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电磁场与微波实验预习报告

合集下载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仿真部分班级:姓名:学号:日期:目录实验一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原理 (1)1.支节匹配器 (1)2. 微带线 (1)三、实验内容 (2)四、实验步骤 (2)五、仿真过程 (2)1、单支节匹配 (2)2、双支节匹配 (5)3.思考题 (9)五、结论与思考 (10)实验二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原理 (12)三、实验内容 (13)四、实验步骤 (13)五、实验过程 (14)1、纯电阻负载 (14)五、结论与思考 (24)实验三微带功分器 (26)一、实验目的 (26)二、实验原理 (26)1、散射矩阵 (26)2、功分器 (27)三、实验内容 (28)四、实验步骤 (28)五、实验过程 (28)1、计算功分器参数 (28)2、确定微带线尺寸 (29)3、绘制原理图 (29)4、仿真输出 (30)五、结论与思考 (34)附录:心得体会 (35)实验一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 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 了解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3. 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响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在频率高达一定数值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

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图1.1 支节匹配器原理单支节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支节到阻抗的距离d ,使其在距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0Y jB +形式。

微波预习报告

微波预习报告

实验步骤
1、微波频率的测量. (1)电路连接好,打开电源。开始调节反射极电压从 0V 到 300V,间隔 10V,记录微安表所对 应的数值。画出以电压为 x 轴,电流为 Y 轴的曲线,找到电流最大时所对应的电压值 U (2)把反射极电压设置为 U,调节频率计,但观察到微安表的数值减幅最大的位置时,记录频 率计的数值,即测量的微波频率,进行三次实验,取平均值。 2、驻波比的测量和波导波长的测量 (1)移动驻波测量线的探针,从标尺读数为 0.2mm 开始,取间隔 0.2mm,记录微安表的读数, 以标尺读数为 x 轴,电流值为 y 轴做图。
二、实验内容及具体步骤: 实验内容
1、微波频率的测量. 微波的频率是表征微波倌号的一个重要物理量.频率的测量通常采数字式频率计或吸收式频 率计进行测量.本实验用的吸收式频率计计的工作原理.当调节频率计,使其目身空腔的固有 频率与微波信号频率相同时,则产生谐振,此时通过连接在微波通路上的微安表或功率计可观 察到信号幅度明显减小的现象.注意,应以减幅最大的位置作为判断频率测量值的依据. 2、驻波比的测量. 关于驻波比,定义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之比.即
其中 Emax 和 Emin 分别表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强度. 3、波导波长的测量. 波导波长在数值上为相邻两个驻波极值点(波腹或波节)距离的两倍. 由于场强在极大值点附近 变化缓慢,峰顶位置不易确定,买际采用测定驻波极小点的位置来求出波导波长.考虑到驻波 极小点附近变化平缓,因而测量值不够准确.为此,测量时通常不采取直接测量驻波极小点位 置的方式,而是通过平均值间接测量.亦即测极小点附近两点(此两点在指示器上的输出幅度相 等)的坐标,然后取这两点坐标的平均值,即得极小点坐标。
min (2)利用公式ρ = 得到驻波比的值,再判断应为大/中/小驻波比。 (3)测定驻波极小点的位置来求出波导波长。利用平均值法间接测量。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目录目录 (2)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实验内容 (3)四、实验步骤 (3)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5)实验目的 (15)实验原理 (15)单节4λ阻抗变换器 (16)多节4λ阻抗变换器 (16)实验内容 (17)实验步骤 (18)实验4 低通滤波器 (31)实验目的 (31)实验原理 (31)低通原型滤波电路 (32)Richards变换 (32)Kuroda变换 (33)实验内容 (33)实验步骤 (33)总结 (41)完成任务 (41)问题及解决 (41)心得与体会 (41)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 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二、实验原理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 形式。

