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与植被修复技术
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与植被修复技术荒漠化是指本来是干旱区的土地,由于某些原因,如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得贫瘠,水资源极度匮乏,这样的土地无法支持任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荒漠化地区的土地改良和植被修复任务繁重,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
一、补充养分补充养分是改善荒漠化土地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用施肥和翻耕等方式将营养物质补充到土壤中,提高土壤的肥力。
施肥一般有化肥和有机肥两种,由于荒漠化地区缺少水分,因此选择化肥施肥的方式更加合适,可以选择较为便宜和容易获取的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铵和尿素等。
母质土中添加适当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种植多样化植物选用具有适应力强、耐盐碱、耐旱等特性的牧草,可以提高荒漠化地区的植被盖度和保护土地,例如羊草、沙漠柿、针刺样、沙拐枣、旱麻等。
同时,种植荒漠灌木也是荒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的有效手段,荒漠灌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生存能力,例如梭枝花、刺柏、发财树等。
荒漠灌木可以形成雨入渗层,增强水文循环,促进土壤中的水分积累和营养物质累积,为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基础。
此外,荒漠化地区也可以尝试种植适应性较强的园艺果树和经济作物,如枸杞、卡米果、苹果、葡萄等,提高荒漠化地区的经济效益。
三、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地改良和植被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植被盖度,促进土地生态恢复。
在实践中,适宜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生长快速、物候期短、树皮厚实等特点的乔木桦树木种植,如杨树、柳树、白杨、沙柳等。
这些树木能及时披露叶子,形成林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进沙漠化地区的土壤改良。
四、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一种人为制造云层或者通过喷洒水雾来增加大气湿度,从而达到提高云层含水量、促进降水的目的。
这是一种针对荒漠化地区缺水的情况,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效益浅析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效益浅析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4年第03期[摘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是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抓手,是解决耕地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敦达诺尔嘎查耕地储备库项目、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敦达诺尔嘎查2号地耕地储备库项目、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双胜村等2个村耕地储备库项目、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白城子村耕地储备库项目的建成实施,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合理有效盘活当地农村土地沉睡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资源优势互补。
[关键词]新增耕地;储备库;效益;粮食产能;阿鲁科尔沁旗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耕地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
作为土地的精华,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耕地的质量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不断强调“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夯实大国粮仓“耕基”提供根本遵循[1,2]。
1 耕地占补平衡1.1 耕地占补平衡概述耕地占补平衡是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中的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的一种补偿制度[3],耕地占补平衡就是指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
该项制度自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历经了“注重数量平衡数量质量相统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三个阶段,它对于有效遏制建设无序占用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沙地人工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1 65 S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1 1 ( 0 10 —0 10 1 0 —7 4 2 1 ) 10 0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ri c a e eai nr so ai n 0 a d n sa d i fe t n s i t il g tt t r t n s n y l d n se csO ol i f v o e o a t
a e l m Uo m lO n
TAN ibi X — n ,CHEN u TAN G i TO S I O s i a Zh o Y。 . H O h d
(.nh ucwAd ns ao o F rsySe s n edig ,iz o 2 0 3 C ia 2Weg it a nr tt nfr srfainCo — 1 izo i J miirt nfr oet ed dSe l sJ h u1 1 1, hn ; . n nueB n e Sai o Deeict ti r a n n o t i o n
摘 要 : 过 对科 尔沁 沙地 流 动 沙丘 人 工 固沙植 被 恢 复 过 程及 对 土壤 改 良作 用 的研 究表 明 , 流动 通 在 沙丘 进行 人 工 固沙 时采 用 1 1 . mX . m草 方 格 , 种 小 叶锦 鸡 儿具 有 较好 的 固沙 效果 , 0 0 播 经过 3 可 ~4a
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沙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威胁,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
近自然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利用天然过程和自然力量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
本文将介绍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示范的背景、现状和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一、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沙地生态系统的近自然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修复:植被修复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和植被覆盖等方式来改善沙地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改善水文循环等方面来保护沙漠化土地。
2. 土壤保护:土壤保护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水分等方式来保护土壤。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地和减少土壤侵蚀等方面来保护土地。
3.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通过改善水文循环、控制洪水和减少水资源流失等方式来保护水资源。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方式来保护水资源。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道路、建筑物和农业设施等方式来保护土地。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地浪费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来保护土地。
二、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的挑战尽管已有一些近自然修复技术被开发出来,但它们仍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挑战:1. 技术成本:开发新技术的成本较高,这可能会使这些技术难以在大规模项目中应用。
