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的故事 观后感
百岁学人周有光 观后-玉麒
百岁学人周有光观后-玉麒
百岁学人周有光观后-玉麒
[百岁学人周有光]观后-玉麒
《百岁学人周有光》电视片观后感
山东大学盛玉麒
2021-8-30
正在中央10套热播的人物传记《百岁学人周有光》,构思严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情节感人。
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时间跨度背景下,浓缩呈现
了周有光先生执着的求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世界、卓著的学术贡献、睿智深刻的谈吐、和
蔼可亲的音容,给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与超脱,同时又洋溢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理想和追求,充满了人格魅力的正能量。
语言学和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历年来存有本体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之分后。
在中
国长期的半封闭体制下,有意无意造就了孔乙己似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去”的书生,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两耳不言百姓事,一意玄学度平生。
周有光先生能够潜心钻研被传统主流视为“冷门”甚至“离经叛道”的字母文字学,
可以想见,需要多么大的超脱世俗名利和评价体系的勇气与淡定的人格力量!周老为主参
与研制的《汉语拼音方案》被30多年前已确定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教育救国、文化兴邦、经世致用的赤子之心,终于凝聚了影响十数亿人、惠及子孙后代的旷世贡献!
敬佩之余,存有诗为证:
百岁学人耀青史,有光一生葆青春。
金融货币阳入社会阶层,字母符号比拼语音。
学海杨帆历磨难,文渊探宝频创新。
书生意气空论道,经世致用铸国魂。
人物故事-周有光:你每一次用拼音输入,都是他的智慧之光在闪烁!
周有光:每一次用拼音输入,都是他的智慧之光在闪烁!(周有光)拼音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发明,但你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发明者——周有光。
新中国建国初期,80%的人口是文盲,“扫盲”无疑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重中之重,当时采用的识字法,被称为《速成识字法》,由解放军文化教员祁建华同志发明,不可否认, 速成识字法》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它帮助全国5000万人摘掉文盲帽子。
但中国,还需要一种更高效、更便于和国际接轨的识字方法,此时,周有光出现了!周有光先生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50岁之前他是个银行家,研读经济学;50岁以后,“跨界”研究语言学,发明泽被亿万人的汉语拼音。
需要说明的是,周有光先生银行任职期间,还参加了反日救国会,为抗日做出很多贡献,后来因为被银行派遣到欧洲,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成才,发表很多创造性论文、书籍后才被邀请跨界研究语言学。
1955年,50岁的周有光,被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担任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为了要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我就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这是周教授的原话,这工作量是巨大的,但又是必须的,文盲两个字是一座大山,挡住了中国前进的路,周有光和整个文字改革委员会肩负整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必须要做这个“愚公”,移开这座大山。
遍读典籍后,周有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给出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当时苏联教育部专家,专门到北京劝说中国采用俄文字母,陈毅副总理以《“中国要跟东南亚联系,东南亚没有人认得俄文字母”为由拒绝,今天看来,陈毅副总理的坚持太有意义,试想当时真的采用了俄文字母,恐怕现在会有很多麻烦。
有了领导支持,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得到落实,周有光带着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历时三年,研究出了完整、系统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教授代表中国发言,一手促成《 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是汉字和国际接轨的开始。
周有光:一生追求,一生有光
周有光:一生追求,一生有光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第08期2017年1月14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2岁。
他曾是经济学家,年轻时立下抗日大功;后来他是语言学家,半道出家制定拼音方案,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还是文化学家,和钱伟长一道编写《简明大不列颤百科全书》,沈从文称他“周百科”。
从经济学到语言学,这样的错位,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荒诞不经。
周有光很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错位,并且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在语言文字领域创造了卓越成就。
他一生经历晚清、北洋、民国和共和国,是“四朝元老”,经历过诸如战争、饥荒等大风大浪,但是依旧保持豁达淡泊的性格。
押题例文题目: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错位的爱刘雅淇在你的口中,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丫头片子”,你看我的眼神也从来没有像看哥哥那样亲切和慈祥,尽管你是我的奶奶,我的亲奶奶,可是我从来没有跟你亲近过。
你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我疏远你,我埋怨自己怎么不是男孩子,也埋怨父母既然生了哥哥,为什么还要生下我。
我相信,我绝对就是那个被你们抛弃在石头缝里的种子,我不是一个男孩子就是一个错误,而在你眼里,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过错。
家里所有的好东西你都给哥哥,从来没有想起过我,就连我照镜子穿衣服,你都嗤之以鼻。
每一次哥哥拿到奖状的时候,你逢人便夸,而我带回奖状的时候,你只是淡淡的一句:“哦,一个丫头片子,以后要飞走的,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我所有的激情被你一句话就浇灭了,就连父母看我的眼神都没有往日那么欣喜。
于是从小我就发誓,我一定要超过哥哥,一定要比哥哥优秀。
我就要让你看看,丫头片子也是人。
当我越来越优秀的时候,你却老了,我从来不想去关心你的身体好坏,心中甚至有些欣喜,你终于不能扯着嗓子骂我“丫头片子”了。
