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山西元宵节习俗
太原老鼠窟元宵简介
太原老鼠窟元宵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俗称“上灯”。
太原
民间有“上灯如年”之说。
上灯日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
宵节”。
上灯日的晚上,人们吃过晚饭后,便纷纷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等闹元宵。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神鼠和人一样,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生灵。
一年元宵节晚上,老鼠对人们说:“我肚子饿了,快给我做
饭吃吧!”人们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便给它搭了个窝棚,上
面铺上树叶或草席就成了它的家。
老鼠每天要去找食物填饱肚子,可是周围很少有食物可寻。
它又和人一样,想找些“朋友”谈谈
心事或谈谈天。
一天晚上,它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很多的人在观看花
灯和猜灯谜。
于是,老鼠钻进人群里,对别人说:“我肚子饿了,请给我点吃的吧!”人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于是就给了它一块
饼和一袋米。
老鼠吃完后又钻进人群里去了。
—— 1 —1 —。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以各种独特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祥和与团圆的氛围。
以下为您介绍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一、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也叫汤圆。
元宵的外皮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果仁等。
元宵寓意着团圆、美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二、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花灯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各种动物、人物、花卉等形象,色彩鲜艳,璀璨夺目。
在夜晚,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人们徜徉其中,欣赏着美丽的灯光,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三、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之一。
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人们喜爱。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
龙是吉祥的象征,狮子则代表威武。
在元宵节,舞龙舞狮队伍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精彩的动作和激昂的锣鼓声吸引着众多观众,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五、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技艺表演。
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边走边表演,展示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放天灯天灯也叫孔明灯。
人们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点燃燃料,让天灯缓缓升起。
看着天灯飘向远方,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七、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在元宵节这天,妇女们会结伴而行,走过桥梁,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保佑身体健康。
八、迎紫姑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神。
在元宵节夜晚,人们会迎请紫姑,向她占卜问事,祈求平安和好运。
九、逐鼠逐鼠是古代元宵节的一项习俗。
人们会在家中点燃谷糠,利用老鼠害怕火光和声响的特点来驱赶老鼠,以保护家中的粮食和物品。
十、送孩儿灯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大同的节日风俗
大同的节日风俗
大同是山西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以下是大同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 春节:大同人过春节时,会贴春联、挂红灯笼,家家户户会扫尘、打扫卫生,然后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
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给长辈送上新年祝福和红包。
2. 元宵节:在元宵节晚上,大同市区的街道会举办花灯游行,各种造型各异的彩灯在灯谜、龙舞、舞狮等表演的烘托下,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观赏。
同时,人们还会吃汤圆、猜灯谜,喜庆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3. 清明节:大同人在清明节会到坟墓扫墓、祭祖,同时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外出郊游、欣赏春景。
4. 端午节:大同人过端午节时,会包粽子、赛龙舟,同时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即攀踏蒿山。
人们会集体攀登当地的蒿山,以祈求安康和吉祥。
5. 中秋节:大同人过中秋节时,会赏月、吃月饼,并进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例如赏月晚会和民间艺术表演。
同时,人们还会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并与亲友分享团圆的喜悦。
以上是大同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人
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这些活动也成为了人们团聚、传承文化、弘扬民俗的重要方式。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 就将纸条取出, 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猜对的话, 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始于西汉, 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 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夜里除了灯会, 就数焰火看了。
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 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 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 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 散百病, 烤百病, 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8、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就是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2.元宵节作文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 合家安康。
