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可灸
传统艾灸,现代发挥
![传统艾灸,现代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e613c37469dc5022abea00a8.png)
第二节: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内经》中早有“热病二十九灸”的例证
热症用灸注意事项 热症用灸与八纲辨证
以《素问 .至真要大论》“正反逆从”的治则为指导
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为准则
后世对热能引热的阐明
反对热症用灸者也模棱两可,不能自圆其说 大量临床实例的证明
《灸绳》第八章热症禁灸与可灸对灸法的影响
传统艾灸,现代发挥
热透灸理论及临床应用
洪文学 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讲座教授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话题?
《伤寒杂病论》
针
刺
灸
疗
经
方
张仲景有关灸疗的论述
温阳散寒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 核上各一壮,与桂枝汤,更加桂二两也。” 温阳复脉 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温经散寒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以上,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温阳举陷 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温经回阳 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温阳散寒通脉 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回阳救逆 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洪文学
这 个 图 表 示 的 是 什 么 ?
智能电针 电子灸
元沛灸疗仪
6
好心人冠心病治疗仪 医用电子灸
中医机器问诊系统界面示例
传统艾灸疗法
传统中医艾灸疗法
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
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 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史上最全艾灸问答
![史上最全艾灸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6bccf85b852458fb770b5628.png)
史上最全艾灸问答史上最全艾灸问答!终于被搜集全了!再也不担心灸友们提问了!1、病从何来?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
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
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
补充身体的元阳。
这是治本。
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
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灸能美容吗?能。
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调内而养外,标本兼治,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调动先天后天之元气,使人体的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具有醒脑提神、五官发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淡化、分解面部表皮的黑色素沉淀,消除面部水肿、眼袋、黑眼圈、色斑等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爱美的广大女性,五官、肌肤色泽红润,富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饱满,神采奕奕。
灸疗三字经(修改版)
![灸疗三字经(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73c2d008a1284ac85043be.png)
(7):艾卷温和灸治疗疖肿、毒虫咬伤、外伤感染及顽疮溃疡疗效神奇,灸患处或经络上的阿是穴。
(8):凡肺病应灸肺经及前胸任脉诸穴。
(9):后背心区心俞等穴位能温阳活血通脉,治疗各种急、慢性心脏疾病。
(10):直接灸肝俞能治疗由于肝脏气滞血瘀引起的黄疸、两肋刺痛及各种肝病。
(27):百会提一身阳气,治疗阳气下陷引起的神疲及眩晕,治。
(29):直接灸曲池穴,治疗各种过敏性皮疹。
(30):灸关元可以急救各种休克特别是失血性休克。
(31):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和脑出血。灸百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出血时可止血,梗塞时可活血化瘀。发病时迅速灸治,及时遏止病情的进展,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极大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愈,在临床上大量使用。因较痛苦,现在很少使用。
(2):脓坏是指灸疮发。正常情况下,直接灸穴位一周左右,灸痂下面开始出现白色分泌物,但这不是脓,只要保持灸痂部位干净,十几天之内就会愈合。为预防感染,每天用艾条在灸处灸几分钟或艾炷灸1-3壮,效果更好。
(15):关元穴是强身要穴,培补元气,治疗遗精早泄及女子带下,宜多灸常灸。
(16):至阴穴是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穴。艾炷知热灸或艾卷灸均可。
(17):隐白穴治疗崩漏,艾炷知热灸或艾卷灸均可。
(18)身柱为小儿保健名穴,通治小儿百病,极细的艾绒做半个米粒大小的艾炷,知热灸3壮.。须灸1-3个月,方有明显效果。
(19)周楣声先生治疗一位病危乙脑患儿,连续灸百会穴3昼夜,转危为安。因此他说“火力须要充足,作用不能中断。
听来不值一钱,用之足当万贯”。
(20):有资料记载,用艾条温和灸患处治疗骨结核、淋巴结核,有很好疗效。
(4):历代许多针灸名家都认为热症宜灸、热症贵灸,对于急性发热的病人,灸大椎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但对久病阴虚低热的病人则应慎用灸法。
《灸绳》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灸绳》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979cd36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f.png)
《灸绳》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第二节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一、《内经》中早有“热病二十九灸”的例证中医学说的思想是以经典和前人的见解为典范,则热症贵灸与禁灸,也应以经典为依据。
通考《内经》全文,不仅无“发热不能用灸”的条文与字样,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
《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尾穷)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肩翻)灸之,两季胁之间(京门)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阳辅)灸之。
足小趾次趾间(侠溪)灸之,喘下陷脉(承筋)灸之,外踝后(昆仑)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天突)灸之,掌束骨下(阳池)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气冲)灸之,膝下三寸分间(三里)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冲阳)灸之,巅上一(百会)灸之,犬所啮处灸三壮,凡当灸二十九处”。
