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笔记全部

合集下载

经济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经济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经济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微观经济学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核心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通过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出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市场均衡数量。

掌握供求关系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有助于我们预测商品价格的变化。

2.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变动规律。

价格理论包括了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垄断定价理论等多个方面。

了解价格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市场的组织形式和市场的竞争程度。

市场结构包括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多种形式。

了解市场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

4.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企业生产的成本和成本的变动规律。

成本理论包括了生产要素成本、边际生产成本、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等多个方面。

了解成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生产决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5.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社会收入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机制。

收入分配包括了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地租收入、利息收入等多个方面。

了解收入分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1.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核算包括了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率等多个指标。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货币的发行和货币的价值。

高考经济总复习笔记

高考经济总复习笔记

高考经济总复习笔记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总价值的指标。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的指标。

- 居民储蓄率:居民储蓄总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经济总体产出持续增加的情况。

- 经济波动:经济总体产出在短期内出现的波动。

3. 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应量:一定时间内,货币当局向市场上注入的货币总量。

- 货币乘数:一单位基础货币的增加能引起总体货币供应量的上升。

微观经济学1. 市场与市场机制-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 市场供给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生产者准备将某种商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2. 劳动市场与收入分配- 最低工资:由政府设定的雇佣劳动力的最低薪资水平。

- 收入分配: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经济收入按不同因素、组织或个人分配的过程。

3. 价格与市场效率- 边际成本:指生产或消费一个单位额外产品或增加一个单位额外消费的所付出的成本。

- 市场效率:经济资源在市场交换中得到最大化利用的程度。

国际经济与贸易1. 国际收支-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外贸交易中,输出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大于输入的价值。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外贸交易中,输入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大于输出的价值。

2.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由政府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自由贸易区: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取消彼此之间贸易壁垒,实现自由流通的区域。

3. 汇率与外汇市场- 固定汇率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另一个特定货币的汇率保持不变的制度。

- 浮动汇率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浮动的制度。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高考经济复习有所帮助。

加油!。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整理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整理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整理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整理
1. 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的社会科学。

- 研究经济学需要了解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

2. 经济体系和经济主体
- 经济体系指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 主要的经济体系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 经济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等。

3. 需求和供给
- 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

4. 市场和竞争
- 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机制。

- 竞争是指多个生产者在市场上争夺消费者的需求。

- 市场竞争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

5. 价格和效率
- 价格是商品或服务交换的价值。

- 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利益的方式。

- 市场价格反映了供求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的有效分配。

6.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政策调控。

-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

7.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全部居民所创造的收入总和。

-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8. 通货膨胀和失业
-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 失业是指在就业人口中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的人数。

以上是大一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笔记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定义、经济主体、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等内容。

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经济主体1.个体经济主体个体经济主体指的是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

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受到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驱动,即在有限的资源下,个体会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满足感的方案。

2.家庭经济主体家庭经济主体是由个人组成的经济单位。

家庭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同时也是消费者和劳动力的提供者。

3.企业经济主体企业经济主体是为了追求利润而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

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着雇佣劳动力和承担风险的责任。

4.政府经济主体政府经济主体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机构。

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四、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会上升,以鼓励更多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或服务。

五、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来协调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机制。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自由竞争,它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并根据价格信号做出决策。

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六、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经济学原理是研究资源如何被分配和利用的学科。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1. 市场供需: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当供大于需时,价格通常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通常上升。

2. 机会成本:做出某种选择时,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这个概念强调了资源有限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3. 激励:人们会根据激励来行动。

正向激励增加人们的动力,负向激励减少人们的动力。

了解激励机制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4. 效率与公平: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指实现最大福利的程度。

公平指的是资源的合理分配。

经济学家通常关注效率问题,因为资源的最佳利用可以提高整体福利。

5. 外部性:当经济活动的行为者或受益者无法捕捉到全部成本或收益时,就会出现外部性。

负面外部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

6. 弹性:弹性衡量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应弹性表示供应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7. 垄断与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家。

与之相对的是竞争市场,其中有许多卖家。

竞争市场有助于促进效率和消费者福利。

8. 政府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干预市场。

这些干预旨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并提高整体福利。

9. 经济增长与循环波动:经济增长指的是长期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循环波动是经济活动的短期波动。

经济学原理旨在理解产生经济增长和循环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影响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但也可能引发争议和不平等。

