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和解读
强迫症的介绍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认知理论-认知缺陷理论Reed,1985-般性认知控制缺失,记忆力和决定能力不足 认知行为模型Salkovskis&Kirk,1997-对行为主义模型的发展-强迫观念是侵入性的,强迫行为是 误的应对-方式-对观念的压抑反而会使其更为频繁活跃-对强迫信念的研究0 osessive Compulsi e-Cognitions Working Group,1997
治疗困难性-精神分析式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Goodman Price,19 0-药物疗法效果不理想,停药复发-率高-作田,1997-外科手术风险大-Jenike et al.,-19 1-全球医院网-QQYY.eo品
强迫症的危免疫-认知因素-認知的错误(強迫信念)-学习方式的 误…-社会·文化-不充分的社会援助-知識普及不够等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适当的父母的教养 式.…-否定性的人生经历-生活中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疲劳与压力.…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22)-强迫症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以及自我-的防御机 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所导致-自我防御机制:抵消作用反向形成-与个体肛门期发展的问题有关-攻击 冲动与自我压抑之间的斗争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行为主义(双因素模型,Mowrer,1947-特定刺激引发恐惧情绪(经典条件反射 -恐惧情绪的维持(操作性条件反射)-焦虑情绪由难以逃避的情境引起-缺点:无法解释强迫观念如何产生以及不-伴 强迫行为的OCD
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健康人的84%有与OCD强迫思维相同的体验-Rachman&de Silva1 78;健康人的54.7%有与-OCD强迫行为相同的体验Muris et al..,1997-·健康与亚健康 群中也常见强迫式的思维与行为-Rachman de Silve,1978;Salkovsiks-Harri on,1984-·从症状内容上无法区分OCD患者和其他人群-在症状表现形式上区别明显Rachman,197 -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将会随着压力的增大,适应-性减弱而逐渐增强,甚至会恶化到OCD状态-Salzman,1 73
变态心理学-第3讲(强迫症)
案例
一般资料:女性,30岁,银行出纳员,未婚
求助者三个前,由于粗心,上班时忘记锁家里保险门。父母下班 后发现,说了她几句,为此曾经痛哭一场,严重失眠两天。从此以后每 次上班出门,都要反复多次检查保险门是否锁上,明知已经锁好,还是 控制不住要检查,否则就心慌,总担心“万一没锁好呢?”有时要检查 十余遍。最近,每次付钱给客户,也要反复检查,为此十分苦恼,以致 无法上班。一周前,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得精神病,情绪非常低落,食 欲下降,经常哭泣,反复到医院精神科检查,要医生反复保证自己不会 得精神病,但是,坚决不吃医生开的药,因为说明书讲该药治疗精神障 碍,有很多副作用。父母觉得孩子没有神经病,不愿让她看精神科大夫 ,为此来咨询,她也急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
• 行为主义 强迫行为最初是一种操作反应,此反应由于能减轻焦虑而受到负强 化,此后便固定下来。
• 认知观点 多数人都会有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念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 自然消失。但某些人难以消除这些想法,就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治疗方法
在各种类型的神经症中,强迫症属于较难治愈的一种。对于强 迫症的心理治疗,一般的治疗方法有: 1、认识领悟疗法; 2、认知一行为疗法(如森田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 3、必要的时候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 2、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
特点
一些字句,话语和观念信念反复进入患 强迫思维 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
又无法摆脱。
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出现的表象 强迫表象 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者厌恶的。
强迫情绪 强迫意向
对某些事物担心或厌烦,害怕自己会失 去控制和发疯,明知不对却无力自拔。
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 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患者努力控制 不迫性怀疑 ②强迫性回忆 ③强迫性对立观念 ④强迫性穷思竭虑
浅谈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
浅谈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1强迫症概述1.1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是以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为特点的神经症(傅安球,2001)。
强迫症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严重精神类疾病,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患有强迫症的概率在2%-3%,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在傅安球主编的《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一书中则将强迫症状分为四类: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国外则普遍分为两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意向被归人强迫观念中。
无论怎样划分,其实都是一种表面分类,因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总是相互伴随的,有研究者指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典型反应,临床也常见强迫观念患者同时出现强迫行为。
强迫症状不同于强迫症,在非临床样本中有80%的人报告有过强迫观念,而约55%的人报告曾有过强迫行为。
有研究证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与临床强迫观念非常相似的强迫观念,但是二者在强度和频率方面有很大区别。
非临床被试与强迫症患者所报告的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很相似,但是强迫症患者经历的强迫观念更加强烈、更加逼真以及持续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非临床样本的强迫症状相比在几个方面更严重:第一,更加频繁(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第二,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带来更多的苦恼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各项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当强迫症状引起当事人显著的焦虑、不安并且(或者)显著十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就形成强迫症。
在这个意义上说,强迫症是指强迫的严重状态,这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多样,可能害怕自己或他人被危险物质如排泄物、污垢或化学药品污染;或是怀疑某个动作是否完成得精确、适当;亦或是害怕遗忘、丢失某件相当重要的东西,甚至是对某些图片、噪音、单词、数字的强迫记忆与重复,这些症状让普通人听起来有些不可理解,可是却真实存在,给患者带来相当程度的痛苦而无法摆脱。
两种强迫现象的对比心理分析
强迫性进行者的付出与努力总不能有回报,使他经常表现得极度没耐性,焦躁不安,动辄发火,因他无法忍受现实所是和应该所是之间的紧张。有一位先生说,他看见强迫个性妻子的着急,会激起他比妻子的着急还要着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愿人有抗感染能力!)是啊,那是一种怎么说都不该急的真的让人急啊。
