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中外国人名汉译的若干经验_周国强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第一原则:名从主人“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第一或根本原则。
“名从主人”意味着发话者需用受话者本人认可的名字来称呼或指认他,否则就会导致与受话者的交往发生障碍。
“名从主人”分为两种情况。
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字主人自己翻译或选择的。
如香港最后一任总督Chris Petten译为彭定康。
外国人的中文名是在名字主人不知情或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由译者根据名字的读音并考虑意义等因素,翻译或转写成中文。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一种说法或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
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定名的定义是出现的译名已被普遍接受,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译名或者无人能给出更准确的译名,这样的译名才是定名。
“定名不咎”原则仅适用于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某个特定外国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中文译名。
但不适用于译名表或译名手册所提供的一般外国人名的标准或规范译名。
比如《圣经》里的Peter、Matthew里译为彼得、马太,但在其他场合并不一定这样翻译。
第三原则:音义兼顾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第四原则:译音循本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需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如泰国总理Ying luck过去被译为英禄,后根据泰国命中发音,将译名改为英拉。
再比如基地组织创始人最初媒体根据英文读音译作本·拉登,后根据阿拉伯语改写成本·拉丹。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
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
音系对应首先意味着音位对应,外国人名的汉译需要重用利用汉语的全部对应音位,比如若和[rə]。
北美地区中文译名初探
北美地区中文译名初探
周光父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1993(0)3
【摘要】一、译名不一致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中文报刊和书籍中,经常出现一些科技译名和其他译名。
除了我国《人民日报(海外版》所用译名比较统一外,其他报刊书籍译名相当“自由”,不但不同文章常用不同译名,甚至同一篇文章前后译名也不一致。
【总页数】4页(P22-25)
【关键词】中文译名;中文报刊;美国前总统;科技术语;科技名词;基辛格;通用汽车公司;美国前国务卿;里氏震级;当地报纸
【作者】周光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谈谈北美地区新型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 [J], 李嘉郁
2.今年开始对地区GDP计算方法和中文译名改进和规范 [J],
3.PMDD中文译名初探 [J], 高明周
4.从oxygen(氧元素)中文译名的演变看科技译名被接受的条件 [J], 马莲;温昌
斌
5.首届北美地区中文教学论坛在旧金山举行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
(下转第68页)第52卷第1期2018年1月广东蚕业GUANGDONG CANYE Vol.52,No.01Jan.2018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8.01.38浅谈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董丽丽(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西方汉学家在外译与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的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对着全世界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实际工作也面临着文化和语言差异问题。
文章基于现实的角度对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翻译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翻译工作中体现出的种种问题探究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西方汉学家;中国典籍;翻译;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1-66-02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年前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瑰宝,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财富,具有丰富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对中华文化典籍的研究提起了足够的兴趣,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作品中,有效的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融合,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成为文化领域的发展常态,并被逐渐提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
1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翻译现状研究目前西方世界流传的大多数中国典籍译本都是几代汉学家不断努力的成果,而我国学者介入这一领域较晚,有世界影响力的译著作品不多,因此可以说西方汉学家在该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西方汉学家,中国文化就没有当今这样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或许从翻译版本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汉学家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上所做的努力,如《易经》已经有17个不同的外文译本,其中德国人翻译和研究的著作有7部,英国人的译著有4部,法国人的译著两部,其他的四部均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 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 Munday,201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乡土语言”译者行为度对比研究
《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乡土语言”译者行为度对比研
究
朱学明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2
【摘要】以《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的人名、地方名物词及方言、詈骂语三种乡土语言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呈现出的五种渐变形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研究表明,四位英译者在连续统上表现出不同的走向,梁社乾译本求真度较高,蓝诗玲译本务实度较高,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莱尔译本求真度相同,但前者务实度高于后者。
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译者的乡土语言英译行为度差别不仅取决于意志体译者的意志性,即翻译理念和策略,还受到个人身份、所处职位以及出版社等因外部环境产生的译者角色化影响。
【总页数】10页(P88-97)
