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cbb2f86866fb84ae55c8d65.png)
学习时间:2013.6.14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e1ab6f6f1aff00bfd51ea2.png)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1是学校进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触觉和其他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表达个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一)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美术课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术的潜能,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组成课程的基本内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78093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9.png)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艺术,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和快乐。
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三)强调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应该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研究技能和知识,更要学会运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践和应用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课程目标美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和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程内容美术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史和文化、创作实践和应用等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美术研究的基础,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研究;美术史和文化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作实践和应用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课程实施美术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应用,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方式美术课程的设计还需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美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和研究活动方式也应该因年龄而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bcd65b58fafab069dc02d2.png)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43fe2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6e.png)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1.课程简介1.1 美术课程的意义与作用1.2 美术课程目标1.3 美术课程内容2.平台课程设计2.1 平台原则2.2 平台组织与管理2.3 平台评价与反馈3.美术基本功3.1 造型基本功3.2 色彩基本功3.3 素描基本功3.4 绘画基本功4.美术素材与技法4.1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4.2 不同材料的运用技巧4.3 不同技法的应用与发展5.美术创造与表现5.1 创意思维的培养5.2 想象力与表现力的培养5.3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6.美术欣赏与评价6.1 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6.2 艺术作品的文化解读6.3 艺术评价的标准与方法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7.1 美术与科学的交叉7.2 美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7.3 美术与社会文化的联动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8.1 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与鉴赏8.2 美术教育政策与发展方向8.3 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附件:1.课程示意图2.美术教材推荐列表3.学生评价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2.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3.平台课程设计:一种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美术基本功:指美术学习中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包括造型基本功、色彩基本功、素描基本功和绘画基本功等。
5.美术创造与表现: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6.美术欣赏与评价:指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会运用相关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指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以及通过综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
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指对美术教育的效果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研究的工作。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8456783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f.png)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阿胶应采用A.米炒B.土炒C.砂炒D.蛤粉炒E.滑石粉炒【答案】 D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学生所选择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特性是()。
A.专业的、有利于学科发展的B.前沿的、有利于社会文化认知的C.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D.传统的、有利于经典知识传递的【答案】 C3、美术创作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的。
A.王洽B.张璪C.王维D.张彦远【答案】 B4、对于南宋画家梁楷,较为合适的表述是A.擅长山水画,精细勾勒,用笔雅致B.擅长历史风俗画,尤精建筑、车船题材C.擅长画马,勾勒设色,一丝不苟D.擅长人物画,洗练简约,洒脱生动【答案】 D5、王老师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前,为掌握学生对壁画的了解情况,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这种做法是( )。
A.形成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阶段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 B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是说要注重()。
A.工具材料资源的开发利用B.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C.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D.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 A7、以下是高中美术课程总目标的部分内容,其中不符合的是()。
A.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B.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C.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D.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答案】 C8、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A.《玄秘塔碑》B.《祭侄文稿》C.《兰亭序》D.《醉翁亭记》【答案】 B9、戈雅的版画《战争的灾难》创作于()。
A.18世纪中期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中期【答案】 C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是()。
A.多标准评价B.多主体评价C.形成性评价D.选拔性评价【答案】 D11、马钱子应采用A.米炒B.土炒C.砂炒D.蛤粉炒E.滑石粉炒【答案】 C12、廖老师在上学画中国画一课时,正好在示范葡萄的画法时,一不小心旁边的学生把墨水打翻在纸上,这个时候廖老师立即想到了曹不兴的“落墨为蝇”的故事,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一边把墨水处理成葡萄的形状。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e12f3b4f12d2af90342e6a2.png)
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廉价而又过滥的一味褒扬和肯定,使评价的激励效应贬值,课程评价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新课标修订的依据和思路一、修订依据。
2007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随即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展开全国范围的调研工作。
依据有关文件,参照教育部和修订组调研的结果与基层意见的反馈,经过数次修订,至2011年4月初完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l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终稿。
本次修订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况的准确把握,努力使《标准(2011年版)》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二、修订思路。
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第三部分:课标修订主要内容及原因分析一、调整文本结构并充实前言。
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删除,相关的思想在"前言"部分加以简要的表述。
另外,在"前言"部分加上了设定《标准(2011年版)政治坐标和指导思想的相关表述。
强调了美术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任何学科都应该通过课程和教学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美术学科也概莫能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7739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b.png)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教育部发布了2011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这是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进行美育方面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
本标准的出台,旨在保证中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总结了该标准的基本内容。
标准结构该标准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包括目的与任务、标准要求、考核与评价。
