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讲义:第四章共11页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节
第一节内外均衡的矛盾
一、关于均衡的概念
一是“内部均衡”:它是反映国内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情形下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斯旺(T.Swan)将内部均衡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短期(总需求可变、总供给不变、潜在产出不变、生产效率不变)、中期(总需求和总供给可变、潜在产出不变、生产效率不变)、长期(四个指标全部可变)
二是“外部平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单纯的国际收支账户在一定口径上的数量平衡。
三是“外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在内部均衡实现的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调节的目的,从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讲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更深一层意义上讲,尤其是当国内经济处于不均衡的情况下,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均衡。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冲突
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中心任务是在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同时,确定合理的开放状态,并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说,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优先考虑并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即先内部均衡,再外部均衡。造成内外均衡的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在封闭经济下,一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
就业和价格稳定。在封闭经济中,这三个目标也存在冲突,例如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经济增长也往往会带来通货膨胀。可以说,在封闭经济中,政策调控的主要任务在于协调这三者关系,确定并实现这三者的合理组合。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目标数量增加了,加入了“国际收支平衡”一项,另外各种目标之间关系发生变化,在相当多情形下,宏观经济在封闭条件下的主要目标与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这一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冲突成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某一个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导致另一目标的恶化。
例如:一国经济高速发展时,国内需求旺盛,投资需求高,总供给(总产出)跟不是总需求(总支出)的速度,如果要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内部均衡,就得发生净进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三、一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外来冲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是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影响的。这种冲击传递主要有三种机制:
1、外部冲击传导的收入机制
我们知道,两国的国民收入一般是通过贸易收支发生联系。在边际进口倾向存在时,一国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量的增加。这种收入机制是指,外国国民收入的变动会导致外国进口(反过来为本国出口)发生变动,这会首先影响本国的外部平衡,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带来本国国民收入的变动。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高,本国的乘数效应越大,本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受外国收入变动的冲击就越大。
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即外贸出口对国内产业产生连锁效应,出口部门收入扩大→消费扩大→其他部门生产、收入扩大→消费进一步扩大→国民收入倍数增加的良性循环
2、外部冲击传导的利率机制
利率机制对冲击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的,两国利率的差异会影响国际资金流动。具体来说,当外国利率发生变动时,会影响外国资金的流入和本国资金的流出,改变本国的外部平衡状况,进而引起本国利率、价格的变动,最终影响本国的内部均衡。国际间资金流动的自由程度越高,这一机制对冲击的传导效果就越显著。
3、外部冲击传导的价格机制
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内外均衡。相对价格机制包括价格水平的变动、名义利率变动两个方面,相对价格变动就是实际利率的变动,R=e Pf /Pd,名义汇率变动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使得两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贸易收支和国内均衡。
第二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部分。在开放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通过各种机制发生着复杂的联系,政府必须运用可控制的变量即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稳定,以及合理开放,来实现内外部均衡。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需要有新的规则,西方经财政济学家提出不同的政策搭配方法。其中蒙代尔(R.Mundell)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内如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矛盾;索尔特(W.Salte)和斯旺(T.Swan)
提出用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来解决这种矛盾。
一、丁伯根原则
也就是数量匹配原则。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 )(1969年第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最早提出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所谓“经济政策理论”(丁伯根原则),该理论认为:要实现N 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 个有效的政策工具。决策者只有一个独立的工具而试图实现多种目标是不可能成功的。
假定存在两个目标1T 、2T 与两种工具1I 、2I ,政策调控追求的1T 、2T 的最佳水平为*1T 和*2T ,另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即:
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通过求解,可以得出最佳目标水平*1T 和*2T 时所需要的1I 、2I 的水平,
即:
条件:2211//b a b a ,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对两种政策目标有
着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只有一个独立的工具而试图实现两个目标,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汇率固定不变,一国不能动用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工具,只运用支出变更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个目标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并进行合理搭配。
二、米德冲突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 )于1951年的《国际收支》中最早提
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问题,这一观点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内容: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失衡
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状况
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对于第2、3情形,比较容易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而对于第1、4种情形,如果政府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内部均衡时,会引起外部经济状况偏离平衡目标越来越远。如第4种情形,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是国内的供给大于需求,国内的供给输出到国外,如果政府要实现内部均衡,降低国内总需求,则供需差额会进一步拉大,顺差进一步拉大。
如果我们将宏观经济政策具体化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更加清晰地看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例如对于第1种情形,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总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增加,利率下降导致金融资本流出增加,这会导致逆差更加严重。当然这个冲突问题会在浮动汇率制下会有所减轻,因为逆差导致市场上的本币汇率自动下浮,有利于推动出口,本币汇率下浮后,对外币换汇成本增加,有利于减少国内资本流出。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要解决这二者冲突,会让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