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市场营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学科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1泰罗提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中操作。
他的最根本贡献市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2法约尔一是提出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原则\权利裕责任对等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员工报酬原则\集权原则\等级系列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团结合作原则,二是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概念.经营包含六种: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3理想的行政组织: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法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马克斯。
韦伯提出,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是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来实施管理。
4巴纳德理论的特征: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即个体---群体-组织平衡-组织5梅奥人际管理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改称为行为科学)6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特征: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正在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7为什么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广义上,整个管理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不断强化和重视的,市科学化、理性化。
狭义上,由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的应用,再到当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市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
8个体假设对管理学有何重要意义?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说明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这管理的方式和管理。
9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哪些基本特征?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申硕大纲知识点记忆口诀5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申硕大纲知识点记忆口诀5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申硕大纲知识点记忆口诀5第五章计划与控制【本章思维导图】:【本章重要知识点】: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事先计划和事后控制。
1、计划与控制系统计划和控制系统,为了促进、约束和调整企业组织中复杂而多样的计划和控制过程而形成的管理体系或框架。
2、计划和控制的基础计划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
计划和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确定组织的信息流结构。
3、制定计划的意义计划系统,为在企业组织中规范、促进和调整计划工作过程而设置的基本规范和体系。
计划制定工作对计划者个人的意义。
对企业组织而言计划制定工作的意义。
4、计划系统设计计划制定过程的基本问题和范围:1)计划制定者。
2)计划范围。
3)与资源配的协调。
4)与业绩评价的协调。
5)计划形式5、控制形式控制的两种形式:1.直接控制。
由从事具体操作者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直接控制。
2.间接控制。
即所谓影响控制。
最主要的控制是业绩评价。
6、控制过程两类控制的典型控制过程:1)直接控制的过程是:(1)采取某种控制行动;(2)对控制行动的结果进行观察、测定;(3)将观察、测定的结果与应有的标准比较、评价。
2)间接控制:(1)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标准;(2)作业人员对工作进行控制;(3)一定时期后,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成果进行观察、测定;(4)管理者将观测到的成果与标准比较、评价;(5)在比较、评价的基础上决定奖惩措施。
7、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项目:目标变量;确定目标变量的测定方法;确定事前标准;测定结果的沟通方式;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
8、评价标准的确定制定业绩标准是最基本的问题。
事前标准和事后标准的制定。
业绩,事前标准,事后标准以及应有的控制努力和技巧。
事前标准的重要意义。
9、控制与计划的协调计划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密切联系。
计划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四章决策1.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管理就是决策一、管理职能与决策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
表4-1 管理职能与其中的决策问题二、“决策人”的管理模式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作了如下分类:(1)“机械人”模式把组织成员看作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机械。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进行作业,在解决问题时并不发生什么作用。
(2)“动机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
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进行合作的动机是劳动生长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决策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因此,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决策的“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的合理模式。
“决策人”模式是把下述的决策方面的心理学因素作为其行动的基础的:①学习。
人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采取试验的方法,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推断,对特定的选择将产生的结果作出估计;②记忆。
把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信息以及从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储存起来,以便在发生同类问题时用来作出新的决策的参考依据;③习惯。
它是帮助符合目的的行动方式持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具有“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范围内排除情况反复”的作用。
第二节决策的过程和准则一、决策过程1.收集信息阶段(信息活动)收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信息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设计活动)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信息,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方案阶段(抉择活动)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审查活动)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效果等八个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1.2.1 复习笔记第一节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一、个体假设1.个体假设的意义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方式和效果。
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
由个体到整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
2.传统的看法(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个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的,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管理人: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
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即“复杂人”。
但如果把个体当作一种多因素的复杂人对等,组织管理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为依据,是一种较为适当的选择。
3.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人的需求结构如何;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在等。