没有你的爱,我一样要长大。
那天,你突然病倒了,我远远隔着门,你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却原地未动。
多年后,当我从你锁着的柜子里发现我以前的那些奖状时,我才明白,原来你心里始终有我,虽然不像爱哥哥那般炽热,但是在严厉中仍给我以雨露的浇灌。
112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养生秘诀:6个“习惯”,福寿双全
112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养生秘诀:6个“习惯”,福寿双全1第一个养生秘诀:相信自己。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以非凡成就名垂青史,以112岁高寿成为养生典范。
翻看周有光先生的履历,我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
他也曾经有过“至暗时刻”。
感觉前途一片渺茫,也不可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小时候,周有光先生身体孱弱,疾病缠身。
算命先生曾经预言,说他活不过35岁。
但是,周有光先生却用事实打脸算命的“半仙”。
他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按部就班,用事实打碎了“不长命”的魔咒。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也有大师告诉我,你伸出手,感情线、生命线、事业线都在手心,当你握起了拳头,一切是不是尽在掌握?周有光先生能够收获112高寿,相信自己是第一位的,任何精彩人生,如果没有“相信自己”这一点作为基调,都不可能成立。
2第二个养生秘诀:追求梦想。
周有光先生崇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有人说,工作者是美丽的。
对于周有光先生来说,有事可做,不仅充实快乐,还会新鲜有趣,每一个日子都生机勃勃。
在他100岁的时候,还笔耕不辍,写出一本书《朝闻道集》,深受读者欢迎。
在111岁生日那天,周有光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清空一切,从零开始。
他亲口对亲朋好友变态:“我111岁,就等于1岁,一事无成,以后要少说空话。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首《北京欢迎你》响遏行云,其中一句歌词至今难忘: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人活着,有追求,就会目标鲜明;有目标,就会动力十足。
动力十足的人生,就会精神抖擞,无往不胜。
追求梦想,让人处于“年轻态”,活力四射,“青春再现”。
3第三个养生秘诀:活好当下。
周有光先生有一个座右铭:乐天知命。
在我看来,这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高度总结。
周有光先生从小便饱经磨难。
孩提时代,本应该享受天真烂漫的时光,一场大火,彻底改变了他的家境。
在断壁残垣的余烟里,周有光先生的曾爷爷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的他悲痛无声,背着家人跳河寻了短见。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读后感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读后感读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的感受。
这本书啊,真的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打开之后让我看到了文字世界的五彩斑斓。
一开始,我只是好奇文字是怎么来的,没想到一读进去,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探险之旅。
你能想象吗?那些古老的文字,像是刻在石头上的神秘符号,它们居然有着那么深的含义和故事。
周有光先生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导游,带着我一点点地去了解,去感受。
比如说,埃及的象形文字,那一个个画出来的图案,多有趣啊!感觉就像是古人在跟我们玩猜谜游戏。
还有楔形文字,看着那些尖尖的笔画,我就在想,当初写下它们的人得费多大的劲儿呀。
而且哦,通过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文字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就像我们人会长大、会改变一样。
有的文字越来越简单,好写好认;有的文字却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字充满了敬畏之心。
原来我们每天用的这些字,背后都有着这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以后我再写字的时候,肯定会想起它们走过的漫长道路,也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字。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对这本书感兴趣啦?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啦!今天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的那些事儿。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呢,会不会很枯燥呀?结果完全不是!它就像一本精彩的故事集,让我越看越着迷。
我发现文字的世界简直太奇妙啦!从最初简单的符号,到后来复杂多变的字体,每一步的发展都让人惊叹。
就好像文字也有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周有光先生的讲述特别生动,让我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不同文明中文字的诞生和演变。
比如说汉字,那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它的形态美,寓意深,每一个笔画都饱含着智慧。
还有那些外国的文字,像拉丁字母,它们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可广了。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文字的一种“旅行”呢?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和知识带到哪里。
《怀念周有光老人》读后感
《怀念周有光老人》读后感
读完《怀念周有光老人》后,我突然有了很多感想,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简单就是这样东西:经济从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是神权政恰到君权政治再到民主政治:文化从神学思想到玄学思想再到科学思想。
一个民族多数人的思想会经历三个步骤:神学思维,就是信仰宗教:玄学思维,就是各种主义了;科学思维科学的好处是希望人家骂,你骂不倒它,它就是真理,所以它站得住。
而且科学在全世界是一样的,是一元的,而宗教不同的教派,主义不同的流派,都是不同主张的。
科学不需要信仰,科学与信仰的区别在于,信仰不许批评否定的,科学天天希望你否定它。
比如说万有引力定律,你可以天天批评它,哪天你能创造一个推翻它的理论,那你就了不起科学是一步一步发展的,现在整个世界。
上的问题只有一部分能由科学来解决,大部分不能解决。
所以宗教能够站得住,主义能够站得住。
有些问题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解决,可是整个趋势是毫无疑问的。
怀念周有光老人阅读后感捂