【作者】朱学明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从译者转换策略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角度
2.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大漠祭》中甘肃"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3.译者行为
批评视域下《大漠祭》中甘肃“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4.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一句顶一万句》中乡土语言的译者行为度研究5.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祝福》中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学术外译书目
中华学术外译书目引言中华学术是指中国传统的学问体系,包括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学问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将中华学术传播到国际社会,许多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将中华学术翻译成外语,以便更多人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学术外译书目,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问的各个领域和重要著作。
这些书籍不仅提供给海外读者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学问的机会,同时也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个参考资料库。
哲学与思想1.《道德经》–作者:老子–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其内容涉及道、德、无为等概念,对于人类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影响。
–外译版本:《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作者:Lao Tzu,译者:Jonathan Star)2.《论语》–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人伦关系、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探讨,论语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译版本:《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译者:Arthur Waley)3.《墨子》–作者:墨子–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包含了墨子对于爱、兼爱、非攻等观念的阐述。
墨子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外译版本:《Mozi: Basic Writings》(作者:Mozi,译者:Burton Watson)历史与文化1.《史记》–作者:司马迁–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外译版本:《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作者:Sima Qian,译者:Burton Watson)2.《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李昕辰【摘要】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的人名翻译往往冗长难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速度,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对两本世界名著的汉译本进行了统计,发现外文人名的翻译中,绝大多数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而且不少人名的字数在三个字及以上。
本研究同时对20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的人名翻译着实造成了阅读障碍。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更换汉字、减少字数和适当直译三大对策来解决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人名翻译问题。
【关键词】世界文学名著 人名翻译 问题 对策 音译 直译【Abstract】The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Howeve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are often lengthy and hard to remember, reducing the reading speed of readers and affecting their reading interest.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wo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finding that most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adopt the method of transliteration and many names’ number of characters is three and above. Meanwhile, the study ha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among 20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 tha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do form a barrier in read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which are changing the character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and adopting appropriate literal transl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Key words】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name transl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引言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学术著作中外国人名汉译的若干经验
学术著作中外国人名汉译的若干经验作者:周国强来源:《出版参考》2011年第16期2010年11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对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通知》中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外国人名作为专用名词在中文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多有涉及,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也多用外文直接混在行文中使用,形成夹带使用。
在《通知》发布之前,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在编辑加工中遇到此种情况时,也默认了作者的外文直接使用而不做处理,而如今面对新的规定,处理学术著作中的外国人名便成为编辑在处理此类著作时一件重要的工作。
笔者将工作中处理外国人名汉译的心得总结如下:一、作者处理为首选遇到行文中的外国人名未译为中文时,编辑的第一反应是与作者沟通,要给作者讲清楚我们的出版规定,最好能在作者动笔之初或交稿之前将此要求告知。
作者之所以直接使用外文人名多是源于对该领域的外文文献的引用及研究,他们会认为外国人名的直接使用会使论述更加直观,更有利于专业性的表达,并非是没有能力将其译为中文。
作者对文中涉及人名的熟悉会使翻译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二、译名应符合规律外国人名应该有中文译名,大多数是依发音译成的,但这个中文译名应符合规律,也就是要统一、要尽量沿用国内的固有的译法、要认识到译名的复杂性。
如果是国际上的“头面人物”,通常看看外交部门的“官方译法”就可以了。