巴纳德关于个体是由物的、生物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的看法,包含了对个体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从本质上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因此,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财务管
第四章企业筹资方式4.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筹资的基本问题一、企业筹资的有关概念企业筹资,就是公司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
1.筹资渠道筹资渠道又称为资金来源渠道,是指筹措资金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来源与供应量。
认识和了解筹资渠道及其特点,有助于公司充分拓宽和正确利用筹资渠道,筹集到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本数额。
我国目前的筹资渠道主要有:(1)国家财政资金吸收国家财政资金在过去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获取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尽管国家财政资本在公司自有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将仍然是属于基础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的公司资本的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对企业的各种贷款,是各类公司重要的资本来源。
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为特定企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贷款,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
银行信贷资金有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存款等财力雄厚的经常性资金来源,且贷款方式灵活多样,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类公司的多样化资本需求。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
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承销、物资和资金的融通、信贷资金的投放等金融服务。
这些机构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为一些企业提供资金或服务。
在我国,虽然目前这种筹资渠道的财力比银行要小些,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公司理财人员努力去开发,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
(4)其他企业资金一些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有时,出于一定目的,公司间往往也会相互投资。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购销业务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方式来完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债务人对债权人的短期信用资金占用。
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其他企业资金也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市场营
第三篇市场营销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3.1.1复习笔记第一节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一、市场营销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定义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特点(1)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市场营销思想均有影响。
(2)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3.研究对象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作为卖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地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二、市场的含义1.含义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作为销售者的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即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整体市场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买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
因此,在这里,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2.市场包含的因素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的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三、市场营销的含义1.市场营销(1)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
市场营销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企业营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①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②1990年,日本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基于与顾客、委托人、业务伙伴、个人、当地居民、雇员及有关各方达成的相互理解,通过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领域的细致观察,而对组织内外部的调研、产品、价格、促销、分销、顾客关系、环境适应等进行整合、集成和协调的各种活动。
全国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大纲重点整理精品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重点整理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单选题)P22-23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二、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P24法约尔认为经营包括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其中六种经营活动包括: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得到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多选题)P24三、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P231、马克斯·韦伯:官僚制(通过职务与职权来实现管理职能的手段)、科层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最适合于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组织类型和基本管理精神,成为各类大型组织的“理想模型”,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法理的基础之上。
“组织理论之父”(单选题)2、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P25(1)权威的基础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
P25(2)官僚制的特征(3)官僚制的优越性(多选) P25个人与权利相分离;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第二节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①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主要思想是: P26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职能理论。
(多选题)②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财务管
第五章企业筹资决策4.5.1复习笔记第一节资本成本一、资本成本的含义与结构1.资本成本的概念资本成本,又称资本成本,是指公司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
资本成本研究的重点是筹集和使用长期资本的成本。
2.资本成本的内容(1)筹资费用筹资费用是在资本筹集过程中为获取资本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的印刷费用以及发行手续费用、宣传广告费用、律师费用、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
这些费用一般是在公司筹资时一次性支付的,在资本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因而可以视为对筹资数额的一项扣除。
(2)用资费用用资费用是公司占用资本所支付的费用,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等,这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
资本成本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但在财务管理中,一般用相对数来表示,即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资额的比率。