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Zin=75欧负载阻抗Zl=(64+j35)欧特性阻抗Z0=75欧介质基片εr=2.55,H=1mm假定负载在2G赫兹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四分之一波长,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八分之一波长。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 的变化四、实验步骤(一):单支节匹配在史密斯圆图上找到等反射系数圆和g=1圆的交点,有两个点与其匹配。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 实验六 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 实验六 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实验六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微波技术中广泛使用各种微波材料,其中包括电介质和铁氧体材料。

微波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的测量,对于研究材料的微波特性和制作微波器件,获得材料的结构信息以促进新材料的研制,以及促进现代尖端技术(吸收材料和微波遥感)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 实验目的1. 了解谐振腔的基本知识。

2. 学习用谐振腔法测量介质特性的原理和方法二、 实验原理本实验是采用反射式矩形谐振腔来测量微波介质特性的。

反射式谐振腔是把一段标准矩形波导管的一端加上带有耦合孔的金属板,另一端加上封闭的金属板,构成谐振腔,具有储能、选频等特性。

谐振条件:谐振腔发生谐振时,腔长必须是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此时,电磁波在腔内连续反射,产生驻波。

谐振腔的有载品质因数QL 由下式确定:210f f f Q L -=式中:f0为腔的谐振频率,f1,f2分别为半功率点频率。

谐振腔的Q 值越高,谐振曲线越窄,因此Q 值的高低除了表示谐振腔效率的高低之外,还表示频率选择性的好坏。

如果在矩形谐振腔内插入一样品棒,样品在腔中电场作用下就会极化,并在极化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因此,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将会变化。

图1 反射式谐振腔谐振曲线 图2 微找法TE10n 模式矩形腔示意图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其介电常数ε为复数,ε和介电损耗正切tan δ可由下列关系式表示:εεε''-'=j , εεδ'''=tan ,其中:ε,和ε,,分别表示ε的实部和虚部。

选择TE10n ,(n 为奇数)的谐振腔,将样品置于谐振腔内微波电场最强而磁场最弱处,即x =α/2,z =l /2处,且样品棒的轴向与y 轴平行,如图2所示。

假设:1.样品棒的横向尺寸d(圆形的直径或正方形的边长)与棒长九相比小得多(一般d /h<1/10),y 方向的退磁场可以忽略。

2.介质棒样品体积Vs 远小于谐振腔体积V0,则可以认为除样品所在处的电磁场发生变化外,其余部分的电磁场保持不变,因此可以把样品看成一个微扰,则样品中的电场与外电场相等。

大连理工大学电磁场与微波实验预习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电磁场与微波实验预习报告

电磁波参数测量预习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台号:同组人: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在学习均匀平面电磁波的基础上,观察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熟悉并利用相干波原理,测量自由空间内电磁波的波长λ,确定相移常数β和波速v 。

二、主要仪器1.DH926B 型微波分光仪2.DH1121B 型3CM 固态信号源3.BD-1/035A 型3CM 空腔式波长表4.金属反射板两块5.有机玻璃半透射板一块三、实验内容和原理1.实验内容(1)了解利用相干波测量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电磁波测量平台(微波分光仪)的特点及使用。

(3)手动模式,采用“交叉读数法”测量连续的3个波节点01d 、02d 、03d ,并分别计算得到两个半波长λ/2及β、v 。

(4)用3cm 空腔波长表测量行波频率f 。

2.实验原理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从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初始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

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的值,再由 λπβ2=ββωλνf f π2===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量:β和ν等。

相干波测量波长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中P r0、P r1、P r2、P r3分别表示辐射喇叭天线、固定金属反射板、可动金属反射板和接收喇叭天线。

图中介质板是一块30×30(cm)²玻璃板。

由发射喇叭天线辐射来的电磁波一部分经介质板反射到达P r1,再经P r1反射和介质板的折射到达接收喇叭;另一部分能量通过介质板折射到达P r2,再经P r2反射和介质板的折射到达接收喇叭。

