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条的规定为中
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4篇
![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7abb3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f.png)
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4篇篇1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的订约双方为实现第三人的利益,而与该第三人订立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虽然没有合同法律关系的基础,但却有法定效力,是民法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合同签订。
第三人利益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三人利益合同不是由第三人与合同的当事人直接订立的,而是由合同的订约双方为了实现第三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合同。
因此,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只是合同的利益受益人。
其次,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是有法定基础的,即民法规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
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况下,第三人可以对合同的内容享有权利。
另外,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得变更合同的内容,不得解除合同或终止合同,否则将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工程领域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可以为工程监理单位或银行等第三人的利益而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以保障第三人的权益。
再如,商业保险合同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合同可以为受益人的利益而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以确保受益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得到相应的补偿。
此外,在合同法律援助中,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可以为承担责任的第三人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保障第三人在合同履行中的权益。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在合同的范围内可以主张自己的权益。
如果合同的当事人违反合同的内容,损害到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有权要求合同的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时,应当注明第三人的身份和利益,明确第三人享有的权利和责任。
这样可以避免合同的不确定性,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另外,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主动参与合同的履行。
试论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以《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为中心
![试论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以《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cc98bcc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f.png)
试论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以《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为中心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一方无法履行,另一方因而遭受损失时,可以免除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这一制度在《合同法》第121条中有明确规定。
本文将围绕着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展开探讨,并结合三个案例进行分析。
一、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的理解与适用《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在履行期内,因不可抗力或对方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情况,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但是,罚金不在免除责任之列。
”可以看出,该条为免除违约责任提供了两种情况: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战争、罢工等,二是对方的原因。
而这里的对方原因通常指的是第三人的原因。
比如,如果A向B承诺出售一批货物,在交货前,由于第三人破坏了货物,导致A无法向B交货,那么A可以免除违约责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免除违约责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违约方证明该违约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二是该原因与违约方无关或者不应当由违约方承担责任;三是该原因是不能被预见或避免的。
因此,无法履行合同的一方必须在自己提出免责之前证明上述条件,并且剩余的履行能力不受影响。
同时,免责的范围也应当根据损失的程度和双方的情况进行判定。
二、案例分析1、原因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2002年,常州市某公司向其供应商订购了300吨牛皮纸。
当货车运输至扬州时,由于司机操作不当导致货车撞上了隧道墙面,车辆严重受损,牛皮纸也受到损坏。
常州公司认为这是供应商的责任,要求赔偿。
在此案中,供应商辩称货车事故的原因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如驾驶员安全行驶、货物绑扎牢固等,因此其不应当免除违约责任。
法院最终判决,供应商应当赔偿常州公司。
结论:该案中,因为货车事故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因此不能免除供应商的违约责任。
2、第三人原因与违约方有关2010年,上海某公司订购石材,由广州供应商运输。
在运输途中,运输车辆被盗,所有石材被盗。
上海公司要求广州供应商赔偿损失。
论我国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论我国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2eb5d9f10029bd64783e2cbf.png)
论我国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作者:李江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2期摘要合同的相对性是合同的本质属性之一,近代以来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为代表的涉他合同的出现对合同的这一属性提出了挑战。
本文认为这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合同相对性的根基,只是对合同相对性的修正。
本文简单梳理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在立法上和理论上被肯定的过程。
《合同法》第六十四条是否规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认为该条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利益合同,但是也没有否定,从而为法律解释留下了空间。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第三人利益涉他合同请求权债权作者简介:李江涛,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68-02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基本理论(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和类型化第三人利益合同,又称为“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利他契约”豍。
就具体内容来说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由债务人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规定义务,即意味着已经向债权人履行了义务的合同。
