洲身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借助同年7月在泰国参加东盟区域论坛之际,发出了“美国回来了”的政治信号,奥巴马更是凭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一跳板,实现了重返亚洲的战略,旨在以“重返亚洲”为口号,不断调整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亚太战略布局,整合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东北亚的安全治理构成了严峻挑战。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问题三种现实主义解读及批判的开题报告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问题三种现实主义解读及批判的开题报告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问题三种现实主义解读及批判的开题报告一、研究意义自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崛起,国际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北亚地区也受到了影响。

作为一个地缘政治要地,东亚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冷战后的时期,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涉及到地区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通过解释现实主义理论的三种分支,来分析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些分支的论点,本研究将对这些分支进行批判,期望能够促进对东北亚安全事务的理解。

二、研究背景在20世纪初,政治现实主义出现了,奠定了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的基础。

现实主义通过权力和安全为基础,解释国家行为。

现实主义理论基于建立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其原则是基于利益、权力和权力平衡。

现实主义是解释和预测世界上各国之间的行为的一种方法,也是分析东北亚国家相互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模型。

三、研究内容1.现实主义基本概念本部分将简单介绍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例如国家、国际体系、战争、利益等,展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使用的词汇,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概念。

2.现实主义的三种分支在本部分,将阐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种分支:均势现实主义、国内政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

此外,本部分将简要概括各种分支下的实证证据。

3.冷战后东北亚安全问题本部分将讨论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包括中日关系、东北亚地区武装冲突、半岛核问题等等,展示现实主义如何解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

4.现实主义的批判在本部分,将对现实主义的三种分支进行批判。

本研究将介绍现实主义在解释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处理武装冲突和核武器问题的方面。

此外,还将提出一些对现实主义的批判,重点关注对现实主义对权力、安全、国际关系结构的解释和预测能力的质疑。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文献进行分析,了解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分支。

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论文

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论文

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论文首先,冷战后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逐渐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

受盟国关系的影响,美国一直在东北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存在和安全承诺。

同时,中国在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也使得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势力不断增强。

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既存在竞争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

两国在地区冲突防控、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同时也存在在朝鲜半岛、台湾等问题上的分歧和竞争。

其次,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朝鲜半岛、台湾等问题上。

朝鲜半岛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美两国在处理朝鲜核问题、半岛安全和稳定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

同时,台湾问题也是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的一大焦点。

对于台湾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最后,冷战后中美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与地区的安全格局密切相关,需要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安全。

中美两国应加强战略沟通,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协调与合作。

同时,应就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等重大地区安全问题加强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总之,冷战后中美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与地区的安全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美两国应加强战略互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在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双边关系,而是直接涉及整个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

冷战后,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地区影响力一直是东北亚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因素。

双方的安全政策对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首先,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政策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朝鲜政权的不稳定和核武器威胁一直是整个地区安全的核心问题。

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今天,气质出众的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李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战后以来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的基本结构、中国崛起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以及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安全环境与挑战。

东北亚在地理范围上包括中国的东北部、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同时由于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渗透和美国与该地区安全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也应该被包括在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范畴之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东北亚地区带来冷战以及使得美国力量介入。

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规定了美苏之间的势力范围,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归属尚未确定。

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完全改变战后东亚国际政治关系格局。

使得日本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中心与主要支柱。

而朝鲜半岛成为大国间的缓冲地带,形成冷战对抗局面下的安全秩序。

在全球、地区、次区域出现三重结构:美苏对立,中美对立和中苏对立,朝鲜半岛与台湾问题。

战后以来,东北亚政治安全结构的基本态势为:“轮辐结构”以及有限霸权下的势力均衡与相互牵制。

其特点是:1)地区一体化难有大进展,2)地区内各国难以建立战略互信3)始终是热点地区。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制度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安全的地区化。

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地区安全环境对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

安全的的地区化的特点在于,1)其威胁的主要根源源自地区内;2)地区安全互动的后果更多的局限在地区范畴之内,而不是直接扩散到全球层面;3)管理地区安全的战略和制度方向主要有地区内国家或通过力量的相互牵制或凭借集体协调与合作来处理所面临的地区安全挑战;4)地区内国家有队地区安全的认同,各国意识到与邻国之间结成命运共同体。