这样,两部分能量在接收喇叭处形成相干波。

图1设介质分界面上以入射角θ1斜入射一个垂直极化波,入射波电场为:1jk r i ot E E e -=则在分界面上便产生反射波E r 和折射波E t 。

我们用R ┴表示介质板的反射系数,用T ┴o 和T ┴ε分别表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和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而固定的和可动的金属反射板的反射系数为-1。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预习报告-模板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预习报告-模板

实验预习报告
学院(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预约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预习成绩:
实验名称: XXXXXXXX
1.XXXXX原理的验证
2.XXXXX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三、实验步骤(简要列出主要实验步骤)
五、预习要求及思考题(*为选做)
课前阅读XXXXXXXX第XXX章中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用仪器、仪表及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明确其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完成下列预习题。

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应如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验证XXXXXXXXXXX原理实验中如果XXXXXXXXXXXXXXXX分别单独作用,在本实验中应如何操作。

*4.通常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为什么?
*5.设计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实验方案,课前写入实验报告中。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心得(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心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我们班连续观摩了三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实验,通过观看视频,老师讲解和演示,以及自己的一些操作,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三个实验的一些了解。

实验一、电磁波极化在这个实验我们主要了解电磁波极化、天线极化的概念;了解电磁波的分解与合成原理;了解圆极化波产生的基本原理。

这个实验主要用到的仪器是微波分光仪,里面包含支座、分度转台、喇叭天线、可变衰减器、晶体检波器、视频电缆及微安表、读书机构、栅网组件、三厘米信号源、分光介质板。

实验内容:首先连接好实验仪器,三厘米固态信号源工作在等幅状态,按下电压按键使三位半数字表显示电压的示数,信号源的输出端通过同轴线连接到微波分光仪,此时的电信号通过同轴转波导经过隔离器、可变衰减器到达辐射天线的辐射喇叭(Pr0),辐射喇叭辐射出的波经过栅网组件的反射和吸收到达接收喇叭(Pr3),经由晶体检波器,通过同轴线与微安表相连。

垂直栅网(Pr1)与辐射喇叭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通过长铝质支柱固定在基座上;水平栅网(Pr2)正对着辐射喇叭,并与垂直栅网成直角,通过读数机构和短铝质支柱固定在基座上。

接收喇叭与辐射喇叭成45º角。

然后开始实验,打开信号源开关,这时转动接收喇叭Pr3,当Pr3喇叭E面与垂直栅网平行时收到E⊥波,经几次调整辐射喇叭Pr0的转角使Pr3接收到的|E∥|=|E⊥|,实现圆极化的幅度相等要求。

然后接收喇叭Pr3在E∥和E⊥之间转动,将出现任意转角下的|Eα|≤|E∥|(或E⊥)。

这时改变Pr2水平栅网位置,使Pr3接收的波具有|Eα|=|E∥|=|E⊥|,从而实现了E∥和E⊥两个波的相位差为±90º,得到圆极化波。

实验心得: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操作,熟悉了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一些仪器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如三厘米信号源, 它是一种使用体效应管作振荡源的微波信号源,能输出等幅信号及方波调制信号。

实习报告关于电磁场

实习报告关于电磁场

实习报告:电磁场实习体验一、前言电磁场作为现代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场的相关知识,我参加了本次电磁场实习。

通过实习,我对电磁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本次电磁场实习主要包括电磁场的基本理论、电磁场的计算方法、电磁场的实验操作等内容。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包括电磁场的定义、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等。

通过对电磁场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我对电磁场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电磁场的基本计算方法。

接着,我们进行了电磁场的实验操作。

实验包括电磁场的发散实验、电磁场的汇聚实验等。

通过实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电磁场的实际存在和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我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电磁场测量仪器,例如电磁场探头、示波器等。

这些仪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效率,也增加了我们对电磁场的测量方法的了解。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电磁场的计算方法的实践。

我们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磁场的模拟计算,通过改变电磁场的参数,观察电磁场变化的情况。