其中,任务部分包括进修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标准要求部分包括审美情感、审美知识、表现能力,其中又包含艺术鉴赏、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最后,考核与评价部分分别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和综合评估。
标准内容进修内容本标准包括了专业移民、艺术见闻、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艺术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环节,艺术表现则是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教学要求标准要求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以心灵和感官的方式去接触艺术,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探究其底蕴与意义。
同时,学生应当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文化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与内涵。
最重要的是,学生还需具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解读和批评的能力,让艺术真正地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安排学校应根据学期长短安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每学年,至少要有160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行艺术课程的教学。
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一流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
考核与评价该标准规定学校应有统一的教学考核和评价规则,学生的评估主要应包括考试成绩、作品评定、听音乐、观美术作品等方面。
学校应定期为学生提供艺术表演和艺术节日活动、参观艺术展览等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
结语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是一个全面而有挑战性的课程标准,它为中小学生的美育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和方向。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于该标准,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d34b315a216147917112814.png)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本专题将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对于新课标的理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自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实验稿之后,经过1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和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修改,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于2011年底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2011版。
比较2001与2011两个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基本架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仔细阅读,明显感觉新旧两个版本在文字条理性、概念准确性方面更加突出,文体的表述和框架也更趋概括与合理。
比如,2001年颁发时视实验稿为“制订”,2011年是“制定”,一字不同,份量有别。
以下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理念、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谈一谈我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定位和基本特征的理解。
一、认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定位美术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进行定位,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2001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
2011版美术课标则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很明显,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035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4.png)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与()。
A.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B.教学建议目标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C.目标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D.教学建议目标建议评价建议【答案】 A2、绘画作品《记忆的永恒》的作者是()。
A.达利B.勃拉克C.毕加索D.杜尚【答案】 A3、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初中一年级美术学习所属的学段是()。
A.第二学段B.第三学段C.第四学段D.第五学段【答案】 C4、某高中生想学习“室内装饰”,他应该选修的课程系列是A.设计?工艺B.绘画雕塑C.电脑美术D.书法?篆刻【答案】 A5、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动漫形象设计》一课教学目标的是()。
A.了解动漫的形象特点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进行创作B.通过欣赏、观察和讨论,了解动漫形象的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一个动漫形象C.了解动漫的相关文化D.详细了解各类动漫的创作方法,并能逐一掌握【答案】 D6、“悬针”与“垂露”两种笔画形态常见于下列哪种字体( )A.隶书B.楷书C.篆书D.草书【答案】 B7、在交流与讨论中,()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
A.头脑风暴B.同步讨论C.辩论D.合作性讨论【答案】 D8、以下的哪一种色彩是暖色()A.蓝色B.橙色C.绿色D.紫色【答案】 B9、下列对教学难点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而难以掌握的技能B.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而难以理解的知识C.教材中与教学重点有必然的联系的技能D.教材中需要笼统理解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答案】 C10、关于教学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认识与实践经验总结的产物B.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作用C.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授方法D.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 C11、顾老师上绘画课时,以《学大师画肖像》为题,要求学生经历“赏名作,选大师,学大师,搞创作,共分享”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学习单”明确任务和评价标准,最后将所有资料都存人各自的“学习档案袋”中,这种评价方法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df9430876c66137ee061914.png)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宏观与微观:美术课程标准修订概览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教授)一、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与过程2012年1月,教育部正式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说明修订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其实编写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实施更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程标准》),在修订的前期,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美术课程的影响1.对教师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出来之后,应该说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主要体现在老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还有就是教材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美术教育发生新的变化。
从直观来说,老师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教学实践这一块,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改之前的教师大多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而现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
这也反映出教师观念的变化。
我们知道,过去的老师,教美术往往更强调学科知识,就是教技能、教技巧,这与很多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相近。
但是大学老师教的对象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针对是中小学生。
现在教师的观念拓展以后,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针对的不仅是技术、技巧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美术本体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美术教育这么一个学科教育,来引起学生身心发生变化。
当然我们不否定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但是应该眼界更开阔一点,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发展智力、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社会意识、生命意识。
很多老师过去主要是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教学,这个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因为我们也知道,技能、技巧是个价值中立的东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技能、技巧只有跟人文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它的好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be24f2a2f60ddccda38a0b9.png)
1 . 程标准前言部分 , 在课 按要求增 加高位理论 的规范性 表述 , 即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美术学科 中的渗透 , 括邓 包 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 ; “ 、 2按统一格式 , . 重新组织前言的文字 ; 3完善课程总 目标 的文字表述 ; . 4对“ . 欣赏 ・ 评述 ” 设计 ・ 和“ 应用 ” 内容做 了较大幅度的 的
( )07年 至 2 1 的修 订 特 点 一 20 0 0年
更注重美术学科本身的性 质。因此 , 2 1 年版新课标 中 。 在 0 1 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 :美术课程 以对视觉形象 的感 知 、 “
理解和创造 为特征 , 是学校 进行美育 的主要途径 , 九年义 是 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程 ,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 在