有的工具书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如新华社译名室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外研社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
工具书会解决大部分的译名问题,但英语姓名与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具体的人名,我们也应注意其复杂性。
例如在欧洲不同语言里有不同形式的名字,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在翻译的时候,都不宜一律按英语译出。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作者:黄行洲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第03期摘要:西文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却应用极广。
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要做一些变更。
结合实际论述“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佐以若干优秀的译例,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西文;姓名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106.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3-0064-06一、引言伟人也好,凡人也罢,姓名不过区区几个字词,姓名翻译貌似微不足道,但要译得得体出彩,则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底蕴。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在准确翻译全文的同时,恰当地翻译主人公的姓名犹如画龙点睛,可为译文增色,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学作品中的姓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所处的环境即文本语境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员流动也更加普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社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乃至必要。
但现实生活中的西方(欧美)国家姓名(以下称“西文姓名”)中译与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有较大的不同。
抛开重要政治人物(如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负责人等)的译名不论——这些人物的译名通常采用官方机构的所谓“标准译法”,其他出于工作或生活需要主动使用中文译名的西方人士中大多数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音译(如将Mike译为“迈克”,John译为“约翰”,Maria译为“玛莉亚”或“玛丽娅”等),而是希望自己的译名更加本土化,即有中华文化的韵味。
本文尝试使用许渊冲先生谈论文学(诗歌)翻译时提出的“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探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主要包括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等为母语的国家中人名中译的问题。
文化部转发中宣部批准的《关于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若干事项请示报告》的通知-
文化部转发中宣部批准的《关于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若干事项请示报告》的通知正文:---------------------------------------------------------------------------------------------------------------------------------------------------- 文化部转发中宣部批准的《关于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若干事项请示报告》的通知(1985年6月25日)我部出版局《关于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若干事项请示报告》,业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文化部出版局关于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若干事项请示报告(1985年5月13日)遵照中办转发的中宣部《关于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著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精神,我们对翻译出版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再次进行了研究。
总的说来,前段出版的这类书籍,对我们了解国外政治学术动向,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成绩是肯定的。
今后,为了适应我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形势,开扩视野,增加对世界各国政治动态和学术动态的了解,继续做好这类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仍然是很重要的。
我们提出具体意见如下:一、翻译出版现代外国学术著作和政治著作,选题要精选,要从严掌握。
根据内容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参考和研究价值的学术著作,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可分别作出选题计划,按正常出版程序出版,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
另一类为反共反华纯属造谣攻击,其内容又无参考价值的书籍,不要翻译出版。
其中个别书确有重要资料可供有关单位参考的,可分别不同情况报请主管领导单位审批后翻译出版,内部控制发行。
这类书只限于人民出版社(用副牌名义)、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和时事出版社6家出版。
二、原先经选目小组提出安排的三批选题,其未实现部分由原承担出版任务的出版社根据上述精神继续工作,组织翻译出版。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的一致性探讨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的一致性探讨
周小渟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作为中国翻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时期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酝酿了许多著名翻译家的诞生,不少著名西方文学也同时被翻译成中文引向大众。
本文旨在整理规划西方文学引进中国的相同之处与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欲以管中窥豹之举,呼吁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总页数】2页(P563-563,564)
【作者】周小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 [J], 唐丽江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 [J], 任淑坤
3.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模式——以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为例 [J], 任淑坤
4.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J], 丁婕;
5.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 [J], 唐丽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外国人名翻译的规范问题——从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的译名谈起