消除强迫观念的恐惧,就要分析他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其实他所害怕的就是内心所隐藏的“不该或错误”。那么这些错误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精神分析认为的:性欲、爱欲、施虐欲、luanlun欲望等,也许有社会心理学认为的:权力欲、成功欲、金钱欲、破坏欲望等等,总之,是当事者价值观(超我)所不容许的东西。问题是,这些不该有的东西又是他心底强烈渴望的呀,那只好委屈它们,把它们给控制住!不然很危险。而是否危险、怎样的危险他并不知道。他为何视这些东西为不该或错误的呢?因为他从小所受的“教化”和所经历的害怕体验,使他坚定认为,人有那些欲望和想实现那些欲望,意味着你心存野心,意味着你不好不乖,甚至不道德,甚至有受惩罚的危险。所以,在强迫症的思维里,不该就是错误,必须消除它,他才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心里才会安稳和踏实。
所以,“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人,其心理原由是他对该做的事情缺乏兴趣和意义感,也缺乏做事情的快乐体验。对“该做”之事没意义感,就不可能在感情上接受做的“对象”,即便是你在做它,也做不好或做不下去的。因为不情愿之情,是迫使人强迫性放弃行为的隐性杀手。
2、缺乏目标和希望感。“强迫性放弃”者在他行动之前,存在做事的动机,但终于没有做,要考虑是否缺乏行为目标(目的)。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圆满完成,是依赖人既有动机也有目的性。想做,仅说明你有主观意愿,真正要做到,还必须有做“它”的明确目标。因为目标是推动人行为进程的方向和保证。我们做任何事,只要你有目标就有方向感,有做事的秩序感,事情就易完成。
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态度
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态度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系列的强迫行为和思维。
其中,社交回避是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之一。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态度,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方法。
一、社交回避的表现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表现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与他人进行亲密接触:强迫症患者往往避免与他人握手、拥抱或进行其他身体接触,因为他们对细菌、病毒或其他可能的污染源感到极度恐惧。
2. 回避公共场所:强迫症患者可能会避免前往人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或公园,因为他们担心在这些地方无法控制环境,从而引发恐慌和焦虑。
3. 避免社交活动:强迫症患者可能会拒绝参加聚会、社交活动或其他集体性的场合,因为他们害怕在这些场合中出现尴尬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4. 回避眼神接触:强迫症患者可能会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接触可能会导致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或潜在的危害。
二、社交回避的原因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态度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以下是可能导致社交回避的一些原因:1. 完美主义倾向:强迫症患者往往追求完美,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中出现失误或尴尬,因此选择回避。
2. 控制欲望:强迫症患者通常希望对环境和自己的行为有绝对的控制,而社交场合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他们选择回避。
3. 社交焦虑:强迫症患者常常对他人的评判和批评过度敏感,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中被他人嘲笑或拒绝,因此选择回避。
4. 强迫观念: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可能包括对细菌、病毒或其他污染源的过度恐惧,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中感染疾病,因此选择回避。
三、应对社交回避态度的方法对于强迫症患者的社交回避态度,以下方法可能有助于他们逐渐克服这种困扰:1.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通过逐渐暴露患者于他们恐惧的情境中,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对这些情境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强迫症PPT 心理学
强迫症PPT 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都曾遇到过一些有着特殊习惯或行为的人,比如反复检查门锁是否关好、物品必须摆放得整整齐齐等。
这些看似“过分认真”的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个 PPT 来深入了解一下强迫症背后的心理学。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英文缩写为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患者明明知道这些想法、冲动或行为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控制,内心感到极度的痛苦和焦虑。
强迫症的症状多种多样。
强迫观念方面,常见的有对细菌、污垢的过度恐惧,担心自己或他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做出不道德或错误的事情等。
强迫行为则包括反复洗手、清洁、检查、计数、排列物品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其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那么,强迫症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生物学因素是其中之一。
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
某些大脑区域的功能异常,如额叶、基底节等,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控制和决策能力,从而增加强迫症的发病风险。
心理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过高的要求、过度的批评、缺乏安全感等,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焦虑、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进而容易发展为强迫症。
此外,重大的生活事件、长期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能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导火索。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强迫症患者往往存在错误的思维模式和信念。
他们可能过度夸大危险和后果,对不确定性难以忍受,有着过高的责任感和道德标准。
这些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产生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通过不断的重复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了解了强迫症的成因,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诊断强迫症。
诊断强迫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患者的内心体验等多个方面。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面谈、心理评估量表等工具来收集信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强迫症心理学机制及其认知功能研究进展(1)
