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孔子的学习次第观——《论语》“余力学文”章解读
余力学文1
余力学文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有行无解,增长无明
知行合一,才能体会 圣贤之理。
余力学文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专心使力量集中, 事成于一败于二三。
余力学文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礼记· 学记》「杂施而 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唐朝的科举,太学里 头,他们有《论语》、有 《四书》、有《五经》, 几乎每一部经典,他所学 习的年限是一年。用心专 一,锲而不舍,才能有所 成就。
余力学文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
韩愈《师说》:“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
【王羲之书法】
东晋时的王羲之是我国有名的书 法家,被书法界称为 “书圣”。他写 的《兰亭集序》被誉为至宝。有一 段时间,由于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 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 有一天,他到一家“鸭儿水饺店”吃 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 个扔过来的,而且全都十分准确地 扔在了开水锅里。他十分好奇,绕 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 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到锅外的。王羲之问她有什么诀 窍,她说:“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 远没有达到这样熟练的程度。于是,他就更加严格地要求 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余力学文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章学诚用功】 章学诚,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很 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同学们都笑话他,可他说: “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 人读几遍就读熟了,他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来问老师,或去 查工具书。当他读到了《中庸》中的“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章学诚突然豁然开通,他说: “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学问为什么不好?就是我 功夫没用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学诚的学问 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学术大师。他的《文史 通义》等著作,流传后世,影响至今。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1.不力行 长浮华 2.但力行 任己见
但学文 成何人 不学文 昧理真
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 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 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 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 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紧用功 滞塞通 随札记 求确义
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 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 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 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 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7.房室清 几案洁 8.墨磨偏 字不敬
墙壁净 笔砚正 心不端 心先病
译文: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 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 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 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 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 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 不安,心定不下来。
9.列典籍 读看毕 10.虽有急 有缺坏
有定处 还原处 卷束齐 就补之
译文:书籍课本本应分类,排列整 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 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 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 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 之举。)
11.非圣书 蔽聪明 12.勿自暴 圣与贤
屏勿视 坏心志 勿自弃 可驯致
译文: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 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 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 不健康。 自己糟蹋自己叫“自暴”,自己瞧不起自 己叫“自弃”。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 甘于堕落。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 过循序渐进的努力修学而达到的。(唐诗:劝 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 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
(《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解释】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
文言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翻译】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总的来说是指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赏析】
"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
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求学以此五事为本,有了余力,再学习文章,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再做文。
做到了品德高尚,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余力学文
【故事】章学诚笨鸟先飞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很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同学们 都笑话他,可他说:“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读 熟了,他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来问老师,或去 查工具书。当他读到了《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说,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 时候,可能他一次就学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复训练,自己也可 以达到,也可以像他人一样的;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学会了,就能达到,我们如 果差一点,没有关系,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章学诚 突然豁然开通,他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学问为什么不好?就是我功夫没用 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学诚的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学术大师。他的 《文史通义》等著作,流传后世,影响至今。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清理所有文件并加以处理 保持桌面整洁 拒绝混乱,有条理地进行综合归档 对工作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 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制定每日备忘录 用智慧工作,而不只是用双手
4、自信勇敢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遇到逆境的时候不要自 暴自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工作遇到挫 折的时候,要充满自信,勇敢应对,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 加深修养,使自己成材。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 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 义 【解释】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 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或 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做 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
余力学文篇
5、谦恭有礼
谨慎是人生的护身符
适当的“包装”自己,使自己更畅销
行为上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言谈
礼节要从小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衣
品德 价值观
仪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着 文化 表
举止
非圣书,屏勿视
二、尽力的内涵
1、谦虚好学
转轨
充电器
一次性电池
(求学期
工作期)
充电电池
(学中干、干中学) 充电、增容
文凭只看三个月
(2)目标要符合实际
目标必须超越自己现状; 目标不能过高,踮着脚够得着; 评估影响计划的因素。
(3)要敢于做承诺 (4)执行要有反馈机制
4、开拓创新
不创新 就灭亡。 (亨利•福特)
上
“没有创新,就是抱着钱袋子,也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升
成为失败者。”(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力
是
创
新
止动力是基础管理
终身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使人不断成长, 如果终身学习,我们就会时刻的完善着自己,找到更多的 生活乐趣。学习是无止境的,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还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有限的生命延长。 终身学习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把学习视为与空气一样,是生命 不可缺少的。 不爱学习或以学习为负担的人,必定会在 很多方面输给以学习为乐的人。学习是人一生都不能停止 的活动,是适应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武装头脑 成就自我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篇
主讲教师:田提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急着去奋斗, 而是每一次关键时刻正确的抉择。
正确的抉择来自哪里?智慧的心灵
智慧从何处得来,古圣先贤的传承。
《展望21世纪》
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只有两 个方法: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 儒家思想。所以21世纪是中国 的世纪。
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两章
“流俗众,仁者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自己很独特的一面,都有人性里最有价值的一面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守住自己内心 最美的一道风景,会有人欣赏你!