这些是经济学原理的一些重点内容,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作出明智决策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学书籍摘抄笔记(3篇)

经济学书籍摘抄笔记(3篇)

第1篇摘抄笔记第一章:导论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分配有限资源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科学。

2. 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是经济学所面临的矛盾。

3.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则由政府来直接控制资源配置。

5.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结构,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运行。

第二章:供给、需求与价格1. 供给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2. 需求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3.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和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

5.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通过价格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1. 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即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

2.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3. 消费者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

4. 消费者选择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达到效用最大化。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1.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即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最大利润。

2. 边际成本递增定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3. 生产者选择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达到利润最大化。

4. 企业的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市场结构1.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产品的同质性和进入壁垒等因素。

2.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产品同质,进入和退出市场自由。

3. 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产品具有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市场相对自由。

4.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上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产品可能具有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市场受限制。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内部范围)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内部范围)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内部范围)1.如何理解稀缺性这个概念?提示:(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符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盲,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提示:(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民收人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简要说明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压,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4。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第十二章财政支出及其分类第十三章财政收入第十四章税收制度第十五章政府预算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第十七章财政政策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八章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二十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第二十二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第四部分统计第二十三章统计与数据科学第二十四章描述统计第二十五章抽样调查第二十六章回归分析第二十七章时间序列分析第五部分会计第二十八章会计概论第二十九章会计循环第三十章会计报表第三十一章财务报表分析第三十二章政府会计第六部分法律第三十三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第三十四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三十五章合同法律制度第三十六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三十七章其他法律制度其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我想我能”需求的要素: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

“保过”保护价格(又叫最低限价),超过当前市场价,规定必须高于保护价格进行交易,会导致市场过剩。

“消费收入替代互补”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产品价格、预期、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个人收入、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

“相关技术成本”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产品价格、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生产成本。

“时间替代重要用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序、商品重要性、商品用途。

“时间投入生产”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都有“预期”。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都有“时间”。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低收入同方向”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替代效应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价格都呈反方向变化)。

经济学名词笔记摘抄(3篇)

经济学名词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宏观经济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国民收入: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收入总和。

3.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4.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节税收、支出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 通货膨胀: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 贬值: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的价值下降。

7. 供需关系: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8. 市场均衡: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微观经济1. 企业: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

2. 生产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所能生产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3. 生产成本: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4. 利润:指企业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的收入。

5. 市场竞争:指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竞争。

6. 市场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7.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8. 需求曲线:表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三、国际贸易1.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大于进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2.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大于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3. 贸易壁垒: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4. 贸易协定: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为了促进贸易而签订的协议。

5. 贸易战: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各种贸易限制措施。

6. 货币兑换率: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7.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等于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

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

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
经济学概论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对经
济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下面是对经济学概论的复笔记:
1. 经济学基本概念
- 经济学: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 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市场上对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购买能力,供给是指市场上某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 机会成本:进行某项活动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其他活动。

2.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系统。

- 计划经济:由政府计划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系统。

3. 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
- 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

- 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方式。

4. 经济体制
-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基础,实行私有制的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为基础,实行国有制的经济体制。

- 混合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

5.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 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

- 经济周期:经济长期波动的一种规律。

6. 货币和通货膨胀
- 货币:指用于在市场上交易的支付手段。

-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大,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以上是经济学概论的复习笔记,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你考试顺利!。

经济学笔记整理

经济学笔记整理

经济学笔记整理
简介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
社会科学。

经济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商业、政治、社会
以及个人生活中均具有重要性。

基本概念
- 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希望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 价格:价格是供求关系下市场达成交易的价格,通常以货币
形式来表示。

- 成本:成本是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花费,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管理等成本。

- 市场:市场是指供求双方在一定的物理范围内进行买卖的场所。

经济学分支
- 宏观经济学:研究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情况。

-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如何在市场上做出决策。

- 产业经济学:研究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和行为以及政府政
策的影响。

常见模型
- 市场供求模型:描述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如何根据供给和需
求而形成。

- 收益成本分析模型:评估某项决策带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
以决定该决策是否值得采取。

- 保险模型:建立各种情况下出现的概率和相关损失的模型,
以确定保险方案。

结论
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

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以下是经济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市场均衡:市场上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 边际效用:消费者从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满足度。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放弃的东西的价值。

二、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做出选择。

- 生产者行为:研究生产者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 市场结构:市场的竞争程度,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 价格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四、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优势。

