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合集下载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各位考官好,我是化学组某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单元第二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又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生活经验。

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综合教材特点和学情,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通过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会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重点: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较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将从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在学生心中产生感叹和好奇时,以大见小,引导学生首先学习原子结构的,并让进行大胆讨论猜想。

这样设计既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交流能力。

2.探究原子结构随后,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意识到理解猜想的误差,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展开第二个新课授予环节。

播放原子的动画模型;学生观看后,就对结构有了基本认识,但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粒子分别是什么呢?这时进行点拨,原子核和电子的发现史及电性,介绍汤姆生和卢瑟福。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三化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通过引入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

1.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介绍原子的重要性和原子学的历史背景。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颗粒和原子的构成要素。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理论,探讨原子的构成和组成。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原子的构成要素和原子结构。

•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

•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3.1 教学资源•课件:准备一份包含课堂重点内容和示意图的PPT 课件。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展示实验和示范实验所需的器材。

•音视频资源:准备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音视频资源,便于直观地展示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保持教室的整洁,确保学生的视线不受干扰。

•座位安排:将学生座位安排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方便展开课堂互动。

•实验准备: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

4.1 导入(10分钟)1.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听说过原子吗?它有什么特点?4.2 讲解(30分钟)4.2.1 原子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0分钟)1.使用课件将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给学生。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颗粒构成了物质?4.2.2 原子的组成与构成要素(10分钟)1.使用课件演示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并解释各个要素的含义。

原子构成说课稿

原子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化学学科学习,学生对化学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具备有了学习化学能力和化学学习方法,但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提高,且学生自信心不足,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激发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信,进行有效学习。

三、说教法: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我将采用我校教学模式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效果检测,进行,本节课设计如下∶(一)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同时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出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说课课件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说课课件

正负电荷 总数相等
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跟踪训练 难点突破:
我国已发射一颗绕月球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
寻找一种新能源——氦。氦原子核是由1个中子
和2个质子构成,其核外电子数为( B )
A、1
B、2
C、3
D、6
2、原子中微粒间的规律 活动天地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
原子核
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1
1

8
8

11
11
碳-12
6
6
碳-13
6
6
碳-14
6
6
中子数 0 8 12 6 7 8
核外电子 数
1 8 11 6 6 6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析,寻找原子中各种微粒数量间的规律。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 不一定 等于中子数 3、原子中 不 一定含有中子 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核内质子数 5、不同的原子其核内所含的 质子数 不同 … …
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2.某原子内共有34个粒子,其 中有12个粒子不带电,该原子 核内有 11 个质子
3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1.不同原子质子数不同。 2.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同一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有的原子,原子核内无中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的内容,它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从本单元知识关系图来看,原子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连接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纽带,而且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奠定基础,并为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通过原子结构图表的分析、推理,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后“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的小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大量生动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点:初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建模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把“看不见”的抽象变成“看得见”的直观。

对于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用学生的话来说“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要塞进一个微观的小世界,这样精细的结构很难想象是如何形成的”万子缘文中摘录)(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冗长繁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

)关键:原子结构中的两个等式。

(体现原子结构中的两大特点: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三、教学程序熊宇超:“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易博:“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力,那为何不会因为电子运动而消耗能量使电子撞上原子核而被吸收?核外电子运动时会不会相撞?”四、课后反思1、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收获:“学生如是说”郑嘉玲:“我才踏进原子殿堂的一小步,就发现原子的世界如此精彩。

原子的构成_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_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 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 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 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 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 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水分子分解(图解)
H
O
H H H
O
H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原子 是不是真的不可再分呢?
(五) 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课后作业 2、预习第二课题 元素
五 板书设计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电子数
观察表格(表4-2 ) ,思考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的概念,本课题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也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①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会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分析原子结构时,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达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的化学兴趣。

②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③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虽然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法分析本课题内容抽象,有一定的难度。

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2.探究讨论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图表分析法,类比归纳分析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材料中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法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直观的理解原子的微观世界。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的概念后安排的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一课,特点是抽象、不直观,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完成学生的认知。