在以上各穴中,背俞陷与缺盆骨上硬结处是反应穴,灸犬所啮处,意为遭受外伤而感染高热者亦可直接在该处施灸。
连此三穴在内,其中单穴五,双穴二十,只有二十八穴,所谓“二十九处”者只是概言热症可以在全身多处施灸,不必为二十九处所拘也。
现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热症禁灸”,观此不知何以自解。
有人说,经文二十九灸是指灸寒热之法,因为有寒所以才可用灸,这是脱离临床不通之见,发热的机理在《素问·调经论》中,对发热恶寒,以及内热和外热早有概括性的说明,即“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问,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生外热者,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寒战的出现,必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和肌肉抖动,产热增多。
以及体温升高,反而感到外界气候寒冷,因此恶寒必然就有发热。
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除此之外,在《内经》全文中,仅是指明气虚寒凝与阳气下陷等症,灸疗具有重要作用。
热证不可灸探讨
![热证不可灸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fb0c4c1da38376baf1faed8.png)
热证不可灸探讨作者:胥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1期关键词:热证;灸法;探讨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13-021何为热证1.1热证的概念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1]。
某些人认为热证即是发热的证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会错误理解热证不可灸的含义。
1.2热证的病因从热证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热证从阴阳上说分为阳亢和阴虚,从虚实上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
可以是外感火热之邪,或者寒邪入里化热,或者七情过极,郁而化热,或者是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者是房事劳伤,劫夺精液,阴虚阳亢所致。
1.3热证的分型热证可以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分型,笔者将热证分为了表热证、里实热证、里虚热证3个证型。
1.4热证的辨证要点虽然热证由于病机的不同,可以出现很多的临床表现,但临床上辨别热证的根本是热证的辨证要点:恶热喜冷,口渴,排出物稠浊,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2热证不可灸的理论指导2.1古代文献理论指导“热证禁灸”理论最早出现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提出了三阳证宜针,三阴证宜灸的治法。
其中还举出了很多实例,第116条中提到“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又有“脉浮,宜以汗解,以火灸之,邪无从出。
”以及115条曰“脉浮,热盛,而反灸之,此为实。
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其后宋代《圣济总录》也推崇“热症禁灸”、“阳症之病,不可灸也”、“若阳症灸之则为大逆,灸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
在《针灸大全.灸例》中也提到“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燋筋骨……脉浮热甚,勿灸”。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也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
2.2现代临床的实际运用从现在临床的灸法运用来说,灸法多运用于一些虚寒证型中。
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证实,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2],通过对穴位的温热的物理刺激从而产生疗效。
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
![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f5d22cf04afe04a1b071debe.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
导语:艾灸对于人们的身体保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大家都清楚明白的问题,因此在生活中许多人都采用艾灸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
艾灸的作
艾灸对于人们的身体保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大家都清楚明白的问题,因此在生活中许多人都采用艾灸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
艾灸的作用非常的多,而且操作的方法也是非常的简单,因此许多人都可以在家进行,因此艾灸也被称为是家庭保健,不过艾灸虽然很简单,但是也不是随便就可以的,那么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注意事项及禁忌
1、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2、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4、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5、不要急于求成,一次灸过多穴位,灸过长时间。
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
日常养生灸,每次可灸2、3个穴位,一个穴位灸10-20分钟。
时间上有4种选择: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0天,停1周;切忌长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来才灸一次。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b70674bb08a1284ac950434b.png)
作用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
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小议热证可灸
![小议热证可灸](https://img.taocdn.com/s3/m/d785cd277375a417866f8fb8.png)
[1 hm s Ga e,r r oo t sC r n r l al T 3 T o a rb rJ. t dni 。 ur t mdp M. Oh c e P  ̄ l - d ehq eO . ob 。 4 4 7 c ius] M sy 8 - 3 . 3
【 责任编辑: 杨明富 收稿 日 2 0- 7 1】 期:0 70 - 0 -
・
3 4・ 7
维普资讯
遵
义
医
学
院
学
报
3 卷 O
患 处皮 肤红 润 , 疱 如绿 豆 , 豆 大小 , 水 黄 常伴 有剧 烈 的
关于灸法治热症的机理 , 古今 医学均有论述 :圣 《
维普资讯
第3 0卷第 3期
20 0 7年 9月
遵
义
医
学
院
学
报
Vo .0 13 No3 . Sp 20 e. 0 7
AC A ADE I DI I T AC M AE ME C NAE Z UNYI
3 讨 论
后, 患者 B点前移 , 下颌前伸 ; 治疗前 M - H为 2 . PF 5o 2 治疗后增加了 42, 明下颌向前 向下旋转, . 表 。 使面形
性前移 , 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 的矫形力 , 而使 从