2.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许多沙地生态系统非常多样化,这意味着开发新技术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政策和管理的支持:近自然修复技术需要政策和管理的支持,以确保这些技术能够在大规模项目中实现。
三、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产业化示范为了推动沙地生态系统的近自然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产业化示范。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产业化示范:1. 植被修复技术示范:可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植被修复项目,以展示植被修复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
近30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第50卷第2期2021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50No.2Mar.2021近30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布和,乌兰图雅,旭沙,其乐木格,李雅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利用1989—2019年4期TM/OLI遥感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南部沙带植被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结果如下:(1)沙地植被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共占总面积的65.76%,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的沙带边缘以及外围的沙质平原上;中覆盖度面积占19.42%,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沙带上;低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面积共占14.82%,相对集中发布于南部及西北部的沙带上。
(2)近30年研究区沙地植被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区面积呈波动式减少,减少幅度均在2009—2019年达到最大值;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区面积呈波动式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于2000—2009年和2009—2019年达到最大值。
研究期间中覆盖度区减少幅度最大,为23.39%,高覆盖度区增加幅度最大,为22.75%,表明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3)近3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未发生变化区、恢复区和退化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3.45%、29.28%、17.27%.其中研究区东部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研究区西部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覆盖度低等级向高等级转变。
关键词: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735(2021)02—0174—08doi:10.3969/j.issn.1001—8735.2021.02.011植被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在陆地表面能量转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分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
届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1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一、选择题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第1~3题。
1。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
水蚀作用D。
沉积作用2。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
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第4~6题。
4.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C。
旱涝灾害D。
水土流失5.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用水B。
沙漠广布C。
过度放牧D。
气候干旱6。
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②④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第7~9题。
7.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A。
最大B。
平稳C.下降 D.提高8.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9。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A.利于稳固沙土B.利于削减风力C.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D。
适应恶劣环境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治沙工程效果研究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治沙工程效果研究李晓兰;相吉山;赵岩;赵雪梅;秦立金【摘要】以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小叶锦鸡儿固沙林为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阶段的5年、10年、20年生人工林的生态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以天然群落为对照,比较了人工群落和自然群落灌丛特征、土壤性质和群落内种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演替过程的发生小叶锦鸡儿枝条高度、平均基茎、枝条数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各群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与流动沙丘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生态指标随小叶锦鸡儿的发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为外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群落内种类多样性、种类个体数和植被盖度等呈现增加趋势.【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05【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小叶锦鸡儿;生物量;土壤性质;种类多样性;固沙效果【作者】李晓兰;相吉山;赵岩;赵雪梅;秦立金【作者单位】赤峰学院;赤峰学院;赤峰学院;赤峰学院;赤峰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Q9480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且以风蚀沙化为主.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由于近百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的成倍增加和无节制的滥垦、滥樵、滥牧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通过栽植固沙植物的生物措施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改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和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手段,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1].植物治沙应用非常普遍并且是世界各国治沙的主要措施[2].治沙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因此沙丘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人工固沙植被主要建立在流动沙丘上,通过设置草方格将流动沙丘固定,然后在草方格内撒播或栽植固沙植物使沙丘逐渐固定以达到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的目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是耐寒、耐旱、耐热、耐贫瘠的野生灌木饲料植物,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华北和西北等风沙干旱地区,分布很广,面积也很大,尤其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成为优势灌丛植被[3].