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1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 专题限时集训10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限时集训(十)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建议用时: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
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
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头脑。
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
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
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
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
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
“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
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
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
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
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
他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
对于《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
”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
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的,但在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也不能算数。
王引之用《诗经》中大量“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
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即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
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
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
“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
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孤证。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2论述类文本阅读2 打印带解析版
专题限时集训(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4364003】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做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出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二)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暑期第一次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0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建议用时:40分钟,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26612077】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华民族选择的第一个价值目标,就是求真。
那么,什么是真呢?怎样求真呢?道家的观点是:真就是道,道就是真。
道家所说的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自在的天道;另一方面表示人应当追求的理想、超验的精神境界。
道家的核心论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道自身的原因,道只取法于它自己,不能再向外追溯,没有其他因素可以为道所取法。
道以自身为法,所以道就是本真。
人取法于自然之道,也就求得了本真。
道家强调,本真乃是不为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纯真。
道作为本真,既然是自为的,当然就是无为的。
在“真”的前面,道家往往加个“天”字,这就是“天真”一词的来历。
在老子看来,婴儿的状态,就是得道者的状态,婴儿才配得上“天真”二字,配得上“无为”二字,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人为的想法。
普通人一旦长大了,就背离了那个原初的本真,就背离了大道。
在《老子》一书中,经常出现“如婴儿之未孩(读为咳)”“比于赤子”之类的句子。
老子认为,真就是不假人为,就是不矫揉造作。
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装像。
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才叫作“率真”,才叫作“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
儒家对真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道之上。
不过,儒家所说的道,指的是人道,表示一种理想的、入世的人格所应有的精神境界。
儒家不认同那个本真的天道,强调人道是自为的。
儒家心目中的“真”,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真”,而是人文意义上的“真”。
换句话说,“真”不意味着“自然”,而意味着“应然”。
人道作为“真”来说,就是人的一种应然心态。
这种心态,可以叫作“真”,也可以叫作“诚”。
在儒家眼里,“真”与“诚”是同等程度的观念,通常以“求诚”代替“求真”。
孟子鼓励每个人效法义理之天,主张做人要像天那样诚实。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辅导测试题: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文/王晓明⑴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⑵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
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
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
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⑶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
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
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
《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
《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
《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
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⑷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
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⑸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
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2021年整理)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的全部内容。
专题提能限时练(二)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建议用时:30分钟)一、(2017·郑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导学号:76082004】“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2021届江西高考语文限时综合11-4论述类、实用类练习卷(答案详解)
【最新】江西高考语文限时综合11-4论述类、实用类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亲昵.(nì)祛.除(qū)烙.印(lào) 哄.抬物价(hōnɡ)B.卡.壳(kǎ) 奇葩(pā)锃.亮(zènɡ) 大笔如椽.(chuán)C.雾霾.(mái) 下载.(zài)眼眶.(kuànɡ) 有恃.无恐(zhì)D.豆豉.(chǐ) 着.装(zhuó)弄.堂(nònɡ) 鲜.有所闻(xi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放诞国粹美人觚急不睱择B.合龙丰姿万户侯枯燥无味C.痉挛旋律吊稍眉不落言筌D.伶俐狼藉一滩血不经之谈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身边万物都在显示着自己的生机和优美。
我觉得作为摄影人不必____________远足名山大川,美丽的风景就在身边。
摄影不在于器材的____________,不在于复制美景,__________在于磨炼出独到的发现之眼,在寻常的__________里拍摄出不寻常的画面。
A.舍近求远精致只场面B.舍本逐末精良而场景C.费尽心力精巧却情景D.千辛万苦精美就风景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当疼痛发作时,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有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C.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的,”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办成”。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1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一)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建议用时:40分钟,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26612080】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佳桐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
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
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
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
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
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
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
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
敬畏生命,就是把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
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
我们同样需敬畏法律、敬畏规则。
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
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而是靠发自内心的尊重。
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
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题专项提升练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二 ) 阐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专项提高练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每题 3 分)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加此中。
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华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 情境” 。
下边谈“ 学术情境” 和“ 艺术情境” 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创建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旧启示无穷,可从以放学术关系来观察。
一是“ 博与精” 。
学习要博学多才,拓展视线,人们说“ 开卷有利”“ 世事洞明皆学识” 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再联合《诗经·衡门》“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敬。
博,才能“通” ,通,才能达到“ 大方无隅” 的境地。
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涛独老成” ,堪称千锤百炼。
这类全神贯注丝绝不苟且的精选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吸取的精神力量。
二是“ 渐与顿” 。
古代经典示务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
孔子授学以“ 时习之”“ 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均是渐习而求知。
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
据《坛经》记录,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异,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拂拭,莫使染灰尘” ,柴房小僧惠能认为不好,复作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哪处染灰尘” 。
前者明“ 渐” ,后则倡“ 顿” ,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
顿悟启示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露了一种在求知务实之上的精神超越。
三谈“ 得与失” 。
学习经典,获取简单,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取,即“ 失” 。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 圣人为腹不为目” 。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假如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爱吃的饱饱吃一顿。
这也许是成心扭曲老子原意,但这类求“ 失” ,与孔子的“ 安贫乐道” 、孟子的“ 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专题演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两年高考真题演练一、(2015·新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一)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建议用时:40分钟,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26612080】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佳桐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
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
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
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
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
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
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
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
敬畏生命,就是把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
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
我们同样需敬畏法律、敬畏规则。
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
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而是靠发自内心的尊重。
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
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
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
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
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就道德层面讲,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
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
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
B.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的力量。
C.世间需敬畏的东西有很多,对它们心存敬畏,是靠外在的约束。
D.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
A[B项,原文是“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C项,原文是“是靠发自内心的尊重”“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
D项,原文是“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
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
D[A项,应是“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B项,应是“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C项,应是“更应敬畏法律”。
]3.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3分)【解析】作答此题,首先应解读“敬畏的功利化”,再解读“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最后解读“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
结合这句话的上下文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敬畏的功利化”是指“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的社会现象。
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这就说明了社会上普遍无信仰。
当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应敬畏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即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愈加贫乏,导致精神世界的荒漠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26612081】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要不执着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
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
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
伊塞尔在《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若执着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
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
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
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
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
刘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于相而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的能力。
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1段可知,“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属于文艺鉴赏规律,而非创作主张。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其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刘禹锡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胸”,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D[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的能力。
A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1段最后一句可知,发现作品中的未定点和空白是“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的前提条件。
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2段第1句说“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选项删除了“往往”二字,过于绝对。
C项,无中生有,“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于文无据;张冠李戴,“体认其真如本性”是禅者的追求,不是审美者的体认。
]6.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分别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论述了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2~4段。
第2段分析王维的画作中的“留白”和“暗示”,指出禅宗“机锋转语”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3段指出了“净心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影响。
第5段指出了“虚空”的心境对创作和欣赏的重要作用,而这种“虚空”心境正是与“净心观”的要求一致的。
抓住关键信息,归纳要点即可。
【答案】①禅宗的“机锋转语”启示了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暗示”艺术。
②受禅宗“净心”观的启发,产生了创作鉴赏中的“虚空”审美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导学号:26612082】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