强迫症发病有明显的心理学基础, 其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 的强迫性人格特征。同时强迫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其发病的 心理学基础可能影响其认知功能。现将强迫症发病的心理学 机制及认知功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 强迫症的心理学机制 "$ 强迫症的病理心理: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 个 主要的症状群 : !单纯强迫观念 ; " 强迫怀疑 % 强迫检查 ; # 强迫恐惧 % 强迫洗涤 , 强迫回避 ; 强迫性重复动作。其相应 $ 的病理心理为: ! 联想过程的强迫性体验 ; " 病理性怀疑 ; # 对危险的过高的非现实估计 ; $ 不确定与不完美感。强迫症 的基本症状群并不意味着每一组症状都是独立的临床亚型 , 从症状的病理心理研究提示 , 强迫症是一组多维的异源性障 碍, 但是共同的病理心理基础涉及意志过程障碍 , 即注意、 联 想、 思维、 行为的自主性受到损害, 但并没有象精神分裂症那样 人格自主性的完全丧失 , 出现自我功能的全面受损 , 而是成为 与自我相对抗的部分意志过程的异常 , 因而自我的失谐性是
., 尽管目前显示强迫症的认知功能与其发病年龄、 病程、 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有初步的研究, 但缺乏对记 忆、 注意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且有不一 致的报道, 有一些研究显示强迫症存在记忆、 注意、 及执行功能 等认知功能损害, 但另一些研究末发现强迫症认知功能受损。 有研究发现合并抑郁症状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执行功
作者单位: !"##"" 长沙,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 周云飞 ( 在读博士研究生, 现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工作) 、 张亚林] , 深圳市康宁医院 ( 胡纪泽)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家庭因素是强迫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
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表现、过分要求孩子表现完美等都可能增加强迫症的发病风险。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紧张,进而导致强迫症的发病。
三、诊断及评估强迫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评估工具。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了解病史包括病程、病情变化、家族史、生活事件等。
2.评估强迫症症状应该全面、系统地评估强迫症的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3.评估强迫症对生活的影响应该评估强迫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社交、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4.评估合并症强迫症常常伴随着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应该评估是否存在合并症。
四、治疗强迫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强迫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曝露与反应防御治疗等。
五、预后强迫症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早期治疗、积极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对于部分患者,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多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家庭环境对于强迫症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和需求之间的不恰当,如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低、缺乏承诺和责任、对立和矛盾冲突较多、家庭规范和约束力不够、自我控制力差等方面。
有一定心理因素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急性发病的患者。
即使是慢性发病的患者也常常可以追溯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躯体疾病等,而且多数在心理压力状态下会出现病情波动。
女性主要的压力因素包括妊娠、流产、分娩和家庭冲突等。
青少年起病者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研究压力、同学关系、恋爱挫折、家庭不和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分严厉、父母教育不一致等。
本能与强迫症强迫症行为的心理学解析
本能与强迫症强迫症行为的心理学解析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频繁出现的不合理、重复和强迫性的行为或思维。
在强迫症的症状中,本能和心理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本能和强迫症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强迫症的心理学解析进行阐述。
一、本能与强迫症行为的关系1. 本能的定义和特征本能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在面对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自发、无需学习和改变的行为或反应。
本能行为是基于生物学因素和遗传编码,对于个体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本能的特点通常是固定性、复杂性和稳定性。
2. 强迫症行为的本能因素强迫症的某些行为与本能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强迫症患者常常会进行一些重复性的动作,如洗手、整理物品等。
这些行为可能源于本能对个体的生存需求,例如洗手有助于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
然而,强迫症行为与原始本能不同,它们往往表现出对个体来说过度和不合理的特点。
强迫症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干扰,使得本能行为脱离了正常的限制和调控。
二、强迫症行为的心理学解析1. 强迫症行为的动机强迫症行为的动机有多种可能,其中一种主要的动机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强迫症患者往往害怕事物发生偶然的变化或者无法控制的事件,通过进行强迫性的行为来试图减少对不确定性的感知。
此外,强迫症行为还可能与焦虑和压力有关。
强迫症患者通过进行特定的重复性行为,如整理物品、数数等来减轻内心的不安情绪。
这些行为成为了他们缓解焦虑和疲劳的方式。
2. 强迫症行为的认知解析强迫症行为的认知解析主要是指患者的思维模式和信念。
强迫症患者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即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特定的行为才能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获得内心的安宁感。
这种认知错误导致了强迫症行为的继续发展和加重。
患者相信只有将特定的重复性行为完全执行或达到完美的程度,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3. 强迫症行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强迫症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患者可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反复进行强迫症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环境产生了某种焦虑和反应的条件反射。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症状为持续性,经用饮水、中药治疗以后效果不 佳,曾于我市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咽 炎”,给予药物及“激光”烧灼治疗,症状没有 任何好转,但能坚持工作。1999年症状发展发展为 喉部有异物感,为“气体”、“棉花”,影响患 者进食及讲话,以至患者不能坚持工作。反复在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多家医院诊治, 症状没有好转。
查或新增加药物;
对于有更多慢性主诉的患者,有规律的限
时的约诊能预防更为频繁的急迫的拜访;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神经衰弱的定义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 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