灌丛植被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持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有特殊的意义[4].近些年来,在科尔沁沙地已经建立了大面积的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植被,该文利用植被演替过程中固沙植物生物量特征、土壤性质和群落的种类多样性变化来分析植被的防风固沙作用,旨在为沙地植被恢复及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选择在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43°02'N,119°39'E),海拔479 m.该地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温6.3℃,≥10℃积温3000~3200℃.多年平均降水量340.5 mm,年蒸发量2500 mm左右,无霜期140~160 d,土壤为风砂土和砂质栗钙土.地貌类型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天然草地,其中流动沙丘占总面积的20%左右.年均风速4 m/s,8级以上大风日平均为75 d.1.2 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年代种植的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为研究对象(5年生、10年生、20年生),以流动沙丘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为对照.在人工和天然群落内随机设置10个4m×4 m灌木样方,在每个灌木样方内各设置4个1 m×1 m的草本样方,分别调查各样方中小叶锦鸡儿高度、冠幅和枝条数及草本样方内的种类组成、多度、频度、盖度、高度等指标.然后将10株小叶锦鸡儿枝条齐地剪下带回实验室测量地上生物量.在各样地内各取0~20 cm的混合土样(5个点均匀混合)带回实验室测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采用酸度计测定(水土比2.5∶1);电导率用电导仪测定(水土比为5∶1);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定N法;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用0.5 mol/L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醋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5].2 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固沙效果研究2.1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灌丛特征分析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在不同恢复年限的灌丛特征差异性见表1,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单株地上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但与天然群落相比总生物量还有显著差异,单株地上总生物量与基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即天然小叶锦鸡儿>20年人工固沙林>10年人工固沙林>5年人工固沙林,而且所有小叶锦鸡儿的生物量分配主要集中在老枝中(48.3% ~71.0%),这一结果显示了流动沙丘逐渐被固定的过程中,小叶锦鸡儿的发育状况与沙丘固定程度均呈现良好态势.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恢复年限的小叶锦鸡儿高度、基茎和地上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1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灌丛特征分析5年生人工林10年生人工林20年生人工林天然林高度/cm 71.42 80.48 117.12 97.78基径/cm 0.755 1.063 1.124 1.162冠幅/cm×cm 85×72 101×89 100×93 176×153枝条数/n 11.3 12.9 21.2 42.7叶片生物量/g 15.05 22.69 32.50 29.35嫩枝生物量/g 7.57 9.26 11.69 10.79老枝生物量/g 21.13 68.56 82.79 98.292.2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土壤性质差异在流动沙丘建立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后,经过多年的固定,土壤性质逐渐得以改善,主要表现为小叶锦鸡儿的定植和发育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全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升高(见表2).在定植5、10、20 年后,灌丛下0 ~20 cm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流动沙丘分别增加了2、4、4.6倍,但是与天然群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栽植小叶锦鸡儿5年后土壤速效钾的增加很明显,是流动沙丘的2.7倍.土壤其它性质的变化均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只是增加值有所不同.表2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土壤性质的变化20.5 55.6 102.8 119.6 89.8土壤性质流动沙丘5年生人工林10年生人工林20年生人工林天然林pH 6.96 7.13 7.15 7.58 7.49电导率/μs·cm -1 12.3 18.4 27.6 24.6 39.3有机质含量/% 0.07 0.15 0.29 0.32 0.37全氮/% 0.003 0.004 0.005 0.006 0.013碱解氮/mg·kg -1 0.98 1.18 1.62 1.71 6.47速效磷/mg·kg-1 0.62 0.66 0.87 1.42 0.96速效钾/mg·kg-12.3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群落种类多样性变化表3 不同恢复年限小叶锦鸡儿群落植物种类组成注:AH:一年生植物;ABH:一、二年生植物;BH:二年生植物;PH:多年生植物;SS:半灌木;S:灌木种类生活型流动沙丘 5年生人工林10年生人工林20年生人工林天然林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 SS 54.26 0 0 0 0沙米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AH 39.58 0 0 0 0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AH 3.51 42.75 38.28 11.67 20.51烛台虫实 Corispermum candelabrum AH 2.65 18.32 24.46 8.42 12.07刺沙蓬 Salsola ruthenica AH 04.85 3.40 2.01 2.66雾冰藜 Bassia dasyphylla AH 0 7.61 7.83 0.825.63毛马唐Digitaria ciliaris AH 0 5.186.71 5.31 8.15刺藜 Telixys aristata AH 0 4.93 3.31 1.55 0.94地梢瓜 Cynanchum sibiricum PH 0 10.18 6.97 1.36 1.50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AH 0 6.18 0 1.06 0绿珠藜 Chenopodium acuminatum AH 0 0 2.86 16.46 3.10蒙山莴苣 Lactuca tatarica PH 0 0 4.00 0 0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 AH 0 0 2.17 2.18 4.34地锦 Euphorbia humifusa AH 0 0 0 13.56 4.73虎尾草 Chloris virgata AH 0 0 0 2.54 4.18白草 Pennisetum flaecidum PH 0 0 0 4.04 3.44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AH 0 0 0 17.81 0白花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BH 0 0 0 2.67 0大籽蒿 Artemisia sieversiana ABH 0 0 0 3.07 0飞廉 Carduus crispus BH 0 0 0 0.46 0叉分蓼 Polygonum divaricatum PH 0 0 0 3.34 0兴安天冬 Asparagus dauricus PH 0 0 0 1.68 0虱子草 Tragus berteronianus AH 0 0 0 0 1.17三芒草 Aristida adscensionis AH 0 0 0 0 4.10冠芒草 Pappophorum boreale AH 0 0 0 0 0.46蒺藜 Tirbulus terrestris AH 0 0 0 0 3.21鹤虱 Lappila myosotis AH 0 0 0 0 1.18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AH 0 0 0 0 1.28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AH 0 0 0 0 0.65黄蒿Artemisia annua AH 0 0 0 0 1.96网果葫芦巴 Trigonella korshinskyi AH 0 0 0 0 1.21砂兰刺头 Echinops gmelini AH 0 0 0 0 1.59粟麻 Diarthron linifolium AH 0 0 0 0 1.41蓼子朴 Inula salsoloides PH 0 0 0 0 1.49山苦菜 Ixeris chinensis PH 0 0 0 0 1.03寸草苔 Carex duriuscula PH 0 0 0 0 0.80兴安石竹Dianthus versicolor PH 0 0 0 0 0.63防风 Siler divaricatum PH 0 0 0 0 1.18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 PH 0 0 0 0 3.06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S 00002.36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随着小叶锦鸡儿的发育,流动沙丘逐渐被固定,土壤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外物种的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植物种类和个体数量都会有显著的变化.