山西的元宵节风俗
山西的元宵节风俗山西元宵节风俗:1、歌舞庆元:提前于元宵节期间举办歌舞汇演,让人们感受庆元节的气氛,包括各种歌舞、乐器演奏等;也有不少地方举办宣传性质的晚会,传播元宵节文化。
2、打灯笼:元宵节打灯笼饱含着浓浓的文化内涵,来自不同地域的民俗艺术融合到一起,千变万化的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
3、登龙舟:山西元宵节期间特别热衷于登龙舟,大小镇镇和乡乡都有舟赛活动,一般节前一周才开始,元宵节当天是最烈烈的竞技现场。
4、放烟花爆竹:元宵节也是放烟花爆竹的日子,从晚上到天黑,如真如夜,满天的烟花烟火在万众瞩目中,尽情绽放,充满浪漫色彩,显得很壮观。
5、走灯:元宵节当天,传统礼仪走灯民俗活动开始上演,灯光明亮,红黄绿各色的试衣灯,花金银灯装饰的家家户户,热闹非凡,更加添彩了欢乐。
6、品团圆饭:团圆饭又叫月饼,是傩习家庭团圆的一种食物,每家每户要在元宵节晚上坐在一起品尝团圆,也有很多习俗来庆祝这一节日,这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
7、逛桥:元宵节,很多小伙伴会要一起去逛桥,民间有“见月要过桥”的说法,有的桥上还会有不少的攤販,有吃的有玩的,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8、捕鱼观灯:元宵节时有一项民俗习俗,叫做“捕鱼观灯”的活动,就是在元宵夜晚,到河边,把光线的灯放在河底,以利鱼亮,然后就可以捕抓鱼儿了,乐趣无限。
9、猜灯谜:元宵节一般人们会在晚上玩灯谜游戏,灯谜是古城中最流行的家庭休闲游戏,由一对对对话式的灯谜句子组成,猜出题意的答案,并为正确的答案增添奖励,融汇文化艺术传统,此艺术无处不在。
10、赏鱼子灯: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把家里的鱼子灯拿出来,赏赐于客人,又有些地方一般禁止在这一天摘剪花草,拿出去卖消香,而是把它拿出来放置在家中,以表达诚恳慰问之意。
元宵节是中国家乡年俗中最为传统习俗的节日之一,山西也是节日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
山西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源远流长,覆盖着丰富而博大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宛如星海绵绵,每年一度的元宵节都会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俗气氛,可以说元宵节给山西的年俗活动增加了不少神采。
元宵节全国各地风俗有什么不同
元宵节全国各地风俗有什么不同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在庆祝元宵节时有许多共同的风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各地的元宵节风俗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地方独特的元宵节风俗:
1. 北京:老北京人在元宵节时喜欢去老字号买元宵,如稻香村、桂香村等。
此外,逛灯市也是老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重要活动,灯市上会有各种花灯和表演。
2. 河北: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表演各种舞蹈和戏曲,欢庆节日。
3. 安徽:安徽凤阳县的元宵节习俗包括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
此外,各种造型各异的花灯也会提前上市,将夜晚装点一新。
4. 山西: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从十四到十六,每晚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文艺踩街也是山西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各种民间文艺表演会连续三天在市区进行。
5. 山东:在山东,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等,人们通过这些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6. 河南:河南人元宵节的独特习俗是在祖宗墓前点燃灯笼。
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蜡烛任其燃尽,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总之,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元宵节的习俗和寓意
元宵节的习俗和寓意元宵节的习俗和寓意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或为历史记载,或为民间传说,或为宗教礼仪等等。
从不同的传说或记载中,可以看出元宵节作为民族节日从形成起就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内涵,值得仔细回味。
汉文帝平吕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大封诸吕为王。
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祸,遂共谋篡乱。
此事传到了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伐讨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等取得联系,经过周密部署,“诸吕之乱”终被平息,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
平乱之后,汉文帝刘恒登基,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
在古代,“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义,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名为“元宵节”。
戡平诸吕,历史上确有此事,但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说法却查无实据,只能算是传说而已。
汉武帝放灯说元宵放灯起于西汉武帝时。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就请来上郡的一个巫师来通神,结果太一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将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没过几天,汉武帝果然病愈,为感谢太一神就在甘泉宫建坛,并于正月十五以灯祭祀,通宵达旦。
元宵燃灯尊佛说元宵燃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便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不论士族庶民,一律张灯,以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自此以后,正月十五张灯便蔚然成风。
其实,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说法也根据不足,不过佛教利用元宵节的机会燃灯,则实有其事。
道教祭神礼仪说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起源于中国的道教祭神礼仪。
关于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并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
元宵灯节成于唐代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风气,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各地元宵节习俗大全