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田 虽然 目 前对 A dee nrs n氏肌激 【 参考文献】 1 】 牙颌 北京 人 动器的长期疗效及其机制仍有争议 , 但其对于改善安 【 赵美英 . 面畸形 功能矫形 嗍 . :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1 7 0 01 6 1 . 氏 I类 1 类 患 者 的 错 牙 I 分 厶关 系 及 面 形 确 有 一 定 效
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https://img.taocdn.com/s3/m/712cca3814791711cc791769.png)
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当今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很多人的身体都容易出现一些疾病,于是很多人总是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对身体进行调理,其中艾灸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医方法。
掌握好穴位能对身体很好的改善,并且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副作用,但是艾灸虽然有很多好吃,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选择,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现在都说艾灸好,那么艾灸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不适合做艾灸的人,只不过是功效的差异而已。
但有些部位可能就会有讲究,比如怀孕期间,一般腰骶部就不适宜灸。
当然除非有特殊的病症,但从保健的角度来说,孕妇腰骶部最好别灸。
还有一些小孩子,小孩子的足三里一般是不主张灸的。
有一些资料记载说,小孩子如果灸足三里,时间久了容易使眼睛目盲,就是眼睛看不清东西。
所以这些穴位不适合小孩子灸。
还有就是月经期间,如果没有特殊的病症,一般也尽量少做。
当然如果有月经不调、痛经或是大出血,还是可以用艾灸来调理的。
艾灸虽好,但是不同的人适合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老人和孩子,灸的时候量要小,体弱的人灸的量也要小。
还有就是现在争议比较大的,关于热症禁灸的问题。
因为从《伤寒论》里边,提到了热症比较灸。
张仲景认为艾是火,人体有实热的话,是不能灸的。
这个说法现在争议的比较大,因为后世在艾灸的临床实践上总结认为,什么样的病症都有可以灸,只不过是选的位置或是穴位不同,或者灸量不同,或者是灸的方法不同。
所以关于热症病人能否施灸,现在仍是一个争议。
从专业角度来讲,是没有不适合灸的人的。
从争论的这个角度讲,还有待于专业人士去考察。
上面就是对艾灸真的适合所有人吗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虽然能改善身体,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的,一般小孩和老年人以及孕妇最好不要经常进行艾灸,有的时候身体出现不适比较严重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火灸疗法1
![火灸疗法1](https://img.taocdn.com/s3/m/4df07ec62cc58bd63186bd98.png)
火灸疗法《火灸疗法》原为古藏文,成书年代约7世纪末。
解放前在敦煌发现后被盗往国外。
最近,我国有关部门重金购得该文的印影本。
藏医中的火灸疗法,大部分是由其继承而来,医疗效果显著,尤其对精神病、关节炎、消化不良有着特殊的疗效。
1、风邪侵入内脏引起腹呜,风邪侵入肝脏引起脾大,于第三四短肋骨的凹陷处(肝俞或魂门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2、受风疼痛,肾脉上开,腰部骤然疼痛,肩背骨眼风郁窜痛,于短肋骨之间的胸镧文叉处(鸠尾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3、口鼻出热气,黄水流注心脏,小儿胸症,于两乳头之间胸窝软骨分界处(肿中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4、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两肋及胃疼痛,以及一切风邪疼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入(中庭穴与鸠尾穴之间)向下直接量一寸,再向左右两侧各量四指处(期门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5、热症转为寒症,食欲不振,大使中有白毛壮物,全身发冷,小腹隐隐作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处向腹部直接量四指处,此处叫"胃脚"(中腕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6、脾脏肿大疼痛,口中出腥臭气,以及多种疼症,于腹部左右两侧的粗筋(腹内、外的斜肌、腹横肌处的大横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7、热症入血,寒症隐痛,腹部积水肿胀,双脚和下身冰冷,妇女产后受风发烧、浮肿、尿闭,于肚脐上侧一指处(水发穴)灸十三壮即可见效。
8、一切热症,风邪侵入三焦,妇女子宫病症,于肚脐直接向下量三指至腹腔横隔膜的缝隙处(关元穴),灸九壮可见效。
9、风症及黄水引起双脚红肿作痛,黑白佝偻坠入下肢,长期不能支起而且疼痛,肾积黄水引起水肿,于跨骨关节处(环跳穴),灸十壮即可见效。
10、佝偻聚和于下肢,肛门疼痛,腹泻,于脊椎末节粗骨突起的交界凹陷处,灸十壮即可见效。
11、旧热症,妇女经血不止,白带频流,于脊椎末节灸五壮即可见效。
12、男性生殖器无举,不能行走,黄水全部坠入下肢,腰部以下疼痛无力,于膝关节外侧、大腿绷紧后大腿左右鼓起的股直肌的缝隙处(风市穴),各灸九壮即可见效。
巧用艾灸治夏季感冒
![巧用艾灸治夏季感冒](https://img.taocdn.com/s3/m/1cac43ef376baf1ffd4fad3d.png)
巧用艾灸治夏季感冒1、夏季感冒艾灸什么穴在感冒早期,使用艾灸治疗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方法,熟练使用艾灸的市民甚至可以在家独立完成治疗。
如果感到四肢发凉、肩背冷痛、身体虚弱,可灸大椎穴。
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可灸风池穴。
头痛、眩晕,可灸风府穴。
此外,灸合谷穴俗称虎口主治鼻塞、流清涕,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钟即可。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专家提醒,应注意避免皮肤烫伤。
2、有些情况不宜施灸2.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
2.2、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2.3、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2.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也忌灸。
2.5、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以及没有自制能力期间都忌灸。
3、夏天艾灸的好处在夏天这个季节是能够艾灸的,中医认为艾灸对于气虚和阳虚的朋友治疗效果最好。
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
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
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
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
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
![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5c61e7e3c281e53a5902ff2a.png)