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我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电磁场的计算方法。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电磁场实习,我对电磁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明白了电磁场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了解了电磁场的实际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电磁场的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电磁场的发散和汇聚问题。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和交流,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电磁场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增加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总结通过本次电磁场实习,我对电磁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掌握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微波实验二预习报告

微波实验二预习报告
λg=
式中的λg为矩形波导中传播的色散波的“临界波长”,只有当自由空间的工作波长λ小于临界波长λg时,电磁波才能在矩形波导中得到传播。对于波导传播的TEmn波或TMmn波的临界波长公式为
λ=
提高测量的精度,通常采用交叉读数法确定波节点位置,并测出几个波导波长求其平均值。所谓交叉读数法,是指在波节点附近两旁找出指示电表读数相等的两个对应位置d11、d12、d21、d22„„然后分别以其平均值确定波节点的位置,如图2-3所示。
图2-3交叉读数法测量驻波比节点位置
(3)晶体检波特性的测量
在微波测量系统中,送至指示器的微波能量通常是经过晶体二极管检波后的直流或低频电流,指示电表的读数是检波电流的有效值。晶体二极管为非线性元件,其检波电流与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n表征晶体管的检波规律:如n=1,则I与U成正比,称为线性检波;当n=2时,I与U2成正比,称为平方检波。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特性是随其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端电压较小时,呈现平方律;当端电压较大时,呈现线性规律。如图6所示,在U>U1范围内,近似为线性;U<U2时平方规律;U2<U< U1而在的范围内,检波律n不是常数。因此,加在晶体管两端的电压变化幅度较大时,n就是不常数。所以在精密测量中必须对晶体的检波律进行定标。
2)、测量线的调整及波长的测量
(1)驻波测量线的调整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把探针等效为导纳与传输线的并联等效电路如图2-2所示
图2-2探针等效电路
其中Gu为探针等效电导,反映探针吸取功率的大小,Bu为探针等效电纳,表示探针在波导中产生反射的影响。当终端接任意阻抗时,由于Gu的分流作用,驻波腹点的电场强度要比真实值小,而Bu的存在将使驻波腹点和节点的位置发生偏移。当测量线终端短路时,如果探针放在驻波的波节点B上,由于此点处的输入导纳yin→∞故Yu的影响很小,驻波节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如果探针放在驻波的波腹点,由于此点上的输入导纳yin→0,故Yu对驻波腹点的影响就特别明显,探针呈容性电纳时将使驻波腹点向负载方向偏移,所以探针引入的不均匀性,将导致场的图形畸变,使测得的驻波波腹值下降而波节点略有增高,造成测量误差。欲使探针导纳影响变小探针愈浅愈好,但这时在探针上的感应电动势也变小了。通常我们选用的原则是在指示仪表上有足够指示下,尽量减小探针深度,一般采用的深度应小于波导高度的10%~1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全)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序号:日期:1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掌握支节匹配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掌握微带线分支线匹配器的设计和仿真。

二、实验原理支节匹配器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分支线的长度l。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 + jB 形式,即Y = Y0 +jB ,其中Y0 = 1/Z0。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 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Y0,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微带线是有介质εr(εr > 1) 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介于1 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Z in = 75 Ω 负载阻抗Z L = (64 + j35) Ω特性阻抗Z0 = 75 Ω介质基片εr = 2.55,H = 1mm,导体厚度T 远小于介质基片厚度H。

2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 = λ/4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 = λ/8。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报告10

实验报告10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
学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子1303班
学号:201383097
学生姓名:王英明
同组人:王增峥
完成日期:2016年5月18日
一、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见数据报告。

二、实验结果的分析
1、简单讨论大、中、小电压驻波比系数测量方法的特点。

小驻波比的测量一般为直接法,但驻波比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大,为提高精度,应该测多个波腹波节点求驻波比取均值。