但是安全的地区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1)该地区大国汇聚、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冲突,战略利益的和谐关系无法构建,表现出非兼容性的特征;2)国家类型、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异,处于巨大的权利转型过程中,上升中的国家和衰落的国家,挑战体系现状的国家和维护体系现状的国家,从平衡的多极向不平衡的多极过渡等特点,即表现出非整合型特征;3)历史问题和冷战遗产未得到清理,各国间政治互信度低下,战略安全利益无共识,甚至敌对,冷战思维强烈。

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及冲突

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及冲突

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及冲突
徐萍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1
【总页数】6页(P67-72)
【作者】徐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冷战后东北亚地区霸权与均势战略的制衡 [J], 于宁宁;于耀洲;
2.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 [J], 张千慧
3.冷战后东亚的两种战略态势及冲突 [J], 高薇
4.东北亚地缘战略态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张克成
5.冲突与共容——论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 [J], 徐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_张晶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_张晶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6-04-28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张 晶(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的产生源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问题较为突出,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形成既有新现实主义视角的物质性原因,也有建构主义视角的社会性的原因。

东北亚国家可以采取加强相互间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安全机制以及积极寻求多边主义等途径来解决安全困境问题。

关键词:安全困境;东北亚;成因;途径中图分类号:D81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6)04-0153-03作者简介:张晶(1973-),男,湖北襄樊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安全、大国关系。

安全困境 (secur ity dile mm a)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概念。

它首先由美国学者约翰 赫兹(J ohn H H erz)提出,指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为获取安全而不断扩充军备寻求权力,从而使其他国家面临威胁而采取同样办法来获取安全,这样产生了安全与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构成了 安全困境 。

约瑟夫 奈认为, 安全困境和国际政治的实质特点与无政府状态密切相关,即缺乏一个高级的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为增强安全所采取的独立行动会造成其它国家更加不安全。

其它国家发现这个国家正在变得强大,就会扩充自己的实力以保卫自己。

其结果是,每个国家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安全的努力会造成所有国家更加不安全。

[1](P16)可见安全困境产生根源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安全困境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不仅有政治现实主义中的物质性的因素(即国际社会中权力的分配),还存在社会性的因素。

其产生还和相关国家领导层和民众的某种特殊的心态有密切联系,它表现为国家的领导层和民众普遍认为本国缺乏安全感。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形势探析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形势探析
20 0 9年 8月
延边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Ya b a i e st ( o ilS in e o r a o n in Un v r i y S c ce c ) a
Au 2 9 g. 00
第4卷 第4 2 期
Vo . No. 1 42 4
作 者 简 介 : 庆 忠 (9 2 )男 , 王 1 8~ , 山东 郯 城 人 , 京 大 学 国 际关 系学 院 , 北 在读 博 士 。
在冷 战时期美 苏 争夺 的地 区 当 中, 东北 亚 地 区 无 疑具有重 要的 战略 地位 , 因为 在这 一 地 区 当 中既 有社 会主义 阵营 的国家 , 有资本 主义集 团的 国家 , 又 而且 双方相互对 立 。由于 当时两大阵 营的势 力在东 北亚地 区大致形 成 了均 势 , 因此在 整个 冷 战 时期 东 北 亚处于 “ 均势稳 定 ” 的状 态之 中。冷 战结 束 后 , 苏 联 在该地 区的影 响消 失 , 但是 美 国仍 不 时 插手 该 地 区的 内部事 务 , 且积 极 扶持 自己的盟 友 以扩 大其 并 影 响力 , 这就 使冷 战后 东北 亚 地 区 的安全 形 势 变得 更加 复杂 , 原来 由两极 格局 掩盖着 的矛盾分 散化 了 , 由此 凸显 了国际关 系理 论界所 谓的 “ 全 困境 ” 安 。我 们 正确认 识东北 亚地 区的安 全 困境 现 状 , 我 国的 对 国家安全 意义 重大 。 只有缓 解 该 地 区的 安全 困境 , 这 些 国家 才能得到 良好 的发 展环 境 , 而共 同促进 从
施 来缓 解 或 消 除 它 , 能促 进 东北 亚 地 区 的和 平 与 稳 定 就 关键词: 东北 亚 ; 全 困境 ; 全共 同体 ; 作 安 全 安 安 合 中 图分 类 号 : 8 5 5 D 1 .

