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1)

儒林外史(1)
儒林外史(1)

《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

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尽管从王冕到杜少卿,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企图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诉,从以上四类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寄寓的美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对于文士和科举的批判与讽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塑造的特殊是因为科举考试对文人的迫害严重,并不只存在于一人一事或几人几事之中,而是普遍地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且这种毒害直达人性的骨髓。也正是因为塑造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选择题 1.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2.对《儒林外史》内容、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B.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C.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短篇讽刺小说。全书56章。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D.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问答题 1.差人找严监生的原因是?严监生的妻子赵氏告官的原因是? 因其哥严贡生猪案把邻居打成重伤; 因严贡生霸占其夫君严监生的家产。 2.概述严贡生侵占其弟严监生家产的经过。 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结果部里以公事繁忙为由不了了之。 四.阅读材料,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片段一: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及

名著《儒林外史》

名著阅读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阅读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情节梗概】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儒林外史牛浦郎人物形象分析精华版

儒林外史牛浦郎人物形象分析精华版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计五十六回。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达到了古代讽刺小说的顶峰。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1701-1754,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未出仕,以秀才终老。其于1733年移居南京,书中很多白话可以和现在的南京方言相对照,非常有趣,建议有语言学家研究下(如餬-指糊弄,现在方言仍有鬼餬,餬鬼的用法)。“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外史”一词指有别于正史,国史。书中描述的历史年代虽然假托为明,实际上描绘的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书中的小人物,牛浦郎,在书中从第二十回开始出场到第二十四回落幕。作家描述了人物从一个无知懵懂少年成长为江湖骗子的历史,揭露了社会上因名利而存在的骗子圈的现象。待我慢慢道来。

牛浦郎父母双亡,跟随祖父经营个小香烛店,负责讨要赊账,因为勤奋好学,就从店里偷钱买书,晚上跑到寺里去借光读书。寺里老和尚发现后,深为感叹,就每天留其读书。一日,和尚听其读诗,大为赞赏,答应他过几日给他几本诗看。(这里一段原文是:和尚见他出语不俗,便问道:“你看这诗,讲的来么?”浦郎道:“讲不来的也多;若有一两句讲的来,不由得心里觉得欢喜。”可见,牛浦郎此时是非常的淳朴,同时也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原来,之前有大家牛布衣借宿寺里,后来病故,死前将其诗集交给了和尚。和尚看牛浦郎喜欢读诗,便想起这两本诗集来。牛浦郎读诗心切,忍不住将诗集偷拿出来,一读之下“不觉眉花眼笑,手舞足蹈的起来”。原来那些诗的题目上都写着“呈相国某大人”“怀督学周大人”等等字样,这就诱发了牛浦郎求名之念,他想:“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变生邪念,先从羡慕再到冒名,正常心理反应之一)于是想到诗上只写了布衣,没有名字,索性自己就冒名一下,用他的号加自己的名。改日去刻章时受到了郭铁笔的热心接待,不仅以礼相待,而且还不敢收费,某种程度上又让牛浦郎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坚定了其诈骗道路。 接下来,牛浦郎在祖父的安排下娶了亲,路遇老和尚进京投靠弟子,想到无人对证,就欣然冒名牛布衣了。因为其一心想结交权贵,无心经营,没几个月小店就破产了,祖父一气之下也病故了。牛浦郎为办丧事,把房子也卖了,借住到舅丈家中。(此章描写的牛浦郎祖父与其妻子的外公卜老的两个社会底层老人的多年之交非常形象) 牛浦郎冒充牛布衣之后,本地只有几个念书人来往,和他向往的交往权贵相去甚远。一日,候补知县董瑛闻名来拜访,牛浦郎让舅丈捧茶待客,因为礼节不全的问题,当面羞辱了舅丈。事后,双方争执时,他竟然扬言:“明日向董老爷说,拿帖子送到芜湖县,先打一顿板子!”两位舅丈大怒,把牛浦郎赶了出来。(这里面表现了牛浦郎第一次接触社会上层,要摆点基本礼节,可惜没有事先培训好,舅丈的生气开始是牛浦郎不该当着董瑛的面提出来不对,惹得老爷笑话,后来才激化到告官。牛浦郎的底气何来?是从董瑛的拜访来后就觉得自己也是同一社会阶层了) 牛浦郎失去生活依靠后,偶尔机会知道董瑛已经上任,立马萌生了继续假冒牛布衣,攀附权贵的想法,把和尚寺里的杂物卖了,去投奔董瑛。半路上,遇到了扬州大盐商万雪斋的代笔牛玉圃,被其收为侄孙。(牛玉圃为何收其为侄孙?书中没有交待,二人萍水相逢,牛

《儒林外史》作品简述

作品简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内容介绍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 答案(非转载)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 章。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4. 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 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 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6.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 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 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 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 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 “看破了相”。 10.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 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2、简答题 11.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 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 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2.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 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

(完整版)初三《儒林外史》阅读练习(成都2019一诊、二诊试题)

