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材料作文“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乐排序”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三材料作文“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乐排序”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才有可能去助人。

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交代了关于“乐”的三种表达: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并提示考生对“三乐”的排序不同,可能获得的关系、意义和境界也不同。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情境,考生必须围绕“三乐”及其排序展开思考,否则可能导致偏题甚至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试题设置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对“三乐”进行排序;二是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乐”排序的根据和理由。这是试题给考生设定的典型任务,考生在行文中必须完成。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三乐”之间,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试题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谈对自己排序的理解。考生在写作中不可对“三乐”中的某一“乐”进行过激的、不合情理的批判。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三乐”有多种排序,考生可以自由排列,不同的排序能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传递出对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这就给考生立意提供了多个角度。

2.考生的思维和选材是开放的。围绕“三乐”的排序问题,考生可以展开思维,可以侧重于谈自己排序的根据,也可以侧重谈对“三乐”间关系的理解。即便同一种排序,不同考生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旁征博引、自由选材,进行阐释和论证。

3.切入和行文是开放的。考生可以选择“三乐”中任何一“乐”的角度切入写作。行文中可以按照排序从前到后进行论证,也可以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论证。

解题

本题属于思辨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引导考生思考对人生“三乐”排序的问题,其实也是引导考生思考自己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明确概念内涵,不要轻易褒贬,尤其是“知足常乐”。(2)理性辩证地看待每个概念,“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不等于停滞不前、不思进取,也不要过度歌颂“助人为乐”比其他二者更高尚;三者间可解读出多种逻辑关系,比如在“助人为乐”中“自得其乐”等。(3)要有时代观念和责任担当,谈“三乐”及其排序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青年身份,结合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进行论证,不要陷入单纯论证概念的泥淖。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人生境界,自得为上。

2.推己及人,三乐渐深。

3.知足方自乐,助人更得乐。

4.在知足和助人中享自得之乐。

5.三乐始于知足,止于助人。

……

偏题立意:

1.助人为乐境界高。(片面侧重其一,没有扣“三乐”排序中的关系)

2.人生三乐,各有千秋。(没有扣“三乐”排序,没有回应写作任务)

3.乐在自得,何必助人。(不符合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订购《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通关》

优秀范文

内外兼修,知足常乐

不论自得其乐,还是知足常乐,亦或助人为乐,归根结底在一个“乐”字上。快乐,乃人生之必然追求,不论身份职业、年龄性别。

若要为“三乐”排序,我的答案是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因为人生之乐,可自内而外,内外兼修,在圆满中方可知足常乐。

人生之乐,必然落脚在内索自身,即自得其乐。

依照钱钟书的理解,内在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倘若不能自得其乐,即便海味山珍、高宅大屋,也是“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然而,却也有人具备把忍受变成享受之能,虽则栉风沐雨、餐风饮露、刀兵临身,依然不改其乐。试问,如果缺少内在的自得其乐,颜回何以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如果在意宦海沉浮,苏轼如何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得其乐?故而,人生之乐首先在于自得其乐,其核心则是精神的圆满,是内心的快乐。也因此,人生之乐,首先在于内索,内索之关键,自然在于人无论何时何地均能通过内索而自得其乐。

同时,人生之乐,亦能通过助人为乐的方式外求,这便是古人所讲的推己及人之道。

追溯历史,助人之乐很早便体现在《左传》人生三不朽之说中,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何谓“立德、立功”?其实质便是以帮助他人获得快乐。至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是强调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中获得快乐。此后,助人为乐,推己及人,便是中国文化主流,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便成为士大夫的主流追求。然而,快乐的外求之道一旦受挫,可能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痛苦不堪,也会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潸然垂泪。此时,要获得快乐,更加需要向内求索。

内外之间,便是知足常乐的快乐之道。

知足常乐的关键,在于知足。最难把握的,也是知足。刘禹锡陋室一座,却自比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诩为“谈笑鸿儒”,做到了知足常乐。诸葛亮开济两朝,按理说应该满足,然而他却始终不忘北伐,“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什么情况下“足”,什么时候“足”,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对于我们时代青年而言,在个人物质条件上,我们需要知足常乐;在建设国家上,我们当代青年却不能知足,应富有朝气,要主动作为,大有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