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专业新闻传播班级1003学生张依敏学号201020940328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所编写的一部元曲,而在《西厢记》之前,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而其最早的原型便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了。

一部是唐传奇,一部是元曲,究竟有何比较的呢?先说一下两著作故事内容的一些相同点,首先,故事的人物主角没有变化,都是张生与崔莺莺。

第二,故事的时间,地点,还有发展过程在之前也一直是相同的:在普救寺,张生与崔莺莺相遇,彼此开始互相有好感却又被礼教所束缚,在红娘帮助下,两人得意相交,而张生被迫去考取功名。

那么不同又在哪里?不同就在于两者的结局,也正是因为这结局的不同,使《莺莺传》成为了悲剧,而《西厢记》成为了爱情美满剧。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最后,张生考取了功名后,不负莺莺所望,回来迎娶了莺莺,两人便像许多电视剧的结局一样,幸福地在一起了。

然而,最原型的《莺莺传》结局是相反的,张生去考取功名,但他却抛弃了莺莺,莺莺仍然爱张生,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只得各有所归。

还是先说一说《莺莺传》吧,这是在很久以前第一次学《西厢记》时,顺便去了解过的。

它是一部传奇,又叫《会真记》,篇幅很短,因此在细节描写上远没有《西厢记》来得那么入微。

不过里面的那首莺莺写的诗,在《西厢记》里也有出现,就是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小诗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没有看过《莺莺传》和《西厢记》的,是在一本叫《长安月下红袖香》的书里看到了崔莺莺的一小块专题,当时就很喜欢这首小诗,并且觉得琅琅上口。

但当看完《莺莺传》之后,心中对这个张生产生了一种极其厌恶的感觉。

他就仿佛是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所看到的那种,表里不一,始乱终弃的男子。

但是又一想,放到那个做什么事都要碍于封建礼教存在的时代来看,又对张生少了几分气,更多的则是他的迂腐。

看过百家讲坛有关西厢的那一集,里面的教授对人物分析了很多,比如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还有关于莺莺的原型,他大胆推测出莺莺是当时的一位风尘女子,因此最终才惨遭张生抛弃。

当然还有另外很多的考证和推测。

只是当时对这个教授的慢条斯理地分析听得格外认真,因此到现在自己也是这样赞成这个观点的。

我们可以来做个一系列的假如,假如崔莺莺真是千金小姐,在那样的年代,我认为给她一百个胆子,她也是不敢与一个才认识多久的男子相交欢的。

假如崔莺莺真是千金小姐,她的母亲,就是《西厢记》里想棒打鸳鸯的那个夫人,
在《莺莺传》里又会这样对自己的女儿不闻不问。

假如崔莺莺真是千金小姐,算放到现在,一个有钱有貌还有家庭背景的人,哪个男人会不要呢?怎么会最后那样可怜巴巴地被张生说成是尤物和妖孽呢?然而,最让人鄙视之的行为就是在这之后,张生与一群酒肉朋友还诉说了这事,好像在这之前和莺莺的所有事情就是他自己犯的一个错,现来博得大家的原谅,又用对莺莺的侮辱讨来众人对他的赞许,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张生已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负心汉了。

据说结局的结局之后,张生去看莺莺,这时莺莺又给过他两首诗,第一首是“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莺莺心里一直都是爱着这个负心汉的,为了他而变得伤心憔悴,而从“却羞郎”,就是这个“以郎为羞”能看出莺莺的骨子里比张生更有一份反对封建礼教的豪气,她是看不起张生这样的行为的,但迫于自己是一个弱女子,又毫无办法可行。

另一首就是真正的决绝书了“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直接告诉他,你自己好自为之吧,我们旧时恩情已断!
《莺莺传》就在张生的始乱终弃和莺莺的容光消减中以悲剧收场了,哪想,在时隔几百年后到了元代,王实甫编的《西厢记》却流芳百世了。

它的成功或许离不开华丽的辞藻,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紧密度,但是更重要的是,《西厢记》不同于《莺莺传》,它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至于王实甫为何如此安排这样的结局,这和前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或许分不开,但我所认为的一点是这样的,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封建礼教总有一个遵从,被束缚,质疑,反抗再到完全抵制的变化发展的。

就算仅仅只是唐代到元代短短的几百年,人们的思想还是会遭受许多重大冲击的。

只要读过《西厢记》的人都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尤其是崔莺莺与红娘在性格方面明显要比《莺莺传》里的强悍许多,而张生也从《莺莺传》里的负心汉形象转变成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形象,而谁又是这个“封建礼教”的扮演者呢?我认为就是那个想棒打鸳鸯的崔母。

所以我说,在这个时候,王实甫的心里已经开始对封建礼教产生抵触情绪了,因此他在作品里就是抱着一种有点“我就是要让他们好!”的思想观念在里面的。

现在看来,《西厢记》对于《莺莺传》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结局不同了,但这其中包含的几百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中的进步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而放到现在来看,我又认为,像《西厢记》里那样的故事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会少之又少了吧,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思想相比那时又有进步了,很少会再有里面崔母那样的人,也可能很少会再有张生与崔莺莺爱情的忠贞不渝,因为这大多数都只是荧屏上的故事了。

反而《莺莺传》里那样的悲剧倒应该会不少,不是说人的思想又退步了,而是像张生那样始乱终弃的男子在当今社会依旧许多,谁让在权欲和物质面前,爱情一般终究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