向第三人履行,并不是说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实质上是第三人受债权人安排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就该第三人角度而言,是第三人代为受领。
第三人受领并不是债权的转让,第三人没有演变成为合同的债权人。
第三人利益合同涉及到三方主体,即合同双方当事人和第三人,相应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一般也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合同关系、对价关系和履行关系。
合同关系是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是债务人之所以同意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原因。
对价关系存在于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通常为合同关系,如买卖、赠与等,但是也并非以此为必要,像抚养义务、损害赔偿等法定之债也包括在内。
履行关系存在于债务人与第三人的之间。
债务人虽然得向第三人履行合同,但此种履行仍是对于合同的履行,第三人仅是代为受领,并未使第三人获得合同当事人的身份。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https://img.taocdn.com/s3/m/cdb91b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2.png)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以第三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订立的合同。
通常情况下,第三人并不直接参与合同的订立,但却能够在合同中获得一些法律利益。
在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合法性和效力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以合同法第64条为切入点,探讨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
合同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订立的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条款明确了合同双方的法律责任,同时也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因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合同双方必须尊重并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规避违法和损害公共利益的目的。
以最常见的借款合同为例,如果A与B之间签订合同,约定B向A借款100万元,同时B需要向C还款50万元。
此时C即为第三人,其拥有该合同中的利益。
如果B没有按时还款导致C受到损失,则C有权向A或B主张权益。
这种情况下,第三人利益合同得以保障,并有效地实现了法律上的尊重和保护。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实际案例中,进一步探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可行性。
第一个案例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债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一个案例。
在该案件中,A公司和B公司与C公司订立了债券发行计划,规定C公司将借款出借给A公司和B公司,A公司和B公司则保证按期足额还款。
该合同中,C公司为债券持有人,其拥有合同中的主张权。
当A公司和B公司未如期偿还债款时,C公司即有权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身权益。
第二个案例是2015年广东省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房地产销售纠纷案。
在该案中,A房地产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房地产销售合同,约定B公司购买该房产。
双方约定,B公司需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后,剩余部分可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支付,同时还需提供一份贷款担保人的证明。
当B公司违反合同未能按时履行还款义务时,C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888224e65ef7ba0d4a733b1e.png)
合 同相对 性 又称 为 契 约 相对 性 或 债 的相 对 性 。 合 同相对 性原 则是 合 同规则 和制 度赖 以建 立 的基础 和前提 。 基本 含义 是 : 同关 系是特定 当事 人之 间 其 合 的关 系 , 同效 力仅及 于缔 约方 , 合 任何 其 它人 不得请 求 享有 合 同上 的权利 ,也 不必 承担 合 同上 的义务 和 责任 。[ 2 1
间发生 法律效力 , 是公 认 的合 同法 的一个 基本 原则 。
合 同进行深入研 究 , 有利于正确理解《 同法 》 合 相关
理论 ,有利 于认 识我 国现 行法 律规 定 的不 足和合 理
构建 我 国的为第 三人 利 益合 同理论 ,其 具 有重要 的
理论 意义 和实践 意义 。
一
三人履行 债务 的 ,债 务人 未 向第 三 人履行 债 务或者
收 稿 日期 :0 9 1 -1 20- 1 9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 20 年度哲学社会科 学“ 08 和谐社会 中的私法伦理” 0SB 0 0 9 l 阶段性成果。 (8J 2 00 )q g
作者简介 : 张敏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2 0 民商法硕 士研究生 , 究方向为民法学。 07级 研
法领 域 , 罗马法 曾确立 了“缔 约 ) 为应该 在要 约人 ( 行
参 与合 同的约定 , 自然不受 约定约束 。
虽然合同相对性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 ,但其也
有局 限性 。 任何 理论 的合 理性 总是相对而 言 的, 在 是
一
定时 空范 围内的相对 有效性 ,合 同相对性 原则 当
任 ,虽然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 ”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https://img.taocdn.com/s3/m/ae3ec92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b.png)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对第三人所产生的利益,相应地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
在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运作可行性一直备受关注。
在合同法第64条中,第三人利益合同得到了明确规定,但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正确运作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首先,从合同法第64条规定来看,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规定明确:第三人应当在合同订立时予以确认。
第三人确认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确认或者口头确认,但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如果第三人未确认,则该合同并不对第三人具备法律效力。
进一步地,从实际应用来看,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合同形式。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地运作。
下面将从案例出发,探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可行性。
2018年,成都某工程公司承接了某基建工程的建设工作,工程建设需要借用当地一座高压塔。
由于高压塔所在土地的原业主并没有与工程公司签订任何合同,在工程公司借用高压塔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地所有权争议。
工程公司提出将原业主诉至法院,法院判定原业主违法侵权,将其赔偿给工程公司相关损失。
这是一起典型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案例。
工程公司与高压塔所在土地的原业主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但是工程公司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受到了原业主的干扰。
法院最后判定原业主需赔偿损失,也因此确认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的可行性。
2016年,某学校承包了学校附属超市的经营权。
在经营过程中,超市多次违规收取手续费及滞纳金,并拖欠了某家经营商超的款项。