各地元宵节习俗大全作为农历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象征着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除了和家人一起吃汤圆、猜灯谜,元宵佳节你还打算怎么过呢?我们来看看元宵佳节都是怎么过的?元宵节各地习俗大全1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欣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2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3安徽省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开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会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山西元宵节习俗是什么
山西元宵节习俗是什么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山西元宵节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山西元宵节习俗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
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明间乔元《闽书》)。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元宵节闹花灯习俗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传说: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
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文化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文化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特色和浓郁文化底蕴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与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文化。
一、元宵灯谜猜元宵节最有名的习俗之一就是猜灯谜。
在这一天,人们将制作精美的灯谜挂在花灯上,每个谜题都别具一格,既有古典的典故,也有现代的趣味。
人们围绕着花灯猜谜,不仅增进了互动,也培养了智慧。
传统的灯谜猜活动也成为了一种考验智慧和欣赏文化的形式。
二、赏花灯、观花会元宵节时,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花灯,形状各异,色彩绚丽。
同时,许多地方还会举行精彩的花灯表演和花车巡游,向群众展示最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也有不少地方会举行盛大的花会,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花卉,体验到春天的气息。
三、品元宵、吃汤圆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品尝元宵和吃汤圆。
元宵,又称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食品,外皮软糯,馅料多样,有豆沙、芝麻、果脯等。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元宵供奉祭祀和享用。
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幸福,也代表着新的一年将会万事如意。
四、舞龙、舞狮表演元宵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独特艺术形式,龙和狮子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舞龙舞狮表演中,人们穿着龙、狮子的服饰,在鼓乐声中起舞,展示着非凡的技巧和灵动的身姿。
这一节目既能娱乐群众,又能传承文化。
五、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是元宵节的一项盛行于南方地区的习俗,尤以江浙一带最具特色。
孔明灯是一种由薄纸制成的灯笼,中间有一个小火苗,点燃后灯笼便会升空飘向天空。
放孔明灯寓意着祈福、祈求心愿能够实现,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六、舞火龙、耍花炮一些地方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中,还有舞火龙和耍花炮的表演。
舞火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人们手持一串或数串着火的红纸,围绕着火山、屋顶、广场等地方边唱边跳。
2024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2024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热烈欢庆。
本文将介绍2024年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一、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便是赏花灯。
这一传统习俗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人们首次在正月十五这个夜晚点亮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赏花灯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2024年的元宵节当晚,各地的公共广场、园林景区、街道巷弄都将摆放醒目的花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无论是精美的造型、瑰丽的灯光,还是灯火阑珊中绽放的美丽景象,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和愉悦。
赏花灯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一直被视为人们追求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元宵节熙熙攘攘的人潮和五彩缤纷的花灯,寓意着人们破除黑暗、迎接新生的希望。
此外,赏花灯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享欢乐的象征。
二、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便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内陷有甜美的馅料,如豆沙、花生、桃脯等。
吃元宵的习俗也始于汉朝,当时人们相信吃元宵能够避灾祈福、庆祝丰收。
据说,元宵是由千里传情的女子陆贞传播起来的。
她用纸条做成元宵,装入密室中的植物中,让农民发现后以此相认。
经过演变,吃元宵的活动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传统。
在2024年的元宵节,人们可以品尝各式各样的元宵,从传统口味到现代创新,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无论是在家庭团圆时亲手制作的元宵,还是在餐馆或街头小摊上购买的现成元宵,都能给人们带来甜蜜和满足感。
吃元宵不仅仅是一项节日习俗,更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祝愿。
三、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古老而有趣的活动。
猜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皇帝命令将谜语写在灯笼上供人猜解,以增加乐趣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猜灯谜有时伴随着花灯展览一起进行,或者在家庭团圆时进行。
人们将写有迷题的谜语贴在灯笼上或者张贴在墙上供人猜解。
元宵节的六大传统习俗
【导语】农历正⽉⼗五⽇,是我国传统节⽇—元宵节。
正⽉是农历的元⽉,⼗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称为⼩正⽉、元⼣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个重要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的六⼤传统习俗,欢迎阅读!1.元宵节的六⼤传统习俗 1、吃元宵 正⽉⼗五吃元宵,“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