- 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贸易壁垒:政府设置的阻碍国际贸易的措施,如关税和配额。

- 国际收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易记录,包括贸易和资本流动。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

-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化。

- 人力资本:个人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 技术进步:新发明、创新和改进技术的过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高中经济必修一笔记(整理精华版)

高中经济必修一笔记(整理精华版)

高中经济必修一笔记(整理精华版)1. 定义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 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主要分支。

2. 经济系统- 五种经济系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传统经济、共产主义经济。

- 计划经济由政府进行资源的分配和决策,市场经济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 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传统经济主要以俗和传统决定资源分配。

- 共产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平等分配。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在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改善。

-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4. 市场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概念。

-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当需求下降时,价格下降。

- 当供应增加时,价格下降;当供应减少时,价格上升。

- 市场均衡指的是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价格稳定。

5. 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 弹性需求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非弹性需求则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不敏感。

- 价格弹性可以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定价。

6.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 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和商品。

- 贸易逆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进口超过出口,贸易顺差则相反。

7.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加深。

- 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依存更加密切。

-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高中经济必修一的精华笔记整理,旨在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希望对学习经济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经济学学习笔记

经济学学习笔记

经济学学习笔记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1.稀缺性:是相对人的欲望而言的,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状态。

一方面,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有用性,即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2.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的满足人类欲望。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才需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在社会中配臵。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时,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任何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认识机会成本的意义:三、经济学的分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单位——全国经济活动+国与国之间2.基本假设:充分就业(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短期有失业现象3.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4.主要目标:效用最大,利润最大——全国福利最大5.重点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联系:一方面,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节需求一、需求的概念(一)需求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需求的表达方式: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

2.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

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征税=社会成本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

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

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

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国际经济学最完整笔记

国际经济学最完整笔记

1、资源稀缺: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2、理性人:完全理性:(经济人)各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选择;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公共福利最大化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将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而放弃的其他用途。

4、?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限制价格: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5、保护价格: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的价格。

(为保护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由国家制定一定限额(上限或下限)并确保其实现的价格。

)6、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国债)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7、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8、通货膨涨::通货膨胀指物价指数(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稳定上涨。

表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三个月上涨或者下跌。

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M0,M1和M2: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支票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笔记一、经济学的基石:需求与供给经济学啊,就像一个大舞台。

需求和供给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需求呢,就是咱们想要买东西的欲望。

比如说我特别想吃冰淇淋,这就是我对冰淇淋的需求。

那供给呢?就是商家能提供多少冰淇淋。

要是天气热,好多人都像我一样想吃冰淇淋,需求就大。

可要是冰淇淋店就那么几家,供给少,这价格呀,就会蹭蹭往上涨。

这就好比在一个小岛上,大家都想要椰子,可椰子树就那么几棵,椰子肯定就贵得很呢!二、机会成本:那些看不见的代价你们想过没?咱们做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这就是机会成本。

我有100块钱,我可以去看电影,也可以去买书。

如果我选择看电影了,那我就不能买书了,买书这个选择就是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

就像小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参加篮球比赛,要么去上绘画课。

他要是选择了篮球比赛,那他就失去了在绘画课上可能获得的乐趣和技能提升。

哎呀,这机会成本有时候真让人纠结,就像在两条岔路上,走了一条就没法走另一条,只能眼巴巴看着另一条路上的风景错过。

三、市场结构:不是所有的市场都一样市场就像一个个小世界,各有各的规则。

有完全竞争市场,就像菜市场一样,有好多好多卖菜的,大家卖的菜都差不多,谁也不能单独决定价格。

还有垄断市场呢,就像村里只有一个水井,那这个拥有水井的人就可以定高价,因为大家没别的地方取水呀。

我朋友小王说,他觉得互联网行业有些像垄断竞争,好多公司都在做类似的产品,但是又有点区别。

这市场结构啊,真的是很有趣的东西,像一个个不同的小王国,有着不同的统治方式。

四、生产要素:创造财富的小伙伴生产要素是啥?那可是创造财富的小伙伴呢。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土地就是咱们盖房子、种庄稼的地方。

劳动就是咱们干活的力量。

资本呢,就像工厂里的机器。

企业家才能就是那些有头脑的老板们的本事。

比如说老张开了个工厂,他租了块地,雇了工人,买了机器,然后靠着自己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让这个工厂赚钱。