首先是一些一年生植物的入侵,随着灌木发育时间的增长,种类数量和植被盖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人工固沙林的发育过程由简单变为复杂(见表3).根据表3中各种类的重要值可知,在未种植小叶锦鸡儿的流动沙丘上只有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msum)、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利用草方格的方法,在草方格内栽植小叶锦鸡儿后,沙面基本固定,形成了人工植物群落环境,在5年生的小叶锦鸡儿固沙林灌丛内已经有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等种类的侵入,并且还可以零星见到细叶白前(Cynanchum sibiricum)的出现;在10年生的人工群落中,种类数目已经达到10种,但80%以一年生植物为主;恢复20年后,种类数目明显增加,已达19种,并且一年生植物比例有所下降(63%),多年生植物比例明显上升(16%).在天然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类占总物种数的30%,明显多于人工群落.3 结束语由于小叶锦鸡儿对干旱贫瘠的风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它是沙丘植被重建的优良树种,在沙漠化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法在流动沙丘上种植小叶锦鸡儿,随着演替过程的推进,其地上生物量、土壤性质和植被组成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与流动沙丘相比,种植小叶锦鸡儿5年后沙面已经基本固定,部分草本植物进入群落,并且达到一定数量.小叶锦鸡儿生长20年后,地上生物量、枝条数、平均基茎、冠幅等特性均有很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性质随群落的发育而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等性质明显增加,该结果与蒋德明等[7]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林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草本层种类和个体数的增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植被重建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应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8].不同恢复年限的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林草本层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恢复年限越长,种类越多,但均比天然群落内少,比流动沙丘上多,这表明群落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整个发育过程来看,多年生植物的入侵及个体数还是呈现增加的趋势,所以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人工群落与天然群落相比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自我更新能力和稳定性方面都较差.在天然群落中,一年生植物种类仍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天然群落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无论人工群落还是天然群落要达到稳定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半干旱的科尔沁沙地,通过人工植被的建立以及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沙漠化是可以逆转的[9].该文的研究不仅为沙漠化地区植物治沙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而且为半干旱风沙区流动沙丘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赵哈林.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王礼先.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6):32–37.[3]曹新孙.内蒙古东部地区风沙干旱综合治理研究:第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曹新孙.内蒙古东部地区风沙干旱综合治理研究:第一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苏永中,赵哈林,张铜会,等.科尔沁沙地不同年代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93–100.[7]蒋德明,曹成有,押田敏雄,等.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林防沙固沙及改良土壤效应研究.干旱区研究,2008,25(5):653-658.[8]Liu S R,Li X M,Niu L M.The degrad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n pure larch plant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10:75-86.[9]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的成因、过程和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2000,20(1):22–28.。
关于内蒙古地区土壤改良
关于内蒙古地区土壤改良摘要:内蒙古地区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超过1亿亩的四大省区之一,该地出产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高梁、绿豆等杂豆。
让内蒙古地区有着良好的土壤环境,对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改良内蒙古地区难以被充分利用的盐碱化耕地,内蒙古开展了“五位一体”的土壤改良工程,工程开展效果十分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土壤改良;五位一体内蒙古地区有着大量的盐碱化和沙化耕地,因为这些耕地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生产发展潜力被严重制约。
近年来,内蒙古开展了盐碱地、沙化地改良试验工程项目,其中应用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这种五位一体的技术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一、内蒙古地区土壤改良现状在开展土壤改良工程以前,必须全面了解土壤的生态信息。
为了全面获得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当地依照国家和行业土壤采集标准,应用“S”型或梅花型方式混合取样,让样本可以均匀分布,并全面了解土壤的代表性。
科研人员使用酸土计、电导率仪、火焰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度计等仪器,采集蒙古地区的草种、植物、水质条件等数据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了解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的区域。
通过调查了解在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下以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影响下,内蒙古现有盐碱化耕地约15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约11%。
以科学的数据为依据,内蒙古在临河区、五原县、法拉特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区开展了土壤改良的试点工程。
二、内蒙古地区土壤改良的内容(一)盐土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其中氯化纳和硫酸纳含量特别高,在干旱地区,受水化汽的影响,大量盐类残留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土壤逐渐变成盐土。
内蒙古地区的土壤分布有草甸盐土和碱化盐土两种。
(二)碱土碱土是指土壤胶体中含交换纳过多,呈强碱性反应。
碱土土壤水份减少时呈收缩坚硬板结,水分含量过多时膨胀泥泞。
总体而言土壤结构性、通透性差,含盐不高。