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
神经衰弱的治疗
治疗原则
心理疗法为主。 辅以药物治疗。 辅以物理或其他疗法。
疗效评价
近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消失,自觉良好;能恢复病 前工作能力和生活。 好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能从事脑力和体 力活动。 未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无变化。
各种医学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患者反复就诊和社会功能受损 常伴明显焦虑和抑郁情绪 30岁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2年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常见,各部位均可出现,与情绪状况有关。 胃肠道症状:常见,部分患者对某些食物特别不适。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周围不适, 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遗传:不肯定 生化:
5-HT功能异常 DA及胆碱能系统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强迫症患者的发病
脑病理学:额叶和基底节的神经回路异常
强迫症患者如何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强迫症患者如何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扰于不断重复的思维和行为,以应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然而,生活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策略。
理解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本质首先,强迫症患者需要理解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本质。
变化是生活的常态,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环境,都充满了变化。
不确定性则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无法控制一切。
强迫症患者常常试图通过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但这只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理解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本质是强迫症患者应对的第一步。
接受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而陷入强迫性的行为。
然而,试图通过强迫行为来消除不安和恐惧只会暂时缓解,而不是解决问题。
相反,强迫症患者应该学会接受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而不是回避它们。
这需要勇气和耐心,但通过逐渐接受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是一种需要专业帮助的心理障碍。
寻求专业帮助是强迫症患者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强迫思维和行为。
药物治疗也可以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与专业心理学家合作,患者可以学习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强迫症患者往往对自己持有消极的自我认知,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然而,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只会加剧患者的不安和恐惧。
因此,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合作,逐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并相信自己具备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培养适应能力和灵活性强迫症患者往往过于依赖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缺乏适应能力。
因此,培养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是强迫症患者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关键。
强迫症简介以及案例分析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
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
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
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
3‰.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著区别.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
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
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
强迫症
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已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迫症的产生可能就是如此。 强迫症患者
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学得的恐惧反应。华生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仅九个月,身体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们趁Albert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敲响一面铜锣,这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终于把小Albert吓哭了;不仅如此,配合铜锣刺激,他们还使Albert学会了对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恐惧反应甚至进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动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条件作用的观点是,受到强化的行为就容易保留下来。这在强迫症中看得最清楚:强迫礼仪常常是一种可减轻充满恐惧的强迫性思维的行为,所以不管这个行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还是继续下来。例如,患有强迫性核查症状的病人,会不断地检查他们是否把门锁好,是否把衣服叠好,是否把灯关掉等等。他们需要以固定的、礼仪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们被这种需要困扰着。Roper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试的检查反应。在被试的仪式动作前后对他们进行估量,可以发现核查前焦虑有明显的增长,而在核查后焦虑有所减轻。这说明他们的强迫性核查行为在得到强化。通过强化习得的强迫症行为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偶然的结果。研究发现,有复视等癔症症状的飞行员似乎有一种与焦虑来源直接有联系的症状;与此相反,许多强迫症状只不过是变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结果。
一、观察学习假设
强迫症患者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强迫症
强迫症文献综述一、定义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二、病因1、心理学机制1.1 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圈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
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史尧胜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王振等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小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问。