其通用的计算公式为:筹资费用筹资数额每年的用资费用资金成本-=二、资本成本的类型与作用1.个别资本成本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公司所筹集的各种长期资本各自的成本。
公司的长期资本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部分构成,其成本分别被称为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
个别资本成本可以用来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优劣。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所有资本的成本。
它根据各种资本的个别成本按照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又称综合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进行筹资组合决策的依据。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的标准。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制定激励报酬计划的基准。
3.边际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是指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
边际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追加筹资决策的依据。
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必然增加筹资数量。
当筹资数量增加、资本的边际成本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时,企业就不能再增加筹资数额。
三、资本成本的计算1.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1)长期借款成本根据资本成本计算的通用公式,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可表示为:(1)(1)(1)(1)(1)1l l l l l lR L T R T I T K L F L F F ---===---式中:l K ——长期借款成本;I ——长期借款年利息;T ——企业所得税税率;L ——长期借款筹资额,即借款本金;l F ——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l R ——长期借款年利率。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七章战略控制与组织结构2.7.1 复习笔记第一节企业战略控制一、战略控制的性质1.战略控制的必要性战略控制是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
2.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1)领导与战略相适应;(2)组织与战略相适应;(3)执行计划与战略相适应;(4)资源分配与战略相适应;(5)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6)战略具有可行性;(7)企业要有战略控制的预警系统;(8)严格执行完整的奖惩制度。
3.战略控制的特点(1)企业战略活动必须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控制具有开放性。
(2)战略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的总体控制。
(3)战略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不是战略计划本身的目标。
(4)战略控制要使战略计划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
(5)战略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客观地评价与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
4.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人员既是执行战略控制的主体,又是战略控制的对象。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使战略实施获得预期效果,企业首先选择或培训能胜任新战略实施的领导人;其次,改变企业中所有人员的有关行为习惯,使之适合于新战略的要求。
(2)组织这是指企业的人事系统、权力与控制结构、领导体制及方式等等。
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其组织结构通常要进行调整。
否则,企业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的系统,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如何加以诱导利用,使之利于战略的实现,是战略控制中的难点。
二、战略控制的类型完善的控制可以通过避免一些行为问题,或者通过运用其他的控制类型来实现。
下面重点介绍四种主要的控制类型。
1.回避控制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发生,从而达到避免控制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有:(1)自动化;(2)集中化;(3)与外部组织共担风险;(4)转移或放弃某种经营活动。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六章组织1.6.1复习笔记第一节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为确立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必须确定分工关系、部门化、权限关系、沟通与协商和程序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工关系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1)分工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这在现场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由于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使得每一个工人都能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1)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化;(2)分工会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3)专业化会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组织结构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权衡分工的利弊,决定组织分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务。
分工离不开协作,缺乏协作的分工是危险的。
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1.组织层次组成部门是组织协调的第一个方法。
通常是给每一个团体安排一个管理者,由其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团体内的所有工作。
这种团体就称部门或组织单位。
大型化组织通常采用横向的多维式部门结构。
首先,由几个人或职务组成一个小团体,而这个团体又归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部门,如此不断递进,便形成组织层次。
2.管理幅度受认识和情报处理能力的制约,管理者直接有效地协调下属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称之为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会受到管理者的能力、被管理者的训练水平、工作性质和内容、控制手段等因素影响。
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最佳管理幅度因企业、因人而异。
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就是部门化。
3.部门化的两个问题(1)部门规模的大小或组织层次的多少①缩小管理幅度,会增加管理层次,使组织呈狭长形态。
狭长型组织有利于强化统一管理,但会增加管理者人数;②扩大管理幅度,会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呈扁平形态。
扁平型组织虽然会减少管理者人数,缩短信息传递路线,但存在协调困难、易于失控的缺点。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等。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来说,系统地整理笔记对于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相关知识的笔记整理。
一、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企业与市场、客户建立联系,实现价值交换的重要环节。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的基础。
通过对市场按照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等因素进行细分,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市场。
例如,按照地理因素,可以将市场细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按照人口因素,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进行细分。
目标市场选择需要考虑市场规模、增长潜力、竞争状况等因素。
企业可以选择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专注于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也可以选择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以一种产品或服务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还可以选择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市场定位是确定企业在目标市场中的独特位置。
