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1)
2024年初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
2024年初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近期我在学校参与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观摩活动,通过观看演出、参观展览等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这次观摩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在这次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彩表演。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之深、艺术之美。
在这些艺术表演中,我看到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乐器,如古琴、笛子等,它们能用简单的乐音表达出宏大的情感;我看到了优雅华丽的舞蹈,清新流畅的动作给我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国家、家庭、社会等重要因素的关注和思考。
在活动中,我特别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所感动。
比如《白蛇传》、《孔子》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师德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坚持。
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初中生,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长,也要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国情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教会我珍惜传统和尊重前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仪廉耻”,强调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活动中我了解到,传统文化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
只有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前辈们的智慧,使其发扬光大。
这让我深深认识到,尊重前辈的智慧和传统是我们今天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前辈的价值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将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科学对待传 统文化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 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篇一近现代以来, 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 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 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 不好又不好在何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所谓传统文化, 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到于今 ;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 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期诸子并存、 百 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 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 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 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 比肩于欧洲之古 罗马和希腊文化。
后期,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 推崇, 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 术被束缚, 人们思想被禁锢, 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 没落、保守、落后, 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
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 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 汉武帝之 前大致为先秦儒学, 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 宋以后为程朱理学。
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 名学派, 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 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来的两 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 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 于明清之 际登峰造极。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5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5篇)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我们会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
"但实践证明,若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大千世界里,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万情、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改变着你。
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正如《弟子规》在"余力学文"中所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力行(实践)与学文(学习)要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学以致用。
学习传统文化,一是长智慧。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先贤圣哲那里学到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的道理,特别是如何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东西,完全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做事处世。
二是学理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其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厚积薄发的治学原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顺其自然的生存理念,等等,都会不断启迪我们,要我们活得理智,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懂礼仪。
学习传统文化,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从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知礼仪,讲礼仪。
我国的礼仪甚至发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成熟于商周时期。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的先人最早脱离于蛮荒,进入文明。
目前,我们的社会礼仪传统有失传的危险了,人们已经不十分讲礼仪,连给老人、小孩让坐都不多见了,确实到了提倡学传统,讲礼仪的时候了。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心得和体会(通用10篇)
传统文化的心得和体会(通用10篇)传统文化的心得和体会篇1公园20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
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
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
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精选篇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6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6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共六--篇1(625)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
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
《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
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
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承!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继承,传播下去!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共六--篇2(1151)字泱泱华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虽历经岁月沧桑,却更显芳香。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历了两年多年的传承和发展。
在数字化与传统书写冲突尖锐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传统的书写转而依赖于键盘,不必再传承中国书法?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必须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心得体会(通用4篇)
中国文化心得体会(通用4篇)中国文化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以下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1.重视礼仪:中国文化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和上级,强调谦虚和礼貌。
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形象塑造。
2.重视家庭: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亲密感。
家庭关系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人们往往会将家庭放在个人生活的中心位置。
3.重视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重视道德: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强调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道德关怀。
5.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往往会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它注重礼仪、家庭、传统文化、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心得体会篇2以下是一篇中国文化心得体会:这次,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项目,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深入体验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美食以及日常习惯等各个方面。