不同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3卷第10期2021年5月不同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王伟,蒙仲举(内蒙古农业大学 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摘要:为研究不同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未封育、季节性封育和全封育的草地,分 析了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含水量、pH 值、电导率和养分含量,探索了封育处理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封育能够增加草地粉粒和粘粒比例,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含水量,且全封育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优于季节封育,封育降低土壤pH 值和电导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综合各指标,封育能够有效提高 草地土壤质量,且全封育〉季节封育〉未封育。
关键词: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土壤;理化性质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1)10-0051-031引言草原是生物圈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水分循环、 固定二氧化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草原还为人们提供植物、动物等物质需求,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山。
荒漠草原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典型草原避免荒漠侵 蚀的生态屏障,对北方生态循环和物质转化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冈,但是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加之草原不合理的放牧,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导致草原退化。
希拉穆仁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 东南部,属于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低矮稀少、种类贫乏、稳定性极差,常年干旱少雨、土壤 结构松散、砂粒质量分数基本在50%〜80%,含水率一 般在3%〜4%,缺乏覆盖的地表遭受强风时极易发生风蚀,导致土壤逐渐粗化,一旦退化很难恢复而且 该区域又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长期不合理的放牧,虽然取得了经济增长,但是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草 原退化。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草原旅游逐渐被开发,也对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群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对 草原持续发展产生抑制作用⑷O为了恢复和重建退化草地,对草原实施围栏封育,可有效改善草原生态旳。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摘要】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而沙地整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沙地整治技术的介绍出发,分析了其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的效益。
在生态效益方面,沙地整治技术可以恢复植被、减少沙尘暴和维护生态平衡;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带来农业生产增加、旅游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环境灾害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沙地整治关键技术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文章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沙地整治技术对于解决沙漠化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关键技术、效益分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沙漠化问题,各国纷纷开展沙漠化治理工作,探索沙地整治技术,希望能够实现沙漠化的逆转和可持续利用。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沙地整治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进行沙地整治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推动沙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其效益,本文将探讨沙地整治技术及其效益分析,以期为沙漠化治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沙漠化是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沙地整治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沙地整治技术的关键方法和效益,为解决沙漠化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分析沙地整治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目前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2. 探讨沙地整治技术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评估其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尔沁沙地成因及恢复
浅谈科尔沁沙地成因及恢复科尔沁草原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沙漠化严重地区。
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导致了本身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引起了整个东北西部环境的恶化。
因此,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的治理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正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一、科尔沁沙地及通辽市的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状况1.1、科尔沁草原的分布科尔沁草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地处内蒙古平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西起燕山山脉的七老图山、东至松辽平原西部,南以努鲁尔虎山为界,北近大兴安岭山地南缘,整个轮廓是呈方棱形。
行政区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的科右中旗,包括吉林省的通榆县和辽宁省彰武县的一部分。
地理位置:东经113°30′—123°30′,北纬42°20′-47°28′。
总面积13.93万平方公里。
1.2、通辽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23′,属科尔沁沙地腹部,总土地面积599.26万公顷,占整个科尔沁沙地面积的43%。
东、南与吉林省接壤,西部与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赤峰市毗邻。
地貌类型,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丘陵区,中部为西辽河沙质冲积平原,三大地貌的过渡地带分布着大小沼坨。
1.2.1森林资源建国以后,经过五十多年的林业建设,特别是经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和防沙治沙、平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森林面积已达到13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到4126.46万立方米,活立木年增长量近14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23.78%。
1.2.2自然概况气候: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摘 要 : 验 于 20 试 07~20 0 8年 在 辽 宁省 阜 新 市 彰 武 县 章 古 台镇 ( 沙 半 干 旱 区) 行 , 究 了果 一草 ( ) 风 进 研 粮 间作
模 式对 土壤 微 生 物 和 酶 活 性 的 影 响 。 结 果 表 明 , 3个 间作 模 式 处 理 在 整 个 生 长 季 土 壤 微 生 物 数 量 和 土 壤 酶 活 性 总
第 2 卷 第 4期 8 21 0 0年a s a c n t i e s r c t r lRe e r h i he Ar d Ar a