强迫症心理学心得体会
强迫症心理学心得体会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无法控制的、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特定的行为来缓解这种焦虑感。
在过去几年中,我对强迫症的学习和研究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不仅仅表现为重复的行为和思维。
强迫症患者可能会有强迫、厌恶、焦虑等不适感觉,这些感觉会严重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
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让我更加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对待患者,并将他们视为需要真正帮助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一种疾病。
其次,我发现强迫症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密切相关。
患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拥有一些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例如“如果我不进行特定的行为,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或“只有进行特定的行为我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这些思维和信念可能来源于个人的早期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以及其他心理因素。
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和帮助患者至关重要。
通过认识到这些思维方式的存在,我可以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和不适感。
此外,我也意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障碍。
许多患者可能感到绝望和无助,觉得他们的情况无法改变。
然而,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能够减轻症状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一点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克服心理障碍,并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最后,我认识到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社会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强迫症病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而感到尴尬和羞耻,并试图隐藏自己的症状。
然而,当他们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真正支持和理解时,他们能够更容易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作为心理学家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我们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坦诚地谈论并处理他们的强迫症症状。
总的来说,对强迫症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对这种心理障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但它是可以治疗的。
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频繁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对患者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强迫症对患者的社会认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患者常常陷入强迫思维的困扰,无法摆脱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这种思维模式使得患者难以专注于社交互动,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孤立和困惑。
此外,强迫行为的频繁出现也使得患者在社会交往中显得异常,他们可能会出现反复检查、反复洗手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扰和不解,从而造成患者与他人之间的隔阂。
其次,强迫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这种持续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长期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不仅消耗了患者的精力和注意力,还加重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由于患者常常被强迫行为所困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身体上的问题。
为了应对强迫症对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方法,通过与心理学专家的合作,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疾病特点,学习应对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技巧。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建立支持系统。
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孤立和困惑,因此建立一个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社会网络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加入相关的支持群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互相支持和鼓励。
同时,患者的家人也应该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此外,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也是应对强迫症的重要策略。
患者可以通过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解释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
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
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二、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
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
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
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三、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
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四、Rachman-Hodgson假设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
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五、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强迫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强迫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还对其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一、心理影响1.1 焦虑与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与恐惧。
他们对特定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例如害怕细菌感染、害怕自己或他人受伤等。
这种恐惧感常常导致他们不断重复某些动作或思维,以试图减轻恐惧感。
1.2 自我责备与内疚:强迫症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的强迫行为是必须的,否则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内疚感。