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关于《家庭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炙针对大家的人体健康保健拥有十分大的功效,它是大家都清晰搞清楚的问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选用艾炙让自身的人体越来越更为的身心健康。
艾灸的作用十分的多,并且实际操作的方式也是十分的简易,因而很多人都能够在家里开展,因而艾炙也被称作是家庭保健,但是艾炙尽管非常简单,可是也不是随意就可以的,那麼家中艾灸禁忌和常见问题有什么呢?常见问题及忌讳1、艾炙多用以寒症寒症阴症主导的病症,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宜,3年陈艾条适用人体健康保健,生理期,高烧患者,大饥大饱,劳累过度,人体肿胀的人不适合用艾炙;2、面部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络区,私处及关键经腱,骨节活动处,不适合施立即灸,防止风险或留疤痕影响作用;3、餐后一小时内不适合温灸。
脉率每分超出90次以上禁灸;过饥、太饱、醉酒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适合-禁止使用;人体炎症位置禁灸;4、灸的次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端后下边,先面脸躯体后四肢,先灸左侧,再灸右侧;5、不必急功近利,一次灸过多穴道,灸过长期。
医治某类病症要严苛依照医治此病的规定去灸。
日常养生灸,每一次可灸2、3个穴道,一个穴道灸10-20分钟。
時间上面有4种挑选:能够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星期灸3-5天;持续灸10天,停1周;切勿长期性不停息的一直灸,也不必想起来才灸一次。
6、温灸后三十分钟内不能用凉水洗手消毒或冼澡;7、温灸后要喝较平时过多的温水(肯定不能喝冷水或凉水),有利于排泄系统排出来身体内毒素;8、要注意保暖和降暑因施灸时要曝露一部分表皮位置,在冬天要防寒保暖,在夏季高溫时要防中暑,另外也要留意房间内立即获得空气清新。
家中艾灸禁忌和常见问题有什么呢?看见上边的详细介绍坚信大伙儿在自身的家中开展健康保健的情况下应当会更为的注意了。
艾炙并不是说每日都开展便是好的了,因而大伙儿要依据自身的状况来解决,并且艾炙后,大家非常容易出現容易上火的状况,因而多喝白开水,饮食清淡一些也是很好的挑选。
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c9eb22915f804d2b16c113.png)
针灸治热 的理论很 早就 已形成 ,《 内经》 中有针治 热病
之论 ,主要记载 于 《 素问 ・ 刺热》、《 灵枢 ・ 热病 》 素问 、《
・
水热穴》 等各篇 中,成 为后 世针 治热 病 的重要 依据 。随
患 者 随机 分 为 2组 治 疗 组 4 0例 ,对 照 组 3 2例 ,治 疗 组 采
张仲景在其 《 伤寒论 》 与 《 匮要 略》 中屡屡 论及 阳 金
证用刺法 。张 氏 阳病 用刺 ,其适 应证 主要 有 :一 是 三 阳热 证 ,在于散邪泻热 。如太 阳中风取 风池 、风府 以疏散 风邪 ; 二是热入 血 室证 ,若 是 太 阳病 热入 血 室 刺期 门 以泻邪 热 , 散血结 ;阳明病 热人 血 室者 ,刺 期 门 以泻 血 中之 实邪 ;若
因 女 性 经 期 或 其 前 后 感 受 外 邪 ,邪 热 陷 于 血 室 者 刺 期 门 以
泻风木之火 邪 ;因肝 为 藏血 之脏 ,今 因血 室郁 滞 ,致 肝 脉 受阻 ,气血 流行 不 畅 ,故 刺 肝经 的 募 穴期 门 以泻 热 除实 。
三 是 太 阳病 肝 乘 脾 ,肝 乘 肺 ,刺 期 门 以泻 实 ;太 阳 与 少 阳
效 :体 温 明 显 下 降 ( 于 1 ) 大 ℃ ,但 仍 高 于 正 常 体 温 者 1 O
对于灸法治疗 热病 , 《 内经》 全 文 中不仅 无 “ 热 不 发
长沙 4 0 0 10 7 湖南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学院 ,湖南
【 摘
要 】 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广泛地弓 起人们 关注 。对 其进行研究 , 掘其科 学 内涵 , 有实 际意义 ,通 过研究针 灸 l 发 具
艾灸
![艾灸](https://img.taocdn.com/s3/m/c620a3c99ec3d5bbfd0a7431.png)
艾灸疗法概述: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借灸火的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是古代医家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的治疗。
具有温阳补气、舒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其次,艾灸具有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对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艾灸有哪些主要作用?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
朱丹溪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而无热象的疾病,均可用温法治疗。
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2、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
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加,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伤寒论》也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故临床上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等病症均可以用艾灸疗法来治疗。
3、泄热拔毒,消瘀散结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艾灸治疗痈肿的记载,《千金要方》中也指出灸法具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说明热症用灸并非是禁忌。
《医学入门》指出:“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而且在《医宗金鉴》中亦认为艾灸能开结拔毒,所以,“热症可灸”具有理论与临床依据。
气血遇寒,凝涩为瘀。
艾灸能温阳利气,气行则瘀散,血得温则行,故艾灸能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艾灸除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的功效。
《艾灸大成》中认为艾灸能预防中风,《扁鹊心书》中提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能延年益寿,民间亦有“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之说。
热症施灸不泥古说
![热症施灸不泥古说](https://img.taocdn.com/s3/m/799036c80c22590102029d99.png)
元 一 二百 i §绿豆许大 凡 灸后 却似嫩 痛 . :Ⅱ . 经一宿
乃 定 . 火 气 下 彻 肿 内 热 气 被 火 夺 之 . 火 而 出 即 随
也 。 “ 人小 儿痛肿 . 两足 大 拇 指奇 中 . 随病 左 ”大 灸 仍
来 很大 的负 面影 响。 后沈 括 、 张从正 、 汪机 、 以黼 皆 陆 推 崇此 说 。至 于 清 代 王孟 英 , 更竭 力反对 阴虚 者用
灸 一 出“ 提 灸可 劫 阴” 说 , 灸法 用 于 热 症 , 为畏 之 把 视
灸 劳宫 穴 治热病 ; 灸大敦 穴治 “ 烦 烦 - 心 闷而 汗 热 . 不 出一 头痛 . 身热 如 火” 目窗主 “ 阳之 热 ”大 陵 主 : 诸 ;
右 南 王 执 中《 灸资 生 经 ≥ “ 针 云: 附骨 疽 . 灸间使
后一 寸 . 随年 牝 . 差 肿 . 掌 后横 纹 五 指 . 立 ”疗 灸 男 左 女右 . 牡 差 . 七 已用 得 效 . 疗肿 灸法 虽多 . 然此法
导 。正 如《 经 》 : 因其 势 而 解 之 . 之 、 之 、 类 云 “ 散 升 扬
头 大 唤 彖 人 . 避 水 火 者 . 间便 , 左 女 右 . 年 灸 男 随