浅谈外国人名翻译的规范问题——从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
的译名谈起
谭秀梅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译名混乱,由此可见译名混乱现象不仅存在于大众媒体,即使学术性刊物,甚至专门性的翻译刊物也是问题种种.本文探讨了外国人名汉译所应遵循的规范要求,意在促进作为专名的人名翻译规范.
【总页数】2页(P172,174)
【作者】谭秀梅
【作者单位】莱阳农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词典中的外国人名翻译 [J], 石春让;成瑛
2.浅谈德奥长笛学派与代表人物分析 [J], 曹婧
3.外国人名汉译若干基本原则探析——从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中文译名谈起 [J], 王银泉
4.浅谈间隔号在外国人名翻译中的使用 [J], 刘平
5.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凌诺斯基和布朗的述评 [J], 赵起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人名的汉译
西方人名的汉译
朱明胜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1)007
【摘要】西方人名在汉译过程中一般是采取音译方式,但在实际翻译中却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形式,令人莫衷一是,难以抉择。
文中列举了西方人名在汉译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规则,诸如名随主人、约定俗成、外国人名的汉化以及"名"字的选择等,并作相应解释,归纳总结,旨在为以后的翻译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朱明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人名文化与欧美人名的汉译 [J], 周延
2.论西方人名的汉译演化 [J], 马洁
3.接受美学视角下西方文化悬疑小说汉译研究--以《失落的秘符》汉译本为例 [J], 丛海燕
4.英文普通人名汉译问题的模因学解读——以"Levinson"和"Levenson"的汉译为例 [J], 路静;任晓霏
5.英美人名中的家姓和人名的构成及其汉译 [J], 魏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评述
《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评述
管贤强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7
【摘要】1913年,《国文教科书》由中华书局出版,经潘武评辑,戴克敦、姚汉章、陆费逵等审阅,并且首次选入了外国翻译作品。
教科书共前后两编,每编分上下两册。
前后两编的下册基本上都有选入外国知识翻译作品(共计51篇),编者对每篇选文都有点评,且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文法及注音在文后都有标记。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管贤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研究 [J], 管贤强;郑国民
2.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J], 石丽华
3.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研究 [J], 管贤强;郑国民;
4.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J], 石丽华;
5.国语纲要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的编选研究 [J], 管贤强;郑国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谈学术注释规范的若干问题——答周祥森先生
再谈学术注释规范的若干问题——答周祥森先生
姜朋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
【年(卷),期】2002()9
【总页数】3页(P57-59)
【关键词】《注释编排方式略议》;学术;注释;规范;问题;周祥森
【作者】姜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G236
【相关文献】
1.应当肯定《中国学术腐败批判》兼答周祥森先生 [J], 张献忠
2.再谈列锦格之我见——就语法分析问题答谭永祥先生 [J], 张炼强
3.再谈“抄袭的一代”——答周祥森先生 [J], 倪乐雄
4.再谈我的历史观与历史感概念──答周祥森先生 [J], 雷戈
5.学术注释规范与国家权力——再与周祥森先生讨论 [J], 任东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进版西文图书著录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引进版西文图书著录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周小文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1(023)008
【摘要】Introduced foreign book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books,is also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books published in China,to improve the cataloging of such books on Quality,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CALIS online cataloging manual(Western part)" and her%引进版西文图书既有别于原版图书,也不同于我国出版的普通图书,为提高此类图书的编目著录质量,作者结合《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例解(西文部分)》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此类图书著录中易出错和忽视的问题,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总页数】4页(P109-111,119)
【作者】周小文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4.3
【相关文献】
1.西文文献主题标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J], 谢怀柔
2.对引进版权的西文图书著录问题的探讨 [J], 蒋新民
3.港台图书著录时若干问题的处理 [J], 袁莲萍
4.西文图书著录应注意单词的移行规则 [J], 余季泉
5.使用CNMARC格式进行中文图书著录时应注意的细节 [J], 徐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标准
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标准
李松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建国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统治地位,以一定的批评标准翻译引进了众多外国经典.其具体情形为,在国别标准上,苏俄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占据压倒性优势;就国家之间的差序而言,以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翻译的取舍标准;就国内的阅读权力而言,采取内部发行措施.
【总页数】4页(P113-115,140)
【作者】李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J], 李松
2.建国后十七年关于文学经典的批评 [J], 李松
3.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批评的等级差序——以创作方法的考察为中心 [J], 李松
4."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 [J], 耿羽
5.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J], 李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互译法”的启示
诺贝尔“互译法”的启示
周敏;余国强
【期刊名称】《政工导刊》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诺贝尔奖举世瞩目,而诺贝尔创立的"互译法”却鲜为人知。