由于经营商超与超市不存在任何直接合同关系,但超市与学校存在委托经营合同关系,因此经营商超向学校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法院判定,由于超市作为学校委托的经营方,因而承担了对经营商超的债务承担责任,认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在该案件中的适用性。
2013年,某餐馆与某配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此产生了配送服务与餐馆之间的委托关系。
餐馆进行业务经营时,发现配送公司多次未按约定时间进行配送,因此向配送公司提起了诉讼。
【利益】试论第三人利益合同
![【利益】试论第三人利益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28fca93f0508763230121239.png)
【关键字】利益摘要自古罗马以来,两大法系都将合同相对性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合同仅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第三人既不享有权利,也不承担义务。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第三人利益合同实际上已被广泛应用。
在此情况下,如对第三人的请求权不予承认,将难以保护第三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如果不对第三人的权利进行必要限制,也将使合同当事人的利益陷于危险。
鉴于我国《合同法》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非常不明确,且学者之间争论颇多,在目前民法典的准备过程中,实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借鉴各国先进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民法体系。
本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特征,法律关系结构,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关系,及其成立要件等方面对第三人利益合同进行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两大法系比较法上的研究。
第三部分,通过与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第三人利益合同。
第四部分,介绍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分别从第三人、债权人、债务人三个角度来阐述,并着重介绍了第三人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产生与确定及其内容。
第五部分,回归到对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思考。
首先,介绍我国的立法现状,欠缺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系统规定。
然后,提出对未来我国在第三人利益合同方面立法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第三人利益合同合同相对性原则受益第三人法律效力第三人请求权ABSTRACTFrom ancient Rome, principle of private is alway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both in the two law system. It considers that a contract only has effect on the two contract parties, and the third party neither shall enjoy the rights nor shoulder obligation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ca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th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had been applied widely in fact. In this situation, if we still refuse to acknowledge the right of the third party,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be protected.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don’t limit the right of the third party any, the right of the contract parties will not be ensured. In view of the stipulation of t h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in the “contract law” of our country is not very clear, and the debates between the scholars are very sharp, so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civil law, it’s really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and reference all the advanced legislation experience to perfect our civil law system.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preamble,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section of text includes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of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of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in both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common law system.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relevant legal system, let us understand th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furtherly.The forth par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demonstrating effects of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to the debtee, to the debtor and to the third party respectively, and focusing on rights to petition of the third party.The fifth part is about my assumption of forming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in China. Through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legislation state of contract for benefit of the third party in our country, I propose detailed solutions to define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in the contract law in the future.Key words: contract of beneficial third party; principle of private of contract; the third party beneficiary; legal validity; the right to petition of the third party.目录试论第三人利益合同合同相对性原则要求合同原则上仅在当事人之间有效。
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04cd12bc0740be1e640e9a8f.png)
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张民安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键词: 合同相对性规则/ 利益第三人/ 强制执行权内容提要: 两大法系国家的法律都承认一般意义上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而我国民法和合同法均不承认其效力。
借鉴两大法系国家的经验,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我国法律应坚持的原则。