怀念周有光老人阅读后感捂今天,读完《走读周有光》后,对周有光先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之前,只知道周有光是一个很长寿的老人,活了100多岁,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至于他到底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生平事迹全然不知。
作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让我们对周有光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周有光于1906年1月13日出生在常州,于2018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岁。
他经历过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和新中国不同的时代,是“四朝元老”。
1.只要想学习、想有一番成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百年人生,本身就是历史的缩影。
他早年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颇有建树,50岁时突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
虽然50多岁才起步,但在《汉语拼音方案》的编制过程中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0多岁还参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
活到112岁,用他的话说,刚32岁。
当他83岁时,正式从单位离休回家的时候,他说从80岁作为1岁开始,自己刚刚3岁。
此后,他基本每月发表1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1部著作。
只要你想学习知识,想成就事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周有光从80岁开始算起,把自己的心态变得很年轻。
2.与爱人“流水式”的爱情2002年8月,妻子张允和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
享年93岁,周有光回忆到他们的爱情说:那时常在一起,慢慢地、自然地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周有光先生说,“别人都说我们结婚七十多年来没有吵架,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
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
我们相信外国哲学家的一句话:‘不要生气!’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相信不要生气。
百岁感言读后感
《百岁感言》是一本由著名作家周有光所著的书籍,该书记录了作者从出生到百岁的生命历程和感悟。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作者的丰富经历,也因为他在书中表达的智慧和感悟。
首先,我被作者的豁达和乐观所打动。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败,反而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他坚信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乐观的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
其次,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所触动。
他并不把人生看作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他的百岁感言不仅仅是回顾自己的过去,更是展望自己的未来。
他的人生哲学提醒我,人生是一场旅程,不是一场竞赛,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结果,而应该享受过程,享受每一次的经历和成长。
再次,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话题,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它是我们身份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石。
总的来说,《百岁感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给了我很多人生智慧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真实、深刻、感人,缺点在于它可能不适合所有人阅读,因为它包含了一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
然而,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人生。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乐观、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也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更加尊重和珍视自己的成长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百岁感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智慧、关于人生的书籍。
它提醒我们,人生是一场旅程,不是一场竞赛。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的经历和成长,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相信,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百岁所思》读后感2000字
买这本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好奇一百岁的老人他在想什么。
至于周有光这个名字也是没有听说过的,现在想来只能说明自己孤陋寡闻了。
周有光生于1906年,2017年去世。
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长寿老人。
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是合肥四姐妹张允和的丈夫,与沈从文是连襟。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老人百岁前后的作品。
老人是世界主义者。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老人说今天应该说:“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
”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啊!有这样高度、视野、胸怀的人数量应该不是很多吧!过去是从中国看世界,现在要学会从世界看中国,我们不仅背靠身后的历史,而且面向开放的未来!老人对中西方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104岁时写的那篇“大同理想与小康社会”,读来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
“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篇中老人表达了自己平实又朴素的人生观。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年轻时候,我健康不佳。