中驻波比可直接用直接法测量。

大驻波比用直接测量法会因为波腹波节点电压相差太大,而导致晶体检波器存在不同的检波率。

可用等指示度法测量。

须用高精度的探针
指示装置(如:千分测微计)进行测量读数。

用功率衰减法可适用于任何范围驻波比的测量。

2、实验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讨论。

短路活塞及开口波导的驻波比与理论值相差较大。

这是因为实际中短路活塞的阻抗难以做到为0,开口波导的阻抗也无法为无穷大。

三、问题与建议、体会
1、开口波导的 ≠∞,为什么?
因为在实际中开口波导也有一定的阻抗而不是无穷大。

2、用功率衰减法测大驻波比时,可否用低频衰减器代替微波衰减器?为
什么?
不能,低频衰减器精度不够高。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场是物质世界中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微波则是一种特殊波长的电磁波,广泛应用于通信、烹饪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探究电磁场与微波的关系,加深对电磁场的理解,并验证微波的特性。

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探究电磁场与微波的关系;3. 验证微波的特性。

实验材料:1. 微波炉;2. 金属网格;3. 纸片;4. 木棒;5. 电磁场探测器。

实验步骤:1. 将纸片放置在微波炉的底部,然后打开微波炉并设定一定的时间;2. 观察纸片在微波炉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3. 在微波炉中放置金属网格,然后再次打开微波炉并设定一定的时间;4. 观察金属网格在微波炉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5. 使用木棒在微波炉中进行搅拌,并观察木棒的变化;6. 使用电磁场探测器测量微波炉中的电磁场强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纸片在微波炉中变热、变焦;通过观察纸片在微波炉中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纸片在微波炉中变得热乎乎的,并且在一定时间后出现了焦黑的现象。

这说明微波炉中的微波能够加热物体,使其发生物理变化。

2. 金属网格在微波炉中产生火花;当我们将金属网格放置在微波炉中时,观察到金属网格上出现了明亮的火花。

这是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当微波炉中的微波与金属网格相互作用时,产生了电流,从而导致了火花的产生。

3. 木棒在微波炉中没有明显变化;与纸片和金属网格不同,木棒在微波炉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这是因为木材是绝缘体,无法导电,微波无法对其产生明显的作用。

4. 微波炉中的电磁场强度较高;通过使用电磁场探测器测量微波炉中的电磁场强度,我们可以发现微波炉中的电磁场强度相当高。

这也是微波炉能够迅速加热食物的原因之一。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并验证了微波的特性。

微波能够加热物体,使其发生物理变化;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当微波与金属相互作用时会产生火花;木材是绝缘体,无法导电,因此在微波炉中没有明显变化。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微波技术是一门涉及电磁场、微波电路、微波系统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微波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特性。

2. 掌握微波测量技术,包括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

3. 学习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原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了微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特性,了解了微波在空间中的辐射特性。

2.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在微波测量技术实验中,我们学习了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的操作步骤,了解了S参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变化规律;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阻抗测量仪和衰减测量仪进行阻抗和衰减测量,为后续的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3. 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在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滤波器设计、耦合器设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阻抗匹配器实现负载匹配的方法,了解了滤波器、耦合器等微波元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实验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微波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微波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团队协作与沟通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基于ADS软件的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熟悉AD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2、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3、利用ADS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二、实验仪器Advanced Design System软件。

三、实验原理滤波器是用来分离不同频率信号的一种器件,在微波电路系统中,滤波器的性能对电路的性能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微带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宽等诸多优点,在微波电路系统应用广泛,其中用微带做滤波器是其主要应用之一。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在微波集成电路中是被广为应用的带通滤波器。