所谓一般意义上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民法典或合同法承认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承认利益第三人在合同债务人违反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时可以对合同债务人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众多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第64 条实际上规定了一般意义上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制度,因该条规定,如果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该种规定的问题在于:如果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不知道合同当事人所规定的此种合同将要把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利益给予自己,则当义务人不向第三人履行义务时,第三人无权提起诉讼,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 但如果合同当事人所规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定的合同将权利或利益授予给第三人时,该种第三人知道且已同意接受他人所提供的权利和利益,该第三人是否有强制执行他人合同义务的权利?我国法律实际上作了否定的回答。
这样,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一般意义上的利益第三人合同制度,而仅在例外的情况下认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制度。
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我国合同法应废除严格意义上的合同相对性规则,赋予利益第三人以合同的强制执行权。
一、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理论根据(一)双合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实际上可以分解为连续发生的两个合同。
第一个合同是由债权人和债务人所订立的合同,据此种合同,债权人本人对债务人主张某种权利或获得债务人交付的某种财产。
债权人一旦获得此种权利,即同第三人订立合同,将该种权利或利益转让给第三人。
在向第三人转让该种利益时,如果第三人未表示同意,即此种转让为单方提议,一旦第三人同意接受所转让的权利和利益时,此种转让即转为合同。
利益第三人合同
![利益第三人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1d11b429bcd126fff7050bac.png)
试论利益第三人合同摘要合同的突出特点是合同的相对性,但是有一种合同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这就是利益第三人合同。
我国合同法64、65条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细细品读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有很多地方是不明确的,这会给法律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
关键词相对性利益第三人合同法律解释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65-02一、问题的提出按照合同的分类标准之一,合同可以分为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订约人为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订立的合同是“利益第三人合同”,这种合同对第三人发生效力。
合同以“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为多数,而已“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为例外。
这是因为合同具有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一方(即债权人)向另一方(即债务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
合同相对性规则最早源于罗马。
然而,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日趋灵活,社会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再严格遵循“合同相对性”,会阻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近代大陆法系国家并没有完全继承罗马法,而是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时候设定了一些例外,这就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这类合同作出了规定。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如第64条和第65条。
表面看起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是对利益第三人合同的规定,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查阅相关理论以及法律先进国家的立法例,可以发现这个法条存在诸多问题待解答:第三人有没有履行请求权?债务人违约时究竟向债务人还是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否需要经过第三人的同意?事实上,自从合同法颁布以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这几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争议很大。
本文接下来将对比较法上的相关立法例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然后对我国学界上针对64条上面几个问题的争议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最后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
![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https://img.taocdn.com/s3/m/61cf44a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4.png)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双方通过约定使第三人获得利益的合同。
在我国的合同法中,第三人利益合同被赋予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即合同法第64条。
然而,在实践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运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合同法第64条的解释入手,探讨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的运作可行性,并分析一些相关的案例。
合同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让合同约定的履行对第三人发生效力,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内容、性质不适合对第三人发生效力。
”该规定的出现,使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存在得到法律承认。
当事人可以通过明确约定,使第三人在受益方的合同中获得权益。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运作可行性,首先要看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
合同中是否明确约定让第三人获得权益,也就是说,合同是否存在“直接受益权”。
例如,甲、乙签订的租赁合同中规定,房屋租金由甲付清,但付款时应当告知乙的银行账户,并且由乙代为收取租金,并于指定时间将租金转入甲的账户。
在这个例子中,甲直接享有该合同的权利,而乙也因为租金的代理代收得到了实质上的利益,因此该合同符合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
其次,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运作可行性还需要考虑到法律的制约力。
当法律明确规定某些合同不得对第三人产生效力时,第三人利益合同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定。
例如,中国民法典规定,捐赠合同不得对受赠人以外的第三人产生效力,这也就意味着,捐赠合同无法符合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
最后,实践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运作还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
例如,甲、乙、丙三人签订了一份委托合同,约定丙代为甲向乙购买某物品。
在这个例子中,尽管委托合同对于丙来说是有约束力的,但实际购买商品的操作和相关的实质利益都集中在了甲和乙之间,而丙只是扮演了一个居间人的角色。
因此,该委托合同虽然形式上符合了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但其实际效果却比较有限。
综上,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的运作是可行的,但要考虑到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法律的制约力以及实际情况。
