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
的
反思与对策
□李清湘
摘要:
“礼”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青年的礼仪素养与社会
期望值不符,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某些范围内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
象。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对青年礼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行了
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开展青年礼育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青年;和谐社会;礼仪;礼育;文化缺失
在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当代青年的礼
仪素养是否与此美誉相称,达到了社会所期望的水平
了呢?以大学生为例,在现代大学校园中我们常可看
到这样一些景象:学生遇到老师视若未见,擦肩而
过;随处可见有人在校园内乱吐乱扔;上课前少有学
生主动为老师擦黑板,课堂上的师生问好全都省略;
校园内男女搂搂抱抱,全然不在乎给别人带来的
“视
觉污染
”;食堂里,学生边等师傅打饭边敲盆子,随
意插队买饭,旁若无人;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不知敲
门问好,如入无人之境;一双拖鞋横行校园各处却自
以为惬意;夸张的发型、发色让人难辨性别;张口闭
口的脏话口头禅却自以为潇洒,等等。难怪不少专家
学者一提到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就说:“大学生真的该
学学礼,学学怎样为人处世
”。作为青年中佼佼者的
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尚且如此,其他层次的青年礼仪素
养状况可见一斑。
一、对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的反思
当代青年大多出生于
20世纪
80年代后,正是改
革开放与中国经济逐步复苏的年代,他们的成长深深
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
当代青年的礼文化缺失。
1.社会因素
20世纪
50年代后期,受
“左”倾思想的影响和
干扰,我国不少传统美德和风俗在有些地方被一概当
作“四旧”予以横扫。比如,尊重别人、讲礼貌,在
当时却被一些人斥之为
“虚伪”、“假斯文”,谁要是
坚持讲礼貌,就被批为
“思想没改造好
”、“故意跟
劳动人民作对
”[1]。久而久之,扰乱了人们正常的价
值判断。随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我国的优
秀传统文化以近乎毁灭性的扫荡,人际关系极端恶
化,人们的道德水准大大下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
我国道德建设的“断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
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入,有些人盲目地崇洋媚外,无原
则地追求个性解放,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社会贫富
差距加大等种种因素,使转型期的道德状况危机重
重。我国目前不少人对于社会规范、道
德规范是麻木
不仁的,不少人的道德观念相当淡薄,有的根本就不
清楚道德观念内容,不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
规范,哪些是不符合的。有些人认为我怎么说话,怎
么穿衣,只要我高兴,怎么都行,与别人无关。社会
急剧变化所带来的认识错位,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礼文化的缺失还在于社会尚缺少必要的制度,去
监督引导人们的礼仪规范。社会监督乏力,中国人的
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越来越强的功利心,对社
会风气影响很大,青年也难以幸免。这里要提到破窗
理论的影响。“破窗理论
”亦称
“破窗效应
”,是指
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某种效应。“破窗理论”在礼文
化的缺失现象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当公共场所刚刚开
中国青年研究
→
05/
200997
社会综合版
始出现乱吐乱扔乱刻现象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
地制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乱吐乱扔乱刻行为发生;
在学校食堂买饭时,当开始出现加塞插队现象时,没
有人及时制止,在很短的时间里买饭的队伍就会呈现
无序状态;不少人在开始上网时还是按照现实世界的
规则来操作的,但当网络中出现了一些脏话、下流
话、伤害别人人格的话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进而获
得一些人的认同时,网络中的不文明行为就越来越
多,越来越流行。社会舆论的引导存在偏差,对于社
会优秀文化提得少或者不提,为了眼前利益和超级利
润粗制滥造暴力影视作品,享乐主义、杀人越货行
为、对金钱的极度崇拜,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司空见惯
的谈资。这些精神鸦片严重污染和破坏了青少年成长
的环境,使得青少年缺少一个让他们心悦诚服、一致
认同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
2.学校因素
我们的青年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上思想品德课,
到了大学仍在学习、仍在讲授,为何还有许多青年缺
乏公德意识和礼仪修养呢?首先,自古以来人们便信
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智育被提升到一个
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德育只是宣传上的重视,实际上
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从而
使学校的“教书育人
”中的“育人”功能淡化。
其次,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书本化、理想化、完
人化的倾向太强,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真实的
现实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教育而教育,为考试而教
育,为文凭而教育,结果势必会出现所学的与学生的
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上有
些教师的举止行为与教育学生时要求的内容相脱节、
相断裂,导致学生对成人世界的道德缺乏认同感。
再次,中小学
对礼文化的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基础
礼仪的培养,在礼仪培养中没有渗透礼义的教育,使
不少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学礼,是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不是发自内心地知礼、行礼。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关注学习以外的社
会生活,学校里的生活有老师负责安排,日常言行举
止也受到老师的监督。当青年进入高校或社会,由于
环境发生变化,青年的自由度增强,没有外力的督促
指导,一些青年就会产生无礼弃礼的行为。出现这种
现象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言行举止缺乏正确的思想基础。
最后,一些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认为
