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帅材料”的论证方法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二、三两段,读准字音
孝公既没.约从.离衡逡巡
..亡矢遗镞.履.至尊鞭笞.
藩.篱黔.首隳.名城锋镝.良将劲弩
..
二、知识导学
“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三、对照注释,翻译2、3段,找出不会翻译的地方,写在下面。

我的疑问:
四、【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课堂导学案
一、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3.实词积累,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因利乘便()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致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二、问题探究
1.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4.本文前三段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用意?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
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4.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补充: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

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

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

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

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

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

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

《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

陈轸战国时纵横家。

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

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

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

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

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

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

韩国大败。

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召滑(shào huá)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

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

《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

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

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战国时人。

名将兼兵法家。

《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

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

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

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

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

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

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

《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

陈轸战国时纵横家。

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

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

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

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

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
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

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

韩国大败。

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召滑(shào huá)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

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

《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

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

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战国时人。

名将兼兵法家。

《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②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③威振四海振通震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④因利乘便(凭借)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②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达)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败北的军队)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①明智而忠信(守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合作探究】
2.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答案: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解析】选D。

A.因:凭借;B.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高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解析】选C。

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
B.天下云合而响应云: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控制,统治
D.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对……斗争
【解析】选D。

使动用法,使……争斗。

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

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解析】选E。

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整个天下”较贴切。

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

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

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