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
![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875b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b.png)
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合同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形式与内容也变得丰富多样。
其中,第三人利益合同作为一种独特的合同形式,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特点、履行和监督以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和特点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向合同外的第三人给付或受领一定利益或义务的合同。
在这种合同中,合同双方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委托合同、保险合同等。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主体的特殊性: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当事人是合同双方及第三人,即合同关系涉及到合同以外的第三人。
2、合同利益的特定性: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涉及的利益是特定的,即合同外的第三人享有或承担合同中约定的利益或义务。
3、合同效力的关联性: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不仅对合同双方产生影响,还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
合同双方必须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履行和监督1、合同的履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履行涉及合同双方与第三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在实践中,通常由合同一方当事人向第三人履行合同义务,如支付款项、交付货物等。
在履行过程中,合同双方应密切第三人的权利和利益,确保其顺利实现。
2、违约责任: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如果一方违约,不仅需要对合同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还可能对第三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如,如果委托合同中受托方未能按照约定处理委托事务,委托方和第三人都有权追究其违约责任。
3、监督渠道:为保障第三人利益合同的顺利履行,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渠道。
监督可以来自法律规定的强制监督,如法定第三方监管、仲裁等;也可以来自合同双方的自主监督,如通过合同约定、协商等方式进行监督。
三、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第三人利益合同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和研究。
然而,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
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2f9303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e.png)
五、结论
总的来说,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可 以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护 第三人的利益等。因此,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法律 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这种制度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经第三人同意”的规定有时可能引发一些问题。一方面, 对于“同意”的界限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何种程度上的同意才能被认为是有 效的?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人可能因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其 “同意”可能并不具备完全的效力。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合同法》修订中,进 一步明确和细化“同意”的相关规定,确保其有效性。
2、高效性:它可以减少多次交易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交易的效率和便捷性。
3、安全性:由于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合同相对性的延伸,因此可以确保各方在 交易中的责任和权利更加明确,减少纠纷和风险的发生。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应用场景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以下场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第三人利益合同向员工支付 工资、奖金或其他福利待遇,方便快捷地满足员工的经济需求。
1、合同双方是独立的主体,他们之间设立了特定的权利和受益者或承担者,他并非合同签订的直接 参与者,但通过合同条款的设定,被赋予了某种权利或义务。
3、合同条款的设定必须经过合同双方和第三人的同意,不能单方面改变或撤 销。
二、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类型
根据第三人在合同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的不同,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总的来说,《合同法》第64条关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无疑为第三人的 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然而,如何更精细地规定“经第三人同意” 的具体操作方式,确保其公正公平性,将是未来合同法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合同法》也需要不断 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解决新的问题。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
利益第三人合同法律规定(3篇)
![利益第三人合同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ad817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e.png)
第1篇一、引言利益第三人合同,又称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合同生效后,合同债权人为第三人设定一定的利益,第三人取得该利益,合同债务人为第三人履行义务的合同。
利益第三人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利益第三人合同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利益第三人合同的法律性质1. 合同的相对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利益第三人合同作为一种合同形式,应当遵循合同的相对性原则。
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只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不对第三人产生法律约束力。
2. 合同的独立性利益第三人合同具有独立性,即合同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独立于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仅受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约束,不受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影响。
三、利益第三人合同的成立要件1. 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 合同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当事人应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表示。
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当真实表示愿意为第三人设定利益,第三人真实表示接受该利益。
