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孔子的学习次第观——《论语》“余力学文”章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惭愧斋主
《论语学而》篇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清代儒生李毓秀以这一章为总纲,编成《弟子规》,作为开蒙
教材,教化子孙,影响深广,可谓家喻户晓。《弟子规》的基本精
神就是先学做人,再学做文,即“余力学文”。
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余力学文”的榜样。孔鲤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孔子的儿子,一生没有怎么学文,论语中几乎没有他的言论。
因为他在努力落实孝道,侍奉父母,没有太多余力。
孔子有不少弟子,没有出名,重要的原因,就是听完孔子讲学后,回家孝养父母了。历史记载,其中一次,就有十三个人退学。
回家补课去了。补习做人的一课。落实孝悌,修身齐家。《孔子家语》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
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
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
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
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而不
來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常人很难理解,退学怎么能有有出息?怎们能出人头地?怎们
能建功立业?其不知,这正是儒家的立身扎根教育。把人做好,要
从敦伦尽份、孝亲尊师做起,儒家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官
员的“丁忧制度”充分彰显了为孝为根的儒学做人理念。
古人的教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的奋斗已经不再是为修身齐家
为基点,而是直接以名利为动机,以名利为动力,以名利为指归为
了满足私欲而矢志不渝。这就是我们国人的志气。
最终结果是:人没做好,哗众取宠的本领学了一大堆。文凭职
称一大堆,博学、专家、教授的光环闪耀。可是工作生活压力山大,事业不顺,人际关系紧张,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生活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痛苦没有因为学识而减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快
乐体验一无所得。而儒家成就终极情感体验就是“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文积累的面子和虚荣,给缺乏道德底蕴的人带来了大多太多
的压力和灵魂的扭曲。一个没有道德修为,一个缺乏爱心训练的人,不可能有持久的快乐体验。儒家学说告诉我们“为善最乐!”
清人吕坤《呻吟语》言:知识,心之孽(孽障)也;才能,生
之妖(怪)也。说的就是只学文不修德的后果。
今人的学习次第颠倒,已经充分证明,淡化甚至抛弃做人教育,是舍本逐末的危险行为,会把人际关系带入危机的深渊;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不断引向恶化泥淖,把社会引向灾难。
学文与做人结合后,大体可以组合分为四种情况:1、没有文化,也不会做人。这种人一定是在社会底层受苦;2、没有文化,但会做人。这种人可以在社会底层活的风生水起;3、有文化,不会做人这
种人可能会生活在上流社会,混迹于达官显贵之间。但由于不会人,会处处碰壁,霉运不断,百苦缠身。4有文化,也会做人。这种人,德才兼备,有智有仁。修身齐家治国都会有所成就。
如果有人认为读书学文就能换来幸福高贵人生,那就没有天理了,没读书的好人,该饿死不成?有文化的恶人都该享受荣华富贵吗?
遗憾的是,太多人忽视了学习次第的重要性。特别是执着于努
力拼搏,迷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人”可能到头来永远都不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个努力到头来一场空,为什么我辛苦一生、拼捕一生,收
获与回报不成正比?他们不知道为自私而努力奋斗与为社会他人奋
斗是两重天!
孔子深谙社会人生的玄机,所以主张:不做好人是不应该学习
文化的,没有德的人是不应该让他有才学的。
这一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惊人一致。《道德经》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愚民思想,老子治国的
政治是愚民政策。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妄解圣人之意。老子的本意是
如果不能让百姓变成圣贤,那不如让百姓保留质朴实天性。这两位
伟大的圣贤都看到了,如果人没学好,就学文的危害,误国、伤人、害已!得不偿失。
事实一再证明,在德才的排列组合中,危害最大家就是有才无
德之人。所以德育优先永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最重要的
教育原则。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次弟,实质上也是给我们一把幸福人生的
钥匙。只可惜,太多人忽略了。
二、学文没有必要吗?
孔子并不反对学文,而是强调学文的次第不能颠倒。条件
具备了,就要学文。学文的条件是先把人做好。
纹理雕饰是玉石工匠重要工作,雕刻前一定要精选材料,质地
优良的玉石才有雕琢的价值。就好比建房子,打基础,造框架,最
后再进行装修。
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内在品质合格的人,然后再作各种装饰。这叫“文质彬彬”。
文的本意是指动物的花纹、玉石的纹理,古人用文和章(实际
上是纹和璋)表示华丽和美好。后来,人们把“文”用作文饰,修饰。泛指外表的华丽
孔子认为人的内心素养也学要借助优雅的外表和纹饰展示出来,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礼就属于文的范畴,是仁德的外衣。孔子重
视威仪,讲究外在形象,注重吃饭穿衣和佩戴饰品。
显然孔子受古代圣王的影响很大。孔子赞美治水的大禹王“菲
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孔子开设了很多学科:如诗、书、礼、乐等。对弟子们“约之以礼,博之以文”。
人做好了,还学要有外在的美。这就需要礼来规范,文来裁剪。文与质的关系是树根与枝叶花果的关系。虽然“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但是“文”还要要训练的。孔子曾经说他家乡的青年们“斐然
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一个放任自流的乡野小女孩,不可能高贵的
优雅气质,文不滋养故!
当一个人具备了优良的品质了,必须经过雕琢打磨。才能“文
质彬彬,”
孔子对子路说过这样的话:“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品质很好,如果不学文,不去雕饰打磨,就会出现以上个各种
弊病。
大家读论语不要走极端,要坚守中道。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实
际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有才干,要广博的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