1、滤波器的介绍滤波波器可以分为四种: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

射频滤波器又可以分为以下波导滤波器、同轴线滤波器、带状线滤波器、微带滤波器。

滤波的性能指标:频率范围:滤波器通过或截断信号的频率界限通带衰减:滤波器残存的反射以及滤波器元件的损耗引起阻带衰减:取通带外与截止频率为一定比值的某频率的衰减值寄生通带:有分布参数的频率周期性引起,在通带外又产生新的通带2、平行耦合微带线滤波器的理论当频率达到或接近GHz时,滤波器通常由分布参数元件构成,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由两个无屏蔽的平行微带传输线紧靠在一起构成,由于两个传输线之间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在两个传输线之间会有功率耦合,这种传输线也因此称为耦合传输线。

平行耦合微带线可以构成带通滤波器,这种滤波器是由四分之一波长耦合线段构成,她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参数带通滤波器。

当两个无屏蔽的传输线紧靠一起时,由于传输线之间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在传输线之间会有功率耦合,这种传输线称之为耦合传输线。

根据传输线理论,每条单独的微带线都等价为小段串联电感和小段并联电容。

每条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为Z0,相互耦合的部分长度为L,微带线的宽度为W,微带线之间的距离为S,偶模特性阻抗为Z e,奇模特性阻抗为Z0。

电磁场类实验5预习报告

电磁场类实验5预习报告

实验五电磁波的双缝干涉一、实验目的1.研究电磁波的干扰特性,掌握波的干涉加强与干涉减弱的规律。

2.测试电磁波干涉强度与干涉角的关系。

3.将理论值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对波动现象中干涉的理解。

二、主要实验仪器1.DH926B型微波分光仪2.DH1121B型3cm固态信号源3.双缝干涉板三、实验内容与原理1.实验内容微波的波长远比光波的波长长,用微波设备做波动实验会更加直观方便,操作更便捷。

本实验是利用微波分光仪来完成,将发射天线Pr0与接收天线Pr3都设置为垂直极化方式(喇叭天线口的宽边处于水平方式)。

当一平面波垂直射入一块具有两条狭缝的金属板上时,穿过狭缝的电磁波就会成为次级波源,两条狭缝发出的两列次级波符合干涉条件,成为两列干涉波。

在金属板的背后空间中将产生干涉现象,由于每列次级波也符合单缝衍射的条件,因此,本实验将是干涉和衍射两者合成的结果。

就要发生衍射现象,在狭缝的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中央最强,最宽。

通过调整狭缝宽度,改变衍射角φ的角度测量衍射播的强度。

找出电磁波衍射强度与衍射角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一列穿过两条狭缝的金属板的平面波,将在每条狭缝上产生单缝衍射现象,变成次级波波源,两列次级波又会发生干涉现象。

因此,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金属板的两条狭缝上,在金属板的后面空间里,将产生衍射和干涉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来自双缝的两列中央衍射波相互干涉的结果,令双缝的宽度为a接近波长λ,由于入射波的波长λ≈32mm,这里我们取a=40mm。

由单缝衍射的一级极小公式:asinφ=λ,得φ=sin-1(λ/a) ≈53º。

我们将在一级极小范围内研究两列中央衍射波的相互干涉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当衍射角φ符合下述条件时,(a+b)sinφ=±(2K)λ/2 K=1、2、3、…①由于狭缝射出的两列次级波的光程差是波长λ的整数倍,因而互相加强形成明纹。

当衍射角φ符合下述条件时,(a+b)sinφ=±(2K+1)λ/2 K=1、2、3、…②由于狭缝射出的两列次级波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因而干涉减弱形成暗纹。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
|
实验名称仿真实验一:Smith圆图的仿真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报告应含的主要内容: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所用仪器、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六、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b5E2RGbCAP
七、所附实验输出的结果或数据
设计性实验报告应含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要求
二、选择的方案
三、所用仪器、设备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六、结论<依据“设计要求”)
七、所附实验输出的结果或数据
* 封面左侧印痕处装订
为半径的圆。

那么不同的反射系数出,这是一个直线方程,表明在复平面上等反射系数幅角线是由将。

我们把前面所讲的四种轨迹画在一张极坐标图上,
文件下的Sch1,在右侧空白处建立电路图,如下图所New Item>Analyses>Add linear Analysis。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微波实训报告