仁者无畏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很有威望 宅心仁厚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 说:“有人说你办事有失公平,还说你不配 做宰相,你想知道他是谁吗?”狄仁杰回复 说:“如果我真的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对,还 请陛下您明察,臣愿意接受处分。但如果经 您查证之后,臣并没有这位所说的错误,希 望陛下您不要轻信谗言。鉴此,也不必追究 那些话是谁说的了!”武则天听后对其赞叹 有加。 两袖清风,胸怀大仁,行走世间,必然无 碍。我们做人做事,都要以这样的仁人为榜 样,只有这样,犯错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少, 道德品行才会日见增长。
仁者不俗
萧衍是南朝一位皇帝,待人亲和,大臣都为 他歌功颂德,想尽办法供养萧衍。只有一个年轻 人,官职卑微,但从来不在皇上面前谄媚供养, 见面也只是行君臣礼就默默离开。一天,萧衍跟 这个年轻人照面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向众 人打问他的名字和官职,得知此人名为谢览,从 此,萧衍就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当然谢览也没有 让皇上失望,在自己的任职范围内做出了卓越的 业绩,官至吏部上书。
考考你 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 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 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 题。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 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 好处。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 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 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可是渠道刚使 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用12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你知道是哪个吗?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本篇全文共有十六章,围绕着学习、教育、修身养性等话题展开,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以应对社会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温和而有耐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还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比才能和技能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强调子女应该尽孝尽责,不远离家庭。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父母,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他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
他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教导的精神。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利益。
他还提到了“觚不觚,觚哉!”的观点,强调对于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真实的,而不是虚荣和虚浮的。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学习心得体会
读《论语》有感亢丽芳《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应是教育本真的需要。
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据此而作《训蒙文》,力求蒙以养正而达圣功,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为《弟子规》,是后世学生的生活规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程:孝、弟、谨、信、爱、仁;一门辅修课:学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的顺序是什么?通过学习程树德《论语集释》材料和“惜缘坊”学者同仁交流,我以为现在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了,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
其实,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
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
”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
没有品格支撑,只是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
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高的杀手锏。
所以,所有的高效,如果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高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
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
孔老夫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有余力则学文
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弟子规?总叙》,其源头则须追溯到《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也正是在《论语》经典教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申,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
该文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在“总叙”之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共有360句、1 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虽短短千余字,却精要地阐明了洒扫、应对、进退之礼,成为近代以来童蒙养正的经典。
《弟子规》开篇,即依托《论语?学而篇》中的教义,向弟子们发出了倡导―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那么,何谓“有余力”?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有“余力”之后,才“学文”呢?这里就关涉教育的次第问题。
古人教育重视循序渐进,强调德行的养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弟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笃守信用。
进而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平等友爱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对有学问道德之人,则要主动地去亲近,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所有这些,都是立身行事的根本,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由此可见,这里的“有余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养成基础之上的。
在儒家看来,学问的根本,在于培养孝悌仁爱之心。
一个人,文采斐然、知识渊博、技艺娴熟固然好,但如果缺失了做人之道,还是没有真正抓住学问之本。
《弟子规》倡导德才兼备,但“德”是首要和根本,立德方能树人,培德方能启智,正所谓“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故《弟子规》前面的六门主课侧重的是“德”,之后的一门辅修功课则关乎的是“才”,即才艺的习得,而在才艺和书本知识的习得中,也尤为强调“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倡导知行合一,注重对圣贤之道的践行,从而去除偏见,辨明道理,不做浮夸虚华、愚痴冥顽的伪君子。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從《論語》中論孔子的「學習之道」陸雙成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專班研究生shuangchen@.tw摘要《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之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此典籍匯編了孔子的言論和行事,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讀讀本,也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本源的重要史料。