3. 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设定第三人利益,第三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接受合同债权人为其设定的利益。
4. 合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利益第三人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合同债权人为第三人设定利益的具体内容。
四、利益第三人合同的效力1. 合同生效利益第三人合同符合成立要件的,合同生效。
第三人利益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aa046a244b35eefdc8d333d2.png)
二典型合同第三人法律分析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可作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包括一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合同。
至于第三人是否因该合同而取得对合同当事人的直接请求权,则在所不问。
依合同自由原则,广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基于当事人自由意志而设立,当然可以发生作为一般合同应具有的效力,如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等 . 此外,该第三人利益合同还可以成为第三人保有其因此所受领给付的法律依据,使他虽不一定能请求债务人履行,但在债务人履行后,却可以保有利益,拒绝返还,而不构成不当得利狭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则仅指,此中第三人可依该合同而取得对债务人的直接请求权的合同,即直接发生第三人享有独立债权效力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本身并不是一个固有的合同类型,而是某特定类型合同当事人约定,使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直接请求给付,从而取得债权人地位。
原则上,任何债权合同都可以作为第三人利益之约定。
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中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加以明确规定。
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合同当事人一方不为自己设定权利,而为第三人设定,并约使他方当事人向第三人履行义务,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请求履行的权利,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一方称为债权人或受约人,按约定向第三人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务人或约定人,第三人为受益人。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为基本合同,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约定称为第三人利益约款。
这一合同与束己合同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征为:1.它只能为第三人带来利益,原则上不能使第三人承担义务。
因此,合同订立无需事先通知第三人或征得第三人同意。
2.自合同成立起,第三人可独立享受合同规定的权利,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第三人有独立的请求权。
3.第三人对为其利益订立的合同,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
试论合同之债中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以《合同法》第64条为中心
![试论合同之债中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以《合同法》第64条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98a3c65f46527d3240ce072.png)
随着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涉及第 三人的合 同逐渐 出现并 占据相当 重要的地位 。但6 4 条,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 1 . 未赋予第三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 它主要规定 了向第三人履行合同中违约 责任 的承担 。它并没有明 确赋予第三人对债 务人享有直接请求权,这就产生 了一个 问题:回到 前言的两个案例 上看 ,如果花店迟迟不将甲购 买的花束送给 乙, 甲又 不方便行使对花店 的请求权时 ,乙该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得到花束?如 果商店迟迟不将 电热水壶交给丁 ,丙因为某 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行使 自己对商店的请求权时,丁 的权利又该如何得到保护? 2 . 未规定债务人对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6 4 条规定 了在债务人不履行或者 不完全履行 的时候,债务人承 担 违约责任 的对象应 当是债权 人,第三人无 权要求债务 人承担违约 责 任 。当第 三人 的人 身受到损 害之时 ,可 以向债务人提 起侵权之诉 。 再 以前言两个案例为例 ,如果花店未在七夕情 人节 当天将花束送至乙 手中或者送至乙手 中的时候花束 已经遭到损坏 ,乙的心灵 由此大受创 伤,为此和甲分手 ,那么 乙心灵所受到的伤 害如何让得到救济?如果 丁收到的电热水 壶有质量瑕疵 ,在使用的过程 中爆裂 ,所幸丁没事 , 但也为此受到了惊 吓,而他既不能提起侵权之诉 ,也不能提起违约之 诉 ,丁 的权 利该 如 何 得 到保 护和 救 济 ? 2第三人利益合同 随着社会经济联系 日益复杂, 作为合 同相对性的例外的第三人利益 合同, 逐步得 到不少 国家立法的肯定, 成为域外保护合 同之债中第三人 利益的强力措施 。
的心灵 ,有着无尽情感和思想 的人们 ,将被紧紧地压缩入一个无所不 包 、独一无 二 的体 系中去 。”在 当时 极权统治低 下 ,日内瓦这座 晦 暗 的城里大都是加尔文 的追随者 ,他们不容忍也绝不允许任何异于加 尔文 思想 的激进分子 的存在 ,多数人统治的城池里 ,少数人的意志被 践踏甚 至烈火焚焚燃烧在十字架下 。这种多数对少数的侵害是所谓的 “ 民主 ”带来 的致命性 的结局 。在多数人的意志下 ,少数人被民主欺 骗得似乎麻木茫然。这是民主在宗教 改革时期的破碎和扭 曲。 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方是幸福本源 。人天生是政 治的动物 , 而 民主作为政治 的产物 ,是人们寻求利益的手段,但不是唯一必然的 手段 ,它有其扭 曲与不足 ,其运行 中少数人利益的真空必然使 人们开 始 对 民主 的合 理 性 进 行 批 评 与 反 思 。任 何 事 物 都 不 会 是 永恒 的 一层 不 变 的,这 当然也包括我们所追求的 民主,正如丘吉尔所说: “ 民主不 是一个好东西, 但 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 比它更好的东西。”
第三人利益合同法律规定(3篇)
![第三人利益合同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5615d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1.png)
第1篇在市场经济中,合同的签订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其中不乏为第三方利益而签订的合同。
这类合同被称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又称利益第三人合同。
在我国《民法典》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旨在保护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本文将围绕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定义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第三人可以基于合同而享有请求特定合同当事人给付一定利益的权利。
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并非合同的当事人,但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其享有利益的权利。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成立要件1. 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当事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但根据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认定为有效。
2. 合同内容合法。
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 合同形式合法。
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签订的合同除外。
4. 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应当基于真实意愿,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