这种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3 自尊与社交障碍:由于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避免参与某些社交活动或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自我限制和社交障碍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生理影响2.1 睡眠障碍:强迫症患者常常在夜间受到强迫思维的困扰,导致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
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身体不适: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强迫行为而过度清洁或反复检查,这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皮疹等身体不适。
此外,长期的焦虑和恐惧也可能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问题,如消化不良、头痛等。
2.3 免疫系统受损: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强迫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状态,免疫系统可能受到抑制,导致易感染和免疫功能下降。
三、应对方法3.1 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障碍,患者应该及早寻求心理学专家的帮助。
专业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本质,学习应对策略,并逐渐减少强迫行为。
3.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并改善其心理健康。
3.3 支持与理解:强迫症患者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理解。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摘要】强迫症作为一种对其患者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大负面影响的神经症, 因其高治疗难度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精神癌症”。
笔者曾有过三年多的强迫症病史, 苦苦探寻强迫症自我治疗的思路, 而后通过正念禅修等方法以及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成功地走出了强迫症这一心理困境;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对强迫症的本质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将其理解为一种病态的“心理习惯”;习惯, 可以强化, 也可以淡化, 需要的都是较长时间内有意无意的行为积淀;在本文中, 笔者将自己的思考与现有的关于强迫症的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我治疗方法, 希望可以为强迫症的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习惯;思维模式;当下生活;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症带给其患者的影响, 如上面的定义所言, 是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占据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无法控制内在的一些想法和冲动, 虽极力抵抗(反强迫), 但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 仍然焦虑和痛苦, 无法回归当下的生活。
传统且主流的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以及辅助性药物治疗等;但这些疗法在应对患者具体症状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局限性[1], 强迫症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而言的确是个难题。
笔者作为一名强迫症的亲历者和痊愈者, 对强迫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将围绕“心理习惯”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来论述强迫症的本质, 并据此尝试着给出治疗强迫症的建设性建议。
一、本课题成立的几个前提假设1.不进行对强迫症形成原因的探讨。
强迫症的成因较为复杂, 与患者个体状况相关, 无论是性格、家庭情况、个人经历, 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在本文中, 不进行对成因的探讨有利于论述在强迫症形成之后, 不良的心理习惯对强迫症运作机制的影响。
2.针对对强迫症有正确认知但仅仅止步于理论的患者。
在认为自己有强迫症或者被确诊为强迫症之后, 很多患者倾向于查询很多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资料, 对单一或各种心理疗法有一定的了解, 对强迫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往往陷入“道理都懂, 可就是做不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本文尝试着在实践方面给出强迫症自我治疗的实际可行建议。
强迫症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多维受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学术交流·强迫症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多维受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谢民耀,柳娜,陈豪诚,宋莎莎,张宁 摘要: 目的:探索强迫症(OCD)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损伤及影响因素。
方法:研究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OCD患者153例,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 BOCS)评估强迫症严重程度,强迫症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CI R)、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Ⅱ)、席汉残疾量表(SDS)、心理社会功能问卷评估强迫维度、情绪状态和心理社会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强迫症患者Y BOCS、OCI R强迫思维维度、BAI、BDI Ⅱ、SDS与心理社会功能存在正相关(r=0.381、0.276、0.221、0.549、0.417,P均<0.05)。
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心理社会功能总分受强迫行为和BDI Ⅱ影响显著(β=0.151、0.492,P均<0.05);主观幸福感受BDI Ⅱ和SDS工作/学习维度影响显著(β=0.365、0.225,P均<0.05);心理认知受BDI Ⅱ影响显著(β=0.510,P<0.05);社会功能受BDI Ⅱ影响显著(β=0.478,P<0.05)。
结论:不同临床特征下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不同,抑郁症状是心理社会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强迫症; 心理社会功能; 症状维度; 抑郁; 焦虑中图分类号: R74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4)02 0136 06Apreliminaryanalysisofmulti dimensionalimpairmentofpsychosocialfunctioninginpatientswith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anditsinfluencingfactors XIEMin yao,LIUNa,CHENHao cheng,SONGSha sha,ZHANGNing.BrainHospitalAffiliatedto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impairmentandinfluencingfactorsofpsychosocialfunctioninginpatientswith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 Method:Across