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体系的

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体系的

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体系的“挑战者”孙逊2012-2-8 8:42:49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摘要: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对新现实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正和充实,但是其关于修正主义国家的理论对东北亚安全体系的分析偏重历史的线性发展,受到新现实主义重要学者的质疑。

东北亚安全结构在冷战后呈现不稳定状态,进攻性现实主义关于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的理论对东北亚安全竞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论分析。

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的美国在面临朝核问题时处于两难境地,“挑战者”与“离岸平衡手”的合作加深了我们对新世纪中美关系实质的理解。

关键词:进攻性现实主义/东北亚/安全体系/offensiverealism/Northeast Asia/security system作者简介:孙逊(1969-),男,安徽芜湖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史。

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在冷战结束后受到国际关系理论界各种流派的批判和质疑。

面对批判和挑战,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家们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们不断对现实主义进行修正和充实。

约翰·米尔斯海默将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斗争和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体系结合起来,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

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对欧洲和东北亚安全竞争做了全面详细的分析,根据其理论的内在逻辑,他认为这两个地区仍然存在大国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存在导致一场大国战争的可能性。

(注:2003年11月4日米尔斯海默在复旦大学做的题为“‘9·11’后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的讲座中,再次重申现实世界是现实主义的世界,同时指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政治和大国竞争主要体现在欧洲和亚洲。

)本文以对东北亚安全结构的客观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新现实主义其他主要学者的理论,围绕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几个重要理论命题展开探讨。

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新变化与中国对策

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新变化与中国对策

New Changes of Security Framework of Northeast Asia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作者: 周永生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东北亚;日美同盟;中美关系;韩美同盟;朝核问题;福岛核泄漏
摘要:2010年,东北亚安全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包括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位,"天安"号事件,延岼岛炮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韩国推迟收归军事指挥权,日本民主党政权回归现实主义的对美政策,朝鲜推进核聚变技术,中日撞船事件等。

2011年3月的日本核泄露事故又为东北亚的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美国不仅继续主导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事务,而且,仍在东北亚地区发挥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影响力。

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东北亚地区各国也都依据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变量。

面对复杂的东北亚安全格局,中国必须认识到本国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反对美国舰队演习等问题上当谨慎行事,重视政治大局,维护东北亚的稳定和现状,树立和平发展,公益、道德、正义的国际形象,重视大国关系的协调与合作。

今后能否理性对待这类问题,是对中国外交是否具有长远战略的一个重大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2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2 2017年3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Mar.2017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及应对策略杨竹[摘要]东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利益纵横交织,形势纷繁复杂,热点问题频发的一个区域。

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地区战略位置凸显,合作机制缺乏。

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局势密切相关。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战争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大国关系交织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目前,解决朝核危机是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应在东北亚区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重塑区域国际关系,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朝着更加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局势;冷战;朝核问题;大国关系;领土问题[中图分类号]D8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7)02-0115-05[收稿日期]2017-01-01[作者简介]杨竹,长春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长春130103)一、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1.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基本概况东北亚地区,地理上广义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和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地域辽阔,人口密集。

区域内的国家虽然不多,但既有军事强国俄罗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较落后国家朝鲜,蒙古作为只和中俄接壤的内陆国家,也较为落后,可以看出这一区域内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很大,加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核扩散问题,特别是半岛核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首要问题,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复杂而多变。

由于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及美国战略调整,奥巴马政府高调提出重返亚洲战略之后,俄罗斯、日本、韩国军费均有明显提升,可见东北亚区域安全局势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仍处于深刻调整中。

