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新阅读书香润童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新阅读书香润童心
作者:潘新琴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9年第12期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经验,从精选读物、方法指导、读写结合、配套活动几个方面,论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策略,并对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有关原则进行说明,认为应当遵循兴趣为先、稳步求进以及教师示范三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课程化
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课外阅读有很高要求。学生走入五彩斑斓的课外阅读的天地中,才能饱览语文花园的丰盛之美。课外阅读的教育价值已受到公认,但是在实践运用中却不易展开。追根究底,源于课外阅读主要以课外文本为依托,并由学生在课外完成,使教师的干预和指导成为难题。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加强教学整体设计,让课外阅读成为一门课程,即有文本基础、有实施策略、有学习效果。笔者在执教小学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对课外阅读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现简要将主要做法和思考论述如下。
一、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策略
1.精选读物,构建文本基础
读物选得精当,课外阅读才能获得牢固的实施基础。正如课内阅读一样,课外阅读也要有完整的阅读计划。在每学期最初一个星期,笔者便向学生说明本学期的阅读计划。学生每个学期应完成六本以上的整本书阅读量,其中三本为必读书目。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选择余地,推荐书目中共包括十二本书。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与课文内容有关,围绕课文主题、风格或作者进行发散,实现“1+X”式阅读。第二,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阅读。第三,吸纳部分时代感强的近期作品。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时,本学期涉及《鲸》《松鼠》《珍珠鸟》三篇有关动物的课文,于是笔者向学生推荐《小鹿斑比》《夏洛的网》;涉及《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两篇亲情课文,笔者向学生推荐《我的妈妈是精灵》《父与子》;课文《窃读记》作者为林海音,笔者向学生推荐林海音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城南旧事》……最终,为体现作品推荐的多元性,笔者将《小鹿斑比》《城南旧事》《我的妈妈是精灵》确定为本学期的必读书目。
2.方法指导,促进有效阅读
读书得法,阅读才有效果。在方法指导上,笔者主要在两个方面予以侧重。
第一,对书籍内容提示信息的阅读。书的提示信息包括目录、内容提要、作者介绍等。例如,课外读物《小鹿斑比》目录中的“认识草地”“结识伙伴”“遇见鹿王”“又见鹿王”“戈波归来”等,都是对小鹿斑比生活际遇变化的提示。在读书时留意目录,可产生关于后文的联想,为阅读创造更多乐趣,并提高阅读速度,也便于重复阅读时的翻阅。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书为例证,以多媒体设备单独放大呈现目录页让学生观察。学生们一点就通,并即刻开始对书的内容产生联想。
第二,指导学生动手做读书笔记。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足见做读书笔记是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读书笔记。例如,对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学生可随手记录人名、地名、时间等要素以帮助理解内容。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摘抄精美词句的习惯,让阅读成为积累词汇的过程,平时集腋成裘,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3.读写结合,提高综合能力
读写结合根植于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读写结合与周记写作交叉进行。学生每隔两周在周记本中写作一篇读后感,允许学生多次就同一本书进行写作。读后感批改后,选择佳作在班级宣读,以起到激励性的作用。一名学生在阅读《城南旧事》后写作如下。
《城南旧事》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虽然所有故事都以人物离开英子而结尾,但是其中的温馨情感却仍然能抚慰心灵。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故事是《爸爸的花落了》。病重的爸爸不能出席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送给她一朵夹竹桃花,对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英子心中怀了一份不祥的预感,毕业典礼后回家时,才印证了那个她早已猜到、却不敢面对的消息……当爸爸去了的时候,经过毕业典礼的英子成长了,明白应该坚强地扛起自己的责任。只有选择坚强,才对得起爱我们的亲人。
以上习作在班级诵读后,起到了令人意外的情感效果,学生们一度鸦雀无声。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的小作者素来写作表现并不出众,这篇习作却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收放自如。此次“超水平发挥”正是在阅读整本书后产生的结果,读写结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4.配套活动,促进立体阅读
优秀的文学读物能够影响阅读者的心灵,使阅读者渴望表达、渴望交流,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更多的配套性活动,让学生用更“立体”的方式阅读,包括如下形式。
每日一句:笔者在教室黑板上专门辟出一个专栏,让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轮流在“每日一句”栏中写出最近读过的精彩语句。一名学生读过《夏洛的网》后,在“每日一句”栏中写道:“树可以被砍掉,但在我的心中,还有着枝叶繁茂的树。”“每日一句”不仅是学生读后表达的途径,也能让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文学养分。
每周一会:每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教师说明教学主题,促进学生共同探讨。如果恰逢读后感写作周,由教师结合习作内容生成交流主题。在前文事例中,教师展开“说说《城南旧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主题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考。有了前期教学活动做铺垫,学生讨论热烈,并有比较有价值的发言。一名学生选取人物“宋妈”做分析:宋妈对英子很好,不仅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还唱歌谣给她听。这时宋妈已经离家几年,思念自己的儿子,她是把英子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有些人微不足道,却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这提醒我们要珍爱生活,善待身边的人。
每学期一展:一个学期结束时,正是课外阅读的丰收季节,是对学生一段时期以来阅读成果验收的时候。笔者从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周记中选取具有示范性的部分,将主要的内容复印下来,粘贴于教室后墙的黑板上,公开展示,以激发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们回望阅读收获,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二、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原则思考
为了达到“课程化”的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必然要适度设置限制与规定,如对课外书目的限制、对交流活动的限制。相应地,教师也要使课外阅读保持其自身的精髓。概而言之,要體现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兴趣为先。爱尔兰教育家、诗人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以诗人的敏锐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即兴趣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要始终关注是否与学生的兴趣相符,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
第二,稳步求进。语文教育难以立竿见影,课外阅读活动更是如此。如果一时未收到成效,也不必气馁。教师要保持良好心态,认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长效作用。
第三,教师示范。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个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要求学生多读书,就要以身作则,提升个人文学修养,涵养个人的人文深度。
三、结语
课外阅读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侧重点。语文教师要树立“读书为要”的信念,在教学中多探寻指导课外阅读的路径,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