师、 学生和家 长以及 1 1家美术教材 的主编 、 编者 、 出版社 编
尹少淳博士说化 。 比较 旧版实 验稿 , 义 务 教育 美术 课 程标 准 《
辑等近 1 2万人进 行了问卷 、 走访 、 座谈等形 式的调研 , 深入
注美术基本 知识 与基本技能。 0 年版新课标增强 了对美术 21 1 知识与技能 的规定性 , 但又没有 回到教学大纲对知识 与技能 表述的严格性 , 在这两者之间保持 了一种较为完美的平衡 。 2 1 年版新课标将实验稿 中的“ 01 评价建议 ” 为“ 改 评价要 点” 运用 了量化或具有量化意味 的限定词 , 通过造型表现 , 如“ 活动 , 大胆 、 自由地表达 自己的观察 、 感受和想象 , 创作若干件 能反映 自己学习水平的作 品。”辨别 1 “ 2种以上的颜色。”运 “ 用 3种以上 的方法 , 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 ”认识和
不 少变 化 的地 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dc39f681c758f5f61f6720.png)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2011版)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6895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8.png)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2011版)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三、课程内容
1、图案构成与表现
1.1 图案元素及其运用
1.2 图案构成的基本原则
1.3 图案表现技法与手法
1.4 图案构成与表现的实践与创造
2、形体表现与构造
2.1 形体的基本特征与表现要素
2.2 形体构造与透视原理
2.3 形体表现技法与手法
2.4 形体表现与构造的实践与创造
3、色彩表现与运用
3.1 色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3.2 色彩的运用与表现技法
3.3 色彩构成与表现的实践与创造
4、绘画表现与表达
4.1 绘画媒材与工具的使用
4.2 绘画表现技法与手法
4.3 绘画表现与表达的实践与创造
5、造型表现与表达
5.1 造型媒材与工具的使用
5.2 造型表现技法与手法
5.3 造型表现与表达的实践与创造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媒材和工具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创造,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让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附件:
本文档的附件包括教学辅助材料、学生作品范例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义务教育:指根据国家规定,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行普及性、免费的基础教育。
2、美术:指具有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3、课程标准:指教育部制定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所开设课程
的要求和规定。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10546bdd0d233d4b14e69c3.png)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第一部分课改十年总结一、概要20世纪末,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抢占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做人才的准备,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
为了顺应这一形势,我国也从2000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是1949年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操作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其力度之大,变化之大,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正是在国际国内的背景之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教育和高师美术教育,形成了美术教育的一个高潮。
经过十年的使用,总体上看,我省教师们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比较积极,认同度较高。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由于领导不重视而导致对师资配备不足,设备条件较差。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尚未得到完全的纠正,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我省实施美术课标(实验稿)的基本情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美术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2、美术教育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全省教学质量趋于均衡;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爱上美术课了;5、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
(二) 我省在实施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美术教学方法上尚未把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4ee107687c24028915fc3bd.png)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六墩学校尹鹏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
但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下面就修订内容作具体解读:一、明确美术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2011版新“课标”与“课标”实验稿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2011年版新“课标”却开宗名义道:“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于此,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因素愈发凸显,这也进一步强化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直观形象性”。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学科,“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其教学有赖于向学生呈现可供直观认识的视觉造型形象。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进而提升其内在的审美经验或激发其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
此外,美术教学中“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也符合儿童视觉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它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同时新“课标”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
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
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人类特殊的存在与生活方式,也诠释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等精神内涵。
据此,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需要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以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b2a26eaaf45b307e9719708.png)
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作者:董晓婷来源:《剑南文学》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2001年课标,以新版课标的几大亮点作为关键词,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
关键词:课程性质三维度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 亮点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相比较200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用“修订”一词为自己定位,从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来说,新版课标与2001年版仍然以一贯之。
2001年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至此为美术学科本体进行明确定性,将美术学科提到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比之下,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视觉”一词的提出,既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体的优势,“观看提供了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
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却是课程设置和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寸土寸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以“人文性”为美术学科定性稍显力道不够,也使美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比时边界特征稍显模糊,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视觉性”使得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有了依托和载体,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用“视觉性”为美术学科定性,不仅明确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而且意味着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对图像资源、人际交往解码能力的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
“视觉性”不仅反映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更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课程原则观,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原则观一直在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西方的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是指向一极的,而是综合化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DBAE美术教育理论,从此美术教育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21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教育,不仅使西方美术教育目的进一步摆脱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摆脱了美术学科专指造型艺术一域的狭隘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如下。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
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
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