我发现,中国文化之深、之广,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想象。
首先,我被中国的历史遗迹所震撼。
在北京,我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等著名的历史景点,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悠久的历史气息。
我被西安的兵马俑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古代战争的宏大与壮丽。
而南京的明孝陵和夫子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深沉和厚重。
这些历史遗迹让我明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1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
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经过5000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国家、确保繁荣昌盛的文化根基,成为黄帝子孙安身立命之本,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华文化广泛、持续、永无止境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有五千年和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过几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抛弃,凤凰涅槃重生。
时至今日,随着外来文化的泛滥,道德标准的缺失,浮躁和日益功利的趋势,它依然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研究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古董”费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在重复封建思想的错误。
抱着互相挑毛病的心态,不屑于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描,就这样持续了xx、两天、三天。
渐渐地,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无聊的词和尴尬的句子慢慢被自己接受;做人的原则和对待生活的方式都是自己认可的。
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家崇尚教化,求道,体悟道,无为而治;佛教主张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崇尚田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如地球的容量是可以容纳的一样,一个绅士也必须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培养美德来肩负起这个世界。
想到这些,我的心灵更是神清气爽,感叹自己只知学问,只知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代先贤多花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是明智的。
他们是真的用心生活,好好生活,真正让自己达到灵与肉的结合,诠释生活的内在意义。
当我们忙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时,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看不见泰山。
”我们目前的障碍远不止“一片叶子”。
物欲横流、认真攀比、奢求无度、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住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老师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不能错:一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之间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课后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课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内在精神品质的时代展现。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表现出一个政党对历史的态度和现实的思考,还关乎其对未来发展的定位。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课后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传统文化课后反思篇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流传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本次作要求把综合性研究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整理成一篇作。
对于正处在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孩子来说,要把这样一篇较为抽象的作文写得具体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课前的综合性研究中,我们搜集了一些图片、故事和实物在班上展示,并且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大量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物,供学生阅读和积累。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相互交流和补充,为作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然后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如果作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针对本次作的难点,即抓住一种传统文化,有条理地介绍清楚,我以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为例,进行作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指导,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出作方法。
在指导写开头时,我列举出班上孩子之前几次作中用到的句子,分别归纳出提问式、对比式、开门见山式、引用歌词式等开头方法。
例如:“她高高的个子,短短的头发,一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你知道她是谁吗?”、“我在课余生活里,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画画、跳舞、跑步、跳高……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画画了。
”、“我的弟弟叫涂辉煌,他是我干爸干妈的儿子。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了解了这么多方法,开头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在写中间部分时,我运用孩子们最近学过的“围绕一句话将内容写完整”来指导,提醒学生按顺序写出在春节时发生的趣事,并且用上好词佳句来丰富作的内容。
在指导写结尾时,我请孩子们在抒发感想时围绕一个“实”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无病”,空发感慨。
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0篇)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篇1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
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
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学以修身。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
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
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
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
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
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
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 学以济世。
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
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礼仪、
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际关系。
在这种文
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孝道、忠义、孝道等传统美德。
这让我深刻意识
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德的决心。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
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顺应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
这让我意识到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同时也要学会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其包容、宽容、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给予了我启示和指引,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热爱自己的国家。
同时,也让我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成长、发展。
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秀5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秀5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秀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主题,它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礼仪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我第一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小学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门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
当时,我对于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可以了解到很多有趣的文化。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艺术、礼仪等方面。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和背景。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最后,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也更加自豪地称自己为中国人。
总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探索它的奥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2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10篇
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10篇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精选篇1)很荣幸参加宁海县首届公共道德讲堂。