Vo . 8 No. 12 4
J 1 01 u .2 0
科 尔 沁 沙 地 南 部 果 一草 ( ) 作 模 式 粮 间 对 土 壤 微 生 物 和 酶 的 影 响
降水 量 4 0m 极 端 最低 降水 量 为 2 1m 雨 量多 8 m, 0 m, 集 中于 7~8 , 季少 雪 ; 风危 害严 重 , 平 均风 月 冬 大 年 速 3 3 / , 大 瞬 间 风速 3 / , 、 季起 沙风 .3m s最 2m s冬 春 ( / ) 6 1次 以上 ; 蒸 发 量 150~180 ≥6 m s 达 9 年 2 9 m 为 降 水 量 的 4倍 。该 地 区为 半 固定 和 固定 沙 m, 地 。地 貌 最大 特征 是 沙 丘 相 迭 , 丘 间分 布 有 风蚀 沙 低 地_ 1 …。土 壤 腐 殖 质 含 量 极 低 , 机 质 含 量 约 为 有 8 7g k , . / g 碱解 氮 1 . g k , 2 6m / g 速效 磷 6 7 g k , .5m / g速 效 钾 4 . 3m / g 土 壤 主 要 成 分 为 石 英 沙 , 有 0 2 g k 。 约 7 %为细 沙 。土壤 物理 黏 粒小 , 土过 程微 弱 , 0 成 质地
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机制模式与技术研究
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机制模式与技术研究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是典型的沙漠化地区,其中科尔沁沙地面积达到110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六成以上。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流动沙地之一,沙漠化程度较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为了有效治理科尔沁沙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研究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机制模式与技术是十分迫切的。
一、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的特点1.沙漠化严重科尔沁沙地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且多为暴雨,容易造成土壤流失和沙漠扩张。
经常出现风沙天气,沙尘暴频繁,沙漠化程度严重。
2.生态环境脆弱科尔沁沙地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植物种类单一,土壤肥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3.农业生产受限科尔沁沙地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受到限制,而且连年干旱、水土流失、风蚀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二、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机制模式1.政府主导政府是推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的主要力量,需要负责制定治理方案、资金投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
2.农民参与农民是科尔沁沙地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需要鼓励他们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承担起沙地固沙、植树造林等具体任务。
3.科技支撑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包括遥感监测、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4.多方合作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实现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1. 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是科尔沁沙地治理的关键,需要采用多种植被恢复技术,包括水土保持林、固沙林、护坡林等,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土地保持能力。
2. 科学耕作技术科尔沁沙地的土壤肥力较差,需要采用科学的耕作技术,包括有机肥的利用、保护耕作、轮作休耕等,以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3. 土地复垦技术土地复垦是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需要采用合理的土地改良技术,包括石灰施用、有机物添加、植被覆盖等,以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关于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的若干建议
关于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的若干建议兴安盟林业局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集中分布在科右中旗以及突泉县的溪柳乡和太平乡与中旗接壤地带。
根据《全国沙化土地监测技术方案的规定》的要求,沙化土地监测范围为所有存在沙化土地的地区,科右中旗和突泉县被确定为自治区沙化土地监测范围,监测总面积2580万亩。
2000年以来,全盟先后启动和实施了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借助这些工程的实施,沙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内蒙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我盟的沙化土地从1999年的964万亩减少到2004年的624.7万亩,减少了339.3万亩,占监测总面积的24.2%。
其中科右中旗沙化土地面积为613.9万亩,突泉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0.8万亩。
虽然近些年以来,在沙地治理上,借助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沙地生态状况有了好转,尤其是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形式不容乐观,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一、当前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1、生态环境初步总体遏制,工程项目区明显好转,但局部地区仍在继续沙化、退化、盐碱化。
据第四次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面积减少5.8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及沙化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也呈减少的的趋势。
在整体遏制,项目区明显好转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局部地区植被受到破坏,林草植被覆盖度降低,致使生态仍在恶化,其后果不可低估。
2、林分质量低下,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科右中旗森林覆被率仅为14.2%,近50%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以杨树为主,且大部分为近几年新造林地,处于中幼林龄期,林分结构单一、质量低下,不能充分发挥森林在涵养水水源、调解气候、防风固沙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草牧场也因保护措施不严格,超载放牧、违法开垦等现象缕禁不止,造成草场严重退化。
3、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辽西北300万亩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效果评价报告
化学 反应式 ,草 原每积 累 1t 干物 质 ,平 均吸 收 离子达 到 6 0 e 。 0 个/ 以上 时有 益于 人体健康 。经 a r 二氧化 碳 1 3 t . ,相 当于 固碳 0 4 ,释放氧 测定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区牧草平均高度4 . m , 6 . 45t 4 21 o 9 气 11 [ 同时草 原土 壤还 以一定 速 度 吸收 二 负离 子达 到 2 5 0 e . t。 9 s l 0 个/ ,每 个 负离 子 58 8 5 a r .l × 氧化碳 。经测 算 ,2 1 年 3 0 0 1 0 万亩 治理区草 原生 1 元/ ) 0 个p ,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负氧离子
系统 吸收 S O 的价 值为 2 3 4 0 万元 。② 吸 收氟化 6 0 k , 即每 亩 增产 4 0 k 。按 平 均每 亩 增 产 0 g 5 g
物 。氟在空气 中以氟化物形 式存在 ,考虑到不 同 2 0 k 计 , 3 0 亩 草 原 沙 化 治 理 工 程 区周 边 农 5 g 0万 草种对 氟化物 的吸收量 ,每 年每亩天然草原可吸 田约 50 0 万亩 ,玉米增产 总计 1.亿千克 ,按 目 25 收 019 2 k I 0 1 30 亩 草 原生 态 系统 前 市场价 1 元/g ,30 . g ,2 1 年 0 万 7 . k计 9 0 万亩 草原 生态系统 农 年吸收氟化物 5 76 t 3 . ,氟化物 治理费按 6 0 t 9 元/ t 田防护功 能价值 2 7 5 0 3 0 万元 。 计 算 ,3 0 亩草 原生态系 统吸收 氟化物 的价值 2 16 草原 生物 多样 性保 护 功能评价 0万 ..