5. 合同约定明确。
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第三人享有利益的具体内容。
三、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1.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生效。
第三人利益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
合同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合同生效是指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2.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履行。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各自义务的行为。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履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合同当事人的履行。
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2)第三人的请求权。
第三人可以基于合同约定,请求合同当事人给付一定利益。
(3)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第三人的请求权提出抗辩。
3.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法学论文内容提要: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一定赋予第三人直接的给付请求权,突破合同的相对性与否亦非认定这种合同类型的标准,我国《合同法》第64条所规定的仍然属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此定性与定位利大于弊。
作为立法论,制定我国民法典时宜赋予第三人直接的给付请求权。
关键词: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给付请求权/《合同法》第64条一、以境外立法例及其学说确定的标准并非唯一正确的标准关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规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我国学者的看法不同。
多数说认为,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都是将第三人对债务人享有直接的请求权作为判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标准的,只有第三人对于债务人享有直接请求权的合同,才算作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合同法》第64条未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因而它规定的合同不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只是普通的束己合同。
[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法国、德国等民法学说把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作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要素,无可非议,因其立法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就是如此要求的,并明确地体现在要件构成上了。
假如我国《合同法》对于此类合同完全没有规定,我国民法学说沿用法国、德国等民法的规定及其学说来界定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尚可理解,但在《合同法》对此已经有所规定,只是没有完全沿袭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所确定的要件构成,就认定《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不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甚至认为我国现行法没有承认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就有些武断,也显得作茧自缚,弊大于利,说理性不足。
试分析如下:第一,关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界定,至少存在着依语义分析和沿袭传统习惯两条路径。
遵循前者,所谓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望文生义,就是第三人从合同所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取得利益的合同,至于该利益的取得系第三人基于该合同约定而产生的直接请求权及其行使,还是第三人只享有给付受领权而无给付请求权,仅仅是消极被动地受领而无权主动地请求,则在所不问。
据此标准,《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合同就符合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属于一条法律允许的选择路径。
既然如此,除非有重大理由,例如,假如我国《合同法》第64条所选择的路径会产生较大的弊端,就不宜甚至不得否认这种选择,非得以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模式作为判断标准不可。
第二,尊崇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所奉行的标准,不承认我国《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就意味着该条规定的合同,只能是束己合同,其中,有些是有名合同,有的则是无名合同。
其道理在于,按照束己合同说,要么是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约定只是一个条款,要么是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约定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合同。
前者场合,它属于有名合同的一个条款,适用该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问题尚小;后者场合,它属于无名合同。
而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非常复杂,充满了争议性和不确定性,处理纠纷的后果是否妥当没有把握。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承认《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就意味着它承认了一种有名合同(当然,这种有名合同不同于买卖合同等有名合同,因为它们分类的标准不同),便于法律适用。
既然是有名合同,必须具有自己的名称,该条规定的合同如何命名呢?恐怕除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其他的名称都不适当。
第三,尊崇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所奉行的标准,不承认我国《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就得把该条规定的情形叫作依债权人的指令而履行的合同,或者干脆是普通的束己合同。
无论何者,都会出现这样的难题:虽然有时可以寻觅到第三人受领债务人给付的根据,但有时则不能,从而不利于第三人。
就此详细分析如下:(1)如果将《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合同定性为普通的束己合同,它若为有名合同,自然没有对于第三人的积极的拘束力,债务人根据此类合同向第三人履行,第三人并无受领该给付的正当根据,更无保有该给付的权能。
在这种背景下,在债务人或者他人请求返还该给付时,该第三人如何对抗?若为无名合同,恐怕得借助类推适用的技术,而为了寻求第三人有权受领并保有债务人的给付的正当根据,还得类推适用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规范,可是,按照否定《合同法》第64条规定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观点,我国现行法上又不存在这样的规范。
巧妇如何为无米之炊?再者,与其迂回曲折地准用,况且在我国目前还会空手而归,还不如承认《合同法》第64条规定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直接适用它,以便使第三人有权受领并保有债务人的给付。
(2)如果把《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情形,套用依债权人的指令而履行的规则,那么,在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因债务人向第三人给付而消灭了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场合,债务人无权主张非债清偿,在这点上与按照《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处理的效果一样;可是,在债务人向第三人所为的给付不符合约定,该第三人和债权人均拒绝受领的情况下,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并不消灭,债务人有义务接受该第三人的返还;在债务人向第三人所为的给付不符合约定,该第三人没有异议,但债权人却拒绝受领的情况下,该第三人无权保有,债务人同样有义务接受该债权人及该第三人的返还。