壮 ”
唐 ・王 焘《 台秘要 》 古今录验 》 “ 外 引《 :疗热 结小
便 不 通利 ‘ …… 一 盐 填 满 脐 中 . 大 艾 炷 . 取 作 今灸 热
为度 良 此热 在 下焦用 灸 ” 《 与子 时堂 灸经 书. 内、 、 、 五 官 西 一 对 外 妇 儿、 科诸疾 均 采用 艾 灸治疗 , 处有热 症用 灸记 载 。如 : 多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https://img.taocdn.com/s3/m/d7f972422b160b4e767fcfb3.png)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广州中医药大学袁青马瑞玲(510405)摘要:本文通过追古溯今,论述了“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两种不同观点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认为热证在灸法的使用上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别待之,不要将其绝对化。
关键词:热证可灸热证禁灸理论依据“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自古以来即出现过不同的见解和争议,直到目前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
主张“热症可灸”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反对热症用灸者更属沿习成风,目前大多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
这似乎已经是针灸适应症的科律。
热症禁灸禁锢了灸法的广泛应用与重视,但过分强调热症可灸则夸大了灸法的作用。
我们本着尊古而不泥古的思想有必要对这两种提法做一详细分析。
一、“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1.有关灸治热症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中医学说的思想是以经典和前人的经验为依据的,则“热症可灸与禁灸”,我们先应从经典来找依据。
通考《内经》全文,不仅无“热症禁灸”的条文与字样,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有“热症二十灸”之说。
《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
”除此之外,在《内经》全文中,认为阴气虚、寒凝与阳气下陷等症,灸疗具有重要作用。
如《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下陷者,火自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灵枢》“陷下则灸之”。
说明在上述诸症中,是灸法胜于针刺,并未说明发热不能用灸法治疗。
仅在《素问·八正神明论》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认为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作用得到提高,就不必专于用灸。
然而,“天温无灸”与“天寒无刺”是相互对待而言的,而不是“天热禁灸”,也可能是因天气炎热,灸疮发作常感不便之故。
再者,这也是和《素问·异法方宜论》五方五时与针灸的各有所宜的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
后人以词害义,以“天温无灸”作为“热症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的商讨余地。
健康说艾灸医师总结纯干货最长
![健康说艾灸医师总结纯干货最长](https://img.taocdn.com/s3/m/e4bbaac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8.png)
健康说艾灸医师总结,纯干货,史上最长最全近十年前,我看到当时全国最大最知名的针灸针制造厂商生产的针具说明书上把灸写成了炙,我就觉得这个品牌有点危险了,在随后的几年当中,这个曾经最着名的针具品牌被后来的中研太和等品牌冲击的一塌糊涂,这两年有抬头的趋势,也不知实际的市场份额如何;好了,一开始就有点跑题,今天聊聊艾灸的那些事,针灸虽然并称,但是针法和灸法都有各自丰富的内容,今天主要说灸法,灸法也太大,今天主要说艾灸,艾灸内容还是多,今天主要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种艾灸方法;说之前,先做几个名词解释 1概念的错位无论是喜欢艾灸的人还是反对的艾灸的人,无论是美容店的非医疗人员,还是坐在诊室的着名医生,很多人都在谈艾灸,反对的人和支持的人都有自己言之凿凿的理由,但如果真的了解艾灸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些理由、观点、证据,可能从基本概念上,都是错位的;不先明确概念,一切讨论都没有意义;每个人都听过艾灸,但是从古到今,艾灸的概念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想当然的认为艾灸就是艾灸,没什么不同,但其实一个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灸”这个词也是一样,如果从秦汉开始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两千年多年中,“灸”这个字都有且只有一个含义,即用艾绒做成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烧灼的治疗手段;再说一遍,古籍里提到“灸”,一定是指艾灸,且一定是指用艾柱直接在皮肤上烧灼的方式,如果原料不是艾草,如果不是直接在皮肤上烧灼,一定会加以说明,比如:灯火灸、蜡灸、核桃灸、天灸、隔姜灸、隔蒜灸等等;古籍里留下的海量的灸疗处方,只要说“灸”,都一定遵循这个原则,为什么因为几千年的艾灸实践中,最主要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用艾柱直接在皮肤上烧灼,所以“灸”的概念约定俗成,“灸”的概念别无他意,就像“子曰”,一定是孔子说的,其他大咖,任你再牛,留言中都必须带着姓氏;“灸”这个特定的概念,沿用数千年,但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大多数人对这个变化一无所知;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新的艾灸方式出现了,就是用点燃的艾条靠近特定部位灸疗的办法,这种灸法一经问世,就因为舒适、安全、有效等特点而广受欢迎,这就是我们目前见到最多、使用最广的艾灸方法;其实这种灸法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温和灸或是艾条灸,但因为这种方法已经全面代替过去的灸法成为目前艾灸的主要方式,所以人们习惯性将艾条灸称为“艾灸”,至此,沿用数千年的“灸”的概念,就在不知不觉间被替换掉了;“灸”的主体成了艾条灸,而过去使用了几千年的灸法,有了另外名字,叫“瘢痕灸”,也叫“化脓灸”;之所以要说这么多来澄清概念,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灸疗的概念完全是混乱的,无论是说灸疗好的人还是反对灸疗的人,都搬出古籍做论据,功效从古籍里找,禁忌从古籍里找,没见谁去认真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差异;古代的瘢痕灸和现代的艾条灸在理论上、机理上,有类似或互通的地方,但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灸法,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用“瘢痕灸”的理论去分析评判“温和灸”的实践,都是不完全准确的;按:很多临床医生,包括我范大夫在内,都没有仔细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更别说那些根本就不在临床上干活的人写的养生书了; 