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
结婚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
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
算命先生算错了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
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补品。
当我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我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如果既不能改变环境,又不能适应环境,我就不可能愉快。
虽然不能改变环境,可是能够适应环境也就愉快了。
这就是“我与我”的生活方式。
人患其弊,我乐其利。
六十多岁下放宁夏平罗的国务院“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只许劳动,不许看书。
他带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的《毛主席语录》,空闲时用它们做比较文字的研究,还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做字形的分析,许多年后里他利用当时的研究成果写成《汉语声旁读音便查》。
长期失眠症就此不治自愈了。
用芨芨草自制牙签、在干校和大家种出了好吃的黄瓜和各类蔬菜,经历了“大雁粪雨”,总结了“白菜理论”,任何事有利有弊,关注点在利,定是利大于弊。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老人85岁才从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退休,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每天大量阅读中英文书籍、报刊,将读后的文化思考写成一篇篇散文、随笔、杂文。
有感周有光
有感周有光作者:林巍来源:《英语学习》2017年第04期原文[1] 得知周有光先生的去世,我思绪万千,伫立良久,一时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2] 111岁的人生,特别是对一个学者,算是難得的了,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例外”(他曾说,上帝太忙,把他回归的事给忘了),他的神话还应该再延续一段。
[3] 我虽没有见过周先生,但我的心距他很近。
他住在北京沙滩后街,我原住北京西四,地理位置接近。
更主要的是,我常阅读、翻译他的书,关心着他的事。
前两天,我还向耄耋的父母提起周先生,说他们要像他那样想得开,勤动脑,活百岁。
译文[1] After learning the news that Mr. Zhou Youguang had died, I stood there for a moment in silence with a myriad of thoughts and moods all at once, and was at a total loss for words.[2] He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111, which is quite rare for a scholar. Concerning his longevity,he once said “God is too busy to bring me back to heavens”, I still nevertheless fantasized that this myth could continue much longer.[3] Although I was not fortunate enough to meet Mr. Zhou, my heart wa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his may partly be due to my residence in Xisi, Beijing, which is not far from ShatanHoujie where he lived. More importantly, I have been reading and translating his books, and concerned about everything relevant to him all the time. Just several days ago, I mentioned him to my parents, both in their eighties, setting Mr. Zhou as a paradigm for them to follow in terms of optimism, diligence and longevity.译注在[1]中,关于“去世”有多种译语,比较委婉的有pass away, go off, go aloft, pass on 等,此处先用了较为客观的die,下面再转用他词;而kick the bucket 等则是较为不敬的用法。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读后感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读后感读完周有光先生的世界文字发展史,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智慧的导游在文字的宇宙里畅游了一圈,那感觉,可太奇妙了。
一开始,我觉得文字嘛,就是我们平常写写画画用来交流的东西,能有多复杂呢?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个大锤子,一下子就把我这简单的想法砸得粉碎。
文字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片,充满了各种曲折离奇的情节。
周有光先生讲起文字的起源,那真是把我带到了古老的时代。
我仿佛看到原始人在山洞里,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什么打猎收获了几只动物啊,哪里又发现了新的水源之类的。
那时候的文字雏形就像是一个个小种子,虽然简单粗糙,但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就像我们小时候在沙地上随便画的那些歪歪扭扭的图案,说不定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种非常酷的“文字”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像是长出了各种枝枝蔓蔓。
不同的地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就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一样。
比如说埃及的象形文字,那些看起来像一幅幅小画的字符,感觉充满了神秘的力量。
每次看到那些文字的图案,我就想象着古埃及的祭司们拿着芦苇笔在莎草纸上书写着祭祀的咒语或者记录法老的丰功伟绩,就像是在和神对话一样。
而楔形文字呢,那一块块小楔形组成的字符,就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们智慧的小砖头,一块一块地堆砌起他们的文明大厦。
文字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文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就像一些小部落被吞并,他们独特的文字也跟着被遗忘,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地闪耀后就再也不见。
这让我觉得有点小难过,就好像失去了一些珍贵的宝藏。