本文欲從《論語》中探索孔子的學習觀,藉由瞭解研讀《論語》此典籍的重要性與目的,進而探究孔子的學習精神與學習之道,他的學習之道與精神具有深遠的內涵,他以身教的方式,展現了學習對人生的價值性與主動性。
然而,孔子的學習之道也提供了現代人學習很大的省思與模範。
現代教育學已經證明,學過的東西如果不經常復習,很快就會被遺忘,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能力倡「學而時習之」,十分難能可貴。
現代人把學和習聯成一個詞,其實也是包含著“學過的東西要經常“習”的意思。
透過各家對論語中學習相關之論述的統整,研究者將孔子的學習之道歸納出七大方向,可做為學習者之明燈,讓學習者不只「樂學」,更能「活到老,學到老」。
所以,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
而孔子的一生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關鍵詞:論語、學習觀、學而時習之、學習之道、樂學壹、前言《論語》的哲理博大精深,裡面有很多智慧,所闡述的內容包羅萬象,富含著先哲睿智的光芒,現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加豐富了《論語》的思想寶庫,大至治國,小至日常生活起居,無不深含著精闢的啟迪,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人省思,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的是《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家可能对这句话比较熟悉,在康熙年间,有一位叫做李毓秀的秀才以这句话为总纲领,编写出了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 《训蒙文》,也就《弟子规》,三百年来《弟子规》已成为启蒙养正,教育后辈的最佳读物,这句话也被大家所熟识。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1) 弟子:指圣贤弟子,具体而言指孔门弟子。
(2) 入:指在家。
(3) 出:指外出拜师学习。
(4) 悌:指敬爱兄长。
全句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弟子, 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要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断从中觉悟,圆满自己的德行。
这一章孔子讲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一个人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学生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
其中的第一章《学而》作为《论语》中的开篇之作,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概括。
本文将从《论语》第一章蠡测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为学次第。
《学而》第一章以孔子的训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开篇,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政治品德的精辟阐述。
文中接着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而优则仕”,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生的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获得成功。
蠡测是指用水杯来测量水的深浅,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技巧和技能。
孔子用蠡测来比喻学习,意在告诉后人,学习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只有掌握好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够取得收获。
所以,从蠡测的角度看,《学而》第一章,是在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去学习,如何为学次第。
为学必须有恒心和毅力。
孔子所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就好比蠡测的人,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使用水杯来测量水的深浅,不能懈怠一刻。
只有保持着恒心和毅力,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为学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孔子在《学而》中说“学而优则仕”,他的意思是说,学习可以带来实际的收获。
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到学而优则仕。
一位蠡测的人,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水杯,就无法准确地测出水的深浅。
同样,学习者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学习,就无法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际的收获。
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是为学次第的前提。
为学必须保持谦逊和谨慎。
孔子在《学而》中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谦逊地处事,谨慎地行动,才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蠡测的人也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测出水的深浅。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曾经被称之为“大成至聖之书”,其中的“学而篇”更是备受推崇。
在这篇篇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从中引出了一系列的言行规范和人际关系原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而》篇的前两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孔子先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将学习与时时练习相提并论。
他认为,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被视为孔子对于学习方法的一种总结,他在其中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是一个与时间和精力相匹配的过程,学了就要及时练习,不断重复,才能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也才能在日后的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能使所学知识产生更多的价值。
在“学而”篇的第二句话中,孔子谈到了来自远方的朋友,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孔子以朋友之间的相聚为例,强调了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寻求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他认为,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通过朋友的启示和建议,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在《学而》篇的第三句话中,孔子引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比喻,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在讨论一个人的品格与修养,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知和错误,并保持一颗宽容和宁静的心态。
这种宽容和宁静并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需要在内心深处不断修炼和磨砺出来的。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就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压力和诱惑,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学而》篇的第四句话中,孔子谈到了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名。
”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更新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应该追求表面的物质财富和享乐,而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
为学次第——从《论语集注学而》首章蠡测《论语》集注学而篇首章蠡测,这是孔子弟子们关于学习的重要言论。