《儒林外史》成都2019一诊、二诊试题 【附录一】成都市各区一诊、二诊题训练 1、【成都锦江区2019届二诊】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别具一格。阅读下列文段,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作者如何将褒贬寓于冷静的客观描写中。(2分)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对范进的爱憎,但前文将他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此时又表明他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都不知道,可见这个因中举而集名利于一身的士人,其实是个无知之徒,从而显示了批判的力量。 【说明:观点1分(“没有直接表达爱憎”,而是通过客观描写展示批判的力量):联系上下文情节分析1分】 2、【成都高新区2019届一诊】 (1)根据《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主题。从下面选出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人物形象,并阐述理由(2分) A.严致和 B.周进 C.范进 D.王冕 选择。理由是: (2)《儒林外史》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请阅读下列选段,说说小说如何实现讽刺效果?(2分) 他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要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踮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儒林外史每回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每回内容概括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6.严监生病故。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 9.娄公子两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为其家族看坟的仆人邹吉甫的儿子邹三,自言在附近住。娄氏公子于是进家看望。席中得知杨执中因替人管账有亏空,被下了监狱。娄氏公子决定救人。回到家后,叫家仆晋爵带银子去县里讲清,摄于娄府的家威,知县放了杨执中。 10.娄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杨执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鲁编修。谈到杨执中时,鲁编修不以为然。几日后,陈礼来访。此时蘧公孙住在娄府,陈礼是为鲁家的女儿提亲。蘧老太爷来信让娄氏公子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儒士阶层:程朱理学思想的迫害,假道学,虚伪,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其实自私自利、瞧不起别人,甚至贪赃枉法 1余特(字有达)明经先生 迂直,不能有辱名教 汤公子拜名帖里落款“同学晚弟”,余大认为非求教之诚。不接受拜馆 性情自傲,自命清高,言语苛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假 在与迟衡山、武正字,杜少卿在河房里一同吃酒时,余大先生谈到汤家(汤镇台)请他做馆的一段话;说了一遍,笑道:“武夫可见不过如此。 但后来与汤镇台吃酒时,又当面奉承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假君子,无视人命贪财 而今有一件事,你说一个情罢。这人家可以出得四百两银子,有三个人分;先生可以分得 一百三十多两银子,权且拿回家去做了老伯、老伯母的大事。我将来再 为情罢。”余大先生欢喜,谢了州尊,出去会了那人。那人姓风,名影, 是一件人命牵连的事。余大先生替他说过(作伪证),州尊准了,出来兑了银子,辞别知州,收拾行李回家。 为了安葬父母,余大不惜出面为杀人犯作伪证,他的孝道令人怀疑。为了袒护自己哥哥,余二装作糊涂,他的品行也难称高尚。吴敬梓笔下的余家弟兄两个,开始他们被称作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而后他们干出了作伪证收赃银和袒护犯罪的不道德行为。这是吴敬梓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剥丝抽茧的暴漏了余家兄弟的虚伪品行。 自私自利、怕对自己运势不好,假孝,把父母灵柩在家里十几年 灵柩在家里十几年 余大先生道:“正是。敝邑最重这一件事。人家因寻地艰难,每每担误着先人,不能就葬。 2虞华轩神童通彻经史子集学问诗赋了得官宦之家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真正是个大家 表面是个儒士,实际自恃地位高,

儒林外史》简介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着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

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书中人物,。尤在士林”“机锋所向,正如鲁迅所说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 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着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 全书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 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 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 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 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 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 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 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 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 度,撞上墙去。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 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 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 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 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 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 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在 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后来,严监生也病故。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 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 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最后来了两个人才勉强把新娘接回来。回来的路上, 严贡生有假装发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人的药,最后赖了船钱。回 到家后,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体现出严贡生的吝啬、霸道、无赖行径。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 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荀玫的母亲病故,荀玫及王惠想等殿试后在回家奔丧,因此想隐瞒亡情,不成,只得回 家。王惠同荀玫共同办完丧事后,王惠独自返回省城。体现了文人的虚伪及薄情。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 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作者:————————————————————————————————日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 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 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儒林外史》50填空及答案

儒林外史》50 填空题及答案 【作者简介】 1、吴敬梓(1701--1754 年),(清朝)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故事背景】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 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3、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 4、《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人物形象】 5、《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6、《儒林外史》中写的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7、《儒林外史》中写的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8《儒林外史》中写的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生形象】 9、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10、儒生形象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11、儒生形象之三: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12、官绅形象,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13、(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14、形形色色的假名士,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完整版)《儒林外史》阅读课教案

拓展课: 《儒林外史》欣赏 吴敬梓 教学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建议: 通过《儒林外史》中讲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儒林外史》,并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讨论交流:作品主要描写了几类人物?哪些人物是可怜的,哪些是可悲的,哪些是可憎的,哪些又是可敬的?作者描写这些士林人物,有什么深意? 教学安排:一学期 教学思路: 一、作者介绍: 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 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

范进中举之《儒林外史》介绍

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 《儒林外史》的作者叫吴敬梓,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 二、接着我们来说一下小说的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三、全书有一个中心。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四、后人对它的评价。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 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五、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再比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六、这本书的国际影响也很大。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七、《儒林外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因为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的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八、最后,布置本课的作业。 九年级上册中的《范进中举》就选自《儒林外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范进中举》,思考以下问题: 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行为、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