大讲堂的宗旨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富强”。
说到“中华文化”四个字,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句子,这是教科书中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常用语句。
但是,如果你问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回答呢?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作为一个中国人,炎黄和中国人的后裔,但我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我认为这是让我感到羞耻的事情,这让我感到难过。
事情。
虽然只有四天的学习时间,但让我受益匪浅,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向大家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因为即使我现在在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如果我想真正了解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千年前的古圣,我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和修行!我能做的就是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说说我这四天的学习感受吧!大讲堂整个学习过程是免费的,除了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实属罕见。
据我所知,参加报告厅的志愿者有500多人。
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志愿者”是什么意思,除了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的贡献是没有报酬的。
我想说的不仅仅是志愿者的概念,而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品格。
当有人鞠躬时,他们必须达到九十度。
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被称为“老师”。
每当观众鼓掌时,志愿者就站在一旁。
我们必须鞠躬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这四天,我看到的加上我没看到的,我不知道他们的志愿者每个人鞠躬了多少。
真是数不胜数。
在这些志愿者中,从八十多岁的老人到十一、十二岁的孩子,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怎么能被称为“老师”呢?他们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这些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谢谢,谢谢!每天到达会场后,他们都会背诵《弟子指南》。
观众人数超过3000人。
他们背诵经典,有的甚至还记得。
最难忘的是“父母请不要拖延;父母的命令,行”“不要偷懒”是做人子的原则。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精选10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篇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第四课第一框体的内容。
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1、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3、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突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课件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4、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太到位!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设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与体会(精选8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与体会(精选8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与体会精选篇1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
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6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6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1) 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滋养。
一个民族要发展繁荣,有赖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广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承接传统美德。
因此,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新文化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畴,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校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内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优秀传统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田,养育学生的精神生命。
对全国1500多万名各级各类教师而言,它们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都说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两次考察过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两河地区参观访问,那里的文化非常灿烂和辉煌,而今陨落了,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并且在得以发扬光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推荐文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热度: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热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什么差异热度: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热度: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热度: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篇一以上我分别用“情”、“做人”、“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关键字,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尽管这些字并不足以概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其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进一步地看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
最终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成型于先秦,即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我在《品悟红楼》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易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以‘天人合一’为目标,以‘辩证法和制衡原理’为指导的文化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何谓“易经”呢?易者变也,经者不变也。
“易经”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
变化的是阴阳,不变的是法则。
那么《易经》就是专门研究天地万物不断变化中的不变之法则的学问,并指导人们如何根据变化寻找不变的法则、如何根据不变之法则去进行变化。
无论我们是从哲学的角度去阐释《易经》,还是从占卜的角度去运用《易经》,都离不开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易经》的具体成书年代,但据史料记载,它应该盛行于西周时期。
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易经》由周文王所作,故又被称之为《周易》。
其实《易经》的原创者究竟是谁,对于我们后世之人而言,早已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无论由何人所写,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生活实践之后的经验积累,是先民们所有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下面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反思和感受。
首先,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如《孟子》、《大学》、《中庸》等,我明白了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些经典中提出的“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认识到个人的修身齐家,是为了国家和天下更好地服务,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整体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做人的原则与底线,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对待人事物。
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我对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真谛有了更多的触动。
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能够把握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忙于事业、追求物质利益,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对自然界也缺乏敬畏之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关注自然,提高对生活的品味。
再者,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了瞬间获取信息、快速判断事物的品质。
然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且多样的,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去观察、思考和理解。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我懂得了“三人成虎”的道理,明白了一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
这样的学习使我不再盲目相信一言堂的观点,并培养了我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收获了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意识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
所以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理论上说距离越远,视野就越广。
站在紫禁城里看见的只能是目力所及的一个宫殿,跑到外面,则至少可以看见它的概貌,站在景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全貌。
对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
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就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
