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芥川龙之介眼里,这种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么就可以不顾一切的去做的人,
恰恰是芥川龙之介心中最向往的也不一定。
作品分析——人物心理分析
1.老婆子的话表明了什么人生哲学?(“曾经这个妇人,用
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
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 生存就意味着弱肉强食
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
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后师从夏目漱石,并深受其影响。 1927年7月,因神经衰弱在东京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
鬼才: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有“鬼才”之誉。早期作品多取历史 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
芥川龙之介
1.作者简介 2.作品简介 3.文学创作的三大时期 4.作品风格 5.《罗生门》
作者生平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龙之介、澄江堂主人,笔名“我鬼”,生于东京,本 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因生于辰年辰 月辰日辰时,取名龙之介。芥川生后七个月,母亲福子发疯,八个月后猝然 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之后他与疯母相伴十年,这给他的一生投下无法抹 去的阴影。母亲去世后被其舅父芥川家收为养子,易姓芥川。因芥川家是延 续十几代的士族,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 。 在这种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里,芥川深受熏陶,涉猎广泛。芥川在中小学时 代喜读江户文学,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
完成对生与死的抉择。
“罗生门”
本意:“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
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罗生门是日本传说 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由于古
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
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 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 之说。 罗生门,就像是一个人性道德的界限。在门口,是人性大于兽性,善 多于恶;而走进门里“生存的原始愿望占了上风,人类隐藏的兽性终于暴 露出来。所谓的道德,在死亡面前竟如此脆弱。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 狱”。文中“罗生门”是一个荒凉,萧条的地方。
作品分析——动物般的人物形象
• 《罗生门》中多次出现将人比喻为动物之处,而且这种比喻多数 是用来形容拔死人头发的老妪。首先,初登场时的形象为“身着 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妪”。拔头发时“犹 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似的”。老妪的胳膊“活像鸡腿”,“眼睑 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的眼睛,“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 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在回答仆役的问 题时,发出“癞蛤蟆般聒噪的声音”。 • 很显然对老妪的形象描写大部分都使用了动物来比喻。而作 品的另一位主人公仆役的形象描写几乎与老妪一样,也充满了动 物性的比喻。如他“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仿佛壁虎一般蹑 足”。“猴子”“鸡”“鸷鸟”“乌鸦”“癞蛤蟆”“壁虎”等 这些动物比喻在这篇作品中十分突出。而这种动物比喻恰巧是由 《罗生门》开始急剧增多的。
作品风格——死亡意识
死亡和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
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这些死亡意识慢慢呈现
在读者面前。芥川龙之介以他特有的认知方式,在悲凉的世界里关注着人的 灵魂,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天国。 母亲、姐姐以及恩师、好友的死亡,让芥川龙之介对死亡既存在恐惧, 又充满理解。在芥川龙之介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既是矛盾存在的,又是不断 流转交化的。这些意识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日本传 统思想——神道教中叛逆之神带来的强大生命力,生命成长、成熟、衰老的 过程,还是武士道中对践踏生命的批判和惋惜,都体现了芥川对于向死而在 的“生”的态度,而作为晚年芥川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基督教”,则 以对诗性、美好的世界的向往,思想、灵魂的解脱,使芥川最终选择以自地
芥川龙之介的部分作品简介
• 《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 师女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 统治者的摧残。 • 《蜘蛛丝》 ,小说里讲述一位在地狱里受苦的罪人犍陀多,顺
着一根从遥远高空的极乐世界垂下的蜘蛛丝往上爬,但由于显露出 贪欲,蛛丝断掉,他再次掉入地狱。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1916)、《戏作三味》(1917)、《地狱图》(1918)、《蜘 蛛丝》(1918)等。
文学创作
• 中期:创作风格发展变化时期。虽然继续写历史小说,但创
作倾向逐渐从历史世界进入现实世界。除历史小说《杜子春》
(1920)、《秋山图》(1921)、《竹林中》(1922)等以外, 还写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桔子》(1919)、《秋》
(1920)、《一块地》(1923)等。
文学创作
• 后期是芥川对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人生之旅进行决算的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已不只是停留在中期小说接触与了解现实的层面上,
而是对美丑、善恶、贫富等矛盾对立的社会现象产生出一种本质 的失望,从而悲观厌世并生出一种幻灭感。这时期代表作品主要
有《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1925)、《玄鹤山房》(1927)和
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芥川Leabharlann Baidu之介・主要作 品
羅生門 鼻 煙草と悪魔 戯作三昧 蜘蛛の糸 地獄変 奉教人の死 蜜柑 舞踏会 秋 杜子春 藪の中 侏儒の言葉 点鬼簿 河童 歯車 或阿呆の一生 1915年 1916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8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0年 1920年 1921年 1923年~1927年 1926年 1927年 1927年 1927年