这段话中包含了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对学习态度的规范和要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榜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段话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难道不是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而我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首先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是指学习的过程,而“时习之”则是指学完之后要反复温习。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完一门知识或技能后,应该反复温习巩固,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会感到高兴。
这种高兴来源于见到朋友的热情和乐趣。
同样,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
最后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能够包容别人的不了解和误解,而不发脾气。
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态度。
这段话中包含了对学习的追求和态度的要求,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保持他们所说的态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我们要学会“学而时习之”,这是一种反复温习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的道路上,反复温习是必不可少的。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复温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把它们变成我们的本领,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而现在,我们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翻书查资料,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自作得意,却忽视了反复温习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隐患,也是我们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来表达学习的快乐。
这种快乐来源于对学习的热爱,来源于对学习的投入和认真。
概括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的具体内容
概括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的具体内容概括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的具体内容读下面一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观点: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学习书本知识则在第二位。
分析一:孔子的这种主张,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为的就是要培养出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因而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这种教育观与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分析二:这种主张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只有不断求真、崇善、爱美,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正直、谦逊、纯净、与人为善的人,才能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才能保持自身的操守。
我们呼唤社会多一些这样的真善美。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
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解释“不力行但学文”的含义2.第一步:分析“不力行”的含义及其对学习的影响3.第二步:分析“但学文”的含义及其对学习的影响4.第三步:总结“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的重要性5.结论:对“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的启示正文“不力行但学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在这里,孔子告诫我们,如果只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而不去实践和力行,那么这种学习方式是有缺陷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力行”和“但学文”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全文释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不力行”的含义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没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缺陷的。
因为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品质。
如果一个人只是死读书,而不去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他的知识就难以发挥价值。
因此,“不力行”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接下来,我们分析“但学文”的含义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但学文”是指只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学术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但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却是从小养成的,很难在长大后进行改变。
所以,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不力行但学文”全文释义的启示。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和品德的修养。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惭愧斋主
《论语学而》篇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清代儒生李毓秀以这一章为总纲,编成《弟子规》,作为开蒙
教材,教化子孙,影响深广,可谓家喻户晓。
《弟子规》的基本精
神就是先学做人,再学做文,即“余力学文”。
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余力学文”的榜样。
孔鲤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孔子的儿子,一生没有怎么学文,论语中几乎没有他的言论。
因为他在努力落实孝道,侍奉父母,没有太多余力。
孔子有不少弟子,没有出名,重要的原因,就是听完孔子讲学后,回家孝养父母了。
历史记载,其中一次,就有十三个人退学。
回家补课去了。
补习做人的一课。
落实孝悌,修身齐家。
《孔子家语》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
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
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
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
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而不
來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
常人很难理解,退学怎么能有有出息?怎们能出人头地?怎们
能建功立业?其不知,这正是儒家的立身扎根教育。
把人做好,要
从敦伦尽份、孝亲尊师做起,儒家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官
员的“丁忧制度”充分彰显了为孝为根的儒学做人理念。
古人的教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的奋斗已经不再是为修身齐家
为基点,而是直接以名利为动机,以名利为动力,以名利为指归为
了满足私欲而矢志不渝。
这就是我们国人的志气。
最终结果是:人没做好,哗众取宠的本领学了一大堆。
文凭职
称一大堆,博学、专家、教授的光环闪耀。
可是工作生活压力山大,事业不顺,人际关系紧张,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生活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痛苦没有因为学识而减少。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快
乐体验一无所得。
而儒家成就终极情感体验就是“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文积累的面子和虚荣,给缺乏道德底蕴的人带来了大多太多
的压力和灵魂的扭曲。
一个没有道德修为,一个缺乏爱心训练的人,不可能有持久的快乐体验。
儒家学说告诉我们“为善最乐!”