2.区域主导力量的转变冷战期间,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态势突出表现为以朝鲜半岛为核心,主要来自于美苏两国的主导力量,中国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美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爆发了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呈现对峙、对抗状态的地区之一。

但相对于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形势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热度并不突出。

朝鲜战争结束后半岛没有爆发新的热战,冷战初期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存在感并不强,正处于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外交活动空间较为有限。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围绕台湾问题和东南亚地区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美苏两极对抗主要围绕在欧洲部分和中东地区,相比之下,东北亚呈现出美苏力量对抗而又相对稳定的局面。

冷战结束后,本地区出现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苏联解体,原有的由对峙而维持的相对平衡彻底消失,俄罗斯出于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向西方世界靠拢的战略,但并未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接受。

二是日本在冷战结束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中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也有所提升,对东北亚区域事务关注都有所提升,原有的美苏对抗力量体系转变为美中俄日韩几国国家利益的交织,其中又以中美两国为现今东北亚局势的主导因素,这都使得这一地区的关系更为纵横交错,互相交织。

3.东北亚地区战略地位凸显东北亚区域战略地位凸显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可观,俄罗斯经济有所复苏。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利好趋势,中韩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在2015年更是相互成为继美国之后最大贸易伙伴,中日在2012年日本“购岛”事件之前,也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稳的经贸关系,即使在两国关系上出现摩擦,也基本维持政冷经热的关系。

俄罗斯与中国保持了稳定的贸易增长,2013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双方在农产品、轻工产品、能源等多方面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

由此可见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呈现利好趋向,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且平稳的增长速度。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战略重心由西方向东方转移。

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将中国视为对其守城国地位发起挑战的崛起大国,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中方的立场,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合作共赢,在外交上主张平等尊重,在文化上主张沟通交流,其建立的友好伙伴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特别是对中美关系建设性地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使中美政治互信有所提升,但是美国国内一些学者和官员对中国发展仍然疑虑重重。

朝鲜半岛和平问题直接关系中国领土安全、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和谐稳定。

美国在东北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局势,东北亚安全态势重要性不断上升。

4.由传统战争风险转向核扩散风险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核心,甲午战争就在朝鲜爆发,朝鲜战争又成为了冷战时期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

20世纪前半叶朝鲜半岛几乎都处于战火之中。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维持了一段时间的战略平衡,没有再出现大规模军事对抗。

但冷战的结束使半岛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失去前苏联的战略庇护,朝鲜直接暴露在美韩军事同盟关系之下,加之美国没有与朝鲜建交,对朝鲜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加深了朝鲜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韩国经历了“汉江奇迹”,经济上实现了腾飞和超越,朝韩经济实力反转,朝鲜面对内外压力开始寻求依靠自身力量保护国家安全的方向。

而作为一个国力贫弱的小国,依靠追求核武器的终极杀伤力来进行威慑成为了最可能的手段。

因此,朝鲜采取了先军政治,不但竭尽全力扩充军队,对美国的压力采取硬碰硬的强硬态度,而且积极寻求核武装,以这种极端手法来孤注一掷。

朝鲜核设施由建到拆,由拆到建,参加六方会谈又退出六方会谈,朝鲜在研发核武道路上越走越远。

核扩散和传统战争不同,一旦发生核战争或核泄漏,会造成传统战争数倍的打击力量,造成几何面积的环境污染,造成国际社会的严重恐慌,其风险和可能造成的伤害远超一场传统战争所带来的后果。

二、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动因1.历史问题自16世纪起,东北亚地区军事活动就比较活跃,发生了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近代以后又发生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

频繁的战争经历给东北亚地区留下了大量棘手的历史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东北亚各国缺乏互信,民族感情存在隔阂。

近代以来,日本崛起后积极奉行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对中朝等邻国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侵犯,给这些国家和民族造成非常深重的民族灾难。

而战后的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一直遮遮掩掩,甚至公然抵赖,这使得邻国民众心理上无法接受,大大损害了日本与各相关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成为了损害东北亚各国政治互信的主因[1]527-529。