然后讲到现代文字,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不同的文字体系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就像不同国家的人开始交朋友,大家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
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也在不断地吸收一些外来的元素,变得更加包容和现代化。
而且现代的文字发展还和科技紧密相连,电脑、手机的出现,让文字的传播和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文素材之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1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长命百岁。
100岁是人的生命极限,超过极限是有的,但那是例外,我自己一不小心已身处例外了。
上帝糊涂,把我给忘了……叩响国家语委宿舍楼的一户普通单元门的门铃后,笔者很快在家政服务员的引导下见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正从书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迎候,他就是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面对面坐在略显斑驳的小书桌前开始交流。
尽管老人有些耳背,采访中偶尔还得借助纸笔,但记者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维的敏锐和精神的豁达。
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并从全国范围内网罗了许多专家学者来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
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
”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
”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
从此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一位语言学家。
1906年1月,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早年读大学时,周有光主修经济学,但因对语言学的爱好他还选修了语言学,并在1952年出版过一本《中国拼音文字研究》。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如今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也藏有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著作。
从金融经济到语言文字,周有光改行可算是“完全彻底”。
他的孙女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严肃地与爷爷讨论这个问题。
她说:爷爷,你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0”!周有光笑道:“我这是在‘劫’不在‘数’。
参观周有光故居有感
参观周有光故居有感# 参观周有光故居有感篇一走进周有光故居,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与智慧。
刚踏入那片宁静的庭院,我就被一种古朴的气息包围。
斑驳的墙壁像是一位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我心里琢磨着,周有光先生在这儿度过的日子,该是怎样的宁静又充满思考呢?这故居不大,却给人一种“浓缩的都是精华”的感觉。
走进屋内,看到那些简单的陈设,我不禁遐想,周老是不是就在这张书桌前,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语言文字的见解呢?也许他也会有思路卡壳的时候,像我写作文写不出来,在这儿抓耳挠腮。
但人家那坚持和钻研的劲儿,肯定不是我能比的。
我可能写个几百字就想放弃,去刷会儿手机,可周老却能为了学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默默耕耘。
看着那些展示的书籍和手稿,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满是好奇与敬畏。
这一笔一划的字里行间,仿佛流淌着周老的智慧之泉。
我在想,他在研究拼音方案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解数学难题一样,觉得脑袋都要大了?可人家就是有那股子牛劲,硬是把这事儿给琢磨透了。
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遇到点难事,就爱抱怨,是不是太没出息了?在故居里漫步,我时而沉浸在对周老的崇敬中,时而又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有点小沮丧。
不过这一趟下来,真的就像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洗礼。
我就寻思着,以后再遇到困难,是不是可以多学学周老?别总是轻易打退堂鼓。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像周老一样,在自己的小领域里发光发热呢?这故居之行,可真是给我上了一课,让我这迷迷糊糊的小脑袋,开始思考起人生的大道理了。
# 参观周有光故居有感篇二周有光故居,这地儿听起来就透着一股文化味儿,去之前我满心期待,就像等着拆一份神秘大礼。
到了那儿,我发现这故居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
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奢华,反而普普通通,就像邻家老爷爷的房子。
我当时就有点懵,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周有光住过的地方?我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走错门了?可当我慢慢走进去,才发现这平凡里藏着大乾坤。
那些旧物件儿,什么旧椅子、旧桌子的,看着不起眼,可说不定周老就在这上面构思出了超级厉害的学术成果。
观周有光的一生有感
观周有光的一生有感3月17日下午2:00,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常州市图书馆,聆听范炎培老师的讲座——周有光的一生。
他,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从《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至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在范炎培老师的讲座和原来走进青果巷时,无意中的得知周爷爷有了一个称号——“中国拼音之父”,我不得为他的伟大而惊叹。
周爷爷为中国发明了拼音,使中国的少先队员们有了一种新的输入法,让打字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而且,他还是中国人里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当面交谈过的人。
周爷爷的夫人张允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
妻子张允和80岁时回忆昔日恋爱情景,写了篇《温柔的防浪石堤》,文中写道:“两个人不说一句话,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本英文小书,多么美丽的蓝皮小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小书签夹在第某幕、第某页中,写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