清人吕坤《呻吟语》言:知识,心之孽(孽障)也;才能,生
之妖(怪)也。
说的就是只学文不修德的后果。
今人的学习次第颠倒,已经充分证明,淡化甚至抛弃做人教育,是舍本逐末的危险行为,会把人际关系带入危机的深渊;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不断引向恶化泥淖,把社会引向灾难。
学文与做人结合后,大体可以组合分为四种情况:1、没有文化,也不会做人。
这种人一定是在社会底层受苦;2、没有文化,但会做人。
这种人可以在社会底层活的风生水起;3、有文化,不会做人这
种人可能会生活在上流社会,混迹于达官显贵之间。
但由于不会人,会处处碰壁,霉运不断,百苦缠身。
4有文化,也会做人。
这种人,德才兼备,有智有仁。
修身齐家治国都会有所成就。
如果有人认为读书学文就能换来幸福高贵人生,那就没有天理了,没读书的好人,该饿死不成?有文化的恶人都该享受荣华富贵吗?
遗憾的是,太多人忽视了学习次第的重要性。
特别是执着于努
力拼搏,迷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人”可能到头来永远都不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个努力到头来一场空,为什么我辛苦一生、拼捕一生,收
获与回报不成正比?他们不知道为自私而努力奋斗与为社会他人奋
斗是两重天!
孔子深谙社会人生的玄机,所以主张:不做好人是不应该学习
文化的,没有德的人是不应该让他有才学的。
这一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惊人一致。
《道德经》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愚民思想,老子治国的
政治是愚民政策。
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妄解圣人之意。
老子的本意是
如果不能让百姓变成圣贤,那不如让百姓保留质朴实天性。
这两位
伟大的圣贤都看到了,如果人没学好,就学文的危害,误国、伤人、害已!得不偿失。
事实一再证明,在德才的排列组合中,危害最大家就是有才无
德之人。
所以德育优先永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最重要的
教育原则。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次弟,实质上也是给我们一把幸福人生的
钥匙。
只可惜,太多人忽略了。
二、学文没有必要吗?
孔子并不反对学文,而是强调学文的次第不能颠倒。
条件
具备了,就要学文。
学文的条件是先把人做好。
纹理雕饰是玉石工匠重要工作,雕刻前一定要精选材料,质地
优良的玉石才有雕琢的价值。
就好比建房子,打基础,造框架,最
后再进行装修。
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内在品质合格的人,然后再作各种装饰。
这叫“文质彬彬”。
文的本意是指动物的花纹、玉石的纹理,古人用文和章(实际
上是纹和璋)表示华丽和美好。
后来,人们把“文”用作文饰,修饰。
泛指外表的华丽
孔子认为人的内心素养也学要借助优雅的外表和纹饰展示出来,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礼就属于文的范畴,是仁德的外衣。
孔子重
视威仪,讲究外在形象,注重吃饭穿衣和佩戴饰品。
显然孔子受古代圣王的影响很大。
孔子赞美治水的大禹王“菲
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孔子开设了很多学科:如诗、书、礼、乐等。
对弟子们“约之以礼,博之以文”。
人做好了,还学要有外在的美。
这就需要礼来规范,文来裁剪。
文与质的关系是树根与枝叶花果的关系。
虽然“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但是“文”还要要训练的。
孔子曾经说他家乡的青年们“斐然
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一个放任自流的乡野小女孩,不可能高贵的
优雅气质,文不滋养故!
当一个人具备了优良的品质了,必须经过雕琢打磨。
才能“文
质彬彬,”
孔子对子路说过这样的话:“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品质很好,如果不学文,不去雕饰打磨,就会出现以上个各种
弊病。
大家读论语不要走极端,要坚守中道。
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实
际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们要有才干,要广博的学文。
提高技能。
也要务虚,让我们的文化科技,在正道上,绚丽多彩,
让我们的人生,更接近真理,更加自由解放。
不过孔子对学文是有保留意见的,比如讲礼不下庶人,为什么?因为老百姓太忙碌了,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诗书
礼乐,没有太多时间美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