本节教学我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但是他们对未知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迫切希望对之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探究活动的情感基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

所以“原子的构成”成为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提问法、分层次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七、教学过程1、情景导课,激发兴趣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通过回顾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创设情景] 播放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引入新课。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的构成》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

同时,教材还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和电性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分子和原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还比较陌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构成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2.提问方式:通过提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生活实例: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日常用品,如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小结: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评价与反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化学魔术实验: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魔术实验,如“消失的硬币”,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欲望。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
2.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与原子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原子的构成。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及其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电子、演示板、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原子的构成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阐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解释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4. 实验演示:展示模型原子核和电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现象,使学生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对元素周期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及时解答,确保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清晰的认识。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原子构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小组交流:学完本课你知道哪些知识?
⑥任务后延——张扬个性
(作业)以“原子一家的自白”为题,采用 拟 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向其他班 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6、说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中子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型说
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提 出的原子 核式结构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质子
原子核
③讨论研究——深化模型
想一想:原子为何不显电性?
信息1: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 负电荷
信息2:每个质子带一个单 位正电荷 信息3:中子不带电
He
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我们已知原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 个 碳 原 子 的 质 量: 1.993×10-2 6 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5、说教学程序
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回忆)原子是如何定义的?该如何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不能再分。
(引入)原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②观察归纳——建立模型
化学史实(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公元前约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 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 的粒子组成,即原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章节是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物质构成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3.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能级越高,电子能量越大。
4.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左上角标出质量数,左下角标出质子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解原子的定义,掌握原子的结构及构成;
-学会使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能够根据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够运用原子的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预测化学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原子的结构及构成;
-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分析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原子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符合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认知发展规律;互动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1、《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实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基础和工具;也是学生从形象的实验学习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的开始,思维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

本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过程中会出现多次认知上的冲突——从最初原子论的实心小球开始,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后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有核原子模型,最后是玻尔的量化行星轨道理论和现代的电子云(层)理论,采用动态知识演变来构建对原子结构的认知体系。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原子的构成是本课题教学的主线,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前后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变化。

2、教学内容的选择课题2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在内容上较少,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相对独立,故在实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相对原子质量提前与原子的构成组合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因为学习原子的构成会涉及对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的认知,而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这些微粒有着密切的数量关系;还包含有化学史实与重要的科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构建认知缓冲与过渡,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并实行持续地探究、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促动科学观的形成和爱国主义的培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根据实验现象和阅读教材,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对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等水平,锻炼逻辑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1.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重要性。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和原子在化学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4.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组成。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2. 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和关系。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组成。

4.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第三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原子核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4.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第四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组成和电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组成,电子的电子亚层和电子轨道。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电子结构。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以及分步骤的实验指导。课后,我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问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对难点进行额外的讲解和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现象,例如手机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如“你们知道手机电池中的能量是如何存储和释放的吗?”;接着,简要介绍原子的概念,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构成;最后,预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3)如何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领域;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学习兴趣上,对于实验操作和直观展示的内容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学习习惯上,他们更喜欢互动式和参与式学习,对单一讲授方式可能不太适应,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以维持注意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原子的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XX中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我的说课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的内容||,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课题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会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的化学兴趣||。

2、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原子的构成||。

难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探究讨论法、图表分析法||,类比归纳分析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各抒己见”、“你会做吗?”等||。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我以模型模拟水电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
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20分钟)
1、老师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和并重点介绍卢瑟福做的а-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学生听介绍后带着原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各粒子的电性等问题阅读P68内容||,最后师生一起得出原子的构成||。

2、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10分钟)
1、用具体的数据展示一些原子的实际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质量很小||。

提出问题: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

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所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出示表格列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并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举例计算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3、老师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学生阅读P69的资料||。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学生完成学案(10分钟)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2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芝麻开花P13 T10、T11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3.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质子(+ )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相对原子质量(Ar)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2)表示式: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一般不写出
相对原子质量(Ar)=———————————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单位为“ 1 ”||,一般不写出)
六、教学反思:由上课教师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