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灸法2瘢痕灸这种曾经沿用数千年的灸法目前基本处于绝迹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大夫和一些偏僻的农村还在使用,相关的研究报道也很少;这样的局面是有原因的:首先,理论上不为现代医学所接受是它不见于医院的原因;再者,瘢痕灸的疼痛和留疤也是它不被很多人接受的重要原因;我对这种灸法的实践也不多,一共也就几十例;第一次是在自己身上施灸,大壮,如莲子大,每次五十壮,一共大概灸了一千壮左右,记忆当中,那是有生以来在生理层面最痛苦的二十天,每天的四个小时都是在咬牙切齿中度过;这次的灸疗经历,除了疼痛,没有其他什么特殊的感受,完全不像另一位师兄在灸疗过程中能体会到种种堪称奇特的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瘢痕灸的操作,对灸疗后灸疮的形成、形态及愈合有了最切实的体会;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后面的瘢痕灸实践中领略了这种灸法的功效,曾治一老妇,高血压病史,检查发现多发性腔梗,左侧脸部麻木三日,疑为中风前兆,灸三里、悬钟各七壮,患者言灸后犹如心头的一块布被揭开,心胸头目顿觉清爽,一次灸疗后,脸麻再未发作,嘱每年立春自行灸疗一周,后随访身体健康,无中风等疾患;治一胰腺癌晚期,每晚腹痛背痛剧烈,彻夜难眠,小壮瘢痕灸一次后,疼痛大减,睡眠无碍,患者一年后去世,但直到去世,未再出现明显疼痛;治乙肝大三阳患者,每日小壮瘢痕灸,连续五十天,病毒数量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两对半检查为小三阳,继续艾灸中;但是因为这种疗法的疼痛和创伤,所以这几十例病患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或相熟的患者;最后要说明一下,我当初给自己做的瘢痕灸,属于大壮瘢痕灸,疼痛剧烈,灸疗后遗留瘢痕也大,我至今也不愿意再重复,而小壮的瘢痕灸,其疼痛程度一般人都是可以忍受的;按:在初学艾灸时,范大夫也是试用过瘢痕灸,用的是麦粒灸,其他人也许能忍,但范大夫还是觉得痛,最后放弃实践; 3艾条灸艾条灸也叫温和灸,主要的操作形式就是将艾条点然,距离穴位一定的高度后施灸,这种灸疗安全、舒适,对很多疾病有确实的疗效;虽然很多人认为明代的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是艾条灸的雏形,但从具体的操作上看,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更接近隔物灸,和温和灸的操作有根本的不同;真正意义上艾条灸,出现在五十年代,据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朱琏女士所首倡,继而在全国推广,但就我的感觉而言,艾条灸真正在中国大范围流行起来,似乎是近十年的事,过去在医疗场所广泛流行的是温针,不是艾条灸;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去给家里买艾条,药店里的人认识我,柜台里的艾条除了我买,一年也不见其他人买一根;虽然艾条灸的历史很短,虽然套用传统的灸疗理论放在艾条灸上不一定完全合适,但是因为安全、有效,适应症广,所以随着信息的发达开始,有很多人开始接受和使用这种灸法,我的灸疗实践,大部分是这种灸法;4艾条热性吗热病可灸吗艾灸温补是共识,温能散寒,补能疗虚,所以艾灸治疗的病症应该是寒证、虚证或虚寒证,反之,如果是实证或阴虚内热证,应该是禁灸的,但是共识不代表正确,艾灸的表现形式是火热的,艾灸时患者的个人感觉也是温暖的,所以艾灸一定是性热的所以阴虚火旺或实热是不能灸的且不说大多数人是拿古代瘢痕灸禁忌来反对现代的艾条灸这种张冠李戴的的做法,即使是古法的瘢痕灸,真的不能用于热证吗反对艾灸的人,尤其是反对热病艾灸的中医大夫们,最经常拿出的论据就是伤寒论关于艾灸的禁忌,伤寒论中提到灸法误治的条文共17条,提到阴症宜灸,热症忌灸,但是伤寒论再经典,它的每条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如果看看历代的其他医家是怎么说的,尤其是那些擅长针灸的大夫是怎么说的,就会发现,热病可灸,阴虚可灸,实热可灸,虚热亦可灸;罗列几个: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痈疽疖肿,游毒热重,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狂疯骂释挝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白际各一壮”;“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朱丹溪艾灸有“散火祛痰、养阴清热、泄热排下”之功,治疗“痰郁火热之症,灸上星、三里、合谷”,治疗黄涕黄水脑痛症,灸囟会、通天各七壮去息肉一块而安,治一壮年咳嗽咯血,发热肌瘦者,灸肺腧五次而愈; 李梴在医学入门里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预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通过这些历代着作可以发现,虽然也强调灸疗应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症,但历史上大多数医家赞成热病可灸,阴虚可灸,且都有相关的医疗实践;按:奇云引用的古籍的灸,应是瘢痕灸疗,放在如今的艾条灸上,是否成立说完了瘢痕灸,那对于艾条灸,是否能用于热证呢关于这一点,安徽针灸名家周楣声用半个世纪的灸疗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虽然灸法治疗许多火热疾病已为临床所证实,但是周老先生认为这些疾病对于“热病贵灸”的说服力还不够,所以周老先生选用“流行性出血热”作为“热病贵灸”的突破口,该设想在198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历时四年,1988年结题,1989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热病可灸,热病贵灸按:范大夫感觉,对于艾条灸用于热证的立论,还是不够充分,也可能跟艾条灸大范围人群使用的年限太短、总结太少有关,不如瘢痕灸的观察多; 说完了结论,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热病可灸古代医家多认为热病可灸是因为“火郁发之”,但我觉得可能从经络的特性可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经络失衡会导致疾病,这些疾病根据表现出的症状会被人为的分为寒热,艾灸只是一种刺激经络的方式,是能纠正经络失衡的良法,但如果用寒热来描述艾灸这种疗法的性质,是不太合适或者说不太全面的;若患者口苦苔腻,便黏溲黄,眵多阴汗,除了用龙胆泻肝汤外,如果发现大敦穴知热感度数值增高,也可以在大敦穴用小壮的瘢痕灸治疗,那么这里的艾灸,作用是寒还是热呢对于寒热的调节,取决于艾灸还是取决于经络自身的功能单纯从治疗效果来讲,说艾灸有“清肝泻火利湿”的作用,是否有错按:这段的“火郁发之”,用的还是瘢痕灸,而且,这是灸的作用还是穴位的作用对于艾条灸,是否可以不加考虑地推广,范大夫还是心存疑虑,有所顾忌;5灸感如同很多扎针的人不了解针感和得气一样,大多数人不太了解何为灸感;即使是每天在中医院的针灸科工作的人,也不见得对灸感有很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灸感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会说的仔细一些,啰嗦一些:如果拿一根艾条在我们的身体上悬灸,我们会觉得热,这没什么奇怪的,也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但是有些人在被艾灸的时候,会出现其他一些感觉,比如感觉到热量的传导、渗透、扩散等,这一类感觉我们称之为灸感;关于灸感的描述,江西的陈日新先生总结的最为详细,他将灸感分为六类,分别是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端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其他如如胀痛麻木冰冷等非热感,灸疗时出现以上一种或几种感觉,就称之为灸感,下面说一些陈日新先生没有提到的; 