数 据,对 工程效 果进行初步评价 。针对 生态 功能 水 ,降低水 滴对表土 的冲击 和地表径 流 的侵蚀 ; 的评价,主要参考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 院兰 另 一方面 指草原植被 覆盖地 表 ,减 少土壤风蚀 。 州大 学青 藏 高原 生态 系统 管理 国际 中心发 表 的 根据测算 ,治理前辽 西北地 区每年被剥蚀 的表土 m,该地 区土壤容重 为 1 5 g m3, . / 2 c 【 《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厚度 平均 6 c 【 1 ] 0 万亩 草原每 年 可保土 1 亿 吨 ,按 每 . 5 中国环 境科学 出版 社 出版 的《 草地类 自然保护 区 治理后 3 0 . 2 ,每 年 固土价值 为 9 0 万 折算 1 80 生态 系统服务功 能价值 的评 估》 【 2 以及《 森林 生态 吨土壤 61 元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 2 可见,与未封育的对照相比,封育 2 年 后沙地小黄柳灌丛保存株数比未封育区增加 15%~ 38.7%,每公顷生物量(鲜物质量)是未封育区的 2.5~4.8 倍;封育 2 年后沙地蒙古柳灌丛保存株数比 未封育区增加 133.8%、每公顷生物量(鲜重)是未 封育区的 5.3 倍;封育 3 年后沙地小红柳灌丛保存 株数未封育区增加 111.3%倍,每公顷生物量(鲜重) 是未封育区的 8.7 倍。结果表明,围封措施可使灌 丛的平均高度与平均地径有明显增加,生物量成倍 增长;灌丛内的草本植物盖度、平均高及产草量均 有明显提高,总生物量(灌木层和草本层)也明显 提高。由此可见,围栏封育措施对促进沙地植被恢 复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同时沙地天然植被总生物 量的显著提高可增加植被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土壤样品采集:每个样地的土壤取样点在沙丘 中部距灌丛 0.5 m 外随机布设,按多点混合法 (同 一地点采集 5 个样品,采用四分法就地混合为 1 个 样品) 分别采集 0~10,10~20,20~30 cm 的土壤样 品,4 次重复,每个样地共 12 个样品。土壤类型为 风沙土。每个土壤样品分成 2 份,一份风干后用于 测定理化性质,另一份装于密闭自封袋,取回后于 4 ℃冰箱保存,用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各种 酶的活性。
2.2 封育对促进沙地植被恢复的作用 对沙区天然植被采取围栏封育措施是保护和
表 1 流动沙丘不同规格草方格防风固沙效果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wind break and sand stabilizing effect of different size straw checkboards in mobile sand dune
摘要:探讨了对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流动沙丘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建立起人工固沙植被的相关配套技术,并就植被恢复
程度对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 1.0 m×1.0 m 草方格内播种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种子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一般经过 2 年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
根据对流动沙丘生物固沙的监测结果表明,1.0 m×1.0 m 的草方格固定的沙丘出现了风蚀和积沙两 种现象,且二者之间基本可以互相抵消,0.7 m×0.7 m 规格的草方格由于过密,出现了积沙现象,不利 于沙丘固定,而其它规格草方格固定的沙丘都出现 了严重的风蚀现象。由此可以证明,虽然 1.0 m×1.0 m 规格的草方格成本相对较高,但其防风固沙效果 较好,可在二年内将流沙固定,从而降低了反复固 沙的高昂费用。
数据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处理,Microsoft Excel 2000 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固沙效果 在流动沙丘表面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设置 5 种
不同规格的草方格,在草方格内栽植固沙植物小叶锦 鸡儿,流动沙丘不同规格草方格防风固沙效果见表 1。
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动沙丘进行生物与工程相 结 合 的 固 沙 措 施 两 年 后 , 从 固 沙 效 果 来 看 , 1.0 m×1.0 m 的草方格可以将流动沙丘基本固定,而 0.7 m×0.7 m 的草方格则可以将流动沙丘完全固定。草 方格间距的增大使固沙效果明显下降,2.0 m×2.0 m 的草方格甚至出现被流沙再次侵蚀的现象。从防风 效果来看,草方格间距大,其降低风速效果较弱, 如实施 2.0 m×2.0 m 和 1.5 m×1.5 m 的草方格生物固 沙措施后,在距沙丘表面 1 m 和 0.3 m 高度处的风 速均较强,但 0.7 m×0.7 m 和 1.0 m×1.0 m 的草方格 在近地表 0.3 m 处的风速显著较低,但二者之间并 无显著差异,说明草方格设置密集有利于降低近地 风速、减少地表起沙,但密集程度达到 1.0 m×1.0 m 后,防风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增加固沙成本。
实验室分析:土样风干后磨碎,过 100 目土筛, 供土壤 C、N、P、K 含量分析。土壤有机质采用重 铬酸钾法;全 N(TN)采用半微量凯氏定 N 法, 有效 N(AN)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采用烘干法;全 P(TP)采用 Na2CO3 熔融法,有 效 P(AP)采用 NaHCO3 法;有效 K(AK)采用 火焰光度计法测定电导率采用电导仪法测定;阳离 子交换量采用乙酸铵法测定[8]。
生态环境 2008, 17(3): 1135-1139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蒋德明 1,曹成有 2,李雪华 1,周全来 1,2,李明 1,2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2.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4;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的植被恢复措施,一般可在 2~3 年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着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