我还从其他途径中得知,曾经,有一位记者问过周爷爷:“为什么你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周爷爷说:“可能是上帝太忙了,把我给忘了。
”那天的讲座,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踏踏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干事,一步一步的踏下每一个脚印,留下一个个成长的足迹。
我们要珍惜生命,上天赐予自己的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因该加倍珍惜自己有限的一分一秒。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的时候不好好努力学习,长大了也是后悔莫及!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让我们好好学习,珍惜自己那有限的时间吧!我们也要学习周爷爷那种乐观、珍惜时间、自信的品质吧!那天的讲座使我感触很深,也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态度,我会好好的学习好好的珍惜时间的!。
周有光的故事观后感
周有光的故事观后感一生有光——《龙城讲坛·周有光的故事》观后感3月17日(星期六)下午2:00,我们在常州市图书馆3楼报告厅《龙城讲坛》会场,聆听了人文常州大讲堂2012年第一讲,由范炎培老师主讲的《周有光的故事》,受益匪浅。
虽然室外下着淅淅沥沥的中雨,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听讲座的热情,会场里秩序井然,万籁无声。
范炎培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从周有光的出生、家庭背景一直讲到现在,讲到常州方言吟诵。
随着他娓娓动听的讲述,全场深深被青果巷的人瑞周有光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完全融入了范老师的故事情节之中。
周有光,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
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一、人老书不老周有光的祖上在江苏常州是望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书香门第,藏有很多书,“不过全是文言的。
”作为出生在晚清的周有光,小时候接触的依然是《三字经》之类的书,但给周有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游记》。
不过,周有光却自言自己看《西游记》是看了两遍才看懂的,“读书是件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弃,看第二遍,也许就能看懂了,”由此,阅读的乐趣往往就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的懂之间。
今年已107岁高龄的周有光先生,依然坚持学习。
他说:“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
”他甚至把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成了“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于是,退休以后,他阅读了大量专业以内和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
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而且尽一切可能教育别人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中国名人周有光的人物事迹介绍
中国名人周有光的人物事迹介绍篇一:周有光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呢。
他在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有光一开始是搞经济学的。
他在银行工作过,那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工作得风生水起。
但是啊,命运却给他安排了另一条路。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有人来进行文字改革方面的工作。
这对周有光来说可完全是个新领域,就像是让一个厨子突然去做裁缝的活儿一样,困难重重。
他要放弃自己已经熟悉的经济学领域,去钻研完全陌生的语言学、文字学知识。
可是周有光并没有退缩,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一样,一头扎进了这个新的领域。
他开始刻苦地学习,每天都泡在各种语言学的书籍里。
那时候资源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找资料都很困难。
他就到处去借,去跟同行交流。
他克服了知识体系完全转换的困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点一点地构建起了对文字改革的深刻理解。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参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
他得考虑到汉语的发音特点,要让这个方案简单易学,还得兼顾不同地区人们的发音习惯。
他和他的团队反复地研究、讨论、测试。
有时候为了一个字母的发音或者拼写方式,他们会争论很久。
但是周有光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带来了非常好的结果。
它让咱们中国的孩子们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汉字,提高了识字率。
而且也方便了对外交流,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有了这个拼音的辅助,也轻松了不少。
这就像是给汉语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周有光就是这座桥梁的重要建造者之一。
他的努力让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变得更加顺畅,他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一位学者啊。
篇二:周有光这位先生啊,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周有光在文字改革这条道路上走得那叫一个坚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行文字改革就像是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一样。
一方面,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字有着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很难。
另一方面,学术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要达成共识是非常不容易的。
《学思集》读后感_六年级作文
《学思集》读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六年级作文《学思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我读《学思集》周有光先生在85岁以后,写了许多关于文化问题的文章,分散发表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上,其中的26篇,集成这部《学思集》。
周先生的文笔清新隽永,立论自辟蹊径。