第一,产生灸感的相关因素陈日新先生提到了热敏态,也就是说当身体处于病态时,容易出现灸感,他甚至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数据,疾病状态下以常见的二十余种疾病为统计目标,人体出现灸感的几率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远高于健康状态下的百分之十,但当人体的疾病治愈或减轻时,灸感就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和健康人的灸感出现率相同;而就我在实践灸疗的感受而言,灸感的出现,除了和人是否处在疾病态有关外,还和另外几个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和被艾灸的人是否属于经络敏感体质有关;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做过实验,在经络敏感体质的人身上,灸感非常容易出现,几乎是在施灸几秒钟之后,就出现明显而强烈的灸感,个人的体质是否属于经络敏感体质是先天的,和是否处于疾病态无关,每个人敏感程度不同,我见过最“夸张”的经络敏感体质,敏感到什么地步呢敏感到她拿着艾条给别人做艾灸时,她自己都会有灸感;而我见过最“夸张”的非经络敏感体质,就是无论在生病时还是健康时,无论怎么灸,无论是瘢痕灸还是温和灸,都没有任何灸感,如果不是亲自实践,你很难相信,一根艾条在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的人身上施灸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果说刚才我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灸感已经让有些看官觉得有些“缥缈”了,那这个“经络敏感体质”的提法估计在某些人看来完全是胡说八道了,但如果真的实践过艾灸,真的在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实践过艾灸,你就知道,无论是所谓“灸感”,还是“经络敏感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是大量存在的;我自己属于对艾灸不敏感的人,多次实践,没有出现灸感,但是我的患者,我的同事、我的家人、亲朋好友,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灸感的描述,这些灸疗的实践告诉我,灸感是存在的,经络敏感体质是存在的; 第二,如何操作能更容易出现灸感陈日新先生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艾灸才容易出现灸感,对于不同的疾病给出了穴位处方,也描述了不同穴位常见的各种灸感,但是,有两点重要的操作事项要补充一下,这两点在陈老师的书中没有提到,但对于做艾灸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一、距离我第一次看周楣声先生的灸绳时,是在读研的时候,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给别人做艾灸时都没有出现周先生说上所描述的经气传感现象,我一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慢慢发现,灸感的产生与艾条和皮肤之间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艾灸时,除了陈日新先生说的粗定位,利用回旋,雀啄等手法细定位之外,一定要重视艾条的高低,想要出现灸感,绝不是艾条越低越好,绝不是越热越好,相反,绝大多数人有明显灸感时,艾条是处在一个相对较远、温而不烫的高度,而不是贴近皮肤;绝大多数灸感较好的人在灸疗过后,艾灸部位并没有明显发红,皮肤颜色基本正常或仅仅微红;只有少数人是在高温、近距离的情况下才容易获得灸感;关于距离的问题,很多人总是不自觉的认为温度越高越好,其实这和用药是一个道理,很多人总觉得剂量越大越好,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时药物量大和量小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是只有小剂量使用时,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李东垣的大部分方子就有这个特点;上海名医丁甘仁曾说过:“轻剂可以去实,为好用重剂者所不信”;这话无论在方药、针灸、还是正骨按摩等方面,都是成立的,这些年接触到各种各样内治法、外治法,发现100克有之,克有之,1厘米粗有之,毫米粗有之,8寸深有之,不足寸有之,剂量差别,有逾千倍,这些现象,很难用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来解释,我更愿意相信,在不同的剂量刺激下,它的所开启的人体功能种类,是有不同的; 二、灸具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灸具,尤其艾条灸出现以后,为了解决艾烟、手持艾灸等不便之处,各种各样的灸盒也纷纷出现,这些灸盒就灸疗提供了很大便利,也给很多人缓解的了病痛;但是,如同艾条灸不能代替瘢痕灸一样,各种灸盒也不能代替直接的艾条灸,为了验证各种工具对灸感的影响,我让同事做了很多次实验,选取不同粗细的钢丝网放在艾条下,记录灸感的变化,结果发现,即使是网眼很大的丝网,甚至是医用纱布,当隔在艾条和人体之间时,灸感瞬间消失,有些人即使仍有灸感,也变得很弱;这些实验结果又促使我做了另外的实验,比如不同比例的艾条对灸感的影响,艾条直径粗细对灸感的影响;总的结论是:从患者的角度讲,影响灸感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属于经络敏感体质、是否属于疾病状态;从操作的角度讲,影响灸感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艾条与人体间是否有物体阻隔、艾条距离人体的高度、灸疗部位是否准确、艾条的艾绒比例,艾条的直径大小、灸疗的环境等等;关于灸感,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灸感与疗效的关系,有些书里提到过有灸感就会有好的疗效; 我的结论是一,有灸感未必有疗效,二,没灸感未必没疗效,三,灸感至病所,一定有疗效; 分别论述如下第一,如前所说,灸感的产生和许多因素有关,疾病态、是否属于经络敏感体质都是能否产生灸感的原因,对于经络敏感的人来说,无论是否患病,都容易产生灸感,而且在身体的多个部位都容易产生灸感,这种灸感的产生更多的是一种生理现象,和疾病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和疗效也没有必然联系;第二,有很多人使用各种各样的灸具、灸盒,没有灸感,但同样治愈和减轻了自己和家人的病患;说到这里有人会有疑问,既然说有灸感未必有疗效,没有灸感未必没有疗效,那强调灸感、追求灸感还有什么意义因为虽然有灸感未必有疗效,但是灸至病所一定有疗效,也就是说,我们艾灸时要尽量追求一种灸至病所的灸感,这就象是针刺,有针感未必有效果,没有针感未必没有疗效有很多现代针法完全没有针感,并要求没有针感,但是,针刺时气至病所一定有疗效;简言之:针之要,气至而有效,同样的,灸之要,灸至病所而有效;另外,艾条灸和瘢痕灸都会出现灸感,但瘢痕灸中出现灸感的几率要小很多,也许是疼痛掩盖了灸感;艾灸中还有很多有趣现象,比如:有时候,艾条越粗,施灸范围越大,灸感越好,但有时候,容易产生灸感的点又很小,哪怕将艾条的位置挪动一点点,灸感就会瞬间消失或改变;有时候,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施灸,会发现某一个穴位上艾条燃烧速度和其他点又明显的差别,一开始我以为是每根艾条的松紧程度不一样或者艾条放置的角度不一样造成的,后来发现,即使第二次换了艾条,变换角度,那个点上的艾条燃烧速度还是明显不同于其他点,似乎某些穴位对艾烟有一股往内吸或往外吐的力量,就像是扎针时有些穴位对针有一种吸附或排斥的力量一样;灸疗中种种类似的现象很多,做的越多,见到的越多;按:我太太,有一次,在地铁吹到了空调风,头痛发作,我给她灸风池,她说,感觉有股吸力一样,源源不绝地把艾条的热力吸进去穴位里面去了,头痛也得到了缓解;这是我在明确辨证情况下使用;6请小心地科普在写这一段之前,犹豫了大概有十秒钟的时间,我所认为的大家对于艾灸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在以上的几个段落里已经基本说完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专列一段再说说范修文同志及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曾经在经方论坛上有人贴出了一篇帖子,说自己用正骨的办法治疗了一例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底下跟帖的人里,有表示赞叹的,有表示不信的,有表示不屑的;其实这个例子如果出现在一个按摩正骨的论坛里,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黄龙祥先生说过一句话:“知识结构和半径决定观察所得;”这话说的非常经典,中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里面包括很多种疗法很多种理论,有很多理论是因为某一种理论而存在,也就是说,有很多理论之间本身没有可比性,甚至可以说它们属于不同的术语,如果有人说“这个孩子的腹泻不属于脾胃虚寒,属于细菌感染”;我们可能很容易发现这句话的问题,因为他比较了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术语,这两种诊断都是对的,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