微波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微波实训,使学生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微波实验室实训设备: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测试仪器等三、实训原理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穿透力强、损耗小、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微波技术在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训主要围绕微波的基本原理进行,包括微波的传播特性、微波元件的特性以及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

四、实训过程1. 微波传播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的传播特性,包括衰减、反射、折射等。

(2)实验步骤:① 连接实验设备,包括微波发射器、微波传输线、接收器等。

② 打开微波发射器,调整发射功率,记录微波传输距离。

③ 在传输线中加入不同长度的反射器,观察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变化。

④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微波传播特性。

2. 微波元件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元件的特性,包括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等。

(2)实验步骤:① 连接实验设备,包括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测试仪器等。

② 分别测试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的插入损耗、隔离度、耦合度等参数。

③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微波元件的特性。

3. 微波设备操作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等。

(2)实验步骤:① 熟悉微波设备的操作面板,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②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微波炉的功率、时间等参数。

③ 连接微波传输线,调整传输距离。

④ 将微波元件连接到传输线上,进行操作实验。

⑤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训结果1. 微波传播特性实验:通过实验,了解了微波的传播特性,包括衰减、反射、折射等。

2. 微波元件特性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元件的特性,包括衰减器、隔离器、耦合器等。

3. 微波设备操作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微波炉、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波参数测量预习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实验台号:同组人: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在学习均匀平面电磁波的基础上,观察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熟悉并利用相干波原理,测量自由空间内电磁波的波长λ,确定相移常数β和波速v 。

二、主要仪器
1.DH926B 型微波分光仪
2.DH1121B 型3CM 固态信号源
3.BD-1/035A 型3CM 空腔式波长表
4.金属反射板两块
5.有机玻璃半透射板一块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1)了解利用相干波测量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电磁波测量平台(微波分光仪)的特点及使用。

(3)手动模式,采用“交叉读数法”测量连续的3个波节点01d 、02d 、03d ,并分别计算得到两个半波长λ/2及β、v 。

(4)用3cm 空腔波长表测量行波频率f 。

2.实验原理
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从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初始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

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的值,再由 λπβ2=
β
βωλνf f π2===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量:β和ν等。

相干波测量波长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中P r0、P r1、P r2、P r3分别表示辐射喇叭天线、固定金属反射板、可动金属反射板和接收喇叭天线。

图中介质板是一块30×30(cm)²玻璃板。

由发射喇叭天线辐射来的电磁波一部分经介质板反射到达P r1,再经P r1反射和介质板的折射到达接收喇叭;另一部分能量通过介质板折射到达P r2,再经P r2反射和介质板的折射到达接收喇叭。

这样,两部分能量在接收喇叭处形成相干波。

图1
设介质分界面上以入射角θ1斜入射一个垂直极化波,入射波电场为:
1jk r i ot E E e -=
则在分界面上便产生反射波E r 和折射波E t 。

我们用R ┴表示介质板的反射系数,用T ┴o 和T ┴ε分别表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和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而固定的和可动的金属反射板的反射系数为-1。

在一次近代的条件下,接收喇叭P r3收到的两相干波为:
11j r o i E R T T E e φε-⊥⊥⊥=-
22j r o i E R T T E e φε-⊥⊥⊥=-
两者的幅度相等。

若忽略电磁波在介质中行程Z 的相位值,则式中:
Φ1=k(2Z o +Z r1)=kZ 1
Φ2=k(2Z r2+Z r1)=k(2Z o +2Δl+Z r1)=kZ 2
所以
ΔZ=Z 2-Z 1=2Δl
由于Z 1=2Z o +Z r1为固定值,Z 2=Z 1+2Δl 是可变的,所以当改变可动反射板P r2的位置(即改变Z 2值)就可使E r1和E r2同相叠加或者反相叠加。