着什么装、穿什么鞋、染什么发,这些是学生的私
事,学校无权干涉;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监
管力度越来越小。礼育氛围的淡化,使青年学生的知
礼、行礼的意识也逐渐淡化。我国著名的电视人崔永
元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有些学生之间交
往的表情、语言词汇、对别人的态度,表现出毫无教
养,简直让人无法容忍。我对教育最大的忧虑是教育
在教人做人方面”[2]。
3.家庭因素
当代青年以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家庭对子女采取
了放纵的态度,缺乏对子女行为养成方面的严格教
育,使青年缺乏社会交往的必要知识,显示出对礼的
知识的无知。现代青年的父母大都经历过文化大革
命,文革中
“批林批孔”运动以及“破四旧
”对于传
统文化的否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和无情,使这
一代青年的父母认知水平差异明显,不少人缺乏正确
的价值观。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
他们更多的是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奋力打拼,把希
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不少家庭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往
往过于看重物质的弥补而忽略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
甚至放弃长辈的尊严而一味地迎合子女。在这样的环
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责任都
推给父母,推给他人,这势必会淡化孩子对自己、对
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另外,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嘴上说的和行动
上做的截然不同,难以对子女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
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
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
4.个体因素
当代青年有着很多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不
少青年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听不得不同
意见,不能宽以待人,表现出明显的自私性,难以与周
围人和谐相处。震惊全国的
“马加爵杀人案
”中,杀人
犯马加爵的
“自白书
”给人以深深地震撼:“可是总有
那么些同学总有意无意的歧视我,有时候说些话很伤我
的心,他们觉得我的穿着打扮很怪,他们觉得我的举止
很怪
……我不曾被艰辛贫苦生活打败,可是当我的人格
尊严被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我的过去的伤痛被
人再次拿出来嘲讽的时候,我的心滴血了。”也许他的
同学仅仅是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也许只是说话时流露出
的不屑与嘲讽,也许是随性而发的感慨,也许
……但是
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交往,往往
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是惨剧的发生。诚然,马加爵事
件的发生自有其自身心理的缺陷,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
的是彼此的尊重,特别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以及对不
中国青年研究→
05/
200998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同类型交往对象的宽容与接纳。认为我只要传授知识就行了,其他与我无关,缺乏学
笔者对我校
05级学生所做的一次小型调查的结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和校园全员育人的责任感;对学
果显示:被调查的
120名学生都认为当前大学生非常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
需要学礼,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几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干什么都行;甚至有些教师,将
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较低,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班主任、政治辅导
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希望学校能开展这方面的教员、团委书记,觉得自己的任务只是上课而已;还有
育。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前青年最缺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随意谩骂、嘲笑、
乏的不是对礼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甚至也不是对礼仪歧视学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冷暴力。加
规范认识的模糊,更严重的问题是不少大学生对于人强教育工作者的礼仪修养,使传统礼文化的精髓能在
生价值之源的部分甚至完全丧失。表现为:一是道德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使他们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认识与行为脱节,明明知道此是非道德的,但现实中3.拓展社会礼文化建设
还是要做;明明知道这是道德的,却不落实到行动。社会礼文化建设对青年礼育至关重要。建设健
二是道德自觉性很差,或迫于舆论压力,或慑于监督康、高雅的礼文化氛围,一是要按照礼育要求进行社
力量,才勉强做道德之事。会礼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文化环境,
正是道德教育的不足与对礼育的忽视,直接导致让各种礼仪规范、名人名言无处不在,使青年在耳濡
了当代青年无礼、弃礼现象的产生。礼育的实施十分目染中受到礼仪的熏陶。二是
要积极开展与礼有关的
迫切,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礼育的开展将会文化活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说,“开展必要
对青年自身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
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
二、青年礼育的措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
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
青年礼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
渗透的过程。大多数青年从小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通过各类仪式和竞赛活动,
但是往往是知行脱节。如何补好礼育这一课,使礼育提升青年的礼仪素养,形成社会示范效应。
成为青年人的自觉行为,使礼的道德精神内化为个人4.社会实践巩固礼育成果
修养,使道德从他率走向自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实践是实现礼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提高和