这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了谁都不行。

初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 完整版笔记

初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 完整版笔记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完整版笔记《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完整版笔记》经济基础知识对于初级经济师来说,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武器,没有它,在经济的战场上可就难以立足了。

那咱们就开始好好唠唠这经济基础知识。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需求和供给是两个绕不开的重要概念。

需求啊,简单说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这就好比咱们去菜市场买菜,想买多少白菜,那得看咱兜里有多少钱,还得看白菜卖多少钱。

要是白菜贵得离谱,咱们可能就少买点或者干脆不买了,这就是需求的变化。

供给呢,就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生产者得考虑成本、利润这些因素来决定供给多少。

当需求和供给在市场上相遇,就有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这就像是两个人拔河,力量相当的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成本这块儿也很关键。

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这些概念就像一个个小怪兽,得把它们都搞清楚。

总成本就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

平均成本呢,就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就更有趣了,它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比如说,咱们开个小面包店,多做一个面包所需要增加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

有时候,这个边际成本可能会影响咱们决定要不要再多做几个面包。

再说说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的偏好、预算约束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

就像咱们女孩子买衣服,喜欢的款式很多,但得看看自己的钱包鼓不鼓。

如果预算有限,就只能在喜欢的衣服里面挑最划算的。

效用这个概念也很重要,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有时候,咱们买了一件特别好看的衣服,穿上就觉得自己像仙女下凡似的,那这时候的效用就很高。

宏观经济学部分也是重头戏。

国内生产总值(GDP),这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它就像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成绩单,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参考用书: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03年第一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98年第四次修订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2、西方经济学使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杨泊华、缪一得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政治经济学部分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任务,方法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劳动者:人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独立的要素,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的影响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含义的三个方面;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50年代建立的生产关系是人为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概念。

性质:客观性(产生客观,作用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的区别:(1)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性(即绝大多数不是永恒的因为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规律常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义的规律),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永恒规律,自然规律是永恒的;(2)前者与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3)对前者的利用有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方面)。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主要研究三对矛盾(注意劳动价值论,因为在当代它面临很多挑战)。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含义)1、使用价值:A、具体劳动创造;B、是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

2、价值:A、质的规定性:人类劳动的凝结,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抽象劳动创造;B、量的规定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C、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D、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价值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3、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对立统一。

P20二、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两个不同方面,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2、地位: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私有制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

四、货币1产生: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支绵羊(相对等价物价值被表现)=两把斧头(等价物)b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支绵羊=两把斧头一把刀……c 一般价值形式两把斧头一把刀……=某一固定物d货币形式两把斧头一把刀……=黄金白银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从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未发生质变。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天然是金银(有价值、体积小)”的理解。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本身价值要表现出来)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产生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私人劳动)=货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2、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货币产生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职能:注意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基本职能):观念上想象的货币。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5、流通规律:A、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五、价值规律1、内容和要求: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P36;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三个原因在第六章)P161;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P259。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38-441、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靠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能增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2)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解决条件(前提):M不在流通领域内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M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有两个条件:A、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为了增值原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A、劳动过程(具体劳动);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B、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原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P53四个方面:(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1、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

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特殊:与生产关系相连(是历史的范畴)。

3、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4、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原因P69。

第三章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概念、动因、实质)实质:用生产出来的m去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实际上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

1、资本主义再生产(1)简单再生产(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统一)意义: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棣属于资本的。

(2)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个别资本增大。

2、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3、动因: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以及竞争的外在压力。

4、实质:用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增大----C:V(有机构成)C↑V↓,原因: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先进技术可使少量劳动者用更多生产资料----强有力的杠杆(竞争,信用)(78页)。

5、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商品生产者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3)这种转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不违背价值规律。

二、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提高它的含义和原因(重点);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资本积聚: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现有资本合并。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互相促进;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1、个别积累和联合;2、资本总量;3、积聚慢于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如何产生的。

三、失业P88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

失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现象,五个原因: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致使传统产业中被排挤一部分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商业要求,造成结构性失业。

2、竞争——〉破产——失业。

3、经济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萧条期大量失业。

4、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畅通,供求双方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信息,造成劳动力转商时暂时性失业,空岗与失业现象并存。

5、由计划——〉市场转型过程中,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充分就业掩盖了的隐形失业显性化。

四、一旦失业就会出现贫困化问题:绝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

P92-94页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是与各国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