作品分析——内容简介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 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 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 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 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 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 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 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作品分析——创作背景
芥川龙之介曾经喜欢上一名寡妇,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不被世俗所 容忍的,他的养父也不允许他们再来往,因为养父对他恩重如山,他无法忤逆养 父的意愿,于是对这样无能的自己感到怨恨,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无 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所以他把这种愿望寄托在了 小说中,在读者看来,下人是个强盗,是个品行不端正胆小且又无能的人,但是
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潮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
芥川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著名的诗人和哲 人,“深受怀疑主义、厌世主义、世纪末文学影响”。芥川的小说中呈现出
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作品风格——宗教题材
基督教题材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除了专门讲述基督教

《河童》 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
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 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
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
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 《鼻》 描写的是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 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 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 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 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 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 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 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 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 “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 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 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 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 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 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 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作品风格——利己主义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在芥川的袒露丑恶的作品中都有他对 利己主义的披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芥川本 想寻觅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一次又一次失望甚 至麻木,以致于他无法直视鲜活明亮的人生。芥川在《桔子》中以“冬天的 一个傍晚”拉开序幕,尽管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色的桔子一般温署, 在周围沉闻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但是这种人间真情更像“从车窗外 掠过去”的桔子,转瞬即逝,阻挡不了黄昏过后漫漫长夜的到来,也难以照 亮芥川内心深处的暗影。芥川融会东西方的文艺精神,摄取十九世纪西方文 学精炼的心理描写技法,细腻地描摹利己主义的心理走向和细微变化。
题材的小说,在其他的短篇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基督教因素。不可否认,
在芥川的作品中体现出他的一种基督教文化情结,但芥川却并非是一个单纯 的基督教信徒,尽管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好几位拥有完美基督教品格的虔诚信 徒。芥川企图通过相信基督教来获得精神解脱,从中寻求他在现实世界无法 见到的完美人性,但这种虚幻的向往本身就与芥川那敏锐理性的性格不相符,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从中得到救赎和解脱。严格来说芥川从未真正信仰过 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否定和怀疑与他对现实世界中道德、人性的怀疑相呼 应,同样的结果是对世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文学创作
• 前期(1914-1919):创作风格开始成型。主要以历史小说
为主。多从历史世界寻找题材,但并不追求历史的真实,而是借
古喻今,借古讽今。这些历史小说之所以隽永奇绝、永存魅力, 是因为其中引人深思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的力量,充满理性的思辨
精神给人以感发。作品主要包括《罗生门》(1915)、《鼻子》
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 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
染力,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
《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
《水虎》(1927)等。
作品风格——怀疑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的怀 疑主义态度。十九世纪末期,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伴随着人们对现有 一切知识理论体系的怀疑和重新解读,这时期的怀疑主义更多地是体现出了 人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仿惶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的态度在芥川龙之介 的小说中最能体现,芥川的时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时代,他从
《罗生门》写作赏析
《罗生门》本身是芥川龙之介根 据《今昔物语集》卷二十九第二十 三话“具妻行丹波国男 于大江山被 缚语”写的一个短篇故事。给人的 感受就是“在阳光下面犯罪”,它 把对人性的困惑转化为了对人性的 自我改变与自我设计,什么道德, 什么底线。在罗生门下,为了维生, 那怕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也是合理的, 把人的衣服扒去穿在自己身上也是 合理的。《罗生门》中的黑暗,阴 冷的世界其实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 写照,是他无法诉说的苦闷的反应。 写《罗生门》,就是在倾泻自己内 心的黑暗与迷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