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糖、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是在糯⽶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
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较贵,有⼀⾸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时来。
帘前花架⽆路⾏,不得⾦钱不得回。
” 北⽅“滚”元宵,南⽅“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感都不同的⾷品。
2、闹花灯 农历正⽉⼗五是“元宵节”,此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
⽽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西的县城⼀级城廓甚⾄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五晚上达到⾼潮。
正⽉⼗五的“观灯”已经成为⼭西民间群众⾃发的活动,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带,太⾕县的灯是很有名⽓的。
太⾕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出名。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有许多传统的习俗与意义与之相关。
一、传统习俗1.灯笼: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放灯笼。
人们会在这一天挂起各种各样的彩灯和灯笼,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灯笼以其亮丽又温暖的光芒,象征着新年的希望和美好。
2.赏花灯: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经常组织花灯游行。
花灯是用彩色纸张、竹子等制作而成,形态各异,充满了艺术感和创造力。
人们可以在游行中观赏到各种美丽的花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谜语,通过猜谜语来增加节日的氛围和乐趣。
猜灯谜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智力,也是亲友和邻里之间交流和短暂娱乐的机会。
4.吃元宵:元宵节最重要的传统食物就是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甜点,内陷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芝麻、枣泥等。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二、意义与寓意1.祭祀祖先: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祭祖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烧香祭祀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个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传统的尊重,也是子孙对先辈的感恩。
2.破除晦气:元宵节有着消除晦气的寓意。
在农历一年的开端,人们会通过放鞭炮、燃放烟花等方式来驱走邪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祈求好运和祝福,也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悦的时刻。
3.促进交流: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节日,人们可以借此机会拜访亲朋好友,增进感情。
在猜灯谜、观灯笼等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增加友谊和团结,营造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4.庆祝新年: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也是新年的尾声。
通过丰富多样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圆满地结束新年的庆祝,为新一年的开始带来祝福和福气。
总结:元宵节以其独特的习俗和丰富的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可以增进社交交流,让这个节日更具意义和价值。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小正月,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元宵夜。
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通过各种传统习俗来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
以下是元宵节的十二种传统习俗。
1. 看花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就是观赏花灯。
各种形式繁复的花灯在夜幕中亮相,宛如仙境一般美丽动人。
人们漫步街头巷尾,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艺术,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年。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将灯谜贴在花灯上,其他人可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猜测答案。
这项活动既能展示人们的智慧,又增进了亲友之间的交流。
3. 吃汤圆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它由糯米粉制成,外皮白嫩光滑,内心饱满甜香。
吃汤圆寓意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友情深厚。
人们常常在元宵节这天,享受美味的汤圆。
4. 燃放烟花燃放烟花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烟花爆竹,炸响的声音和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给人们带来喜悦和祝福。
5. 传统舞蹈表演元宵节还有许多传统的舞蹈表演。
灯王舞、龙舞和狮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6. 舞狮表演舞狮是元宵节传统习俗中备受瞩目的一项。
一只腾跃的狮子,仿佛活灵活现般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舞狮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福气与吉祥。
7. 打扰会儿门神在元宵节,一些家庭会“打扰会儿门神”。
这是一种民间习俗,人们会突然敲门或者敲锣打鼓来“打扰”家中的门神,以驱逐邪恶的力量,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8. 行水灯行水灯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习俗。
人们将灯放在小船上,让它顺水漂流。
水灯上的火光在夜晚中闪烁,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和美好。
9. 点燃龙船点燃龙船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将精心制作的龙船放入河流或湖泊中,然后点燃船上的火焰。
龙船缓缓前行,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一颗明珠,给人们带来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
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习俗之踩高跷
元宵节习俗之踩高跷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对此人们充满喜悦和期盼,所以普天同庆,也是春节最后的狂欢。