除此之外,朝鲜与韩国虽同属一个民族,但是经过冷战时期各自所属东西方阵营的长期对抗,互信程度也大大降低。

朝鲜与韩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几近中断,在民间的交流上也受到很大影响,两国民众对抗情绪也一直存在。

2.战争遗留问题东北亚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而对当前区域形势影响最大的就是朝鲜战争。

冷战在德国和朝鲜都造成了国家的分裂,但德国的冷战没有转变成热战,而朝鲜分裂后不久,内战就以庞大的规模展开,战争中,不仅朝鲜南北双方军民两败俱伤,损失惨重,而且也将中美两个大国卷入了战场,使得小小的朝鲜半岛承受了自身无法承受的破坏。

这场战争最终以各自停战收场,朝鲜半岛大致以一边一半的状态维持着分裂。

看起来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但战争造成的破坏及留在朝鲜人民心中的伤痕却是难以愈合的。

对比冷战结束后,德国迅速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朝鲜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内政治的高度稳定性生存了下来,并继续与西方某些国家展开对抗,这使得朝鲜半岛成为了“冷战活化石”,在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

若究其原因,朝鲜与东德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是区位条件不同。

东德距俄罗斯本土距离遥远,东欧剧变的情况下,周边的捷克、波兰等国家已经纷纷倒向西方,东德政权必然处于西方势力的包围之中,继续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已经丧失。

而朝鲜则背靠中俄两个邻国,虽然前苏联已经解体,但美俄关系并不融洽,总体上仍然处于对抗状态,而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朝鲜仍然保持着一致。

中俄这两个不受西方控制的大国成为了朝鲜的依靠,使其可以在被西方封锁制裁的情况下维持国家运转。

二是国内政治条件不同。

东德政府完全是由前苏联直接扶持起来的,历史上完全被苏联控制,前苏联力量一旦消失,东德政府根本无法维持运转。

而朝鲜政权的建立是由朝鲜族抗日武装作为基础的,朝鲜政府的独立性很强,并不听命于其他国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其政府的正常运转可以不受影响。

且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及其家族在朝鲜民众当中威望极高,掌控国家政权的能力很强,不容易遭遇颠覆。

三是民族历史不同。

东德西德同属德意志民族,东西德的分离完全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双方民众对对方都非常认同,内心对统一的期望非常强烈,这种期望已经完全超越了对自己所在政府的依赖感。

所以,一旦冷战结束,统一就成了众望所归,东德民众及东德政府的领导人,都对统一持支持和欢迎态度,统一成了皆大欢喜的唯一选择。

反观朝鲜半岛,由于发生过惨烈的朝鲜战争,导致双方大量家庭支离破碎,在同一个民族内部积累了仇恨和不信任的种子。

朝韩两国人民都对自己的政府有很强的依赖,谁也不愿意为统一而放弃自己的政权,使得朝鲜半岛统一的条件非常不成熟。

3.领土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世界各地所产生的争议领土很多,但像东北亚地区这样普遍存在和难以解决的情况,并不多见。

尤其是日本,竟然与三个本地区邻国都有领土争议,对于区域安全与合作实在是很棘手的状况。

首先是俄日争议的北方四岛,也就是俄罗斯所称的南千岛群岛。

这片位于库页岛和北海道之间的岛屿,19世纪时俄日两国就进行过争夺,后来为日本占领。

二战末期前苏联对日宣战,又趁机占据了四岛,之后就一直由前苏联和俄罗斯控制,但日本方面仍然坚持提出领土要求,俄日两国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

同时,日本和韩国之间还存在独岛争端。

独岛是一群总面积不到0.2平方公里的小群岛,历史上是韩国领土,但曾被日本占据。

在之后的国际文件中对独岛的归属规定模糊,导致了争议。

目前独岛被韩国控制,虽然韩日两国同为美国在东亚的盟国,但韩日之间没有军事同盟,对于独岛争端,双方一直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暂时没有争议缓和的希望。

而钓鱼岛争端更是日本单方面引起的,日本利用甲午战争的机会侵占钓鱼岛,战后,美国利用中国无暇顾及领土争端问题之机,向日本移交冲绳主权,直接导致日本侵占了钓鱼岛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