化,在 0~30 cm 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 年生群落>6 年生群落>流动
沙丘;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的建立可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微生物生物量 C、N、P 的含量均
呈现增加趋势。
关键词:流动沙丘;草方格;小叶锦鸡儿;围封;人工固沙群落;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科尔沁沙地
中图分类号:S1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3-1135-05
科 尔 沁 沙 地 ( 119°15’ ~ 123°45’E , 42°15’ ~ 45°47’N)地处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区域,属 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它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 牧交错地区,总面积约有 5.17×104 km2,主要分布在 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和通辽地区。历史上的科尔沁沙 地曾是湖泊众多、林草繁茂的森林-草原景观,是传 统的宜牧地区,但从上世纪以来由于受干旱多风等 气候和“三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发生了 急剧变化,土地沙漠化现象十分突出[1,2]。特别是近 40 年来,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态环 境不断恶化,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 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流动、半流动沙丘呈明显扩大 趋势,其中沙地面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 定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 43.1%[3]。
鲜土样除去植物残体等杂物,过100目不锈钢 筛,置于4 ℃冰箱中冷藏,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 酶活性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MBC、MBN) 的测定:样品用氯仿熏蒸后,以0.5 mol/LK2SO4浸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3 期(2008 年 5 月)
提,用滴定法测C,用凯氏法定N,转换系数KC和 KN分别是0.45和0.57[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MBP) 的测定:氯仿熏蒸培养后采用NaHCO3提取法测定, 同时用外加无机P的方法测定P的提取回收率,以熏 蒸土样与不熏蒸土样提取P的差值并校正提取回收 率后,除以转换系数KP(0.4)计算MBP[9]。
草方格规格(m×m)
0.7×0.7
固沙效果(二年后)
完全固定
1 m 高度风速/(m·s-1)
5.75
0.3 m 高度风速/(m·s-1)
1.31
蚀积情况/(cm·a-1)
+2
用草量/(kg·hm-2)
10 200
固沙成本/(元·hm-2)
1325
注:+表示积沙程度,-表示风蚀程度
1.0×1.0 基本固定
1.2 研究法 野外固沙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
究所乌兰敖都荒漠化实验站固定试验地内进行。在 流动沙丘表面设置 0.7 m×0.7 m、1.0 m×1.0 m、1.0 m×1.5 m、1.5 m×1.5 m 和 2.0 m×2.0 m 共 5 种不同 规格的草方格,在草方格内栽植固沙植物小叶锦鸡 儿,定期观察植被生长与固沙效果;对小黄柳、蒙 古柳(S.mongolica)和小红柳三种固沙植物群落进行 人工封育 2~3 年后分别进行灌丛生长、生物生产力、 灌丛内草本状况和群落生物量调查;选择流动沙丘 及毗邻的 6 年及 11 年生的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初 植密度 1.0 m ×1.0 m),查明人工固沙植被对土壤 的改良效应。
5.76 1.37 +2-2 8 400 1 020
1.0×1.5 不完全固定
5.97 4.79 -11 7 200 850
1.5×1.5 吹蚀,倒伏
6.47 5.46 -23 6 150 720
2.0×2.0 流沙侵埋
7.98 5.45 -47 4 800 585
蒋德明等: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1136
tachya)、白草(Pennisetum flaecidum)、雾冰草(Bassia dasyphyllum)、羊草(Aneurolepdium chinense)、沙蓬 (Agriophyllum arenarium) 、 差 巴 嘎 蒿 (Artemisia halodendron)等。
恢复与重建植被是土地沙漠化综合防治中最 主要和最基本的措施。流动沙丘是沙地植被退化的 极点,其特点是植被覆盖度极低,风蚀严重、土壤 极度贫瘠且基质极不稳定。对这样极度退化的生态 系统来说,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微弱,必须要 辅以人工手段才能在短时期内得以恢复。采用草方 格结合播种豆科植物是固定流动沙丘比较成功的 方法之一[3]。近几十年来,我国对科尔沁沙地进行 了长期、大量的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和定位观测,在 科尔沁沙地退化的原因、特征及恢复重建的可行途 径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4-6]。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翁牛特旗建立 荒漠化防治试验站,开始系统研究生物和工程相结 合的固沙配套技术[4]。本文研究了生物与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