sectionalstudywasconductedin153OCDpatientswhovisitedtheoutpatientclinicofBrainHospitalAffiliatedtoNanjingMedicalUniversityfromApril2021toJune2022.TheseverityofOCDwasassessedusingtheYale BrownobsessivecompulsiveScale(YBOCS),obsessive compulsiveinventory revised(OCI R),Beckanxietyinventory(BAI),Beckdepressioninventory Ⅱ(BDI Ⅱ),Sheehandisabilityscale(SDS),andpsychosocialfunctioningquestionnairewereusedtoassessobsessive compulsivedimension,mood,andpsychosocialfunctioning.Independent samplesT testandcorrelationanalysiswereusedtoexploretheinfluencingfactorsofpsychosocialfunctioning,andthenthedifferencefactorswereincludedin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forfurtherdiscussion. Results:ThescoreofYBOCS,BAI,BDI ⅡandSDSwere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sychosocialfunctioning(r=0.381,0.276,0.221,0.549,0.417,allP<0.05).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thetotalscoreofpsychosocialfunctioningwassignificantlyaffectedbycompulsivebehaviorandBDI(β=0.151,0.492,allP<0.05).Subjectivewell beingwassignificantlyaffectedbyBDI Ⅱandwork/studydimension(SDS)(β=0.365,0.225,allP<0.05).ThepsychologicalcognitivedimensionwassignificantlyaffectedbyBDI Ⅱ(β=0.510,P<0.05).ThesocialfunctioningdimensionwassignificantlyaffectedbyBDI Ⅱ(β=0.478,P<0.05). Conclusion:OCDpatientswithdifferentclinicalcharacteristicshavedifferentpsychosocialfunctioningimpairment,anddepressivesymptomsareanimportantinfluencingfactorofpsychosocialfunctioning.Keyw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 psychosocialfunctioning; symptomdimension; depression; anxiety 强迫症(OC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以反复的、闯入性的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包括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901390);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计划专项(BE2021616);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BE2022678);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ZKX20029);南京医科大学强迫症专病队列研究(NMUC2020034)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通信作者:张宁,E Mail:zn6360@126.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4.02.012仪式性行为或精神活动)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国的强迫症终身患病率为2.4%~2.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迫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和解读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强迫症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控制和不确定性的过度关注,以及对社会期望和规范的过度拘束。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强迫症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成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强迫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和社会因素。
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病例的人患病的风险更高。
此外,生物化学因素如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然而,社会因素在强迫症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期望和规范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期望的压力和规范的束缚可能导致个体对控制的过度关注,进而形成强迫症的症状。
例如,社会上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和对错误的容忍度低可能使个体对自身行为过于挑剔和苛求。
二、影响分析
强迫症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强迫症患者常常陷入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中,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次,强迫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行为过度拘束,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障碍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此外,强迫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患者的家人可能需要承担照顾和支持的责任,而社会对强迫症的认知和理解仍然有限,导致患者常常面临着歧视和排斥。
三、应对方法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和社会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强迫症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患者对自身强迫思维和行为的认知,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阻断的技巧,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并改变其对控制和不确定性的过度关注。
此外,社会支持也对强迫症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朋友的理解
和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同时,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需要提高,减少对强迫症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为他们提供一个支持和接纳的环境。
总结起来,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成因和影响涉及遗传、生物化学
和社会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迫症可以被解读为对控制和不确定性的过度关注,以及对社会期望和规范的过度拘束。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的困扰,并提供理解和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
同时,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需要提高,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一个支持和接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