诺贝尔是瑞典斯德哥尔摩人。
他不仅在化学方面成就斐然,在语言学方面也博大精深,除了精通母语外,还通晓俄、法、德、英等语言,并具有很高的造诣。
这都得益于诺贝尔自己创新的“互译法”。
他学习法语时,在掌握一定法语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先将法国名著译成瑞典文,译完后,再“逆行”一遍,转译成法文;
【总页数】1页(P67)
【作者】周敏;余国强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运用 [J], 宋云生
2.2003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特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及对中国经济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启示 [J], 卢祖帝
3.论英汉互译中正译法与反译法的不同 [J], 高彩焱
4.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文化修养——诺贝尔文学现象的一点启示 [J], 孟宪忠
5.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运用 [J], 宋云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维坦》陆道夫主译本的“互文性”疏解
《利维坦》陆道夫主译本的“互文性”疏解
姚晓菁;周小雅;陆道夫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5
【摘要】文章以陆道夫主译霍布斯哲学经典《利维坦》(2019)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互文性翻译视角对陆译本中的互文性展开研究。
重点分析陆译本中内、外互文性的翻译及其效果。
研究表明:陆译本中的内、外互文性强化了译本的解释空间和表现张力,增强了译文的逻辑性、艺术性和开放性。
《利维坦》陆译本的互文性翻译研究,有望为今后西方政治类经典的重译和复译带来新的某种借鉴和启发。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姚晓菁;周小雅;陆道夫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互文性与英文歌词文言文翻译--以Someone like You中译本为例
2.从原作的互文性看译作的互补性——以《李尔王》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3.《利维坦》汉译本逻辑修辞的编码与解码——以黎思复、陆道夫两个译本为例
4.从互文性角度分析《阿Q正传》维语译本的互文痕迹及其翻译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UBANCANKAO
2011.8 下旬刊
出版参考
29
2010年11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对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通知》中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外国人名作为专用名词在中文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多有涉及,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也多用外文直接混在行文中使用,形成夹带使用。
在《通知》发布之前,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在编辑加工中遇到此种情况时,也默认了作者的外文直接使用而不做处理,而如今面对新的规定,处理学术著作中的外国人名便成为编辑在处理此类著作时一件重要的工作。
笔者将工作中处理外国人名汉译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作者处理为首选
遇到行文中的外国人名未译为中文时,编辑的第一反应是与作者沟通,要给作者讲清楚我们的出版规定,最好能在作者动笔之初或交稿之前将此要求告知。
作者之所以直接使用外文人名多是源于对该领域的外文文献的引用及研究,他们会认为外国人名的直接使用会使论述更加直观,更有利于专业性的表达,并非是没有能力将其译为中文。
作者对文中涉及人名的熟悉会使翻译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二、译名应符合规律
外国人名应该有中文译名,大多数是依发音译成的,但这个中文译名应符合规律,也就是要统一、要尽量沿用国内的固有的译法、要认识到译名的复杂性。
如果是国际上的“头面人物”,通常看看外交部门的“官方译法”就可以了。
有的工具书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如新华
学术著作中外国人名汉译的若干经验
□ 周国强
社译名室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外研社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
工具书会解决大部分的译名问题,但英语姓名与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具体的人名,我们也应注意其复杂性。
例如在欧洲不同语言里有不
同形式的名字,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在翻译的时候,都不宜一律按英语译出。
如,John来自希伯来语,原意大概是“Yag us gracuiys”。
在欧洲其他语言里,与英语形式最接近的是德语,作“Johann”或“Johannes”,汉语“约翰”这个译名,其读音正与德语相近,而与英语相去甚远。
它还经常以昵称“Hans”(汉斯)形式出现,而且这个昵称也经常被用作正式教名。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三、注意外国人名的源头
作者译好的外国人名,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了,作为编辑应认真地综合判断作者的译名是否正确,尤其注意汉语言被译为英文后的“回归”问题,避免犯低级错误。
如:安东尼·吉登斯的名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立涛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用于所有大型帝国所建立的界域。
”这里孟子居然被译成了门修斯。
这就是编辑的综合判断能力出现了问题,继而我们要面对的就是中文人名被译为英文后的“回归”。
欧美出版物中,遇到中国人的姓名,比较方便处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音译”是标准译法,也就是“汉语拉丁化”,或用护照上的统一译法,因为护照上的英译,是不容许随便改的,只有在加入外国国籍时可以更改一次。
但就是这简单的汉语拉丁化,也会有诸多不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用
的是“韦氏拼音”(现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还在用它)。
所以中文姓名译成英语,大陆用标准的拼音,但如果出生在台湾地区,他的拼音就不完全相同于我们了。
许多广东、福建人,早年去欧美等国,姓名的英语拼法按他们的地方口音,如
“陈”姓被译为“chan”。
还有很多中国人在国外的姓名都是自己译成英文的。
所以遇到外文中的“汉语人名”时,回归成中文人名时还是应该谨慎。
还有像日文、朝鲜、越南等国人名,写成英语是他们的“读音”,但他们是用“汉字”写名字的,译者、编辑如果不懂日文等文字,必定出洋相。
四、译名个别现象的处理
对于很多外国人有中文名字的现象也是编辑在处理外文译名时要注意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有著作中将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翻译成“费尔班德”的笑话。
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认真的态度,如在笔者编辑的一部著作中涉及的Gary Biddle是香港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作为编辑就要有意识地认为此人应该有中文译名,多方查找,原来Gary Biddle的中文名字叫“白国礼”。
还有,很多中国人在国外的刊物发表作品后,在有些文献的注录及转引中会出现有姓无名的现象,如在一篇述及财务会计方面的著作中出现了“Tang & Li认为……”的行文,问及作者,作者反馈的信息是,因参考了国外作品转引的文献,并不能判断是哪两个人在国外发表的文章。
此时作为编辑就要首先判断,这应该是会计界汤姓和李姓的两个中国人,可以从第一作者下手,会计界有名的是“汤谷良”和“汤湘希”二人,联系到作者确认一下,他的合作者的名字也是一问便知了。
所以,外国人名的汉译问题,编辑应充分重视,不可草率处理。
捕捉灵感,共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