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形象差异化等方式来实现。
比如,某品牌手机以其出色的拍照功能作为差异化卖点,从而在市场中占据独特的位置。
营销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产品策略涵盖产品的开发、包装、品牌等方面;价格策略要考虑成本、需求、竞争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价格;渠道策略涉及产品的销售渠道选择和管理;促销策略则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等手段。
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估。
常用的财务比率有偿债能力比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利能力比率(如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通过对这些比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为决策提供依据。
资金筹集是企业获取资金的过程。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如留存收益)和外部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等)来筹集资金。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战略管理理论)
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
第一节战略的基本概念一、企业使命(见表2-1-1)
表2-1-1 企业使命
⑤利益群体。
企业管理者还必须充分地重视企业内、外部利益群体和个人合理要求。
二、企业目标(见表2-1-2)
表2-1-2 企业目标
三、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见表2-1-3)
表2-1-3 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见表2-1-4)
表2-1-4 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
用特定战略。
战略的背景是指战略过程和战略内容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实行,战略
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见表2-1-5)
表2-1-5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二、探讨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的意义(见表2-1-6)
表2-1-6 探讨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的意义
第三节企业战略的层次
一、总体战略(见表2-1-7)
表2-1-7 总体战略。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考试分
第一部分考试分析一、报考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非全日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保证我国学位授予的总体质量、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而设立的国家水平考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
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1.报名条件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考生应具备以下资格:(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2)本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材料已提交学位授予单位,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被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3)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包括外国语考试)。
2.报名时间考试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
报考者在网上报名规定时间内,登陆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通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资格审查表》(简称《考试资格审查表》)到指定地点现场照相、缴费、确认报名信息。
网上报名时间为3月中、下旬。
各省级主管部门确定所辖考区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和网址后,于3月6日之前传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心”汇总后于3月9日在“中心”网站()向社会公布。
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在每年3月底,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确定具体现场确认时间,并在网上报名阶段告知考生。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同等学⼒申硕《⼯商管理学科综合⽔平考试⼤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第⼗章组织⽂化1.10.1 复习笔记第⼀节组织⽂化的性质组织⽂化是⼀种渗透于企业组织各⽅⾯、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式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风格。
它不仅对企业组织的运转是⼀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和组织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组织成员的⼯作积极性和忠诚⼼,是其他管理⼿段⽆法取代的。
⼀、经营⽬标与经营理念经营⽬标解决企业物质追求⽅⾯的问题,经营理念解决企业精神追求⽅⾯的问题。
价值观是企业及全体员⼯⼀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共同认识或看法。
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最⾼⽬标和宗旨。
⼆、组织⽂化及其构成以组织基本⽬标和价值观为核⼼形成的,包括成员思维⽅式和⾏为⽅式在内的⼀整套观念和⾏为⽅式,就是组织⽂化。
1.组织⽂化的缘起20世纪70后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本经济迅速发展,这⼀严峻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
经过多⽅⾯的⽐较研究,美国学者认识到:⽂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此,他们提出要向⽇本学习,借鉴⽇本社会和企业中许多独特的⽂化因素,培育和发展美国的组织⽂化,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股世界范围的组织⽂化热潮。
⽬前,组织⽂化在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了长⾜的发展,组织⽂化学作为⼀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维⽅式共有的思维⽅式主要包含:(1)企业⽣存的环境、企业⽣存的世界是什么样的;(2)企业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何种职能,扮演什么⾓⾊;(3)在企业当中⼯作的是些什么样的⼈;(4)企业⽣存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即企业的世界观、环境观和对⼈的看法等。
3.⾏为规范管理者往往需要把价值观和思维⽅式具体化为具体的政策,组织的规程、制度、管理体系。
通过这些⼿段,告诉组织成员在具体情况下应该如何⾏动,即确定明确的⾏为规范。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二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1.1复习笔记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早期的管理思想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从1880年起,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为了改进管理,开始试验和研究,逐步形成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泰罗制的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蛋糕”做大。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
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三、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后来的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申硕大纲知识点记忆口诀33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申硕大纲知识点记忆口诀33
第四部分市场营销
第六章产品策略
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本章复习线索】:
【本章重要知识点】:
1、★产品的层次(★★核心、有形、附加)、产品的分类(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非渴求品)。
2、★★产品组合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缩减产品组合、产品延伸)。
3、★★服务的特征、服务市场营销与产品市场营销的区别。
4、★★★品牌策略(品牌有无策略、品牌使用者策略、品牌统分策略、品牌扩展策略、多品牌策略、品牌重新定位策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5、★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营销策略。