同相叠加时,P r3输出指示最大;反相叠加时,P r3输出指示为零。

这样,我们通过改变P r2的位置,即改变Δl 值,使P r3输出指示最大值与零值交替出现,从而测出电磁波的波长λ,并得到相位常数k 。

其数学表达式推导如下:
接收喇叭P r3的合成电场:
121212121212()/2()/2()/2()/2
12
()
[]2cos()2j j r r r o i j j j o i j o i E E E R T T E e e R T T E e e e R T T E e φφεφφφφφφεφφεφφ--⊥⊥⊥-+---⊥⊥⊥-+⊥⊥⊥=+=-+=-+-=-
相位差 ΔΦ=Φ1-Φ2=k(Z 2-Z 1)=2kΔl
为使测得的波长λ值较准确,通常取P r3指示为零的点作为节点,即:
cos
02∆Φ= 则
(21),0,1,222n n π∆Φ=+=…… 因
222k l l πλ∆Φ=∆=⋅∆
故得
2(21)2n l ππλ+=∆ 或 2(21)2l n λ∆=+ 这里n=0,1,2……表示相干波合成电场E r =0时P r3所在的节点,记这时P r3的位置为l n ,我们可以通过相干波的节点来求得λ值。

将波形图示于图2上。

图2
当n=0时,20022()2
r l Z Z λ∆=-=,得到第一个波节点的位置l 0; 当n=1时,210322()2
r l Z Z λ∆=-=,得到第二个波节点的位置l 1; 依次类推,可得
当n=N 时,2022()(21)2
r N l Z Z N λ∆=-=+,得到第(N+1)个波节点的位置l N 。

显然,当波节点总数为(N+1)时,P r2移动的总距离为(l N -l 0),它等于N 个半波长数。

即 2(l N -l 0)=Nλ 可得02()N l l N
λ-= 从2k π
λ=,f
k ωυλ==
就可得被测电磁波的参量λ、k 、υ值。

由于得到的测试波长λ为平均值,从理论上讲,N 值越大,得到的λ精度越高。

实际测量中,一般取N=4,对应于5个波节点,则所测得波长为:
402()4
l l λ-= 它表示5个波节点间距离,对应4个半波长。

试验中,由于实验装置中可移动金属板的移动装置限制,可能取不到5个波节点;而且由于发射和接收天线的距离较短(即为近区场),易产生各种发射和折射的干扰,因而在测量中不仅节点的均匀分布会受影响,而且节点的波谷值也会有起伏。

(注意:由于只取波节点的位置且计算时取其长度的平均值,因此节点波谷值的起伏不影响测量结果。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按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将DH926B 型微波分光仪组合成测波长、相移常数的状态。

1)拆下所有介质板,使辐射天线Pr0和Pr3相对,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调整信号衰减器使检波电流指示表示数在满意的70%左右。

2)用3cm 空腔波长表测量谐振点,查表求得电磁波行波频率f 。

3)按迈克尔逊干涉原理图调整装置,安装反射板Pr1,Pr2及半透射板Pr4。

2.数据测量,先旋转移动云台手柄将Pr2板移动至最右侧,然后向左侧移动Pr2板,同时观察电流表的变化,测出三个连续的电流最小点并记录。

1)移动云台带有一“读数机构”,由直尺及手摇柄上的分度盘构成百分尺,可精确的读取云盘所携带的金属反射板的相对位置。

2)测量过程中要匀速移动云台,转动时应小心,防止由于云台上的全反射板的抖动造成的测量误差,另外,为了消除机械回程误差,一定要做单向匀速移动。

3)为了保持测量精度,驻波特征点的获取必须采用“交叉读数取中值”方法。

4)认真做好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计算出所测得的两个半波长(λ/2),要求测得的两个半波长之间的误差不得大于0.5mm 。

5)根据测得的波节点的坐标,计算求得电磁波波长λ,并且确定电磁波相移常数β和波速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