以下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元宵节习俗之踩高跷,希望大家喜欢!元宵节习俗之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简介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
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临汾传统活动
临汾传统活动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晋南山区的黄河河谷中。
由于地处山区,临汾的传统活动多与山地生活和农耕文化相关。
以下将介绍一些临汾的传统活动。
一、庙会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也是临汾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临汾市区的各大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如糖葫芦、臭豆腐、麻花等。
此外,还有各种游乐设施和表演,如过山车、射箭、杂技表演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二、灯会灯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临汾地区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元宵节,临汾市区的各大公园和庙宇都会举办灯会活动。
灯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灯笼,如花灯、动物灯等。
此外,还有舞狮、舞龙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民俗表演临汾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活动也是临汾的特色之一。
比如,龙舞、狮舞、杂耍等表演形式,都是临汾地区民俗艺术的代表。
这些表演活动不仅能够展示临汾地区的传统文化,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四、农耕体验临汾地区以农业为主,农耕文化是临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园就提供了农耕体验活动。
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耕活动,如种植蔬菜、采摘水果等,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品尝农家菜,了解临汾地区的农村生活。
五、民间艺术展演临汾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传统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也是临汾的传统活动之一。
比如,评弹、山西梆子、豫剧等表演形式,都是临汾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
临汾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临汾的传统艺术。
六、民俗游行临汾地区的一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常常伴有民俗游行。
比如,每年春节期间,临汾市会举办盛大的迎春花车游行活动。
花车上装饰着各种鲜花和彩灯,游行队伍中有舞狮、舞龙等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临汾的传统活动丰富多样,既有庙会、灯会等传统节日活动,也有民俗表演、农耕体验等民间活动。
太原老鼠窟元宵简介
太原老鼠窟元宵简介太原老鼠窟位于太原市迎泽公园内,占地面积很大,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从正月初一开始,太原老鼠窟就会开始筹备元宵灯会活动,进行灯饰布置和节目排练。
到了元宵节当天,整个老鼠窟都会被各种彩灯和装饰物点亮,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入,展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
太原老鼠窟的主题是老鼠,因为老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富贵和幸福。
所以在老鼠窟内,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以老鼠为主题的灯饰和装饰,比如巨大的老鼠造型灯、闪闪发光的老鼠灯笼、栩栩如生的老鼠雕塑等等。
这些灯饰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为观众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除了灯饰,太原老鼠窟还有各种文艺表演和民间活动。
在灯会期间,可以看到舞狮、舞龙、相声小品等传统节目,还有各种手工艺品摊位和美食小吃摊位,让人们可以尽情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的美食和购买到喜欢的手工艺品。
而且,在太原老鼠窟还有一项非常具有特色的活动——灯笼猜谜。
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老鼠窟内购买到已经写好灯谜的灯笼,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猜谜解谜,增加了元宵节的乐趣和趣味性。
在太原老鼠窟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氛围,也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美食。
每年元宵节,太原老鼠窟都会成为太原市民和游客们共同欢庆的场所,为元宵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太原老鼠窟是太原市一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元宵灯会活动,吸引了大量人群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美好,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希望太原老鼠窟能够越办越好,成为太原市元宵节期间的一项灿烂文化盛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元宵节习俗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
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明间乔元《闽书》)。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
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
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
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
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
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
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
而且每天装一次。
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
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
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
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
个组成部分。
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
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
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