“文革”结束以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引起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文化重新思考和评价;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学者重新研究苏联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从文化背景的深处来理解社会发展史;美国“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和西欧学者讨论世界形势的新发展,从全球的文化大局探索了文化断层和文化冲突问题;……对这一切,周先生以髦耋之年阅读了大量中外有关文化的论著,并把读书笔记摘要整理,深入浅出,写成文章,跟青年朋友们共同探讨。
周先生认为,在欧亚非大陆上,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消亡之后,多个文化摇篮聚合成为四种地区传统文化,即西欧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亚文化。
西欧文化传播到美洲,称为西方文化。
亚洲三种文化合称东方文化。
东亚文化是东方文化之一种。
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传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已经凝聚成为不分地区、没有国界的国际现代文化,这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
人类已经进入双文化时代,一方面生活在国际现代文化中,另一方面保留、整理和改进传统文化。
国际现代文化是主流,正在迅速发展,覆盖全球。
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有先有后,但是后进的迟早要跟上先进的,不可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有光
——《龙城讲坛·周有光的故事》观后感3月17日(星期六)下午2:00,我们在常州市图书馆3楼报告厅《龙城讲坛》会场,聆听了人文常州大讲堂2012年第一讲,由范炎培老师主讲的《周有光的故事》,受益匪浅。
虽然室外下着淅淅沥沥的中雨,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听讲座的热情,会场里秩序井然,万籁无声。
范炎培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从周有光的出生、家庭背景一直讲到现在,讲到常州方言吟诵。
随着他娓娓动听的讲述,全场深深被青果巷的人瑞周有光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完全融入了范老师的故事情节之中。
周有光,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
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一、人老书不老
周有光的祖上在江苏常州是望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书香门第,藏有很多书,“不过全是文言的。
”
作为出生在晚清的周有光,小时候接触的依然是《三字经》之类的书,但给周有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游记》。
不过,周有光却自言自己看《西游记》是看了两遍才看懂的,“读书是件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弃,看第二遍,也许就能看懂了,”由此,阅读的乐趣往往就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的懂之间。
今年已107岁高龄的周有光先生,依然坚持学习。
他说:“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
”他甚至把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成了“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于是,退休以后,他阅读了大量专业以内和专业
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
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而且尽一切可能教育别人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书籍使他“返老还童”,老当益壮。
二、人老心不老
人们说祝福健康长寿,长命百岁,认为100岁是人生最圆满的结束,而正在冲击世界吉尼斯长寿纪录的周老笑侃,是上帝糊涂把我忘了。
乐观的心态,是周老长寿的秘诀。
周有光先生已经107岁了,在不知情的人看来,他肯定已是老态龙钟、朽气十足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他除了稍微有些耳聋之外,其它方面都“平安无事”,而且思维清晰,充满活力。
何以如此?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一是:周有光先生刚从上海调来北京时,住在沙滩原北京大学内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建造的一所小洋房里。
说是小洋房,但分配给他的房间其实很狭小,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雨。
就此,他专作《新陋室铭》予以写实:“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二是: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周有光的想法则与此不同。
他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于是,他把81岁视为1岁,从头开始计算年龄。
在他92岁的时候,有位小朋友给他送贺年卡,上面写的是:“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见了这张贺年卡,他高兴得三天没睡着觉。
三、人老生命不老
周有光是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论学术思想他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
周先生所以能够这样,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从世界来看中国。
周有光前半生正式专业为经济学,但自述上大学时就开始对语言学、文字改革产生兴趣,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美国国会图书馆既藏有周有光的经济学著作,也藏有他的语言学著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设计并发展了汉语拼音。
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扩大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他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他提出“两个双语言”建议,
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急需实行两个双语言:方言和共同语的国内双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紧跟时代潮流。
周有光,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已经成为了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