1.建立各级礼育制度检验青年礼育成果的最直接、最生动的途径,具有书
礼育制度是礼育实施的保障。礼育作为一个复杂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青年在实践
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规章制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在
度。有些青年思想意识还处于游离状态,督促督促他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沟通,通过实践自觉修正不足,
就往好的方向发展;一放松他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就完善礼仪知识,才能进一步认同礼仪修养对个人成长
向差的方向发展。严明的规章制度,把提倡与反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同时,青年一代通过社会实践活
引导和约束结合起来,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动,可以使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及行为规范成为公众
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培养文明行为,抵制丑恶现示范,进而辐射社区,对社会公众产生良好影响。
象的发生。为此,国家要建立社会普遍遵行的礼仪制5.广泛开展礼仪公益培训
度,学校要建立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礼仪制度。当前青年缺少的是对礼仪知识的系统认识,没有
礼育制度中既要有规范,还要有奖惩机制,而且这种正确的礼仪知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礼仪行为。所
奖惩机制的约束必须要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行为主体以,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大力开展礼仪扫盲工作,
才会有所触动,从而形成自律意识。
提升青年的礼仪认知水平。通过礼仪培训,使青年知
2.开展教育者礼仪培训道礼的起源、流变、礼的精神内涵、礼仪规范等,了
教育者的一
言一行都会对青年起到礼仪示范作用,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为正确的用礼打下
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礼的熏陶。这一点在当前高知识基础。礼仪课的内容可以包括:传统礼仪、个人
校教师中做得不够好,不少教师上课不注意仪表仪态,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
中国青年研究
→
05/
200999
社会综合版
职业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涉外礼仪等。
6.学校、社会、家庭、传媒形成合力
礼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的是社
会各层面的整体联动。在实施礼育过程中,学校、社
会、家庭、传媒四个要素互相联系、相互协调,形成
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和体系,才能使青年礼育的功效
最大化。报刊、影视等大众传媒,对礼育有着特殊的
渗透力和影响力。曾经热播的韩剧《大长今》,剧中
人物礼仪素养的训练与养成给人以启示,良好的仪态
得体的举止给人以享受,身处逆境永不屈服的意志给
人以斗志。而我国国内的影视恰恰需要这样一些能够
参考文献:
渗透人内心的优秀作品。
青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
造者。要加强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通过网站大
力倡导良好的礼仪风尚,净化网络风气,将礼的意识
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青年中倡导礼育的同
时,也要在全社会倡导礼育,使人人学礼、行礼,形
成礼育的大环境,使礼真正深入人心。■
李清湘:南通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
责任编辑
/王珑玲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8.
[2]夏欣.教育中国—
———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上接第
57页)道德的方向感。从社会层面看,认同
是确定群体的符号边界、实现内群体向心力的生产和
再生产、确立群体的内向的合法性的必要条件[6]。
对于青年知识分子就业中的边缘角色困境的化
解,应该从其形成机制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正
向干预,缓解目前的边缘情境和矛盾,并引导其成为
社会生态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就其外部报酬
来说,应该建立各类新兴文化职业群体所在行业的工
作规范,明确其服务内容、工作职责、产品标准等。
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有章可循、公平合理的报
酬评估体系,使从业者的智力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经
济报酬。其次,从角色支持范畴而言,可以通过制度
调整,明确将这部分职业纳入正规的就业渠道,认可
从业者的文化资本价值和财富创造;建立完善的保障
体系,减少、消融体制外就业与体制内就业
之间最基
本的区别,增强他们的社会安全感、激发其工作热
情;探索文化资本专业技能制度化途径,建立相同职
业之间的技能评定指标和体系,为制度内外平等、自
由的职业流动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前提。另外,在内部
参考文献:
报酬方面,可以在各行业内自发建立起相对固定的行
业协会组织,协调处理行业内各非科层组织、自由状
态职业人等的相关事宜;同时,增加从业者与行业外
部的各类联系,通过多向沟通渠道建立起体制外就业
的青年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消
除他们的边缘情境认知。
总之,边缘文化人的出现是社会结构生态多样性
的体现,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引导的
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研究以历时一年的参与
观察为基础,同时在个案的选择过程中对样本的年
龄、性别、学历、从业时间等要素均进行了综合考
虑,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因样本特征而对研究结论的推
广所产生的局限。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青年知识
分子就业中所出现的边缘角色困境,并给予更为深入
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王小璐: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
/杨守建
[1]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31-143.
[2][6]李友梅,黄晓春.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德、.上海人民出版社、
肖瑛,社会认同:—以美、日三国为例[M]
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7.4-5,10-14.
[3][4]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201-202.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下).42-45.
中国青年研究→
05/
20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