关系,但是这样的错误如果发生在中医疗法内部,就没有那么容易分辨了;针灸和方药分属不同体系,理论并不完全互通,甚至在方药和针灸各自的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模式,没有谁一定完全正确,评价某一种疗法的优劣要对其理论属性有一定的了解,不能拿一种理论去评判另一种理论的优劣;范医生的医术和文章让他有了大批的患者和读者,有很多文章写得很好,不同医学水平的人看了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也因为医生本身的影响力,所以有些科普性质的文章更应写得慎重,范医生的文章里曾写到,一个病人因为艾灸而使得普通的肾炎变成了肾病重症,因此提示大家,不能乱灸,有些病是不能灸的;我想范医生的理由大概是肾炎可能属于热证或者湿热证,灸疗会火上浇油;按:此患者,因尿路感染,自行艾条悬灸三阴交后,发展至肾盂肾炎,后入院治疗,此案例,让我对艾条灸过于滥用,产生了忧虑;又有一患者,因饮用一杯生水导致腹泻,其妻令艾条悬灸腹痛后,产生剧烈腹痛,寻求范大夫诊治,处以达原饮加地榆槐花而愈;又有一患者,因感冒后自行艾条悬灸大椎穴后,咽痛剧烈发作;这都是我身边真真确确滥用而导致的问题我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体内湿热重者,慎灸,但更正一下,就是此处的“灸”,特指艾条灸;也许在奇云看来,我有点因噎废食,但事关人命,不得不慎重;艾灸的理论,我认为与中药处方一样,离不开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应该是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的不同疗法; 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或论断是简单而粗暴的,这个案例并不能得出类似的疾病不能艾灸的结论,因为没有说明患者是怎么灸的灸的是哪些部位艾条灸还是使用的灸盒治疗期间是否有忌口这样的判断,就像是有人告诉你,某人得了某病,然后吃了中药以后病情加重了,那你会不会觉得这种病中医治不了所以评价的前提是了解,科普的前提更是了解,中医范畴内,疗法众多,理论众多,没有一种理论是可以在任何疗法内都通用通行的,不能因为一种理论的指导有效就认为其他理论或疗法都是错的;按:范大夫这样下论断,确实过于简单而粗暴,连范大夫本身对灸法都认识不够深刻,更遑论患者回家自灸了,无论如何,我还是坚持‘不药得中医’,意思就是不懂别瞎折腾,反而更便于后面接诊的医生来处理;正如前文所说,现在的灸,基本都是艾条灸,而且很多都是看的地摊文学样的公号上的推文学来的灸法,还不如慎重点,不过多干扰机体;对于灸法取凉感也好,滋阴也好,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灸的作用,更可能是穴的作用,对穴达到何种刺激量,会有这种作用有没有可行性的操作规范大概中西医都知道软组织的急性挫伤在刚开始的48小时左右是不能热敷的,理由是热敷会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证可灸?
“灸”字在《庄子》就有提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记述灸法最早的中医文献。
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主要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疾病由“火”、“热”等邪所致;可造成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多种热证。
对于热证灸疗有“热证可灸”、“热证忌灸”、“热证贵灸”等观点。
“热证忌灸”: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首先提出“热证不可灸”,“三阳宜针,三阴宜灸”,提出“火劫”、“火逆”等危害,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是说虚热证不可用灸。
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是实热证用灸不宜。
且有热证施灸后发黄、澹语、惊痛、痪疚、便血、蛆血、口干、舌烂、烦躁等描述,认为灸法不宜用于热证,强调误用引起阴伤亡阳之弊。
张仲景生活年代,疫病大范围流行,他叙述的某些经病未用火治也出现类似“火逆”变证。
如太阳经病蓄血证可见发狂;阳明经病胃家实可见澹语、便秘、口干舌燥、循衣摸床;少阳经病有胸满、心烦等症状可见,这种“火逆”变证很大程度上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的产物,并非均为灸等“火治”法治疗造成的。
张仲景是我国伤寒学派的祖师,尊之医圣,他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且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依据,后世的很多医家仍沿前人所言。
“热证可灸”:《素问·骨空论》提出热病二十九灸。
历代医家也多有认同,东晋葛洪认为灸法对于虚实寒热,无所不宜;《肘后备急方》用灸法治疗外科热证。
唐代孙思邈临证更重视热证灸,用灸法治痈疽、温热症的描述。
《千金要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灸之,此为良医”。
强调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在初唐时代,孙思邀所接诊的病人很少是“病疫”一类,热病是一般的性质的热性病,故临床上症状难见“火逆”之证。
《大观本草》、《本经别录》、《本草纲目》等均称灸能治百病。
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云:“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说明灸法有广泛的适应范围。
在古代文献中不难发现,灸法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热证治疗中均有记载。
“热证可灸”的机制:看似“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其实不然一,灸法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
”《医学人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明代汪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之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吴尚先《理渝骄文》:“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可解释实热症用灸的机理。
二,通过灸法助阳可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
《丹溪心法》:“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
”虚火是水不济火,非火之有余,乃火之不足。
故古有脱血者益气,甘温除大热等治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治劳十方,用甘温者七。
”这是虚热用灸的机理
现代研究机制表明,灸法适用热证和具有熱象的疾病。
感冒用温灸治疗能有效地缩短病程且可阻断某些不良传变。
灸疗可以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
例如,肠痈属阳明实热证,用艾灸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
灸法具有解热抗炎、杀菌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双向免疫调节,稳定机体内环境作用。
我国现代灸学大师周楣声推崇“热证贵灸”在《灸赋》说:“药有反佐,火能艾投。
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
热能就燥,寒以温酬。
火郁宜发,早有嘉猷。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总之,热证可以用灸法,但须在正确的辨证施治与适当的操作的基础上,而且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灸法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法值得更好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