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先秦时期,我国的文化交流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但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其传播的范围有限,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外交活动、经济贸易、宗教、游牧民族、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和战争等。
【关键词】先秦秦汉;中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
文化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形式之一,也是一项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都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向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而中国文明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与外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使中国文明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
而中国文化交流的开端则开始形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
先秦时期,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萌芽阶段。
但由于受地理因素和生产力的限制,人们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仍然比较狭窄,内外交流也是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但仍然努力向外传播先进的文明成果,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
然而,这样的吸收和传播只能是逐步渐进的,或是局部的,而不能大规模的进行。
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只是限于赵武灵王时的赵国。
相传,殷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殷道衰,箕子之去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1]。
但是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只局限于朝鲜周边地区。
此外,《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西周中期周穆王西游“西王母”等部落的故事,则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周朝与中亚地区游牧民族往来的历史情况,但交流的范围也是局限于中亚局部地区。
因此,先秦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外文化交流只能处于萌芽阶段,其影响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中外交通路线的畅通,秦汉王朝开始加强对边疆的开拓和对外的探索。
相传秦始皇曾派徐福出海求长生不老之药。
《史记》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2]虽然从当前的文献资料上还无法证明徐福一行就是到达了日本,但文献资料却显示在秦代确实有大批中国人移居到朝鲜半岛的南部。
因此,徐福一行到达日本的传说,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大量中国人移居到日本并带去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事实。
此外,秦始皇在平定百越后,即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西汉时期,汉军平定南越国,并在极地设置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都在今越南境内。
汉武帝时,在灭亡了朝鲜北部的卫氏王朝后,也在其疆域内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直接归汉朝统辖。
按照秦汉王朝的地方政治制度,郡下设有若干县,郡县的主要官员皆由秦汉朝廷直接派遣汉人担任。
这样,随着秦汉王朝政治势力的延伸,秦汉文化也相继被越南、朝鲜所广泛吸收。
两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等力量共同用武力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结果意外开辟了一条中外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
从此,这条道路把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等连接起来。
中国的丝绸、蚕种、火药、造纸术等。
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及至欧洲,印度文化、欧洲的景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则沿着这条道路传入中国。
在路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最终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帝王对于海外神仙的向往,使造船业和航海业得到发展。
此外,航海技术也有所发展,人们能够占验星辰而测定船舶航向,测定风力而安排风帆。
因此,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直接促进了汉朝与海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据《后汉书》记
载:“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
”[3]甘英出使大秦,虽未达到其目的地大秦国,但是他亲自到达了安西都城和条支故地,大致弄清了大秦等国的情况,从而对于扩大汉朝人的域外世界知识具有极大的意义。
倭奴国也派遣使节与东汉通好,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与东汉王朝有着密切的交往。
此外,印度的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且不断广泛传播,同时不断汲取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员,形成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从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文化的交流,必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
总揽先秦秦汉时期文化交流的概况,文化交流的主流途径是外交活动、经济贸易、宗教、游牧民族、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属于主动的文化交流,而战争则处于次要地位,属于被动的文化交流。
[4]
政府的外交活动,主要是通过使节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高度发达。
如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东汉的班固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倭奴国遣使与东汉通好,都属于官方的外交活动,这种活动规模大,使节文化层次高,社会影响大,是文化对外交流中一种影响较大的形式。
但是,使节在文化交流双方的作用,往往偏重于文化上的接受和引进,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越来越多,使节的文化素质下降和思想观念的僵化,因此使节的作用也越来越淡化。
经济贸易,是最为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
而经济贸易,主要是通过商人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商人在国际贸易中所贩运的商品,凝聚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成分。
如从中国输出的丝绸、茶叶、陶瓷、纸张、铁器等物,本身就是中国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此外,从外国输入的物品,如香料、金银器皿、宝石等。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促使人们去模仿学习,从而引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传播。
因此,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通过商人进行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