6、新产品开发过程(寻求创意、甄别创意、产品概念、营销战略、营业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试销、批量上市)。
【本章知识点记忆口诀】:
产品服务是核心,各种题型齐上阵。
产品组合多雷区,题型多变绕不开。
服务一节不小瞧,时有大题来冒头。
生命周期加品牌,复习重点不可少。
为避免错过相关精彩内容,你只需要简单三步:1、置顶星标相国转角;2、阅读后给文章点下“在看”;3、每天都来看看我,我就会出现在你的常读列表里。
感谢你的支持,学海无涯,希望这段阅读和
陪伴的缘分一直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产品策略
3.6.1复习笔记
第一节产品组合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
产品: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1.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2.有形产品
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
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物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
3.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是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售后服务等。
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
美国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曾经指出:“新的竞争不是发生在各个公司的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何种附加利益。
”
二、产品分类
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分类,产品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表6-1产品分类
类型说明
便利品
指消费者通常购买频繁,希望一需要即可买到,并且只花最少精力和最少时
间去比较品牌、价格的消费品
选购品
指消费者为了物色适当的物品,在购买前往往要去许多家零售商店了解和比
较商品的花色、式样、质量、价格等的消费品
特殊品
指消费者能识别哪些牌子的商品物美价廉,哪些牌子的商品质次价高,而且
许多消费者习惯上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消费品
非渴求物品指顾客不知道的物品,或者虽然知道却没有兴趣购买的物品。
非渴求物品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广告、推销工作,使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千方百计吸引潜在顾客,扩大销售
三、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其中,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是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或经由同种商业网点销售、或同属于一个价格幅度)的一组产品;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1.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
(1)产品组合的宽度,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
(2)产品组合的长度,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
(3)产品组合的深度,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
(4)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资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营效益。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可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以招徕、吸引更多顾客。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则可以提高企业在某一地区、行业的声誉。
2.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
①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
即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条或几条产品大类,扩大经营产品范围;
②加强产品组合的长度。
即在原有产品大类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
(2)缩减产品组合
当市场不景气或原料、能源供应紧张时,缩减产品反而可能使总利润上升。
因为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亏损的产品大类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集中力量发展获利多的产品大类和产品项目。
企业的产品大类不断延长的原因:
①生产能力过剩迫使产品大类经理开发新的产品项目;
②经销商和销售人员要求增加产品项目,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③产品大类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和利润增加产品项目。
(3)产品延伸
指全部或部分地改变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做法有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三种。
①向下延伸。
指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低档产品。
企业采取这种策略的主要原因:
a.企业发现其高档产品的销售增长缓慢;
b.企业的高档产品受到激烈的竞争,必须用侵入低档产品市场的方式来反击竞争者;
c.企业当初进入高档产品市场是为了建立其质量形象,然后再向下延伸;
d.企业增加低档产品是为了填补空隙,不使竞争者有隙可乘等。
企业采取向下延伸策略时会遇到的风险:
a.有可能使名牌产品的形象受到损害;
b.有可能会激怒生产低档产品的企业,导致其向高档产品市场发起反攻;
c.企业的经销商可能不愿意经营低档产品。
②向上延伸。
指企业原来生产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生产高档产品。
主要理由:
a.高档产品畅销,销售增长较快,利润率高;
b.企业估计高档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者较弱,易于被击败;
c.企业想使自己成为生产种类全面的企业等。
采取向上延伸策略要承担一定风险:
a.可能引起生产高档产品的竞争者进入低档产品市场,进行反攻;
b.未来的顾客可能不相信企业能生产高档产品;
c.企业的销售代理商和经销商可能没有能力经营高档产品。
③双向延伸。
即原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大类的
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阵地。
3.产品大类现代化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都很恰当,但产品大类的生产形式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必须对产品大类实施现代化改造。
产品大类现代化决策首先面临的问题:
是逐步实现技术改造,还是以最快的速度用全新设备更换原有产品大类。
(1)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重新设计它们的产品大类。
(2)快速现代化决策虽然在短时期内耗费资金较多,却可以出其不意,甚至击败竞争对手。
第二节服务策略
1960年,AMA最先给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
一、服务的分类
1.根据服务活动的本质(即服务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以及服务对象是人还是物)划分
(1)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
(2)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
(3)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
(4)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
2.根据服务机构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连续的还是间断的以及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划分
(1)连续性、会员关系的服务;
(2)连续性、非正式关系的服务;
(3)间断的、会员关系的服务;
(4)间断的、非正式关系的服务。
3.根据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者选择服务方式的自由度大小以及服务本身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划分
(1)服务过程比较标准化,但服务提供者和顾客的选择余地都较小的服务;
(2)能使每个顾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服务提供者对服务方式的选择自由度却很小的服务;
(3)服务提供者的选择余地较大,但难以满足单个顾客的需求的服务;
(4)使顾客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服务提供者也有发挥的空间的服务。
4.根据服务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进行划分
(1)需求波动较小的服务;
(2)需求波动幅度大而供应基本能跟上的服务;
(3)需求波动大并会超出供应能力的服务。
5.根据服务推广的方法划分
(1)顾客在单一地点主动接触服务机构;
(2)服务机构在单一地点主动接触顾客;顾客与服务机构在单一地点远距离交易;
(3)顾客在多个地点主动接触服务机构;
(4)服务机构在多个地点主动接触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