还有,按照依债权人指令履行说,债权人也可能有权要求该第三人返还,或者抵销,或者清偿其他债务。
所有这些,都表明与按照《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处理的效果不同。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中,法律结果更加不同。
按照依债权人的指令而履行说乃至更为普通的束己合同说,第三人受领并保有债务人所为给付的根据,在于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倚重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合同。
如此,在该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没有此类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例如,债权人和债务人出于捐赠的考虑,也未征得该第三人的同意,约定由债务人向该第三人交付一栋楼房或者支付一笔钱款,该第三人就没有受领并保有该楼房或者钱款的法律依据,对于该楼房的占有构成无权占有。
在债务人反悔,请求该第三人返还该楼房或者钱款时,该第三人有义务返还,无权抗辩。
该债务人至多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与此相反,如果将《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作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该条就含有这样的意思,该第三人受领并保有的根据在于该合同,而非其他权源。
如此,该第三人对债务人享有给付受领权,并且在受领了债务人所为的给付时,还对该给付具有保持力。
这样,该第三人对于给付物的占有为有权占有,甚至于已经取得了给付物的所有权。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无权自该第三人处索回其给付。
第四,承认我国《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属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对第三人有利还表现在,我国《合同法》未明文赋予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当事人双方于合同中为第三人约定了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并不妨碍该第三人享有该直接请求权。
其道理在于,法律设置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目的,重在承认此类合同的有效性,以及第三人对债务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使该第三人从合同中获得利益。
既然关注点在于第三人获益,或者说法律承认第三人获益为正当,那么,连第三人的获益不是凭借直接请求权的情形《合同法》第64条都予以承认,举轻以明重,该第三人基于直接请求权而自债务人处获益,更便利和更有保障地获益,就达到了法律设置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目的,《合同法》不更应予以认可吗?这就是说,在当事人双方于合同中为第三人约定了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与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法模式所产生的后果相同。
反之,假若否认《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出现当事人双方于合同中为第三人约定了直接请求权的合同场合,就不能运用举轻以明重的解释方法,直接基于《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来承认此类合同的有效性、种类和具体效力,只好求助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如自愿原则等,来处理合同案件。
鉴于大陆法系轻易不允许以基本原则作为裁判依据的理念和传统,求助于自愿原则等处理案件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不见得每位裁判官都愿意直接依据自愿原则等裁判案件,于是,第三人的请求有时可能得不到支持。
第五,在当事人双方明确约定了第三人对债务人不享有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完全符合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因而该约定有效;在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虽然其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不符,但基于合同自由原则,该约定有效。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模式所导致的法律后果相同,不分伯仲。
第六,在是否赋予了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当事人双方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合同法》虽然照样承认该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得不出该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的结论。
而按照法国、德国等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则可以认定该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
结果是,在不考虑该第三人能否基于其他法律关系自债权人处获益的前提下,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第三人,法国、德国等模式有利于第三人而可能不利于债务人。
孰优孰劣,取决于判断人究竟倾向于债务人还是第三人的立场。
综上所述,承认而不是否认我国《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合同仍然属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更有利于第三人,更有利于体现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立法目的。
二、以是否突破合同的相对性作为判断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标准,忽视了法律及其理论的发展事实反对将《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合同认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理由还有: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必须是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未突破相对性的合同就不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合同没有突破合同的相对性,所以,它不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只是普通的束己合同。
对此,笔者的回应如下。
首先,在方法论上,没有必要非得把突破合同的相对性作为确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正当根据不可。
因为在合同法的发展史上,不是法律人先确定了可以突破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才据此设置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制度,而是实务中首先创设了受领人为第三人的货物运送合同、保险合同等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学者专家在分析它们、为了论证其合理性时,才概括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其次,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界定为必须是突破合同相对性的产物,未突破相对性的合同就不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我国缺乏制定法上的根据在我国,合同相对性原则,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而是学说总结出来的。
在合同相对性及其相关问题上,我国现行法没有让它成为合理处理问题的羁绊,而是根据实际生活的本质要求,遵循体系化的债法原理,规定具体合同的效力范围。
在我国,合同效力的制度及规则,大多遵循了合同相对性原则,这是事实,但也有相当的制度及规则,突破了合同相对性。
属于后者的,例如,债权人的代位权(《合同法》第73条),债权人的撤销权(《合同法》第74条、第75条),在货物运输合同中,承运人有权依合同请求作为收货人的第三人支付运费(《合同法》第292条)、作为收货人的第三人有权请求承运人交付托运的货物(《合同法》第309条以下)以及货物毁损灭失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311、312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