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认为这毫无道理。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它们本身所揭示的规律、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所谓的“阶级性”,这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
但对研究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运用就免不了包含价值判断、政治色彩和个人功利了。
所以说,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必然离不开使用者的立场和利益。
如果这些就是阶级性的话,历史运用当然是有阶级性的。
正因为这样,对于以探求历史真相为己任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就不应该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
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运用历史,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
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
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即使是最敏感的问题,例如国家之间有争议的领土归属,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一事实,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在领土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学家的事了。
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有大眼光:从纵向看,应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观念;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
我们以前在研究中往往过分强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就没有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历史时代、整个世界体系中,缺乏全球性的视野,缺乏融会贯通的气势,甚至没有把中国纳入亚洲范围来考察。
研究中国史的不知世界史,研究世界史的又不知中国史,研究明清史的不知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的又不知明清史,这样就无法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
正因为以前我们很少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考察,到底历史上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什么地位,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包括不少历史研究者在内其实并不清楚。
这样就逐渐滋长了一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态,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只是到了近代遭受西方列强入侵才落后于世界,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也由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距,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受到过外界强有力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东亚大陆和中国文化圈的范围之内,的确不存在整体上更先进的文化。
这就使中国人一直认为惟有中国的帝王才是天下的主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其他一切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毫不例外地服从,只能称臣纳贡。
至于一些过于遥远或野蛮的地方,并不是不可以由中国来统治,而是那些地方没有资格,是那里的人没有做天朝臣民的福气。
而任何外国或外族,只要没有与中国的行政制度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就必定是落后的蛮夷之地。
就连中国历史上最称开放、气度恢宏的汉朝和唐朝,我们翻遍史籍,看到的也只是天朝大国的慷慨大度和异族外国的仰慕归化。
西汉的通西域其实只是军事外交的副产品,也是与军事实力的消长相始终的,所以到了东汉就会三通三绝,时断时通。
汉武帝曾经倾其所有款待“外国客”,汉朝的法律却禁止本国的臣民走出国门。
西域的作物、器具、服饰、音乐、舞蹈等传播到中原,为华夏文化所吸收。
西域和匈奴的人口也迁入中原,以后成了华夏族的一分子。
但在整个汉代,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从来没有受到外来的挑战,也从来没有学习外来文明的思想准备。
自东汉初(可能更早些)传入中原的佛教影响还很有限,并且从一开始就有了“中国化”的特点。
与西方对汉朝的神奇传闻相反,我们在汉人的著作中根本看不到对境外世界的向往。
除了政治、军事使者以外,汉朝没有向外国派遣过其他人员,也没有派学者和商人出国。
所以在境外传播中原文明的只是降官、俘虏、难民和逃亡者,能够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至多只有少数商人。
唐朝文化的辐射面和接纳面都比汉朝广得多,但在本质上与汉朝并无差异。
尽管唐朝文明在实际上吸收了不少外来成分,但从未有过自觉的学习意识,尤其是在精神文明方面。
同样,唐朝也没有产生过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或推广到外国去的打算,而只是容许外国人来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仅有的几个例外都是充满宗教热情的僧人:历尽艰险而从印度取回真经的玄奘,以及七次东渡得以在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
这与同时代日本学者不惜葬身波涛,一次次加入遣唐使团留学唐朝,恰成鲜明的对比。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靠的是怛罗斯战役的唐军俘虏,而意外地亲身游历了中亚、西亚并留下纪录的,竟也是俘虏之一的杜环。
在大批西域“商胡”、阿拉伯“蕃客”来中原经商致富、定居繁衍的同时,唐朝人在境外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这样长期自我封闭的情况下,中国历史就独立发展并数千年一贯地延续下来。
幸运的是,高山、大海、沙漠、草原将中国与其他文明中心隔开了,使它成了东亚大陆最强大的也是惟一的文明中心。
而在工业化以前,地理上的间隔使中国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强有力挑战,如东征的十字军、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的军队,没有一次能进入中国。
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原皇朝惟一存在的挑战,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长城就是为了阻止这些民族的南下而修建并被后代不断增筑的。
尽管他们曾经不止一次征服过中原,但由于这些民族整体上,特别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于中原汉族,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却都毫无例外地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连这些民族本身也被消融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西方历史上历经1800多年流散生涯,以强大的凝聚力固守本民族宗教文化传统而著称的犹太民族,其中的一支于北宋中叶进入开封定居,长期过着和平生活,得到汉族的平等对待,也逐渐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娶汉族女子为妻,最终失去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心态,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在19世纪初,开封犹太人中就已经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无人能够阅读希伯莱文经典了。
这是犹太民族被族同化的惟一例子。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师,曾告诉我他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
在我得知他这一民族背景后,再仔细端详,似乎看出他的相貌有点异样,但其他方面实在找不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尽管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辉煌,却是建立在华夏文化绝对优越的前提下的,华夏(汉族)只是居高临下地接纳异族文化,只是容许异族、异国人学习归化,而不是鼓励本族、本国人向别人学习,或者积极传播自己的文化。
当沙皇俄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西伯利亚以东,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舰队已经航行在台湾海峡和南海,英国已经在印度建立了殖民统治并通过东印度公司向东南亚和中国推进时,天朝的皇帝和绝大多数臣民却毫无知觉,在自己紧闭的大门内继续做着天下之中的美梦。
甚至像林则徐这样的伟大人物,也相信洋人的腿关节不能弯曲,因此一度以为,清朝军队只要以长竹竿为武器将他们拨翻在地,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了。
我们研究历史,当然承认历史完全可以单独发展,像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迄今尚未发现它们与外界有什么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但这些文明现在却早已销声匿迹,其消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相反,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的文明,哪怕曾经引起激烈的冲突,影响就非常之大,一直保持到今天。
中国文化只是在朝鲜、越南、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影响则遍及整个欧洲、北非、西亚。
它们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大,和它们本身存在的时间、范围、作用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局限于中国本身,更加不能只局限于中原地区,要把中国放在当时的大时代里,要把它与同时或前后存在的其他文明作比较。
这样才能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由于在19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来文明的挑战,这种心态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
但在中国已经明显落后,世界已进入多元竞争的时代,还要以这样的开放观来应万变,结果就只能是更加落后。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百余年来的曲折,这种“天朝大国”、“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难辞其咎。
对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的过高估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发挥的作用的片面夸大,对21世纪和未来的过高期望,时下依然颇有市场,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式的虚幻自慰而已。
数年前还常在报刊上见到国人津津乐道于百余年前某位西方伟人将中国比喻为一头睡狮,以为他预见到了中国终将崛起于世界。
其实,民国年间的汪康年就已经指出,西洋驯狮者用掺鸦片的牛肉喂食狮子,“狮则终日昏昏在睡梦中,尽人调戏”(《汪穰卿笔记》卷八,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于是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这正是当年苦难深重的中国的象征,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